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裡面上帝給你最好的提醒是甚麼?今天再回顧、咀嚼,更加以沉澱。
Author: 成年級主日學
六月二十八日 (第9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九23-41
23那時,因這道路而起的騷動不小。24有一個銀匠,名叫底米丟,是製造亞底米神銀龕的,他使從事這手藝的人生意發達。25他聚集他們和同行的工人,說:「諸位,你們知道我們是倚靠這生意發財的。26你們看到,也聽見這保羅不但在以弗所,也幾乎在亞細亞全地,引誘迷惑了許多人,說:『人手所做的不是神明。』27這樣,不僅我們這行業陷入被藐視的危險,就是大女神亞底米的廟也要被人輕看,連亞細亞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女神的威望也受損害了。」28眾人聽見,就怒氣沖沖,喊著說:「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29於是滿城都騷動起來。眾人抓住與保羅同行的馬其頓人該猶和亞里達古,齊心衝進劇場。30保羅想要進到民眾那裏,門徒卻不許他去。31連亞細亞的幾位官員,是保羅的朋友,也打發人來勸他不要冒險到劇場裏去。32聚集的人亂成一團,有的喊這個,有的喊那個,大半不知道為了甚麼聚集。33猶太人把亞歷山大推出去,人群中有人慫恿他,他就做手勢,要向民眾申訴。34但他們一認出他是猶太人,大家就異口同聲喊著:「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約喊了兩小時。
保羅在以弗所的遭遇真是多姿多彩(eventful)。此段經文第一句:「那時,因這道路而起的騷動不小。」其中「這道路」是直譯,但在此譯為「這道」會比較理想。今天,我們所傳的耶穌的道,一班所謂主的門徒所活出的追隨主的道路,還會不會引起騷動呢?還是只是一個只唱著幸福人生的群體呢?
保羅他們引起騷動,背後說出的是,他們所傳的福音顛覆了當時以弗所的常道:就是靠亞底米神廟祭拜風氣的相關行業。結果他們就以保羅所傳的道—「引誘迷惑」人視亞底米為偶像,並非真正的上帝—作為起鬨騷動的藉口,並且捉住了保羅的同工,即來自馬其頓的該猶和亞里達古。
在此當下,保羅本人並非貪生怕死,本想去民眾那裡,想必是要叫他們放了他兩位同工。門徒們愛惜保羅,不要他以身犯險。原來保羅在亞細亞也有一些作官的朋友,他們一樣關心他。這些人大有可能不是猶太人,原來不一定要同樣是信主的人會出面保護使徒。他們也不想保羅受害,知道一去到劇場的現場,場面難以控制,必會出事。所以,他們勸他不要去是理所當然的。
事實上騷亂的人原來大半不知道在做甚麼或為了甚麼,只是隨人起鬨。現場裡也有猶太人,目的也不是十分清楚。可能是猶太人自己覺得這樣的騷動也會連累到自己,心想只要把一人推出去。結果他們慫恿亞歷山大出去,他大概要嘛不知道眾人情緒難以被壓下,要嘛以為自己可以仍有效申訴,要指出這問題不是他們猶太人引起,而是一小撮跟隨耶穌的道的那一批—即保羅等人所引起的。但他這一舉動卻是白費心機了。對於那些當地人而言,他們根本搞不清楚這分別。一看見他是猶太人,便繼續騷亂。
今天,種族或族群的問題依然出現在世界各地,如加薩、如美國、如香港,或許是膚色的問題、是傳統的問題,或甚至是政治和價值觀的問題。在這樣的時勢中,更考驗自己慎思明辨、辨識生命的能力,在每一個當下都勉力擇善固執,也帶著開放的心態,學習和調整自己的心思意念,恐怕自己原先秉持的想法有誤。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六月二十七日 (第9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九11-22
11上帝藉保羅的手行了些奇異的神蹟,12甚至有人從保羅身上拿走手巾或圍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消除了,邪靈也出去了。13那時,有幾個巡迴各處念咒趕鬼的猶太人,擅自利用主耶穌的名,向那些被邪靈所附的人說:「我奉保羅所傳的耶穌命令你們出來!」14做這事的是猶太祭司長士基瓦的七個兒子。15但邪靈回答他們:「耶穌我知道,保羅我也認識,你們卻是誰呢?」16被邪靈所附的人就撲到他們身上,制伏他們,勝過他們,使他們赤著身子,受了傷,從那房子裏逃出去了。17凡住在以弗所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都知道這件事,也都懼怕;主耶穌的名從此就更被尊為大了。18許多已經信的人來承認並公開自己所行的事。19又有許多平素行邪術的人把他們的書都拿來,堆積在眾人面前焚燒。他們計算書價,得知共值五萬塊銀錢。20這樣,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普遍傳開了。
21這些事過後,保羅心裏決定要經過馬其頓、亞該亞,就往耶路撒冷去。他說:「我到了那裏以後,也必須到羅馬去看看。」22於是他差遣兩個助手提摩太和以拉都往馬其頓去,自己暫時留在亞細亞。
如果說上面提到的推喇奴講堂的辯論是較為知性的,這裡記載著同樣是發生在以弗所的事件,卻是靈力對峙的。上帝藉保羅行了許多異能(dynameis),「甚至有人從保羅身上拿走手巾或圍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消除了,邪靈也出去了」,這個形象的保羅如神人一樣,像舊約所記載的以利亞和以利沙。以弗所不只是學術中心,也是一個敬拜各種神明之地,也吸引著來此揚名立萬和發財的各路人馬。
當時,就有「念咒趕鬼的猶太人」也來到。他們本不是跟隨耶穌的吧!或許風聞保羅的神能,便想假借他的名氣招徠生意,於是「擅自利用主耶穌的名,向那些被邪靈所附的人說:『我奉保羅所傳的耶穌命令你們出來!』」他們的背景也叫人詫異,明明他們的父親是猶太祭司長,為何自甘墮落至此巡迴各處招搖撞騙。今天,恐怕也不乏這類靠著基督教之名巡迴世界,說著十年二十年不變的同一套宗教術語和所謂的預言,似乎上帝真藉著他們的口曉諭各國的命途。
蠻諷刺的是,這祭司長七子奉了保羅所傳的耶穌的名。令我們啼笑皆非嗎?這二手的、三手的所謂權柄,沒有自己親身的認知、親身的經歷,沒有保羅那分從猶太經典中消化出並得以整合耶穌基督的生平和啟示的認知,沒有直接經歷耶穌基督的啟示和呼召,沒有經歷聖靈的親自引領,卻又要炒作這一個耶穌基督之名。今但凡只流於表面的「祭司」般的或招搖撞騙的先知職份,不免就「有姿勢、無實際」。如果信眾的信仰也只停留於表面的消災避難,祈求福樂平安,或公式化的基督教式的信仰公式,也豈知道如何分辨呢?
話說冒牌貨遇到真實的惡勢力,必不堪一擊。話說這七個祭司長之子,「被邪靈所附的人就撲到他們身上,制伏他們,勝過他們,使他們赤著身子,受了傷,從那房子裏逃出去了。」好不狼狽呀!可是這一件事卻帶來了一個沒有預期、也沒有預先計劃的復興。作者記載,「凡住在以弗所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都知道這件事,也都懼怕;主耶穌的名從此就更被尊為大了。」我們期待復興,但有沒有料到會是一個失控的場面出現呢?為甚麼這失控的、令假祭司、假先知逃之夭夭的場面,會叫人尊主為大呢?而且接下來的效應是:「許多已經信的人來承認並公開自己所行的事。又有許多平素行邪術的人把他們的書都拿來,堆積在眾人面前焚燒。」這些反應都有一個共同點:所有的膺品(A貨)信仰,所有帶著假冒成分的,都會原形畢露。
這一次的事件,也迴響著行傳第五章亞拿尼亞和撒非喇這對夫婦假冒已把變賣田產的錢全部獻上的事。他們的暴斃也令人感到震驚害怕(五11)。好比五旬節聖靈充滿使徒們,以弗所有十二個信徒也被聖靈充滿,說方言並說預言;同樣的,在耶路撒冷的撒非喇事件也和這裡的祭司長七子的事件相呼應。當時欺哄聖靈把錢私留一部分,此處人們把行邪術的書拿出,書價也值五萬塊銀錢。前者那事發生以後, 信主的人越發增長;此處,「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普遍傳開了。」
在此,略為交代行程。此時的保羅已留在以弗所兩年多可能快三年了。心裡早已想要去一趟馬其頓,再從那往亞該亞,然後便前往耶路撒冷。而在以弗所這段時間,他應該寫了加拉太書和哥林多前書。所以,他想要去馬其頓,是有意去看看腓立比(和帖撒羅尼迦)吧!至於到亞該亞,必是兌現他要探望哥林多教會的應許。此時此際,他連探望羅馬的心意也有了。他說:「我到了那裏以後,也必須到羅馬去看看。」
不過,話雖如此,顯然他還不能動身,只能「差遣兩個助手提摩太和以拉都往馬其頓去,自己暫時留在亞細亞。」保羅這個「暫時」,是活在人生中人人都會有的「暫時」。有人暫時不能離職或必須離職,有人必須暫時離開家人赴英,有人必須暫時居家照顧老小。這暫時可以是主動的心意,也可能是人生偶發情境中必須作出的反應或回應。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六月二十六日 (第9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九1-10
1亞波羅在哥林多的時候,保羅經過了內陸地區,來到以弗所,在那裏他遇見幾個門徒,2問他們:「你們信的時候領受了聖靈沒有?」他們說:「沒有,我們連甚麼是聖靈都沒有聽過。」3保羅說:「這樣,你們受的是甚麼浸呢?」他們說:「是受了約翰的浸。」4保羅說:「約翰所施的是悔改的浸禮,他告訴百姓當信那在他以後要來的那位,就是耶穌。」5他們聽見這話以後,就奉主耶穌的名受浸。6保羅給他們按手,聖靈就降在他們身上,他們開始說方言和說預言。7他們約有十二個人。8保羅進會堂,一連三個月放膽講道,辯論上帝國的事,勸導眾人。9後來,有些人心裏剛硬不信,在眾人面前毀謗這道;保羅就離開他們,也叫門徒與他們分開,就在推喇奴的講堂天天辯論。10這樣有兩年之久,使一切住在亞細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都聽見主的道。
話說亞波羅離開了以弗所,去到哥林多。期間保羅已經從安提阿再回到以弗所,途中「逐一經過加拉太和弗呂家各地方,堅固眾門徒」(十八23)。記載他這次回來,至少有兩個重點:一是他遇到「一些」(tinas)門徒(以上經文譯為「幾位」不是太能對應接下來所說「約有十二個人」),問他們:「你們信的時候領受了聖靈沒有?」這事;另一是在以弗所的推喇奴講堂天天辯論達兩年之久。
我們提過亞波羅熟悉主的道,但對於耶穌的事,但卻只知道約翰的浸(和以弗所的信徒一樣),言下之意有可能用以對比於聖靈的浸。為甚麼要問:領受了聖靈沒有?問了,就有了意識;不問,沒有這想法。有了意識,開竅了,便有相應的體驗出現,才有一個整全的體悟。保羅問了之後,便奉主耶穌的名為他們施浸,「保羅給他們按手,聖靈就降在他們身上,他們開始說方言和說預言。」我們會產生的問題可能有兩點:一、為甚麼這些人「信的時候」會還沒領受聖靈呢?二、為甚麼聖靈便因此而降臨在他們身上,而他們會開始說方言和預言?傳統福音派不是說信的時候就有聖靈?我們可以這麼說:先有新約聖經,先有行傳,今天才有福音派的稱呼和信仰傳統的定位。這樣一來,真正要問的是,行傳為甚麼這樣記載?從路加福音開始,「聖靈」的澆灌或充滿,便已是作者的最主要關注。他引述約珥書說:「在那些日子,我要把我的靈澆灌,甚至給我的僕人和婢女,他們要說預言」(二18;珥二29)。所以這必須一一發生在每一個信主的群體中。我們可以說,這裡特別記載這些在保羅按手禱告之後說起方言和預言的,約有十二人,像是特別迴響著五旬節耶路撒冷聖靈充滿使徒一樣,是平行對應的記載。對作者來說,信從耶穌基督的道,會伴隨聖靈的浸,而方言和預言是一種外顯的證據。
本來在以弗所的服事,先是在會堂裡「一連三個月放膽講道,辯論上帝國的事,勸導眾人。」是的,一般人會因和你辯論不過,而傷了自尊,負氣不願認識上帝。但真心尋道的會有許多真實的問題,我們是否有能力回答,而不敷衍逃避、隨意搪塞兩句呢?以致這些對生命各嚴肅的問題認真求問的,反而被我們拒絕了。話雖如此,也的確有人是心裡剛硬的。這對保羅而言不是第一天遇上的事。這一次,他選擇去「推喇奴的講堂天天辯論」。推喇奴可能是個人名,或是當時的哲學家或是學者,資料不詳。我們只知道可以在這人的講堂裡借用場地。兩年之久的辯論,可以是包羅了各樣的聖經和信仰的問題,可以是有系統的解經和神學,其結果是「使一切住在亞細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都聽見主的道。」
以弗所的教會,如果誠如新約以弗所書裡的內容所反映的神學內涵,首先其對象不只是以弗所城的信徒,也是以弗所四周的亞細亞一帶的教會,說不定也暗示著那裡確實繼承著一個著重思考宏觀、描述上帝的經世大計的信仰傳統。從起初,在推喇奴學堂的這個典範,或許不知不覺的已經形成一個一個信仰的傳承。知識和經驗、思考與踐行、日常與反思、體驗上帝的愛和研查祂的話語,並不是不能並存的。反之,兩者兼顧而不偏廢,才是整全信仰的基礎。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六月二十五日 (第9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八24-28
24有一個生在亞歷山大的猶太人,名叫亞波羅,來到以弗所,他很有口才,很會講解聖經。25這人已經在主的道路上受了訓練,心裏火熱,精確地講論和教導耶穌的事;可是他只知道約翰的浸禮。26他開始在會堂裏放膽講道;百基拉、亞居拉聽見,就接他來,將上帝的道路給他更精確地講解。27他想要往亞該亞去,弟兄們就勉勵他,並寫信請門徒們接待他,他到了那裏,多多幫助那些蒙恩信主的人,28因為他在公眾面前極力駁倒猶太人,引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
保羅匆匆來過以弗所又短暫離開後,把百基拉和亞居拉留下。正是這一段時間,一位生於流散於亞歷山大的猶太家庭的才俊,來到以弗所。我們或許有點兒納悶,為何一個很會「講解聖經」的人,即善於解經,善於文本詮釋(原文是dynatos ōn en tais graphais)的亞波羅,既「已經在主的道路上受了訓練,心裏火熱,精確地講論和教導耶穌的事」,會被形容為「只知道約翰的浸禮」。對比於約翰的浸禮的是甚麼呢?聖靈的浸嗎?我們從下一段經文裡知道應該是指奉耶穌基督的名、伴隨聖靈的浸(這一點我們稍後再講解)。
百基拉和亞居拉「將上帝的道路給他更精確地講解」,指的是哪方面呢?前面不是已提到亞波羅「在主的道路上受了訓練」,為甚麼還需要在這方面接受這對夫婦的講解。其實,第二十六節內的「接他來」,按上下文來看,本可以指把他帶到一旁,和他交流,補充一些亞波羅的信息裡尚未涵蓋的,可能是關於耶穌是基督,以及藉祂而賜下聖靈的事。
話說亞波羅既已滿有口才,也熟識猶太人的經書;他開口講道,百基拉和亞居拉竟給予意見,而看來亞波羅也欣然接受。我們這時代,聖經知識的普及不可能不如兩千年前。猶太教裡除了有文士和法利賽人,當然也有一些訓練有素的人如亞波羅者能講解聖經。而今天,各種類型有深有淺的中英文釋經書,不論是實體和電子版的隨手可及。講道者不能再以一言堂的權威方式講道,也不能有意無意叫信眾不接觸這些資源,或示意說這些太深了,他們不會讀得懂,待他們讀了神學才接觸。今天,網絡上牧者學者的講道隨時可聆聽到,不能以愚民政策作牧養,也不能戲言隔壁家的米飯香為藉口,而沒有改善自己聖道廚房的烹飪,好做到忠心按時分糧的工作。
亞波羅要去亞該亞,就是雅典和哥林多所在之省份。以弗所的弟兄姊妹也加以鼓勵。他們的充權和鼓勵,叫上帝所賜予亞波羅的恩賜,也得以造就其他地區的信徒。這恩賜不是被限制於以弗所一個堂會,是上帝自己隨己意給亞波羅並藉他建立各教會的。亞波羅去到,也有美好的教導工作,作者說他「多多幫助那些蒙恩信主的人」。今天,在網絡更方便的時代,我們的差派和充權,我們的服事都更便捷;然而我們期待也能更深入。畢竟我們建造的是永生上帝的教會,祂的子民。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六月二十四日 (第9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八18-23
18保羅又住了好些日子,就辭別了弟兄,坐船到敘利亞去。百基拉、亞居拉和他同去。他因為許過願,就在堅革哩剃了頭髮。19到了以弗所,保羅就把他們留在那裏,自己進了會堂,和猶太人辯論。20眾人請他多住些日子,他沒有答應,21就辭別他們,說:「上帝若許可,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裏來。」於是他上船離開以弗所。22他在凱撒利亞下了船,上耶路撒冷去問候教會,隨後下安提阿去。23他在那裏住了些日子,又離開了那裏,逐一經過加拉太和弗呂家各地方,堅固眾門徒。
一般而言,我們說保羅在哥林多有一年半的時間,因為作者先提到他在那裡「住了一年半」(十八11上),然後說「到迦流作亞該亞省長的時候」把他帶到迦留那裡受審(十八12上)。至事情過後,「保羅又住了好些日子」(十八18上)。這樣說來,保羅離開哥林多之前,前後肯定超過一年半了。離開之時帶著百基拉和亞居拉同行,那約在公元52年春天,[1]或51年秋天,[2]啟程打算到敘利亞。
在這之前,保羅應該許過拿細耳人的願,所以不準剪頭髮。及至此時,時期滿了,方可以在離開亞該亞前往堅革哩剃頭髮。這堅革哩是個港口,所以保羅是從那乘船去以弗所。然後把百基拉和亞居拉留在那裡。這對夫婦可能有自己織帳棚的生意要處理,因經文說保羅是自己到會堂的。
由於他此時一心一意回到敘利亞的安提阿,所以在以弗所也沒有停留多少。不過回應他們「上帝若許可,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裏來。」保羅沒有說錯,人生是不確定的,回來的心意雖是有的,卻不一定能如願發生。借用雅各的話說:
有人說:「今天或明天我們要往某城去,在那裏住一年,做買賣賺錢。」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甚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片刻就不見了。你們倒應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能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那事。」(雅四13-15)。
若按這裡的記載,保羅似乎行色匆匆,離開以弗所,抵達凱撒利亞港口,到耶路撒冷報告,便回到安提阿去。到耶路撒冷,似乎只是為了報告向外族人地區傳道的結果。話說耶路撒冷也未知道他前往馬其頓和亞該亞等地,此趟會把這最新情況作個匯報並不意外,但作者只說問候教會,便隨即前往安提阿。這趟耶路撒冷的匯報乏善可陳、毫無驚喜?也沒遇上甚麼麻煩嗎?不單如此,他去到安提阿也只是住了些日子,相信不長,便離開了,「逐一經過加拉太和弗呂家各地方,堅固眾門徒。」這等等,反映出保羅的心掛念著那些他所建立的、仍幼嫩的教會,迫不及待的想回去探望他們。
有些父母掛心自己的兒女,外遊或出差,有可能會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家。但有沒有試過心裡會著急自己所帶領的小組、團契、主日學、教會裡的弟兄姊妹?上帝是否有把一些人特別放在你的心上?今天教會需要這樣的人!不,這樣的人不是說找來便會有,或想要派去便會有。應該是,先是有一顆願意的心,生出屬靈的兒女、或領養了一班初生的嬰兒,用上帝的話哺乳餵養,日子一久,便培養出一個生命的關係。這樣,自然會掛心是否長得好、會期待是否健康成長、會留意是否被誤導。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Frederick Fyvie Bruce, Paul, Apostle of the Heart Set Free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00), 255.
[2] Jerome Murphy-O’Connor, Paul: A Critical Lif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28.
六月二十三日 (主日)
請默想這一周的經文與默想如何更新你的敬拜生活。
六月二十二日 (周六)
這一周裡面上帝給你最好的提醒是甚麼?今天再回顧、咀嚼,更加以沉澱。
六月二十一日 (第9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八5-17
5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的時候,保羅正專心傳道,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6當他們抗拒他、毀謗他的時候,他就抖掉衣裳的灰塵,對他們說:「你們的罪歸到你們自己的頭上,與我無干。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裏去。」7於是他離開那裏,到了一個人的家裏,他名叫提多‧猶士都,是敬拜上帝的人,他的家靠近會堂。8會堂的主管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就信,而且受了浸。9夜間,主在異象中對保羅說:「不要怕,只管講,不要沉默,10有我與你同在,沒有人會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裏有許多屬我的人。」11保羅在那裏住了一年六個月,將上帝的道教導他們。12到迦流作亞該亞省長的時候,猶太人齊心起來攻擊保羅,拉他到法庭,13說:「這個人教唆人不按著律法敬拜上帝。」14保羅剛要開口,迦流對猶太人說:「你們這些猶太人哪!如果是為冤枉或奸惡的事,我理當耐性聽你們。15既然你們所爭論的是關乎用字、名目和你們的律法,你們自己去辦吧!這樣的事我不願意審問。」16於是,他把他們逐出法庭。17眾人就揪住會堂的主管所提尼,在法庭前打他。這些事迦流都不管。
雖然一心等候西拉和提摩太到來會合,但保羅沒有閒著,而是專心作他一向所做的:傳道。但這時候的他,心境上似乎有一絲的轉變。話說猶太人「抗拒他、毀謗他」並不是甚麼新鮮事,早已一再發生。但這一次,他彷彿更多了一分決心,作出了一個極具象徵性的動作—「抖掉衣裳的灰塵」—即不聽者,便任他們的罪歸給他們自己。然後他說:「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裡去。」這一個向別族別民傳道的心意,早在彼西底的安提阿遭遇猶太人的攻擊的時候,便已生出(參十三46-47)。然後一再的深化,此時此際,這一個心意又再被激發。不是說他到現在還不擁抱這個呼召,而是從呼召到一種篤定的生命認同—深信深明上帝的心意是叫萬族萬民都屬祂,是要他走出我族中心的—這一個體認有一個過程。
既然又再被拒絕,保羅轉而去名叫提多‧猶士都的人家裡。和先前彼得去相見的哥尼流,或保羅之前在河邊傳道的對象—包括呂底亞在內的那班婦女,猶士都也是「敬拜上帝的人」。或許因「他的家靠近會堂」,所以早已對猶太的信仰傳統頗為熟悉。除此,作者提到,「會堂的主管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雖然行傳這裡記載道「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就信,而且受了浸」;但我們從保羅在往後的日子寫給哥林多的信裡知道,原來保羅在哥林多僅為過該猶和這位基利司布施浸(林前一14)。這該猶會不會是這裡所寫的猶士都呢?這是有可能的。
保羅可以在哥林多一直待下去嗎?一年半的工作是該告一個段落嗎?還是該繼續下來?接下來又發生猶太人起來攻擊他的事,於是便打斷了他在那裡的工作。這是出於聖靈的工作嗎?還是只不過又是一次的人世的偶發事件。人不能不活在歷史的偶發裡,保羅也不能;聖靈也不是抽身遠離歷史的偶發,而是出入於偶發的事與局之中行事。
誠如上一則札記指出,克勞弟(Claudius)執政並發出逐猶太人諭令之年分,此段作者又記述「迦流作亞該亞省長的時候」,那是有史可稽考的日期。話說當時克勞第發了一封和迦流(Lucius Junius Gallio)有關的信,這信被稱為「德爾斐信函」(Delphic Letter),其中有提到迦流開始被派作亞該亞的省長的時間。學者估計那信約莫是公元52年四或五月期間,而推論迦流的任期應該是由公元51年七月至52年六月,或50年七月至51年六月。[1]所以,保羅在哥林多被拉到法庭的事,最遲不會是遲過52年六月,最早則不會早過51年六月。那麼他應該必須是早在50年底或51年底便已到達哥林多。能確認這些日期,主要意義在於保羅的這些事蹟,是可追查的。
歷史上不少時代,真實發生的事,是不可被追查,是被迫要改編,是被告訴不要去記憶,是自己教育不要重覆再提,是漸漸從歷史的真實淡化掉的。一再被這種感受衝激者,會被拋入一種虛無感裡。但我們的救贖在於我們乃是藉著被上帝記念而被祂教育著。一再被記念便是一再被救贖,救贖我們回到真實,贖回一種面對真相的勇氣,即使那是醜陋的真相。
在此,保羅的遭遇被記錄。事實是,告保羅者的控詞是:「這個人教唆人不按著律法敬拜上帝。」當然,不拜神可以被視為不拜羅馬人的神而被指觸犯羅馬人的信仰,但迦流認為保羅沒有作奸犯科,也不想淌此混水,把莫須有的罪名加諸於保羅。那些人卻是遷怒於會堂的主管所提尼,把他揪住,「在會堂前打他」。這位所提尼,保羅曾與他聯名發出寫給哥林多的信。可見保羅心裡切切記念著這位曾替他頂罪的戰友。我們要有忠信的心,忠心即有義有信;上帝與以色列民立約,向他們所守的約,就是以義以信對待他們,這就是恩約的關係。我們也是祂的子民,祂也這樣待我們,我們也當如此待我們的弟兄姊妹。誰是你的弟兄?誰是你的姊妹?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Anthony C Thiselton,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ch.) (Grand Rapids, Mich: W.B. Eerdmans, 2000), 29.
六月二十日 (第9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八1-4
1這些事以後,保羅離開雅典,來到哥林多。2他遇見一個生在本都的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不久前,他帶著妻子百基拉從意大利來,因為克勞第命令所有的猶太人都離開羅馬。保羅去投靠他們。3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一同做工。4每逢安息日,保羅在會堂裏辯論,勸導猶太人和希臘人。
「這些事以後」指的可能是在雅典這些日子所發生的事。經文沒有說他在雅典的會堂有接觸了哪些人,也沒有特別的衝突發生。雅典和哥林多同屬亞該亞省,如果說雅典是文化重鎮,後者則是商業大城。
我們本來不知道保羅到馬其頓後一路行來,是何夕何年。不過,這時來到哥林多,保羅遇見一對夫婦,原來丈夫是猶太人,來自北加拉太貼近黑海的本都。但此時卻是從意大利來到哥林多。或許他們本是以製造帳棚為業,所以因職業之故,也在意大利有生意而在那裡生活。只是因著克勞第(於公元41-54年執政)於公元49年驅逐猶太人離開羅馬的諭令,他們被迫離開,而來到哥林多。所以,保羅當在公元50年左右遇見他們。[1]
我們知道這對夫婦後來成為保羅重要的伙伴。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信末的問候語中提到:「亞居拉、百基拉,和在他們家裏的教會」(林前十六19)。代這對夫婦問候,主要是因為他們本是保羅在哥林多結識,而且也在那裡與他同工。正如我們隨後就會看見,保羅在哥林多停留共一年半的時間。而保羅初來哥林多,因與他們同業,也「和他們同住,一同做工」(十八3)。我們在此不單知道保羅除了傳道以外,也有別的謀生專長:織帳棚,也知道他或許在哥林多期間一直和這對夫婦近距離接觸。他們同住至少滿一年半後,在保羅離開哥林多出發前往敘利亞為止。
至於那一年半,他們有機會是朝夕相處,作者連向讀者交代保羅把耶穌基督的道如何傳給他們或叫聖靈充滿他們這些細節都沒有講,彷彿交代這些是多此一舉。話說保羅每逢安息日,便到「會堂裏辯論,勸導猶太人和希臘人。」相信百基拉和亞居拉必也緊隨左右與他同工。後來,至少在保羅寫信給羅馬教會的時候,這對夫婦應該已經回到羅馬,並且在那裡有他們負責的家庭教會,所以保羅在信末也向他們問安(羅十六3)。
聖靈把祂的僕人結連起來,使他們能一起同工,在祂的心意藍圖上編織出一片聖靈行傳的圖案。我們今天是否敏感到上帝所帶領同工的人不是偶然。這樣說不是出於表面的屬靈或教會術語,而是要體察為甚麼上帝把這人或那人擺放在祂心意中的圖案裡。在現實中,我們若有心看見這圖案,實際面對的或許更像個拼圖,需要用心一片片的把拼圖拼湊起來,才有那分恍然大悟的感覺,以及因明白主的心意而來的喜樂和感恩。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孫寶玲, 《新約聖經研究導論: 初代基督徒的信仰與實踐》, 初版., 研經叢書 (新北市: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18), 頁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