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九1-10
1亞波羅在哥林多的時候,保羅經過了內陸地區,來到以弗所,在那裏他遇見幾個門徒,2問他們:「你們信的時候領受了聖靈沒有?」他們說:「沒有,我們連甚麼是聖靈都沒有聽過。」3保羅說:「這樣,你們受的是甚麼浸呢?」他們說:「是受了約翰的浸。」4保羅說:「約翰所施的是悔改的浸禮,他告訴百姓當信那在他以後要來的那位,就是耶穌。」5他們聽見這話以後,就奉主耶穌的名受浸。6保羅給他們按手,聖靈就降在他們身上,他們開始說方言和說預言。7他們約有十二個人。8保羅進會堂,一連三個月放膽講道,辯論上帝國的事,勸導眾人。9後來,有些人心裏剛硬不信,在眾人面前毀謗這道;保羅就離開他們,也叫門徒與他們分開,就在推喇奴的講堂天天辯論。10這樣有兩年之久,使一切住在亞細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都聽見主的道。
話說亞波羅離開了以弗所,去到哥林多。期間保羅已經從安提阿再回到以弗所,途中「逐一經過加拉太和弗呂家各地方,堅固眾門徒」(十八23)。記載他這次回來,至少有兩個重點:一是他遇到「一些」(tinas)門徒(以上經文譯為「幾位」不是太能對應接下來所說「約有十二個人」),問他們:「你們信的時候領受了聖靈沒有?」這事;另一是在以弗所的推喇奴講堂天天辯論達兩年之久。
我們提過亞波羅熟悉主的道,但對於耶穌的事,但卻只知道約翰的浸(和以弗所的信徒一樣),言下之意有可能用以對比於聖靈的浸。為甚麼要問:領受了聖靈沒有?問了,就有了意識;不問,沒有這想法。有了意識,開竅了,便有相應的體驗出現,才有一個整全的體悟。保羅問了之後,便奉主耶穌的名為他們施浸,「保羅給他們按手,聖靈就降在他們身上,他們開始說方言和說預言。」我們會產生的問題可能有兩點:一、為甚麼這些人「信的時候」會還沒領受聖靈呢?二、為甚麼聖靈便因此而降臨在他們身上,而他們會開始說方言和預言?傳統福音派不是說信的時候就有聖靈?我們可以這麼說:先有新約聖經,先有行傳,今天才有福音派的稱呼和信仰傳統的定位。這樣一來,真正要問的是,行傳為甚麼這樣記載?從路加福音開始,「聖靈」的澆灌或充滿,便已是作者的最主要關注。他引述約珥書說:「在那些日子,我要把我的靈澆灌,甚至給我的僕人和婢女,他們要說預言」(二18;珥二29)。所以這必須一一發生在每一個信主的群體中。我們可以說,這裡特別記載這些在保羅按手禱告之後說起方言和預言的,約有十二人,像是特別迴響著五旬節耶路撒冷聖靈充滿使徒一樣,是平行對應的記載。對作者來說,信從耶穌基督的道,會伴隨聖靈的浸,而方言和預言是一種外顯的證據。
本來在以弗所的服事,先是在會堂裡「一連三個月放膽講道,辯論上帝國的事,勸導眾人。」是的,一般人會因和你辯論不過,而傷了自尊,負氣不願認識上帝。但真心尋道的會有許多真實的問題,我們是否有能力回答,而不敷衍逃避、隨意搪塞兩句呢?以致這些對生命各嚴肅的問題認真求問的,反而被我們拒絕了。話雖如此,也的確有人是心裡剛硬的。這對保羅而言不是第一天遇上的事。這一次,他選擇去「推喇奴的講堂天天辯論」。推喇奴可能是個人名,或是當時的哲學家或是學者,資料不詳。我們只知道可以在這人的講堂裡借用場地。兩年之久的辯論,可以是包羅了各樣的聖經和信仰的問題,可以是有系統的解經和神學,其結果是「使一切住在亞細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都聽見主的道。」
以弗所的教會,如果誠如新約以弗所書裡的內容所反映的神學內涵,首先其對象不只是以弗所城的信徒,也是以弗所四周的亞細亞一帶的教會,說不定也暗示著那裡確實繼承著一個著重思考宏觀、描述上帝的經世大計的信仰傳統。從起初,在推喇奴學堂的這個典範,或許不知不覺的已經形成一個一個信仰的傳承。知識和經驗、思考與踐行、日常與反思、體驗上帝的愛和研查祂的話語,並不是不能並存的。反之,兩者兼顧而不偏廢,才是整全信仰的基礎。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