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二日(第四周:為愛而生,為愛犧牲)

賜下保惠師

劉李麗玉傳道

約翰福音14:15-19

15 「你們若愛我,就會遵守我的命令。

16 我要求父,父就賜給你們另外一位保惠師,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

17 他就是真理的靈,是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他們既看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

    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裏面。

18 我不會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裏來。

19 再過不久,世人不再看見我,你們卻會看見我,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

耶穌對門徒的愛,豈會止於祂在世之時?

  耶穌為免門徒因祂的離去而感到被遺棄,所以祈求父上帝賜下「另外一位保惠師」。這表明耶穌在地上生活時,是門徒的保惠師。在祂離去後,會由聖靈作為另一位保惠師,透過另一種方式繼續耶穌在地上的工作,讓門徒得以履行使命。

  耶穌安撫門徒,強調不會撇下他們,使他們在受欺壓的世界中失卻保護,無力抵抗。雖然耶穌在地上只是短暫與門徒在一起,聖靈卻要永遠與他們同在。聖靈更成為耶穌與門徒互為內在的相交途徑,祂的同在也等於父和子與他們同在。主耶穌對我們的應許不會落空,祂已經藉著所言所行,將祂對我們到底的愛完全表現出來,甚至為我們作最周全的預備,讓我們今日面對世界各樣挑戰,都知道祂與我們同在,祂不會讓我們成為孤兒,叫我們可以全然仰望依靠祂。   

第15節「你們若愛我,就會遵守我的命令。」這裡的命令不是單指道德上的教導,還有父上帝透過耶穌彰顯出來的整個啟示。如果門徒願意回應這份愛,最自然的回應方法,就是在生活中把主耶穌的言行同樣履行出來。

思想:

  1. 保惠師曾經怎樣陪伴你走過艱難的日子?
  2. 聖靈使門徒有能力和信心面對這不信的世界,帶著基督所賜予的權柄,進入世界去為祂作見證。請回想你最近作見證的經歷。

我的禱告:

四月十一日(第四周:為愛而生,為愛犧牲)

成為我們的領路

劉李麗玉傳道

約翰福音14:1-6 

1 「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

2 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

    預備地方去。

3 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

    哪裏。

4 我往哪裏去,你們知道那條路。」

5 多馬對他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去哪裏,怎麼能知道那條路呢?」

6 耶穌對他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

當耶穌說「你們心裡不要憂愁」,反映門徒內心正充滿憂愁。因為耶穌說祂要離他們而去,他們卻未明白耶穌離去的意義(14:4-5)及會再次回來(14:3)。耶穌體恤門徒沮喪無助的心情,並作出多方的安慰。

  耶穌勸勉「你們信神,也當信我。」這「信」有「確信」的意思,指主觀經歷上的信。主耶穌要跟隨者用信心的眼睛,藉著認識祂而認識並看見天父,因著祂在世上的工作而相信祂。

  主耶穌的離去是為要完成救贖工作,「必再來」指基督的復活,使我們有分於神聖的生命與性情。每一個人都可以因信基督而回到父上帝面前,與祂同在。

  至於多馬的提問,可能代表著眾門徒的心聲,讓主耶穌更確實地回答:「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耶穌就是讓人能夠藉著祂認識父上帝的途徑;祂是上帝的道的彰顯,「成了肉身」的道,是真理的化身;唯有藉著耶穌才能得著父上帝為世人所預備的救恩,透過信得著新生命。

  耶穌基督的愛與犧牲,讓人找到與愛的源頭連結的方向,過程中是要恢復我們原本受造的意義和目標,了解我們是歸屬於誰。願我們不再落在種種茫無出路的掙扎中,而是因著不斷認識基督,重新釐清生命的目標和方向,走在主上帝為我們所預備,祂所喜悅的道路上。

思想 :

  1. 有甚麼地方是你需要被主耶穌重新校正視野、方向?
  2. 主耶穌基督是道路、真理與生命。你願意在迷失時讓祂指引,在被罪捆綁時讓祂釋放,在孤單無助時,讓祂顯明與你同在嗎?

我的禱告:

四月八日(第三周:背起苦架,迎向呼召)

甘願成為奴僕

劉李麗玉傳道

馬太福音20:26-28

26 「但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要作你們的用人;

27 誰願為首,就要作你們的僕人。

28 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自古至今,從國家到家庭,都經常出現權力的追求和爭奪,世界告訴我們權力、地位就是一切。另一極端,則認為謙卑的人不應追求更高的位置,甚至當別人期望作領導崗位,也會惱怒或加以批評。

  這段經文的源起,是有一位慈母帶著她兩個已作耶穌門徒三年的兒子,去求耶穌讓她兩個兒子將來在上帝的國裡,坐在祂的左右兩旁。因而惹怒其他門徒。於是耶穌教訓他們。

  耶穌並無指責想作領袖的意願,祂只是強調,無論祂自己,或所有祂的跟隨者,作領袖的,必須以服務的心態、犧牲的精神,以及捨己的行動,作眾人的僕人。

  不少基督徒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不配亦不會做領袖。即使教會需要人來承擔一些事奉的責任時,也會謙卑地推辭。

  如果我們按著耶穌所教導的方向,謙卑服侍其實是作領袖的條件,真正謙卑的人是順服上帝的心意,即使要起來承擔責任作首領。

  主耶穌以自己作為榜樣,祂道成肉身,取了僕人的樣式,卻不是站在高地指控世人的罪行,而是自己卑微,承擔起世人的罪,捨身在十字架上,使我們因為相信祂而罪得赦免,得到永生的盼望。

  我們作為跟隨主耶穌基督的門徒,也需要學效祂承擔上帝交付給我們的使命,謙卑地作眾人的僕人。

思想 :

  1. 請默想自己此刻最渴求的是甚麼? 耶穌基督與十字架、名利、權勢、地位……

對你而言孰重、孰輕呢?

2. 求主使你願意謙卑作眾人的僕人,在教會事奉的職事上,按著從上而來的領受,作出承擔。

我的禱告:

四月七日(第三周:背起苦架,迎向呼召)

祂本是神子耶穌基督

劉李麗玉傳道

馬太福音17:1-8

1 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弟弟約翰,領他們悄悄地上了高山。

2 他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他的臉明亮如太陽,衣裳潔白如光。

3 忽然,有摩西和以利亞向他們顯現,與耶穌說話。

4 彼得回應,對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裏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裏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 以利亞。」

5 說話之間,忽然有一朵明亮的雲彩遮蓋他們,又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愛的。你們要聽從他!」

6 門徒聽見,就俯伏在地,極其害怕。

7 耶穌進前來,拍拍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

8 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獨自一人。

「登山變像」是耶穌在前往耶路撒冷上十字架前一個重要時刻,標誌著耶穌基督作為上帝在地上顯現的高峰。

  經文透過四方面,表明主耶穌的身分。

  第一,「高山」在舊約傳統是上帝向人啟示之地。「雲彩」則表示有上帝同在。

  第二,「變了形像」,昔日以色列人看見摩西臉上的皮膚發光 (出34:30),但耶穌卻是由內在本質而發出來的改變,滿有神的榮光。

  第三,猶太人認為在彌賽亞來臨前,「摩西和以利亞」將會再出現。兩人可說是代表著舊約的律法與先知傳統,同為耶穌的身分作見證。

  第四,天上來的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愛的。你們要聽從他!」這畫面重現了耶穌在受浸時所出現的榮耀景象 (太3:17)。

  一個超自然的景象出現在門徒眼前,他們的反應是既驚且喜。一方面沉醉於當下的「美景」,只想停留在這種屬靈的滿足。我們可曾只將某些屬靈經驗留在記憶中,而沒有把它體現在生活裡? 另一方面,門徒忽然聽到天父威嚴的聲音,嚇得俯伏在地。「聽」是「傾聽、順從」,這不是聽聽說說,而是跟隨效法,遵行教導,變得像祂一樣。

  最後,門徒「不見一人,只見耶穌」,門徒過了今天後,能否察覺眼前的耶穌,除了是那位一同生活的老師外,更看出祂就是上帝的兒子,是滿有榮光的救贖主?當他們明白到耶穌的真正身份,無論下山後的路途有幾多困苦與黑暗,都能夠憑信心安然依靠祂的引領。

思想 :

  1. 「你們要聽從祂」你最近聽從祂是甚麼時候? 你聽到甚麼,又作了甚麼回應?
  2. 耶穌是滿有榮光的神子基督,我們能與祂面對面,是我們極大的福氣,願我們在平順或凶險之中,也注目仰望主,「不見一人,只見耶穌」。

我的禱告:

四月六日(第三周:背起苦架,迎向呼召)

預言被害與復活

劉李麗玉傳道

馬太福音16:21-24

21 從那時起,耶穌才向門徒明說,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和文士許

    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天復活。

22 彼得就拉著他,責備他說:「主啊,千萬不可如此!這事絕不可臨到你身上。」

23 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到我後邊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不體會

    神的心意,而是體會人的意思。」

24 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這是耶穌第一次向門徒說明祂要上耶路撒冷、受苦、被殺、第三日復活。耶穌是要門徒明白,所跟隨的並非單單是全能的拯救者,為他們解決所有問題,讓他們安享天國的豐盛。這可能是許多基督徒的態度,以為信耶穌就是單單得平安、享喜樂。相反,耶穌的一生是要遭遇敵對,逼迫,受苦,以至被殺。這是門徒在跟隨主耶穌的路上,必須有的心理準備。

  彼得雖然在不久之前才認信耶穌是基督,但這一刻,他似乎難以接受耶穌所作的預告,並意圖阻止。撒但的字面意思是「敵對者」,彼得犯了一個我們也常常犯的錯誤,就是體貼自己。這跟撒但引誘耶穌不要用受苦和替死的方式實現彌賽亞工作的意圖不謀而合,所以遭耶穌嚴厲的指責。

  耶穌進一步指出,若有人要跟從祂,就當:

1)捨己 (不再以個人的想法喜惡為依歸)

2)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主動承受持守真理而來的苦難)

3)來跟從 (這裡指背十字架跟從主是每日的生活方式)

  

  這三個命令是給所有要跟從主的人,作耶穌門徒的代價,而且不是單一事件的犧牲,乃是生活的常態。

  彼得只在乎耶穌即將受死,對耶穌「復活」的預告沒有反應。十字架已經由羞辱轉變成為得勝的記號。今日我們願意背起十字架跟隨的力量,源自基督的愛激勵我們,祂為我們捨己。

思想 :

  1. 以前的門徒生活那麼苦,又窮得要命,當然容易捨棄一切換取永生的賞賜。但今日吃得好,穿得暖,生活寫意,為甚麼要作這樣的選擇?值得嗎?
  2. 為了跟隨主、事奉主,你作過那些犧牲?付過那些代價?

我的禱告:

四月五日 (第三周:背起苦架,迎向呼召)

別怕承認主

劉李麗玉傳道

馬太福音10:28-33

28  「那殺人身體但不能滅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那能在地獄裏毀滅身體和

      靈魂的,才要怕他。

29  兩隻麻雀不是賣一銅錢嗎?你們的父若不許,一隻也不會掉在地上。

30  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數過了。

31  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的麻雀還貴重!」

32  「所以,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

33  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

今天雖然社會進步,科技發達,但人心的虛怯,卻不比昔日耶穌的跟隨者為少。基督徒在社會上要持守真理,難免面對或大或小、或重或輕的「逼迫」。如果我們從未經驗過這類的信仰張力或代價,可會是因為在信仰的原則上缺乏堅持?

  主耶穌在上一段講到門徒傳福音將會遇到甚麼危險,祂明白我們面對逼迫時,是會產生本能的恐懼,所以,在本段提出兩個「不要怕」來安慰門徒。

  第一,不要怕「那殺人身體但不能滅人靈魂的」。魔鬼撒但的逼迫攻擊,甚或利用人的威嚇,最多只能傷害人的肉體,取去人的性命。雖然這些虧損與受苦是很難受,但都是地上和短暫的。

  反觀天父才是那位掌管終極生命的大能者。天父同時是我們的看顧者,即使微小如麻雀,祂都掌管。更看我們為寶貴,差派獨生愛子耶穌基督來到世間,成就救恩。所以,對耶穌的認信,是關乎永恆的生命。

  耶穌在這裡不是要門徒在懼怕和勇敢中作出選擇,祂是要求門徒確信敬畏上帝比懼怕人更重要。天父不是要保護我們免於受苦,但應許會帶我們從苦難進入永生。所以,不要怕「在人面前承認主」。

  「認」不僅是口頭上的承認,還要在生活中具體地實踐出來,活出承認主耶穌的人生。求主幫助我們剛強壯膽,為祂勇敢作見證。

思想 :

  1. 你的內心有何恐懼或攔阻,令你不敢實踐見證主的使命?
  2. 如果站在生死的選擇線上,你對於承認耶穌或否認耶穌的決定,是基於甚麼因素?

我的禱告:

四月四日 (第三周:背起苦架,迎向呼召)

醫治者耶穌

劉李麗玉傳道

馬太福音9:27-31

27  耶穌從那裏往前走,有兩個盲人跟著他,喊叫說:「大衛之子,可憐我們吧!」

28  耶穌進了屋子,盲人就來到他跟前。耶穌說:「你們信我能做這事嗎?」他們說:

      「主啊,我們信。」

29  耶穌就摸他們的眼睛,說:「照著你們的信心成全你們吧。」

30  他們的眼睛就開了。耶穌嚴嚴地叮囑他們說:「要小心,不可讓人知道。」

31  他們出去,竟把他的名聲傳遍了那地方。

昔日視障人士的生活殊不容易。若要出門,需鼓起很大的勇氣,在沒有輔助的公共設施、沒有導盲犬、沒有各樣的科技設備可以使用的環境下,他們可能只有一根手杖。除了要在黑暗中摸索,還要克服無助的感覺,跨過內心種種的障礙,怕摔跤,怕別人用異樣的眼光對待,怕被嘲笑;並承受許多不確定,究竟迎來的是善意的幫助,或是惡意的作弄等等。我們可曾因為受到傷害而停下來,覺得無力跨過,或害怕再受傷,而把自己封閉起來?

  經文提到兩個盲人,縱然面對種種限制和難處,但為了更美好的願景,他們不放過任何有可能帶來改變的機會。他們雖然看不見,心靈的眼睛卻早已打開,這份見識大大勝過肉身的缺陷。他們不但知道耶穌是醫治者,更相信主耶穌就是彌賽亞。他們得醫治的渴想,驅使他們付諸行動,互相依靠扶持,排除萬難的走出去。

  主耶穌向他們表達關心,走到屋內,再次問他們:「你們信我能做這事嗎?」然後觸摸他們的眼睛,得醫治的神蹟就發生了。當不可能變為可能,當夢想成真,生命變得從此不再一樣,兩人禁不住內心的激動和興奮,並四處去宣講主耶穌的大能。

  耶穌是那位憐憫世人的醫治者,祂樂意讓你來到祂的跟前,祂樂意親自觸摸你、醫治你,打開你的眼睛,使你不再落在黑暗中。

思想 :

  1. 你會把自己的難處帶到上帝的面前嗎? 邀請你現在就告訴主耶穌,讓祂親自觸摸你。
  2. 今日你的生命所流露的是甚麼? 你最想在哪一方面見證主耶穌?

我的禱告:

四月一日 (第二周:堅持一生的禱告)

祂一直為我們代求

張智偉傳道

路加福音 22:31-34

31  主又說:「西門,西門!撒但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

32 但我已經為你祈求,使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

33 彼得對他說:「主啊,我已準備好要同你坐牢,與你同死。」

34 耶穌說:「彼得,我告訴你,今日雞還沒有叫,你要三次說不認得我。」

正當主耶穌在逾越節筵席上表達祂對門徒的愛與不捨,門徒卻將討論的焦點放在誰最可能出賣耶穌,甚至在爭誰最為大……耶穌雖然在生命倒數的數十小時,卻仍耐心教導這群迷失焦點的門徒,緊記彼此服待。但耶穌此刻卻在眾人面前預言彼得將要背棄耶穌,使這位一直期望爭取最高席位的彼得驚惶失惜,立時揚言:「主啊,我已準備好要同你坐牢,與你同死。」

歷史告訴我們,耶穌的預言就在幾小時內發生,彼得跌倒了……然而,耶穌同時預言:「我已為你祈求……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耶穌看見彼得跌倒,但祂也同時用愛去包裹這份軟弱,並等候他回頭,在失敗中重新振作,作得勝主的見證人。歷史也告訴我們,彼得在耶穌的堅固後,因經歷主真實而廣大的愛,獻上生命,為主受苦,與主同死。

  你和我誰未試過跌倒?耶穌一一看見了我們的軟弱,然而祂一直為我們代求,並耐心等候我們的回轉。只要我們從失敗中,勇敢的回轉到耶穌的懷內,再被主的愛所充滿,也可以重新被堅固,成為生命的凱歌,見證造物主的大能。

思想:

  1. 主耶穌為每一位信徒預備愛的筵席,是因為祂知道我們的不足,祂願意滿足我們。如果你願意領受,便禱告祂,求祂的愛來充滿你,以致你能更加愛神愛人。
  2. 主愛我們,在十字架上付上沉重的代價,祂更應許愛我們到底,為我們不住禱告。我們又能夠為主付上甚麽代價,來表明我們對祂的愛和感謝?

我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