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臨期第二主日講道:你準備好了嗎?

講題:「將臨期第二主日:你準備好了嗎?」
經文:路加福音3:1-6 

預備主的道(路3:4) 

悔改的浸禮(路3:3) 

約瑟的兒子(路3:23) 

當作甚麼呢(路3:10)


馬蒂亞•普雷蒂(Mattia Preti)的《施浸聖約翰在傳道》表達的是在曠野的約翰。在他與一小撮專注的追隨者分享他的信息的同時,他被不同的象徵包圍著,邀請我們進入他的故事。包裹著他一半身體的紅色衣服使我們想起了他將要面對的殉道。他的杖和旌旗則象徵他作是預告基督將臨的先知。而在中心下方的羔羊,則與約翰宣佈基督為上帝的羔羊相呼應。約翰靠著的那棵殘破的樹幹也在告訴我們一個故事。這樹幹粗而堅固,幾乎足以成為祭壇。這與紅布和羔羊一起巧妙地喚起了犧牲的影像。可能是亞伯拉罕和以撒的故事;但更清楚的是十字架,因為十字架本身就是最終的捨身之樹。樹幹已經枯死並破損了,樹枝也已經裂開和切斷了,但約翰的身體靠在上面,卻使它活了下來。約翰的軀幹和伸出的手臂彷彿成為了這樹活生生的延伸一樣,賦予這看似疲憊的樹幹新的生命和目的。這個作品邀請我們反思約翰所預言那從上帝聖言而來,賦予生命的力量。另一個有趣的細節是右上角的天使,他直視的目光吸引著觀眾,並使他成為講故事的人,將故事向我們呈上。這絕不是偶然的,因為在聖經中天使是上帝的使者。將臨期第二個星期日的路加福音經文告訴我們,上帝的話語在沙漠中臨到約翰。畫家給了我們一位天使,一位上帝話語的傳達者,以及賦予約翰工作生命的那位聖者,去表明這一點。天使直視著我們,而他的存在也是對觀眾的呼喚,叫我們接受,分享上帝的話。在將臨期的第二個星期日,我們不僅聽到關於先知約翰的訊息。當我們自己聆聽上帝的話時,我們也是被呼召去活出作為先知的位份,為我們周遭的人預備道路。

將臨期第一主日講道:基督的見證人

講題:「將臨期第一主日:基督的見證人」
經文:路加福音21:25-28,34-36

引言:將臨期正是教會年曆中的第一個節期,預備人的心敬候主耶穌的降生。

(1)看見文明末世

(2)起來挺身昂首

(3)禱告時刻警醒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最後審判》以色彩、線條和形狀構成一幅充滿情感的傑作去邀請我們進入將臨期。作為抽象藝術的一個代表,《最後審判》的重點不是敘述或描繪,而是要表達情感。它顯示了將臨期的情感和力量,並邀請觀眾以視覺方式體驗這個節期。《最後審判》是一幅由明亮的原色不透光的黑色形狀和粗黑線組成的作品。顏色並不是被線條包圍著,而是與線條重疊。在整個作品中,黑線和原色的流動產生了充滿對比的構圖。雖然抽象藝術通常是非描繪性的但康定斯基提供了一個敘事的線索去幫助觀眾建構整個體驗以作為進入這個作品的橋樑。在作品右邊的中心位置我們看到一個藍色的天使形狀,手持著一個黃色的喇叭。這是最後審判中的一個標誌性的影像,就是我們在路加福音中聽到的末世。這個天使是作品中一個獨特的元素,因為其色彩,形狀和線條是以傳統方式構成的。黑色線條構成了顏色的界限,勾畫出天使和喇叭的輪廓。關於天使一個有趣的細節是他的翅膀,其中一個是藍色的,而另一個則完全由黑線組成。在作品中的任何其它位置,線條和顏色都是分開,重疊甚至衝突的。天使憑藉著雙翼將兩個獨立元素在他裡面結合在一起。回想《路加福音》第21章,我們所處的場景恐懼與救贖並存,動盪卻充滿榮光。我們被邀請在這個作品中同時感受兩種情感體驗,這份鼓舞我們心存盼望的張力。《最後審判》就是要喚起感覺和情感。作品的顏色,特別是靠近中心部份的顏色類似於水彩,並具有一種脫俗、超越和令人鼓舞的特質。作品的中心位置左邊那兩個紅色和藍色的形狀,當它們朝向作品那光亮的白色中心伸展時,就是要表達這個主題。相比之下,靠近中心右邊那兩個黑色實心的形狀則具有一種粗糙感和讓人覺得沈重的重量,叫觀眾透不過氣。在整個作品的其餘部分都看到這種光的超越與黑暗的沉重的重疊。這就是《路加福音》第21章的視覺表達呈現了靈命歷程的複雜性。正如路加提醒我們,我們被召是要禱告和保持警醒並抵擋使我們沮喪低沉事物,叫我們能夠經歷被扶起以站在人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