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八5-17
5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的時候,保羅正專心傳道,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6當他們抗拒他、毀謗他的時候,他就抖掉衣裳的灰塵,對他們說:「你們的罪歸到你們自己的頭上,與我無干。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裏去。」7於是他離開那裏,到了一個人的家裏,他名叫提多‧猶士都,是敬拜上帝的人,他的家靠近會堂。8會堂的主管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就信,而且受了浸。9夜間,主在異象中對保羅說:「不要怕,只管講,不要沉默,10有我與你同在,沒有人會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裏有許多屬我的人。」11保羅在那裏住了一年六個月,將上帝的道教導他們。12到迦流作亞該亞省長的時候,猶太人齊心起來攻擊保羅,拉他到法庭,13說:「這個人教唆人不按著律法敬拜上帝。」14保羅剛要開口,迦流對猶太人說:「你們這些猶太人哪!如果是為冤枉或奸惡的事,我理當耐性聽你們。15既然你們所爭論的是關乎用字、名目和你們的律法,你們自己去辦吧!這樣的事我不願意審問。」16於是,他把他們逐出法庭。17眾人就揪住會堂的主管所提尼,在法庭前打他。這些事迦流都不管。
雖然一心等候西拉和提摩太到來會合,但保羅沒有閒著,而是專心作他一向所做的:傳道。但這時候的他,心境上似乎有一絲的轉變。話說猶太人「抗拒他、毀謗他」並不是甚麼新鮮事,早已一再發生。但這一次,他彷彿更多了一分決心,作出了一個極具象徵性的動作—「抖掉衣裳的灰塵」—即不聽者,便任他們的罪歸給他們自己。然後他說:「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裡去。」這一個向別族別民傳道的心意,早在彼西底的安提阿遭遇猶太人的攻擊的時候,便已生出(參十三46-47)。然後一再的深化,此時此際,這一個心意又再被激發。不是說他到現在還不擁抱這個呼召,而是從呼召到一種篤定的生命認同—深信深明上帝的心意是叫萬族萬民都屬祂,是要他走出我族中心的—這一個體認有一個過程。
既然又再被拒絕,保羅轉而去名叫提多‧猶士都的人家裡。和先前彼得去相見的哥尼流,或保羅之前在河邊傳道的對象—包括呂底亞在內的那班婦女,猶士都也是「敬拜上帝的人」。或許因「他的家靠近會堂」,所以早已對猶太的信仰傳統頗為熟悉。除此,作者提到,「會堂的主管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雖然行傳這裡記載道「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就信,而且受了浸」;但我們從保羅在往後的日子寫給哥林多的信裡知道,原來保羅在哥林多僅為過該猶和這位基利司布施浸(林前一14)。這該猶會不會是這裡所寫的猶士都呢?這是有可能的。
保羅可以在哥林多一直待下去嗎?一年半的工作是該告一個段落嗎?還是該繼續下來?接下來又發生猶太人起來攻擊他的事,於是便打斷了他在那裡的工作。這是出於聖靈的工作嗎?還是只不過又是一次的人世的偶發事件。人不能不活在歷史的偶發裡,保羅也不能;聖靈也不是抽身遠離歷史的偶發,而是出入於偶發的事與局之中行事。
誠如上一則札記指出,克勞弟(Claudius)執政並發出逐猶太人諭令之年分,此段作者又記述「迦流作亞該亞省長的時候」,那是有史可稽考的日期。話說當時克勞第發了一封和迦流(Lucius Junius Gallio)有關的信,這信被稱為「德爾斐信函」(Delphic Letter),其中有提到迦流開始被派作亞該亞的省長的時間。學者估計那信約莫是公元52年四或五月期間,而推論迦流的任期應該是由公元51年七月至52年六月,或50年七月至51年六月。[1]所以,保羅在哥林多被拉到法庭的事,最遲不會是遲過52年六月,最早則不會早過51年六月。那麼他應該必須是早在50年底或51年底便已到達哥林多。能確認這些日期,主要意義在於保羅的這些事蹟,是可追查的。
歷史上不少時代,真實發生的事,是不可被追查,是被迫要改編,是被告訴不要去記憶,是自己教育不要重覆再提,是漸漸從歷史的真實淡化掉的。一再被這種感受衝激者,會被拋入一種虛無感裡。但我們的救贖在於我們乃是藉著被上帝記念而被祂教育著。一再被記念便是一再被救贖,救贖我們回到真實,贖回一種面對真相的勇氣,即使那是醜陋的真相。
在此,保羅的遭遇被記錄。事實是,告保羅者的控詞是:「這個人教唆人不按著律法敬拜上帝。」當然,不拜神可以被視為不拜羅馬人的神而被指觸犯羅馬人的信仰,但迦流認為保羅沒有作奸犯科,也不想淌此混水,把莫須有的罪名加諸於保羅。那些人卻是遷怒於會堂的主管所提尼,把他揪住,「在會堂前打他」。這位所提尼,保羅曾與他聯名發出寫給哥林多的信。可見保羅心裡切切記念著這位曾替他頂罪的戰友。我們要有忠信的心,忠心即有義有信;上帝與以色列民立約,向他們所守的約,就是以義以信對待他們,這就是恩約的關係。我們也是祂的子民,祂也這樣待我們,我們也當如此待我們的弟兄姊妹。誰是你的弟兄?誰是你的姊妹?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Anthony C Thiselton,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ch.) (Grand Rapids, Mich: W.B. Eerdmans, 2000),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