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靈修札記—使徒行傳

      一個敬拜上帝的教會──香港浸信教會──的願景。使徒行傳(以下簡稱為「行傳」)敘述初期教會如何開始。到底一個敬拜上帝的教會是如何的呢?我們不能憑空想像,上帝的話仍然是我們最基本的參考。可以取材的聖經文本當然不只行傳。反過來說,行傳也無法盡錄聖經中的教會觀。事實上,行傳也不是一本敬拜神學的課本,亦非敬拜手冊。不過,行傳作為一個初代教會歷史與神學的敘事,當中置入許多神學觀念和鑰字,其中亦不乏敬拜的母題(motifs),值得我們品味和學習。
      傳統上視路加─行傳為上下卷,誠如作者在路加福音卷首對收書人提阿非羅說:「這些事我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我也想按著次序寫給你」(路一3),我們相信他也以同樣的心態撰寫行傳,在此不贅。既然作者用心良苦,我們也喜歡不辜負苦心,能讀出隱含於敘事中的神學和信仰含義。在此,只能提綱挈領帶出幾點:
      首先,上帝的國絕對是行傳中的重要觀念(一3;八12;十四22;十九8;二十25;廿八23, 31)。開宗明義,一章三節裡記載,耶穌「受害以後,用許多確據向使徒顯明自己是活著的,在四十天之中向他們顯現,並講說上帝國的事。」最後一節「放膽傳講上帝的國,並教導主耶穌基督的事,沒有人禁止」(廿八31)。行傳說明上帝建立了一個新的子民,而我們也可以延用福音書裡上帝國的概念來了解作者路加所要告訴我們,有關這子民的含義。
      那就可以提到聖靈和先知的工作。行傳之前傳(即路加福音)同樣對先知的職事比其他福音書著墨更多。我們可以視之為路加延續舊約自摩西至撒母耳以來的先知統緒,不單是著眼於那些有文字傳承的先知,如以賽亞、耶利米、約珥等,還包括以利亞和以利沙所代表的那種先知傳統。
      如果我們延用上帝子民、上帝國的概念,這一個「祭司的國度」(出埃及記十九章),也是一個上帝的靈所充滿的國度。所以,我們在行傳裡不但讀到聖靈的充滿,也讀到聖靈的引導,就像當初上帝的靈引導以色列在曠野的日子一樣。誠如出埃及記
      四十章的結語裡總結說:「那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摩西不能進會幕,因為雲彩停在其上,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每逢雲彩從帳幕升上去,以色列人就起程前行;雲彩若不升上去,他們就不起程,直等到雲彩升上去。在他們所行的路上,在以色列全家的眼前,白天,耶和華的雲彩在帳幕上,黑夜,有火在雲彩中」(出四十34-38)。
      不過,埃及如果象徵著地上的國,離開埃及也是包括路加在內的新約作者的重要意象,就是離開世上的國所代表的,而是進入上帝的國。作為以色列人的門徒,本來還在期待以色列國的復興(一6),但耶穌回答他們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一7-8)。
      上帝的國更勝羅馬帝國,當然也一樣更勝世上所有的國。不過,上帝國不等於以色列國。雖然,上帝對以色列的揀選並不為歸回無有,祂和亞伯拉罕所立的約不會失效,但祂真正的國是藉著祂的靈而來的。這國的願景,卻不限於肉身因亞伯拉罕而來的願景,而是一方面超越羅馬、另一方面也超越了以色列的願景,所以是從耶路撒冷一直到地極。
      關於這一點,除了在地域上,從保羅的傳道行程可見一斑。我們將會從敘事裡留意到保羅每到一個新的城鎮,總會先進到會堂。但除了重覆記載保羅向猶太人傳講耶穌基督,同樣重覆出現的是經文也一而再、再而三提到一個保羅接觸到的福音對象:敬畏上帝的人(九26;十2, 22, 35;十三16, 26;十六38;十八7)。這反映著路加一個頗為開放的神學,或說一種舊約裡以第三以賽亞(賽五十六-六十六)的萬國願景的神學,而這些敬畏上帝的人,或許就是那些雖不認識耶和華,但卻在生命行為上,表現出對天地的主的一種敬畏,所謂的敬天愛人;也有一些可能表現在對當時猶太教信仰的嚮往和認同,有歸化猶太教的,也有未歸化而認同,只是未行割禮者。然後,當然作者也指出福音是傳給了那些希臘人,意思當然可以更廣義的指當時的希臘世界。更好的說法,當然是指希羅世界,因為文化上雖然是深深的印上了希臘文化的影響,但在行政上,卻是羅馬的,而羅馬當然也有其宗教與文化。 
      作為札記,我們在此就把一些在新約導論或釋經書上可以讀到的背景資料省略了。只有一點,就是我們依循當代大部份的學者的看法,相信行傳寫於第一世紀八十年代的。至於其他方面,我們就在詮釋經文的時候,按情況需要加以交代和刻劃就好了。至於作者,此處也並非可以詳細其真實身分之處。傳統指他是保羅的同工路加,我們暫時採用此說,內文盡量只以「作者」作為稱呼,有時為明確和語句較為自然之故,則會使用「路加」這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