教會的五大支柱

聖經學者賴特(N.T. Wright)在其著作《賴特說使徒行傳(上)》中形容「古今教會同樣面臨困惑和難題——領導的危機、財政管理、種族分歧、神學與倫理等等,更不用提那些與政治和宗教當局發生的衝突。使徒行傳提醒我們,不論你現今在怎樣的『旅程』中,我們的人生、我們的靈性、我們跟隨耶穌的心、我們為祂國度所作的,祂的靈會同樣的引導,使我們在服事祂的路上結實纍纍。」

使徒行傳2:42-47精要地記載了教會成立之初,信徒的生活和他們的處境,可以說是一個理想教會的寫照:

(門徒)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2-47)

經文展現了教會必須有的特徵,包括恆常的敬拜和祈禱(彼此交接,擘餅)、專心學習上帝的道(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相親相愛(凡物公用)、作美好見證(得眾民的喜愛)。今日,作為教會,我們應該是「全心敬拜的教會」、「誠心學道的教會」、「愛心建立的教會」、「熱心傳道的教會」、及「恆心祈禱的教會」。

全心敬拜的教會

「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徒2:46)初代教會,其中一樣重要的活動,就是在聖殿參加傳統正式的禱告敬拜,與

此同時,也在家裡舉行非正式的聚會。

有神學家形容:「人生的目的是崇拜神,永遠因祂而喜樂。教會的集體崇拜是最崇高而又惟一不可缺的基督教會活動。即使教會其他眾多事務全都停止,崇拜仍舊恆久長存,就如它表達對神的愛一樣,直達天庭。」

崇拜讓我們有機會與上帝「連結」(connect),在崇拜中,我們尊崇上主統管萬有的權能;我們向祂那絕對的權力屈膝敬拜,經歷上帝的同在。真正的崇拜是充滿著對至高神主宰地位的致敬。在崇拜中,我們一起透過讚美、祈禱、聆聽、奉獻,去宣告上帝是獨一無二的,祂是萬物的源頭,萬物必須靠祂而立。我們尊祂為我們生命的主,我們的救贖主。

崇拜幫助我們謙卑放下自我,讓上帝居我們生命的首位。我們時常在教會出現,是否只在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卻原來沒有崇拜神、與神結連呢?在現今多變多憂的年代,我們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如何踏上前行之路?

我們為甚麼要敬拜?敬拜為甚麼重要?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在他的著作《顛覆靈性》(Subversive Spirituality)中指出:「啟示錄要透過敬拜,向當代文化處境下受折磨的會眾,重新闡述耶穌基督的好消息。當時的閒話使福音變得瑣碎,困軛也讓人從福音轉移視線。然而約翰止息閒話,使困難回歸本位;約翰以最簡單的方法做到這點的——他呼喚人去敬拜。」

顛覆(subversive)是甚麼意思呢?顛覆含有翻倒、倒轉的意思。意思就是當我們唱詩歌「聖哉、聖哉、聖哉,威嚴全能神」的時候,我們就是向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這個充滿了「污穢、邪淫、沒有誠信、謊話、偽善、陰險」的世界,作出信仰上的挑戰。

當我們在祈禱中說讚美神的說話,就是表明我們體察神就在我們當中,祂值得我們稱頌,是創造我們的超越之神。同時也表示我們是軟弱的,時刻需要倚靠上帝,我們需要學習謙卑和順服上帝。當我們在神面前獻上至誠的敬拜,就是表明我們獻上自己的生命,降服在主的面前,讓祂來掌管我們的生命;不再朝拜那些世界的假神。當我們誦讀、聆聽神的說話,就表明我們相信神的話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向世俗的假教師、似是而非的道理、悅人眼目和心思的事物說「不」。

誠心學道的教會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徒2:42)初代教會的信徒們,體會了聖靈充滿的經驗,但卻不因此而忽略理智、停止思考。因為聖靈是誰?祂是「真理的聖靈」,真理的靈驅使他們去認真學習真理和教訓。

斯托得牧師(John Stott)形容:「如果照耶穌(在受試探的時候)引用申命記所說,人活著乃是靠神的話,那麼教會也同樣如是。教會本是靠神的話而活著、成長、興旺,若沒有了神的話,教會就衰弱、凋萎。」

浸信會很重視聖經的教導。自十七世紀至今,不斷出現在浸信會的書刊、認信文和其他文告之中的浸信會宣言:「聖經是神的話語;聖經是信心和行為的至高權威;聖經是由屬天的默示而成,具有獨特的權威性;聖經乃是神向人啟示自我的記錄。」

「堅浸」秉承浸信會重視聖經的理念,所以一直以來都看重主日學的教導。在教會中常聽到的一句說話:「不是主日學學生、就是主日學老師」,意思就是說,我們不是在教導,就是在學習,旣是教學相長,也是一生的學習。今日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資訊爆炸的世代,我們不擔心缺乏資訊,我們只是擔心我們所接受的資訊的真確性和對我們是否有正面的影響和建立。有人說要怎樣去分辨一張偽鈔?就是不斷去接觸真鈔。

我們不斷的學習上帝的話,我們會越來越進深,這是非常重要也是正常的。但也不要忘記基礎,我們需要回到聖經,單單從上帝的話本身,看到當中的教導,上帝必透過祂自己的說話,讓我們發現亮光。

愛心建立的教會

「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2:42)「彼此契合相交,一起祈禱,分享食物(包括領受主餐)。」(新普及譯本)「愛筵」或譯作擘餅,不單是指信徒一起用膳,更重要的是記念主受死、埋葬和復活,就是「主餐」。而禱告則表示他們的團契生活,不單只在生命和食物的分享,他們的關係也是屬靈生命的互相建立,以主為中心。

「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2:44)當時的信徒一起生活、團契,有一份很希望聚在一起的愛心。同時,他們也有一份關懷別人的心,因為他們會知道別人的需要。此外,有一份慷慨的心,因為他們賣了田產和家業,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了照顧別人的需要。

「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約壹1:3)三一神這個觀念,向我們展示了父、子、聖靈三者的契合。有神學家形容,三一神觀給信徒其中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父、子、聖靈在聖經中所作的,展現了團契、協作、合一的觀念。

今天我們的教會,應該學習與人分享資源,而不是只著眼消費主義,單去尋求自己的福祉。我們可以透過小組、團契、門訓、以及事奉,在當中學習相親相愛、互相關顧、彼此建立。我們不需要追求完全意見一致,而是要學習在多元中合一(unity in diversity)。孕育出接納和欣賞別人,也同時承認自己有限制的心態。

熱心傳道的教會

「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7)「獲得全體民眾的喜愛。」(新漢語譯本)這顯示初代的信徒,與當時耶路撒冷的居民相處的情況理想。而上帝奇妙的工作,使教會的人數日日增加。

敬拜、學道、相交的生活,是昔日信徒同心合意去做的事情。我們看到一幅信徒們很內聚的圖畫,好像只著重於敬拜、學道、團契的生活,好像只是小圈子的生活。但第47節說「讚美神,得眾民喜愛」,藉著信徒們的見證,信徒相交的生活,展示出令人羨慕的愛,因著信徒愛神愛人的心和表現,在未信的人眼中,成為美好的見證。也令未信的人羨慕不已,很想仿效。

信徒每天都敬拜主,也每天都為主作見證。於是「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7)「天天」含有持續不斷的意思。信徒不單只滿足於自己享受與上帝和與弟兄姊妹那份甜蜜的關係,更樂意把這個福音與教會外面的人分享。主藉著信徒的生命見證,去完成耶穌基督的吩咐「使萬民作我的門徒」。信徒嚐到了主恩的滋味,必然樂於把福音傳給未信的人,希望別人同得福音的好處。

恆心祈禱的教會

使徒行傳多次提及信徒們祈禱。「都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徒1:14)「眾人就禱告」(徒1:25)「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2:42)「申初禱告的時候」(徒3:1)。

第一章指出兩個祈禱的要點,就是「同心合意」和「恆切」。「合意」是路加喜歡用的字,他在使徒行傳共用了十次,但在新約其他部分只用了一次。同心合意,不單是指信徒聚在一起同做一件事,更是指他們在禱告的事情上達致共識,是「同一心志、同一目的、同一動力地祈禱」。而「恆切」,意思是殷勤及堅忍。

禱告的出發點,是想上帝所想——欲祂所欲、愛祂所愛、願祂所願。漸漸地,我們學會以祂的眼光看事物。當我們祈禱,我們不是想提醒自己有甚麼需要,或者向上帝通報我們的需要,而是宣認自己需要上帝,以致心思意念被更新、預備好去承受上帝的恩典。

向一位全能的上帝祈禱,就是要相信,祂有能力成就我們所求,但祂也可以拒絕,或以其他的方式來回覆我們的祈求。有時我們的祈禱未蒙應允,有人稱之為「神聖的耽延」,不是由於上帝忽視我們,而是出於恩慈,給予我們更多時間去回轉、經歷更新,以準備好自己領受上帝最後的答覆。那禱告而不灰心的人,將會明白與神交談的最終目的,並非是要禱告蒙應允,與神交談本身就是最終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