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默想這一周的經文與默想如何更新你的敬拜生活。
Author: 成年級主日學
一月二十七日 (周六)
這一周裡面上帝給你最好的提醒是甚麼?今天再回顧、咀嚼,更加以沉澱。
一月二十六(第2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四23-31
23二人既被釋放,就到自己的人那裏去,把祭司長和長老所說的話都告訴他們。24他們聽見了,就同心合意地高聲向上帝說:「主宰啊!你是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25你曾藉著聖靈託你僕人—我們祖宗大衛的口說:『外邦為甚麼擾動?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26地上的君王都站穩,臣宰也聚集一處,要對抗主,對抗主的受膏者。』
27希律和本丟‧彼拉多,同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這城裏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聖僕耶穌,28做了你手和你旨意所預定必成就的事。29主啊,現在求你鑒察,他們的威嚇,使你僕人放膽講你的道,30伸出你的手來,讓醫治、神蹟、奇事藉著你聖僕耶穌的名行出來。」31他們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都被聖靈充滿,放膽傳講上帝的道。
彼得和約翰被釋放,便回到自己人那裡。作者說他們「把祭司長和長老所說的話都告訴」這些人。我們回顧第四章,其實祭司長和長老只問過他們這一句話:「你們憑甚麼能力,奉誰的名做這事呢?」(四7)另外,就是作者的轉述,說這些領袖「禁止他們,再不可奉耶穌的名講論或教導人」(四18)。
他們眾人同心合意的向上帝禱告。首先他們宣認祂為創造天地萬物的主,然後他們引述了詩篇第二篇一和二節的話(參閱此札記一月二十三日內容)。他們從所遭遇的,聯想到了大衛所作的詩篇,感悟耶穌就是詩中這位受膏者(比較詩二4-9),而不是大衛。因為從希律到彼拉多,既有外邦人,又原來更包括以色列民,都先後攻擊耶穌──上帝的僕人。
禱告裡又說:「主啊,現在求你鑒察,他們的威嚇,使你僕人放膽講你的道,伸出你的手來,讓醫治、神蹟、奇事藉著你聖僕耶穌的名行出來。」既是被聖靈感動,感悟到這一切都按上主的意思而發生,他們心中更是完全沒有恐懼,不怕威嚇。事實是,既知道自己行在正確的道路上,知道所講的真理,所宣講的道體驗著先祖所得的啟示,便更加放膽。他們更求上主叫他們的宣揚,伴隨著那奉耶穌的名所行的神蹟奇事。求主也實在叫我們越被祂的話語裝備,越有因真理和啟示而來的勇氣。
被聖靈充滿,和傳講主的道,就像兩刃的劍,或如俗語說,是雙劍合璧。求聖靈常常充滿我們,或說在我們讀明白聖經話語的,便因此充滿我們。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一月二十五日 (第1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四18-22
18於是他們叫了兩人來,禁止他們,再不可奉耶穌的名講論或教導人。19彼得和約翰回答他們說:「聽從你們,不聽從上帝,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判斷吧!20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我們不能不說。」21官長為百姓的緣故,想不出任何法子懲罰他們,只好威嚇一番就把他們釋放了;這是因眾人為了所行的奇事都歸榮耀與上帝。22原來經歷這神蹟醫好的人有四十多歲了。
還記得先知彼得對群眾說道:「你們是先知的子孫」(三25)。雖被禁止「再奉耶穌的名講論或教導人」,乃像舊約先知一樣,主吩咐甚麼,便說甚麼。因此他們才說:「聽從你們,不聽從上帝,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判斷吧!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我們不能不說。」
今天,我們可能不自視為先知。但新約裡沒有否定先知的存在。以弗所書四章提到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這些本應視為上帝建立彷照祂如何在舊約子民中工作,也同樣在新約子民中工作。當然必須有奉差遣的(使徒的本義);而先知便是奉差遣到上帝百姓中傳達祂意思的,正如摩西,又像歷代先知,又如保羅(參徒九);傳福音的,這意象也來自以賽亞書(五十二7);牧師,就是說要有人如上帝一般牧養祂子民,好叫他們不被欺負;教師,以賽亞書說:「主雖然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的眼睛必看見你的教師。你或向左或向右,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賽三十20-21)。這五樣,是「為要裝備聖徒,做事奉的工作,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信仰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達到基督完全長成的身量」(弗四12-13)。
想像,一個失去先知聲音的教會,會是怎樣呢?同樣的,其他四樣的功能,也不可或缺。
話說「官長為百姓的緣故,想不出任何法子懲罰他們,只好威嚇一番就把他們釋放了。」換句話說,這些作官長的,也就是在猶太人當中掌權者,害怕百姓中有人有雪亮的眼睛,暫時不敢胡來。他們的判斷也是非常直接了當,就是百姓們是為了先前那神蹟,「歸榮耀與上帝」。他們不敢造次,當眾否定這神蹟,因為這否定,也就否定了百姓心中上帝的作為。
作者在此指出被醫好的這人有四十多歲,或許叫人無可推諉神蹟的真實性吧!眾人都知道他「從母腹裏就是瘸腿的」(三2),四十多年天生瘸腿就這樣好了。那些在聖殿裡主理各大小敬拜和獻祭之事的祭司集團,還有那些文士和長老們,如何大膽,這時也不敢否認這事。事實是,作祭司的反而還有個責任,就是驗明了這人已經恢復正常,就能如同他人一樣進到聖殿去禱告,並為他獻上感恩祭。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一月二十四日 (第18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四13-17
13他們見彼得、約翰的膽量,又看出他們原是沒有學問的平民,就很驚訝,認出他們曾是跟耶穌一起的;14又看見那治好了的人和他們一同站著,就無話可駁。15於是他們吩咐他們兩人從議會退出,就彼此商議,16說:「我們當怎樣辦這兩個人呢?因為他們誠然行了一件明顯的神蹟,凡住在耶路撒冷的人都知道,我們也不能否認。17但為避免這事越發在民間傳揚,我們必須威嚇他們,叫他們不可再奉這名對任何人講論。」
這些猶太公會中的高層之所以感到驚訝,是因為他們一直以為彼得他們是沒有學問的平民。是的,從他們的角度而言,他們是有專業訓練的世襲祭司,又是熟悉經文的文士;彼得和約翰只是普通的猶太人。不過,我們不可誤解的是,即使是一般猶太老百姓,也從小學習律法和先知書。當然,對於這班宗教領袖而言,彼得和約翰仍然是「門外漢」,是「沒有學問的平民」。
不過,彼得和約翰的膽量卻是令他們刮目相看的。同時,知道這兩人既是曾和耶穌一起,就更要審慎處理了。加上,他們治好的那人,也和他們一起,這是完全不可推翻的人證。全城的人也都知道這神蹟。
為今之計,他們只能放了彼得和約翰,但決定要威嚇他們,不可再奉耶穌的名作任何講論。其實,豈不知每一時代的基督徒都必須面對禁聲禁言的處境。可是更經常出現的是,不一定是嚴峻的局勢叫人沉默,而是人面對利害關係、利益衝突時。試問當時彼此商議的議會成員,為何沒有一人反對威嚇彼得倆的建議。又或者難道議會成員中沒有一人開始對耶穌復活的事感興趣,甚或是相信的?或是說,彼此達成的協議是,大家統一口徑,對外不可以有分歧的意見?
我們今天的良心會如何指引我們呢?如何打破沉默、提出反對的意見等於是注定被「公會」排擠?我們會選擇所謂的「更大的好處」而犧牲大義,讓像耶穌、彼得和約翰的人被害、被對付嗎?時候將到,有不少人會為了「大局」而犧牲大義。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一月二十三日 (第1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四5-12
5第二天,官長、長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集,6又有亞那大祭司、該亞法、約翰、亞歷山大,和大祭司的親族都在那裏。7他們叫使徒站在中間,問他們:「你們憑甚麼能力,奉誰的名做這事呢?」8那時,彼得被聖靈充滿,對他們說:「民間的官長和長老啊,9倘若今日我們被查問是因為在殘障的人身上所行的善事,就是這人怎麼得了痊癒,10那麼,你們大家和以色列全民都當知道,站在你們面前的這人得痊癒,是因你們所釘在十字架、上帝使他從死人中復活的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11這位耶穌是:『你們匠人所丟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12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審問彼得和約翰,動員了所有猶太的宗教領袖、官長顯要。其中時任大祭司的亞那還有該亞法(參約十八12-14;並參2023年約翰福音靈修札記第二單元十一月三日 [第25日] 內容),還有約翰和亞歷山大,是否當時幾個大祭司家族的領導?總而言之,祭司們的勢力不容小覷。再加上公會裡的其他代表:官長、長老和文士(我們不知道為何法利賽人不在此眾當中。)他們對彼得和約翰的質問是:「你們憑甚麼能力,奉誰的名做這事呢?」
其實,彼得和約翰醫治那瘸腿的人之時已經說了:「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起來行走。」這到底有甚麼問題呢?其實,耶穌基督的名正是問題所在。
彼得的解釋,令人想起耶穌所說的。他說:「倘若今日我們被查問是因為在殘障的人身上所行的善事,就是這人怎麼得了痊癒。」耶穌服事期間,也醫治了一個手臂患有肌肉萎縮病的人。當時有人想控訴他在安息日治病,他就說:「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哪樣是合法的呢?」(可三4)。焦點是,為甚麼這班領袖只執迷於按規章辦事,並沒有為那瘸腿的同胞發出感恩的心,並為他慶祝歡喜。
諷刺的是,那醫治瘸腿者的那一位,竟是那位被他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那一位,而且上帝已經使祂從死人中復活。祂就是拿撒勒人耶穌基督。彼得有所領悟的說:「你們匠人所丟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參詩一一八22)。這一句話引自詩篇。
如果這些宗教領袖如我們所想像,是非常熟悉聖經的話。他們應該聯想到其上下文。比如五至七節說:「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我,把我安置在寬闊之地。耶和華在我這邊,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在那幫助我的人中,有耶和華幫助我,所以我要看見那些恨我的人遭報。」對號入座的人,心裡會想,難道彼得是諷刺他們是要「遭報」的人,因為是「恨」耶穌並把他害死的人。
詩人又說:「列邦圍繞我,我靠耶和華的名必剿滅他們。他們圍繞我,圍困我,我靠耶和華的名必剿滅他們。他們如同蜜蜂一般地圍繞我,他們熄滅,好像燒荊棘的火;我靠耶和華的名,必剿滅他們」(詩一一八10-12)。這段聽起來有詩篇第二篇(彌賽亞詩篇之一)的味道。比如「列國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圖謀虛妄?世上的君王都站穩,臣宰一同算計,要對抗耶和華,對抗他的受膏者:『我們要掙脫他們的捆綁,脫去他們的繩索』」(詩二1-3)。經文上引一一八篇詩句裡的「我」就是第二篇裡的「受膏者」。
這位受膏者也是詩中的義人(比較哈二4),他雖受逼迫,但耶和華要為他伸冤,也要拯救他。誠如詩人說:
你用力推我,要叫我跌倒,但耶和華幫助了我。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他也成了我的拯救。在義人的帳棚裏,有歡呼拯救的聲音,耶和華的右手施展大能。耶和華的右手高舉,耶和華的右手施展大能。我不至於死,仍要存活,並要傳揚耶和華的作為。耶和華雖嚴嚴地懲治我,卻未曾將我交於死亡(詩一一八13-18)。
是的,那復活的耶穌基督「仍要存活」,因為耶和華雖然待他如罪犯而加以懲罰,但未將他交給死亡(賽五十三4, 5, 8, 12)。
誰是救主呢?彼得心中認定耶穌基督就是。祂雖被棄,卻成為房角石。他宣告說:「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這一句話沒有明顯引述自哪裡,但卻和以賽亞書裡的一句呼應,其中耶和華說:「除了我以外,再沒有上帝;我是公義的上帝,又是救主;除了我以外,再沒有別的了」(賽四十五21下)。
彼得的講道既有這一層層的含義,已不是這班宗教領袖可以隨便打發的了。
我們可能很驚訝彼得話中涵蓋的聖經和神學素養。用今天的話說,彼得的文本互涉的能力甚強,充滿展示出「舊約在新約中」的詮釋能力,也反映著一種米拿示式的釋經。不過,不可忽略的是,作者告訴我們,這是彼得在聖靈充滿下所作出的講論。求聖靈常常充滿我們,使我們被上帝的話語所裝備。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一月二十二日 (第1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四1-4
1彼得和約翰正向百姓說話的時候,祭司們、守殿官和撒都該人來了,2就很煩惱,因為使徒們教導百姓,傳揚在耶穌的事上證明有死人復活,3於是下手拿住他們;因為天已經晚了,就把他們押在拘留所到第二天。4但聽道的人有許多信了,男人的數目約有五千。
彼得和約翰的講論,引起了祭司長、守殿官和撒都該人的注意。這番講話本來起因於他們在聖殿的美門那裡醫治了一個瘸腿的人而開始的,或許引起了許多人聚集。他們的教導挑戰了這些聖殿裡的主事者的權威,而且他們又毫不避諱向人傳揚耶穌死而復活的事。
祭司們本來就害怕耶穌真的復活。不是他們相信主會復活,而是以防萬一。所以早就吩咐人看守墳墓,因為他們認為門徒們會偷走耶穌的屍體,然後造假宣傳耶穌已復活(太廿七62-66)。撒都該人本就不相信復活的事,當然現在就更不希望事情越愈演愈烈而不可收拾。至於守殿官,應該就是聖殿事務最盡忠職守的,也是照本子辦事者。正面的說,在「小事上」作好本分,也是服事的正確態度;但若是只著眼於「揸正嚟做」,而失去了聖殿的焦點是上主,而不懂得細察上主的工作,難免因循。
當然,祭司們、守殿官和撒都該人本來隸屬猶太公會,就仗著公會的權「下手拿住」彼得和約翰,先捕後審,把兩人扣留至第二天。
對於活在今天的基督徒而言,我們不會在教內遇到有人反對你說耶穌已經復活。這是正統的教義,也是基督信仰的基石。不過,不可忽略的是,彼得和約翰和祭司們等一夥,不是不同的信仰群體。話說彼得和約翰當天也是前往聖殿禱告。這最初期的耶穌基督的群體還未從猶太教分裂出來。彼得的講道,引經據典,是對舊約聖道的再詮釋,要指出耶穌就是經上所說的那一位。結果因他所詮釋的,不是當時主流的看法,不是當時宗教領袖的觀點。他們的遭遇就是要被滅聲。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一月二十一日 (主日)
請默想這一周的經文與默想如何更新你的敬拜生活。
一月二十日 (周六)
這一周裡面上帝給你最好的提醒是甚麼?今天再回顧、咀嚼,更加以沉澱。
一月十九日 (第1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三22-26
22摩西曾說:『主—你們的上帝要從你們弟兄中給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我,凡他向你們所說的一切,你們都要聽從。23凡不聽從那先知的,必將從民中滅絕。』24從撒母耳以來和後繼的眾先知,凡說預言的,也都曾宣告這些日子。25你們是先知的子孫,也是上帝與你們祖宗所立之約的子孫,就是對亞伯拉罕說:『地上萬族都將因你的後裔得福。』26上帝既興起他的僕人,就先差他到你們這裏來,賜福給你們,使各人回轉,離開你們的邪惡。」
行傳的作者確實繼續著先知的傳統。我們從路加福音可以讀到他如此著墨,在行傳中亦如此,就是彼得講道的內容,也是建立在先知傳統上(「眾先知」這一片語出現在18, 21, 24節裡)。對於他而言,摩西、撒母耳都是先知。彼得甚至對他的聽眾說:「你們是先知的子孫」,換個方式來說,他們身體裡應該流著先知的血。在聖經塑造下成長的教會,也一樣該延續著一個先知傳統,也該流著先知的血,懷有舊約神學家布爾格曼(Walter Bruggemann)所指出的先知的想像。[1]教會被上帝所呼召,來事奉祂、敬拜祂,這一個呼召源自出埃及記的意象,作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
話說上帝曾對摩西說,要有一位先知像他;祂要將自己有說的話告訴他,再由這先知向以色列民轉告(申十八15, 18-20),因為以色列民曾向上帝表示害怕上帝自己顯現說話,他們恐怕無法存活(十八16)。然而,經文原出處強調的是如果先知擅自代上帝發言,而沒有上帝的吩咐,這先知要被處死。反而沒有說到以色列民如果不聽這先知的會是如何。不過,按彼得的推論,關於這一位先知,不是指摩西的接班人(經文裡說:「從你們弟兄中給你們興起」,如約書亞便是理想的人選之一。)彼得沒有再引述哪一段記載,但卻總結說從撒母耳以來的眾先知,都異口同聲宣告有這樣的日子要來到,就是「地上萬族(各家)」都必因亞伯拉罕的後裔得福。這一點彼得當然是要說,你們既是先知的子孫,必然英雄所見不謀而合,必和歷代眾先知所認知的一樣,知道有一個亞伯拉罕的後裔乃是這位像摩西一樣的先知被興起。
彼得認為這先知已興起了,也就是上帝的僕人(徒三26;參先知以賽亞寫下的僕人之詩)。他來,是要「賜福給你們,使各人回轉,離開你們的邪惡。」人如何回轉和離開邪惡呢?被罪惡捆綁著的人,意志力薄弱,甚至也沒有意願要遠離罪惡。但感謝上主,「安舒的日子」(更新修復的日子)真是藉著耶穌基督而來,但我們需要悔改歸正。來吧,願我們悔改歸正!原來,祂來,也使我們可以回轉,可以離開邪惡。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Walter Brueggemann and Davis Hankins, The Prophetic Imagination: 40th Anniversary Edition, 40th Anniversary edition (Fortress Press,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