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一12-14
12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離耶路撒冷不遠,有安息日可行走的路程。那時,門徒從那裏回耶路撒冷去,13他們一進城,就上了所住的樓房;在那裏有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激進黨的西門,和雅各的兒子猶大。14這些人和幾個婦人,包括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和耶穌的兄弟,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
耶路撒冷是復興以色列國的中心吧!受膏者大衛曾在那裡建都。門徒的復國想像還是依舊,但他們被更新的時候將到。不一樣的是,經過自己背棄主如今被更新,他們沒有一種興致勃勃的熱心衝動。那一條從橄欖山進耶路撒冷的路是一樣的,但是心態已經不一樣。
話說路加福音第一次記載橄欖山,就是祂和門徒最後前往耶路撒冷時,「快到伯法其和伯大尼,在名叫橄欖山的地方,他打發兩個門徒」(路十九29),到前面村子去為祂牽隻驢子。接下來便是猶如一位受膏君王騎著驢駒進城的一幕。路加記載道:「他將近耶路撒冷,正下橄欖山的時候,一大群門徒因所見過的一切異能,都歡呼起來,大聲讚美上帝,說:「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路十九37-38;另參詩一一八26)。根據這一幕,從橄欖山上下來,也就往耶路撒冷去。
然而,這一趟再進耶路撒冷,遐想復國的成分應該已經減少,他們真的不知道該期待甚麼。願景無法實現,努力的方向和焦點不再清晰。原本的以為錯誤了嗎?即使正確,但現實裡、體制裡、空中權勢(或可以現代的觀念想像為集體意識)的實力和頑固被低估了。或許,願景的重新調整是必須的。
是的,這一刻的不再知道該如何期待,這樣的不知道,姑且稱之為神聖的不知道吧!他們這一次聚在一起,只有一件事,就是「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這一個禱告,雖可以說是不再帶有先前的議程,但也是一個祈求前路該如何的禱告吧!作者說,十一個使徒都在場,還有耶穌的兄弟和母親,以及一些婦女,即是耶穌生前近身的男女門徒和家人了。
今天,我們希望成為一群怎樣的人、一個怎樣的群體?我們聚在一起禱告,所尋求的我們知道是甚麼嗎?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