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二) 馬太福音2:1-23

馬太福音2:1-23

博士朝拜

1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伯利恆。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2「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裏?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3希律王聽見了,就心裏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4他就召齊了祭司長和民間的文士,問他們說:「基督當生在何處?」5他們回答說:「在猶太伯利恆。因為有先知記著,說:

6猶大地的伯利恆啊,

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

因為將來有一位君王要從你那裏出來,

牧養我以色列民。」

7當下,希律暗暗地召了博士來,細問那星是甚麼時候出現的,8就差他們往伯利恆去,說:「你們去仔細尋訪那小孩子,尋到了就來報信,我也好去拜他。」9他們聽見王的話就去了。在東方所看見的那星忽然在他們前頭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頭停住了。10他們看見那星,就大大地歡喜;11進了房子,看見小孩子和他母親馬利亞,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開寶盒,拿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12博士因為在夢中被指示不要回去見希律,就從別的路回本地去了。

逃往埃及

13他們去後,有主的使者向約瑟夢中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同他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裏,等我吩咐你;因為希律必尋找小孩子,要除滅他。」14約瑟就起來,夜間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埃及去,15住在那裏,直到希律死了。這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

屠殺男孩

16希律見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發怒,差人將伯利恆城裏並四境所有的男孩,照著他向博士仔細查問的時候,凡兩歲以裏的,都殺盡了。17這就應了先知耶利米的話,說:

18拉瑪聽見號咷大哭的聲音,

拉結哭她兒女,

不肯受安慰,

因為他們都不在了。

從埃及回來

19希律死了以後,有主的使者在埃及約瑟夢中顯現,說:20「起來!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以色列地去,因為要害小孩子性命的人已經死了。」21約瑟就起來,把小孩子和他母親帶到以色列地去;22只因聽見亞基老接著他父親希律作了猶太王,就怕往那裏去,又在夢中被指示,便往加利利境內去了,23到了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裏。這是要應驗先知所說,他將稱為拿撒勒人的話了。

六月二十六日(一) 馬太福音 1:1-25

馬太福音 1:1-25

耶穌基督的家譜

1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的家譜:

2亞伯拉罕以撒以撒雅各雅各猶大和他的弟兄;3猶大她瑪氏生法勒斯謝拉法勒斯希斯崙希斯崙亞蘭4亞蘭亞米拿達亞米拿達拿順拿順撒門5撒門喇合氏生波阿斯波阿斯路得氏生俄備得俄備得耶西6耶西大衛王。

大衛烏利亞的妻子生所羅門; 7所羅門羅波安羅波安亞比雅亞比雅亞撒8亞撒約沙法約沙法約蘭約蘭烏西雅9烏西雅約坦約坦亞哈斯亞哈斯希西家10希西家瑪拿西瑪拿西亞們亞們約西亞11百姓被遷到巴比倫的時候,約西亞耶哥尼雅和他的弟兄。

12遷到巴比倫之後,耶哥尼雅撒拉鐵撒拉鐵所羅巴伯13所羅巴伯亞比玉亞比玉以利亞敬以利亞敬亞所14亞所撒督撒督亞金亞金以律15以律以利亞撒以利亞撒馬但馬但雅各16雅各約瑟,就是馬利亞的丈夫。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是從馬利亞生的。

17這樣,從亞伯拉罕大衛共有十四代;從大衛到遷至巴比倫的時候也有十四代;從遷至巴比倫的時候到基督又有十四代。

耶穌基督降生

18耶穌基督降生的事記在下面:他母親馬利亞已經許配了約瑟,還沒有迎娶,馬利亞就從聖靈懷了孕。19她丈夫約瑟是個義人,不願意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20正思念這事的時候,有主的使者向他夢中顯現,:「大衛的子孫約瑟,不要怕!只管娶過你的妻子馬利亞來,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21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22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23說:

必有童女懷孕生子;

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

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 24約瑟醒了,起來,就遵著主使者的吩咐把妻子娶過來;25只是沒有和她同房,等她生了兒子,就給他起名叫耶穌。

馬太福音、路加福音讀經表

轉眼,接近半年的馬可福音靈修札記,終告一個段落。藉著仔細的閱讀和聆聽,貼近敘事,靈閱與默觀,如果我們有認真聆聽、仔細推敲、張眼凝視這位與門徒貼身相處、悉心教導、照明他們(與我們)內心陰暗的主耶穌,祂的言說、祂的行止;如果我們留心讀出馬可福音敘事中,早於三章六節便出現法利賽人主動與希律一黨的人商議如何除滅耶穌,以及文士並祭司長們並整個猶太公會集團中的成員「有諸形於內、必形於外」的種種;如果我們體察到主再三的貼近在社會中、群體中被律法大道理拒於門外的個別人士,他們以信心就近祂,便經歷了福音,生命一次次有了新的起頭──我們便能翻新、更新我們對主是溫柔謙卑的生命榜樣、主是上帝的兒子所以無所不能的刻板印象,而非除此以外就再也讀不到耶穌的其他生命面向。你讀通了嗎?像瞎子看見的那樣,重新看見嗎?像耳聾聽見重新再聽見嗎?

    
      完成了馬可福音的靈修札記,我們將進入另一個屬靈旅程,那便是走進四福音的不同敘事中。七月二日至八月廿七日,每逢周日舉行的「暑期主日學講座」共以九堂課和大家選擇一些不同的切入點,希望能啟迪弟兄姊妹對福音書更濃厚的興趣,而能拿起福音書逐章逐節的閱讀與咀嚼,因此教會主日學部也於這段時間為大家預備了馬太福音、路加福音的讀經表,好讓您於六月廿六日開始至九月底完成這兩巻福音書的閱讀。
      您或許會問:那麼約翰福音呢?事實是,早於預苦期期間,靈修札記便於約翰福音的一章的下半章至十二章,再選取十三、十 八、十九和二十章的一些段落與大家同行。所以,我們會於十月和十一月份,為連慣性地,貼近約翰福音的敘事,為您預備第一章前半章的約翰福音序言,以及十三至二十一章的靈修札記。
      祝福您藉著認識上帝的話語,更認識祂、經歷祂。

周六時段 (2023 Jul-Sep)

333-05 靈修操練

簡介:靈修操練:簡介靈修操練 (靈修學) 的發展;介紹不同的靈修操練的方法;透過聖經經文選讀來實習和操練;從而幫助學員建立個人靈修操練的模式及習慣。

時間周六(下午4:00-5:30)
日期7月8日-9月23日 (9月9日停課)
課室1105室
教師關黃偉美傳道

課程大綱:

7月8日靈修操練是甚麼?
7月15日靈修操練基本法 (一)
7月22日靈修操練基本法 (二)
7月29日神聖中心的操練 (Centering Prayer)
8月5日閱讀聆聽的操練 (Lectio Divina)
8月12日天父國度的操練 (Kingdom Moment)
8月19日經文選讀:約翰福音2:1-25 (經驗神蹟,信心增長)
8月26日經文選讀:約翰福音4:1-42 (傷痛坎坷,活水溶化)      
9月2日經文選讀:約翰福音5:1-18 (長久癱瘓,立刻痊癒)
9月9日小休
9月16日經文選讀:約翰福音9:1-41 (心靈瞎子,得見光明)
9月23日經文選讀:約翰福音11:1-53 (愛與寬恕,耶穌哭了)

六月二十三日 (第9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

長結語:

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

9〔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復活了,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耶穌曾從她身上趕出七個鬼。10她去告訴那向來跟隨耶穌的人;那時他們正哀慟哭泣。11他們聽見耶穌活了,被馬利亞看見,可是不信。〕

12〔 這些事以後,門徒中有兩個人往鄉下去;正走著的時候,耶穌以另一種形像向他們顯現。13他們去告訴其餘的門徒,那些門徒還是不信。〕

14〔 後來十一使徒坐席的時候,耶穌向他們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裏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復活以後看見他的人。15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16信而受浸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17信的人將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18手能拿蛇;若喝了甚麼毒物,也不會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好了。」〕 19〔 主耶穌和他們說完了話以後,被接到天上,坐在上帝的右邊。20門徒出去,到處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藉著伴隨的神蹟證實所傳的道。〕

      馬可福音或結束於十六章八節,那是最早的兩個抄本中的結尾;較多的抄本則是那較長的結尾,結束於第二十節。另外,有些抄本在第八節只加了一節,即我們先前所讀的(第九十一日)那一節作為結尾。
      長的結尾是感覺是原本(結束於第八節的那經文)的第一和二節處擴展開來,然後從路加福音(內容風格相似)截錄一些相關的內容加以整合。比如說第九節提到的抹大拉的馬利亞,說到「耶穌曾從她身上趕出七個鬼」,令人想到路加福音八章二節裡所寫:「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然後,提到門徒聽了她的話之後,卻是不信;和那些婦女向門徒說的時候,他們不信的內容相近(路廿四11)。第十二節像是把路加福音二十四章十三至二十七節濃縮為一句,又把二十八至四十三節有關他們回到十一個使徒和其他門徒當中作出報告,把耶穌如何為他們講解聖經,說到一半耶穌向他們全體顯現的這一大段,改寫成十三和十四節,強調門徒聽後不信(路廿四38說「為甚麼心裡起疑惑」)。
      十五至十六節的差遣,也像是路加那一段經文中第四十四至四十九節濃縮改寫版,然後加插了一段說:「信的人將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手能拿蛇;若喝了甚麼毒物,也不會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好了。」這一段同樣也像是從路加的作品而來,即使徒行傳的尾聲,保羅在馬耳他島上的經歷(徒廿八1-10)。
      馬可的第一代受眾不是孤立的,至少後來可能更加不是。如果說後期的抄本中有些路加作品的滲入,那證明後來群體與群體之間是有來往的,信件或使徒的傳統是有在彼此之間流通的。我們也相信,不論是在馬可福音寫成之前或之後不少年日,那時候仍有著一些耶穌言行的口頭傳統,也有第一代門徒並他們所代表的耶穌運動流傳下來的活信仰。 
      今天,我們每一個基督信仰的群體都是聖靈工作的傳承者,是耶穌基督福音生發與轉化的生命,是上帝國的彰顯之處。教會不必然反映上帝國之一切所是,但教會可以像土壤一樣,是讓上帝國的種子發芽結果之處。我們是怎樣的土壤呢?

六月二十二日 (第9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

.有些古卷有下列結語.

短結語:

9〔 凡耶穌所吩咐的,她們簡潔地告訴彼得和他周圍的人。這些事以後,耶穌親自藉著他的門徒,從東到西,把那神聖、不朽、永遠拯救的福音傳出去。阿們!〕

      不知是那一位文士,那一位群體,是誰在最後一句之後補上了這一句呢?這聽起來比較圓滿吧!聽起來也比較是我們會在彌留之際者的家屬當中給他們的安慰。這是給安息禮中家人說的慰問之話。這是體貼的,是真實的,也是我們在世時當作的事。「凡耶穌所吩咐的,她們簡潔地告訴彼得和他周圍的人。」是的,他在世所作的,臨走之前的吩咐(正如那年輕人在空墳墓那裡所吩咐的),都一一的再說一遍。 

「這些事以後,耶穌親自藉著他的門徒,從東到西,把那神聖、不朽、永遠拯救的福音傳出去。阿們!」我們不要為已逝的憂傷,重要的是如何活,為已逝者的教導、為記念他、為延續他那一分精神遺志,努力活著。要振作,要抖擻精神。是的,就是這一分心情,要好好的活。是的,就是這分心志,其實主已復活,讓我們把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傳開,叫人體會和經驗耶穌並祂的救贖。

六月二十一日 (第9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

1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買了香料,要去膏耶穌的身體。2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太陽出來後,她們來到墳墓那裏,3彼此說:「誰要替我們把石頭從墓門滾開呢?」4她們抬頭一看,看見石頭已經滾開了,原來那石頭很大。5她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年輕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就很驚奇。6那年輕人對她們說:「不要驚慌!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來看安放他的地方。7你們去,對他的門徒和彼得說:『他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在那裏你們會看見他,正如他從前所告訴你們的。』」8於是她們出來,從墳墓那裏逃走,又發抖又驚訝,甚麼也沒有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

      沒有人想到耶穌會復活,亞利馬太的約瑟沒有,那些見證著耶穌斷氣、被安放於石穴墳墓的婦女們也沒有。傷心嗎?掛念嗎?是的。這應該是這些婦女的心情。毫無期待、毫無準備主會復活嗎?是的。我們以為她們表現得比那些男的門徒稍好,至少沒有在耶穌被捕至釘死於十架上的時候遺棄耶穌;至少在那裡遠遠地觀看。
      話說,她們在七日的頭一日的清晨去到安葬耶穌的石墳那裡,想為耶穌膏抹香料。毫無期待、毫無預備之下,還在躊躕如何才能進入墓穴,卻看見墓洞口的大石滾開了。「她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年輕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stolēn leukēn),就很驚奇。」不但她們驚奇,我們更是滿腹疑問。到底這年輕人是誰?耶穌在山上變像顯出榮光的時候,「衣服放光……潔白(stilbonta leuka)」(可九3)。同樣的一幕,馬太記載的是有主的一位使者,「他的相貌如同閃電,衣服潔白如雪」(太廿八3),而路加記載的是「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路廿四4),是兩個人而不是一個,強調的是發光而不是潔白。
     因此,這年輕人代表著那位身穿白衣在山上變像的主,還是代表主自己的使者,是一個還是兩個,用幾卷福音書對照著來讀,並沒有使我們更加清楚。反之,我們聚焦於馬可的敘事。這位年輕要說的是:不要驚謊,他不在了,已經復活,去告訴門徒這消息吧!
     可是,她們真的沒有預期,也不知如何反應。馬可如此記載:「於是她們出來,從墳墓那裏逃走,又發抖又驚訝,甚麼也沒有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她們的第一個反應竟然是逃走,就像當時耶穌被捉時,「門徒逃走了」(可十四50),還有那位不知名、只披著麻布的青年,也同樣「丟下麻布,赤身逃走了」(可十四52)。這一次,逃跑的輪到這班婦女。為甚麼發抖?為甚麼驚訝?而不是歡呼快樂,因為她們所愛的耶穌,已經復活了。說是撒都該人不信人死後會復活,其實這班婦女也不信,雖非呈現在知性無法接受,但她們那更直接的反應,反而更清楚表明出她們的不信。
      那位年輕人叫她們不要驚慌,她們卻是害怕;叫她們去告訴門徒這消息,她們卻是「甚麼也沒有告訴人」。事實是,她們也沒有比先前那些門徒強,只是她們既沒有太強烈的期待,耶穌被捉,也沒有帶來太大的期待落差,因此沒有太多的失望。有的更多是情感上的失落。因此,主的復活,她們來不及反應,至少在信心上沒有任何的感應。可是,誰又會有呢?復活呀!
     「她們害怕」,然後,按著原文,最後一個詞是「因為」。歷代以來這結尾令讀經者、學者納悶,因為現有最早的抄本正是結束於此,總是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事實上,馬可或許有可能不是停於此處,但如有這樣的抄本,卻也失蹤了。如果說這樣的結尾帶有倒裝句的效果,也無不可。「這樣才更好嘛,因為」(咁先好呀嘛!因為)。
      或許我們會更希望結尾有一句補充如下,「忽然,耶穌迎上她們,說:『平安!』她們就上前抱住他的腳拜他。耶穌對她們說:『不要害怕!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裏會見到我』」(太廿八9-10)。但那是馬太的敘事,而可惜馬可不是如此。或許叫我們有些失望。 
      一個停於不知所措的結尾,一個所有門徒和跟在耶穌身邊的人,全作鳥獸散、匿藏、驚恐害怕。上帝的兒子,竟然死於十字架上,祂的復活,無人能明白領受。這樣的結尾,那種回不過神來、不可預期、未能圓滿、像是失敗了、恐懼、沮喪、難過、自憐的情境,不就是我們對一些事的結果的感受嗎?不就是人生現實中無法掩飾、美化不了以及過於殘酷不安的情景嗎?她們沒有聽清楚先前的那一句話──「不要驚慌!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你呢?你聽進去嗎?請我們直視自己蒼白無力的心,並把她帶到耶穌面前。你看見祂嗎?你擁抱祂,也讓祂擁抱你嗎?

六月二十日 (第8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五章

42到了晚上,因為這是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43有亞利馬太的約瑟前來,他是尊貴的議員,也是盼望著上帝國的,他放膽進去見彼拉多,請求要耶穌的身體。44彼拉多詫異耶穌已經死了,就叫百夫長來,問他耶穌是不是死了很久;45既從百夫長得知實情,就把耶穌的身體賜給約瑟。46約瑟買了細麻布,把耶穌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巖石中鑿出來的墓穴裏,又滾來一塊石頭擋住墓門。47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都看見安放他的地方。

      「到了晚上,因為這是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即是說,耶穌在十架上斷氣(受難當日)後幾個小時內,便進入了安息日。按猶太人一日的算法,過了黃昏,就是另一日了。換句話說,耶穌是在安息日前的預備日死在十架上。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此時出現了亞利馬太的約瑟。他是猶太公會(議會)的成員,按理當時幾乎所有議會成員都是夥同大祭司指控耶穌者,可見他是沈默的少數(路加稱他為義人,參路廿三50;而馬太和約翰都稱他是耶穌的門徒,而約翰還特別強調他是「暗地裡作門徒」,參太廿七57和約十九38)。作者沒有把他和其他議會成員視為一夥,特別稱他為「尊貴的」,而且是「盼望著上帝國的」(和尼哥德慕一樣,參約三1-15)。
      細心的約瑟趁著還沒入夜,「放膽進去見彼拉多」,求取耶穌的屍首。他必須壯著膽子,不一定是因怕了彼拉多,而是礙於他是議會成員。我們不知道他是否已經成為耶穌的門徒,或許因著盼望上帝國,整個審訊耶穌的過程,他看見了上帝國在耶穌身上,以他從沒想過的方式彰顯。或許正因審訊,使他想到以賽亞書中的受苦僕人。或許,就是這過程中,他暗暗地信了耶穌。以今天而言,我們也不排除有做官的人,其實最初也是一心一意盼望公義和平的社會能實現,才加入政局。那初衷是正確的,可是沿途中起初的願景卻越漸模糊,為著一個又一個的議程迷失了。同僚中真心帶著願景的,屈指可數;更多的只不過是掛在嘴裡的口號,事實卻是更多的貪婪。他希望自己不會同流合污,而眼前這一耶穌,真是和他從聖經裡的先知相似,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是那受苦的僕人。
      亞利馬太的約瑟或許沒有想過耶穌會復活。他「買了細麻布,把耶穌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他所做,是盡一分心意。那是最基本、最低限度可做的事。況且,他對耶穌的認同,不是沒有代價的。他可能會被同僚孤立、排斥。更嚴重的,可能失去議會成員的身分。所以,說是「放膽」,即是說豁出去了。 
      回想先前的彼得,他也出現在審訊的地點,只是遠遠地觀望著,保持著距離,幾次被追問和耶穌是一夥的而一再否認。如果歷史重演,如果這一幕也發生在今天,誰會是彼得,誰會是亞利馬太的約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