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02 喜樂班:「深度認識耶穌」
簡介:我們真正認識耶穌嗎?讓我們在今年的4-12月,一同更深度地學習耶穌基督多重的身份,如君王、人子、先知、拉比、祭司和救主,深入淺出地讓長者們豐富對恩主的知識,並且在群體中共同分享學習上的領悟,反思神對我們的啟迪,和深邃的大愛,讓我們的人生,因耶穌而更加喜樂。
| 時間 | 主日中堂(上午9:45-11:00) |
| 日期 | 7月2日-8月27日 |
| 課室 | 1207室 |
| 教師 | 林龔瑩瑩傳道、劉國華弟兄 |
339-02 喜樂班:「深度認識耶穌」
簡介:我們真正認識耶穌嗎?讓我們在今年的4-12月,一同更深度地學習耶穌基督多重的身份,如君王、人子、先知、拉比、祭司和救主,深入淺出地讓長者們豐富對恩主的知識,並且在群體中共同分享學習上的領悟,反思神對我們的啟迪,和深邃的大愛,讓我們的人生,因耶穌而更加喜樂。
| 時間 | 主日中堂(上午9:45-11:00) |
| 日期 | 7月2日-8月27日 |
| 課室 | 1207室 |
| 教師 | 林龔瑩瑩傳道、劉國華弟兄 |
231 信徒成長班
231-07 信徒成長班 – 兩年制課程 使徒行傳 (上)
簡介:透露閱讀初期教會的憧憬並聖靈工作的期待,我們得以一窺當年教會如何開始。早期教會眾多事蹟和典範:聖靈如火降臨、門徒聚集擘餅紀念主、聖靈充滿、保羅逼迫教會和歸主、使徒的神蹟奇事、哥尼流事作中的典範轉移、耶路撒冷的大會、保羅之宣教等等。到底初期教會可以給我們甚麼提醒,作者路加給我們留下的神學遺產和信息是甚麼?有甚麼是對當代教會的提醒?
| 班別 | G班 (與新班D班合併) |
| 日期 | 7月8日-9月23日 |
| 時間 | 周六(下午4:30-5:45) |
| 課室 | 恩典樓601室 或 Zoom |
| 對象 | 初受浸者及本班原有同學。其他有興趣的弟兄姊妹按情況酌情考慮 |
| 教師 | 黃厚基傳道、張何敏珊姊妹(助教) |
| 班別 | H1班 (與新班C班合併) |
| 日期 | 7月2日-9月24日 |
| 時間 | 主日午堂(上午11:30-1:00) |
| 課室 | 1205室 或 Zoom |
| 對象 | 初受浸者及本班原有同學。其他有興趣的弟兄姊妹按情況酌情考慮 |
| 教師 | 王萍萍傳道、麥易康弟兄 |
231-01 信徒成長班 – 兩年制課程 創世記 (上)
簡介:創世記作為基督教正典中排在第一部的作品,又是五經之首,這正好說明了它是一部根基之書。它不單成為了摩西律法的緒論,也同時開展了上帝對世人的救贖工作,成為了聖經其餘部份的內容的基礎。閱讀創世記,不單讓我們更能明白世界的起源與神救贖工作,也幫助我們從不同的人物事件中明白神的心意和作為基督徒對神應有的回應。
| 班別 | A班 |
| 對象 | 本班原有同學。酌情接受其他弟兄姊妹報名加入。 |
| 日期 | 7月2日-9月24日 |
| 時間 | 主日午堂(上午11:30-1:00) |
| 課室 | 恩典樓203室 或 Zoom |
| 教師 | 黃黃幸怡會佐、陳黃寶施姊妹、梁蘊雯姊妹 |
| 班別 | B班 |
| 對象 | 本班原有同學。酌情接受其他弟兄姊妹報名加入。 |
| 日期 | 7月8日-9月23日 |
| 時間 | 周六(下午 3:00-4:20 ) |
| 課室 | 恩典樓601 室 或 Zoom |
| 教師 | 黃厚基傳道、張何敏珊姊妹(助教) |
231-05 信徒成長班 – 兩年制課程 馬可福音 (上)
(延至9月份開課)
簡介:既然受浸歸入基督,認識基督豈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本科作為信徒成長班其中一科,旨在叫初信加入教會者有機會熟讀至少一卷福音書。本書是四福音書中最短的一卷,節奏明快,情節一幕接一幕。更引人入勝之處是,這位基督一再不准門徒,甚至邪靈,到處宣揚祂的身份。這豈不叫我們納悶嗎?唯有近距離逐章的認識此書內容,方能觀察和感受馬可筆下的耶穌──福音的起頭──的含義。
111 福音是甚麼?
簡介:透過主題式查經,讓學員認識真理,立志歸信基督。 歡迎隨時報名參加。
| 時間 | A班 – 主日中堂(上午9:45-10:45) |
| 日期 | 7月23日-10月1日 |
| 課室 | 1206室 |
| 教師 | 張智偉傳道 |
| 時間 | B班 -星期六(下午4:45-5:45) |
| 日期 | 7月22日 – 9月30日 |
| 課室 | 1204室 |
| 教師 | 張智偉傳道 |
113 你們看這個人 – 耶穌
簡介:透過查考馬可福音,認識耶穌的身份、教訓及使命,反省、回應和改變人生的態度,在生活中實踐祂的教導。
| 時間 | 主日午堂(上午11:30-12:45) |
| 日期 | 7月2日-9月24日 |
| 課室 | 1208室 |
| 教師 | 陳立德弟兄、趙禮航弟兄 |
131 初信栽培小組
簡介:讓已經決志初信者透過小組形式彼此建立、互相幫忙、實踐聖經教導,使靈命成長,投入教會生活,作主門徒。
| 時間 | A班 – 主日午堂(上午11:30-12:45) |
| 日期 | 7月16日-10月15日 (10月1日停課) |
| 課室 | 1203室 |
| 教師 | 霍碧洳傳道 |
| 時間 | B班 – 星期六(下午3:00-4:15) |
| 日期 | 7月15日至10月14日 (9月30日停課) |
| 課室 | 1111室 |
| 教師 | 鄧樂生傳道 |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43耶穌還在說話的時候,忽然十二使徒之一的猶大來了,還有一群人帶著刀棒,從祭司長、文士和長老那裏跟他同來。44那出賣耶穌的人曾給他們一個暗號,說:「我親誰,誰就是。你們把他抓住,穩妥地帶走。」45猶大來了,隨即到耶穌跟前,說:「拉比」,就跟他親吻。46他們就下手抓住他。47旁邊站著的人,有一個拔出刀來,把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隻耳朵。48耶穌回應他們說:「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嗎?49我天天教導人,同你們在殿裏,你們並沒有抓我。但這是要應驗經上的話。」50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 51有一個青年光著身子,只披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抓住他。52他卻丟下麻布,赤身逃走了。
難道沒有機會懊悔嗎?難道無法煞車嗎?「耶穌還在說話的時候,忽然十二使徒之一的猶大來了,還有一群人帶著刀棒,從祭司長、文士和長老那裏跟他同來。」這猶大真的是一路錯下去。那時候的他,大概不至於這麼認為。所以,約翰是這樣形容猶大的:「撒但就進入他的心」(約十三27上)。撒但,是一個「類位格」的存在(quasi-personal being),原意是指反對的心。這一反對和抗拒,似乎揪著他、控制著他。
在猶大安排的過程中,終於想到了甚麼暗號,讓那些來捉拿耶穌的人知道哪一位是耶穌。我們或許感到有點奇怪,難道他們不是人人都認識耶穌嗎?顯然不是,那些深居於自己大宅,出入有車代步,平常就和自己圈子的名流來往的人,怎麼會認識這位市井一介小民,雖然說他這些年來在加利利也是略有名堂,但看來也微不足道,只要快速把這潛在危險人物解決掉,便可以一切如常復常了。
猶大的心真被黑暗籠罩了。他的暗號竟然是:「我親誰,誰就是。你們把他抓住,穩妥地帶走。」而他也實際做了。方說完,他就到了,「隨即到耶穌跟前,說:『拉比』,就跟他親吻。」我們只能說虛假和噁心。但是,在出賣人的事要發生時,這一舉動可能也被當事人合理化了。或許,是為了大局,或許是不得已的犧牲。
其他門徒呢?他們對於自己的同袍竟然是帶人來捉拿耶穌者,毫不驚訝嗎?作者在這裡應該是有意的隱藏了兩個人的名字:一個就是拔出刀來把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的(在此約翰福音又再開名說是彼得了,還說那被砍的叫馬勒古,參約十八10),另一個則只說是一個光著身子的青年。作者說:「有一個青年光著身子,只披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抓住他。他卻丟下麻布,赤身逃走了。」在釋經傳統上,一再有人懷疑這青年就是馬可福音的作者。
話說回頭,三次的預言自己必要受害,客西馬尼園的心靈交戰後,接受受害是不可能不發生的事,耶穌知道是要「應驗經上的話」。他質疑那些人不是沒有機會在大白天之時,在聖殿裡捉拿他,卻要在夜晚才行動。顯然,他們無法說他有甚麼罪,又怕引起騷動。可是如今卻硬是要在理由不足之下,視他如「強盜」一般捉他,視他如罪犯(參賽五十三12)。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32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裏,我去禱告。」33於是他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同去。他驚恐起來,極其難過,34對他們說:「我心裏非常憂傷,幾乎要死;你們留在這裏,要警醒。」35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如果可能,就叫那時候離開他。36他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37耶穌回來,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著了嗎?不能警醒一小時嗎?38總要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試探。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39耶穌又去禱告,說的話跟先前一樣。40他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很困倦;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他。41他第三次來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在睡覺安歇嗎?夠了,時候到了。看哪,人子被出賣在罪人手裏了。42起來,我們走吧!看哪,那出賣我的人快來了。」
「你們坐在這裏,我去禱告。」這是耶穌對門徒說的,那時他們來到客西馬尼園。對門徒而言,那和平常的一日沒有多大分別,先前耶穌所說的「那日子,那時辰」,或「是晚上,或半夜,或雞叫時,或早晨」,所以「你們要警醒」,這些話對於門徒而言,似乎已如雲煙消散了。我們何嘗不是這頭才被提醒,那頭就忘得一乾二淨。
話說,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和他去,在客西馬尼園裡禱告。作者似乎鏡頭一轉,突然聚焦在耶穌整個內心,說:「他驚恐起來,極其難過,」這一位耶穌,當我們隨著作者一步步的揭示,已經視他為但以理書第七章裡所指的人子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毫不猶疑,甚至一廂情願的無知地這麼認為,他是上帝的兒子(事實我們常是定格於復活得勝君王)。他是上帝的兒子沒錯,他也是人。他驚恐與難過,如我們人一樣。他的心情,他的腎上腺素也會飆升吧,所謂的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人的身體在面對極大的事、未知的事,自然而有的反應,會緊張和擔憂,難過與不安,心頭上的壓力如千斤重。
主耶穌說:「我心裏非常憂傷,幾乎要死;你們留在這裏,要警醒。」他為甚麼憂傷呢?猶大的事,那將要來臨的事,門徒都會四散離開他的事。他明白這是必走的路,作者也特別描述和形容他「俯伏在地,禱告說,如果可能,就叫那時候離開他」。那時候,指的是人子被賣的時候,人子被釘死在十架的時候。人子耶穌對於那一刻所知有多少?他的肉身尚未經歷過的鞭打,尚未感受那釘入手腳的粗大的釘子,還不知道那叫人痛得要死的痛。
我們當中有人經歷過幾乎要死的痛,有人長年承受肉體和精神和心理的痛,那些創傷深深留在記憶中。身體有它的記憶,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不是靈魂和身體分開的我們。不是透過靜坐默想或苦修,或是透過靈修與禱告就會消失的痛。我們常經憂患、傷痛,先知說:「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賽五十三3)。這是我們的安慰。這首受苦僕人之詩裡的話,在教會傳統中已融入我們對於耶穌的認識。他或許沒有在我們受苦之時拿走那痛苦,但卻與我們同受痛苦。他那一分認同式的苦,使我們不覺得孤單。是的,「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無論我們是否「以為他受責罰,是被上帝擊打苦待」,他所受的苦的效應是,「因他受的懲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五十三4-5)。我們多麼希望這一句話所表達的能完全實現。可是我們所活的現實,看得更多的是禱告中得了安慰,身體有一息的舒緩,但仍然無法脫離那病痛折騰。若有完全得醫治者,我們讚美主,那指向是將來的復活,是一個記號,一個提醒。
有人是無辜受痛楚;有人是被罪者,即被他人的罪所傷害,無法走出那罪的創傷;有人是因自己被罪所困,沒有不犯罪的自由。但「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被壓傷」(賽五十三5上)。不少時候,「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五十三6)。自責與內疚,使我們有機會省察,但不應該讓那情緒把自己困住,被一個控訴的靈籠罩住。承認和承擔,而我們的主也率先以行動給予我們肯定和接納,因祂知道我們的罪,也願意為我們承擔。每一次當我們深陷自艾自憐的情緒時,總要定睛在耶穌身上。他的肯定要成為你的肯定,他的接納要成為你的起步;不是一次,而是每一次。
耶穌說:「西門,你睡著了嗎?不能警醒一小時嗎?總要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試探。」第二次又是如此,作者描述得很好說:「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他。」那分不知道,真的是思想上,情感上,整個心靈裡的遲鈍。可以說:都甚麼時候了,難道你們對即將發生的事,一點感覺都沒有?連續三次,他都看見他們在睡覺,正如他說彼得將要連續三次不認他一樣。雞啼兩次以前,不知不覺賊進來之時,總是發生得令人不知所措,來得那麼突然。
耶穌對彼得所說:「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不也是對我們說的嗎?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便來到主的面前。我們不妨請教希伯來書的作者,他說:「因為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在各方面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憫,蒙恩惠,作及時的幫助」(來四15-16)。
其實,在馬可福音的敘事中的耶穌也沒說甚麼,只是說:「現在你們仍在睡覺安歇嗎?夠了,時候到了。看哪,人子被出賣在罪人手裏了。起來,我們走吧!看哪,那出賣我的人快來了。」猶大去了好一陣子了。有機會後悔嗎?只是因為對於耶穌感到失望?認為他毫無鴻圖大計?還是自己的野心過大,而其實只是貪戀名位和金錢?無法回頭了?
與那成為對比的是那在客西馬尼園裡禱告的耶穌,他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這杯是苦的,在他掙扎之後,他大概有了體悟──這一條路,是不能不走的了,而這苦杯,也不能不喝。話說當時雅各和約翰求耶穌答應他們,在他得榮耀的時候,可以坐在他左右邊。耶穌反問說:「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參札記第五十七日)。他不是不知道,但到那最後關頭,身心的煎熬是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
今天,我們會像雅各和約翰一樣的求得那榮耀嗎?事實是,耶穌問了他們以後,隨即回答他們:「我所喝的杯,你們要喝。」今天,我們跟隨主的人,我們所要喝的苦杯是甚麼?若是可以,能否不喝,「然而,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22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你們拿去,這是我的身體。」23他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24耶穌對他們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許多人流出來的。25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上帝的國裏喝新的那日子。」
26他們唱了詩,就出來往橄欖山去。
27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著:
『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28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之前往加利利去。」29彼得說:「雖然眾人跌倒,但我不會。」30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天夜裏,雞叫兩遍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31彼得卻極力地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絕不會不認你。」所有的門徒都是這樣說。
馬可沒有說猶大聽過耶穌的話,便起身走了。他確實是離席了。逾越節的晚餐繼續著,耶穌就在那時設立了立約的餅和杯,即以他的身體:「你們拿去,這是我的身體。」再以他的血,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許多人流出來的。」這也就是今天主餐的由來。想想那時候的場景,門徒中剛好有一人才離席去出賣他。
其實,耶穌知道那出賣他的其實不只是猶大一人。猶大雖然是第一個,而且算是採取行動的一個。其他的或是否認他如彼得之三次不認他,或是沉默逃避。但能否說,他們只是五十步和百步之差?
耶穌引述撒迦利亞書十三章第七節說:「你們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著:『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我們今天是怎樣的門徒呢?或許倒不必瞧不起猶大,也不必馬上自認是彼得──以為彼得至少有回轉的一幕,大不了被主問:「你愛我嗎?」大不了像彼得對主說:「主啊,你知道我愛你。」
或許,你會猶如這一刻的彼得,不認輸的、滿有自信地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絕不會不認你。」
然而,耶穌知道,在短短的兩次雞叫聲之間(想像在公雞甚為普遍的鄉間,兩次雞啼聲之間,其實相隔可以極短),彼得一定會連續不認他,彷彿是轉念之間,還來不及思索,便已連續發生了。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10十二使徒中有一個加略人猶大,去見祭司長,要把耶穌交給他們。11他們聽見就很高興,又應許給他銀子;他就想怎樣找機會把耶穌交給他們。
12除酵節的第一天,就是宰逾越節羔羊的那一天,門徒對耶穌說:「你要我們到哪裏去預備你吃逾越節的宴席呢?」13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進城去,會有人拿著一罐水迎面而來,你們就跟著他。14無論他進哪一家,你們就對那家的主人說:『老師問:我的客房在哪裏?我和我的門徒要在那裏吃逾越節的宴席。』15他會帶你們看一間擺設齊全、準備妥當的樓上大廳,你們就在那裏為我們預備。」16門徒出去,進了城,所看到的正如耶穌所說的。他們就預備了逾越節的宴席。 17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使徒都來了。18他們坐席,正吃的時候,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吃的人要出賣我了。」19他們就憂愁起來,一個個地問他:「不是我吧?」20耶穌對他們說:「是十二人中的一個,就是同我蘸餅在盤子裏的那個人。21人子要去了,正如經上所寫有關他的;但出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沒有出生倒好。」
馬可福音敘事的順序,不一定是按事情發生的時序。不只是馬可,其他福音書也是如此。在前一天的札記裡,我們借約翰的敘事作比較,單就伯大尼用香膏膏抹耶穌的事,約翰不但在時間上,在人物身分上都不含糊,一一記實了。
不過,對馬可而言,不單只伯大尼一事,自耶穌於後稱棕樹主日那一天進入耶路撒冷後,耶穌進進出出耶路撒冷幾次,那一天做了甚麼,馬可也只是約略交代了就是。其實,不同作者如是,我們也如是。因著個性、背景、訓練、思想感情比重、價值取向等的差別下,我們待人處事也就不一樣。有意思的是,主的各個門徒也個性不一,連弱點和劣根性也不一樣。聖經若是展示了人的個性面貌,多多少少也是一種示範,叫我們能不只接納各人之不同,還能更進一步主動的欣賞和善用。
話說耶穌是在逾越節當天下午三點鐘左右斷氣的,當天傍晚安息日未到之前,亞利馬太的約瑟和尼哥德慕(可十五42-47;約十九38-42)便來收屍為安葬在石墳裡。我們曾說過,本來祭司長和長老們並不打算在節期裡對耶穌下手。可是,弔詭的是,猶大竟然在這時行動了。耶穌曾三次預言自己必受害,時間表既不在祭司長和長老手裡,本來也不在猶大的設計中。這邊廂還說著祭司長和長老無意展開任何行動,那邊廂第二天猶大便去見祭司長。他們聽見他的獻議,便答應給他銀子,不過猶大那時候還沒想好暗號,意思是見步行步吧!
馬可還特別指明是十二使徒之一的猶大,這特別強調的稱呼,之後在猶大帶人來捉拿耶穌的時候又出現了(可十四43)。猶大成為這一段敘事的焦點,其他的內容馬可就簡單帶過了,其中主要就是要為逾越節晚餐作準備,包括地點。這地點的安排,在敘事上和耶穌叫門徒去給他預備驢子像是平行對應的文字。先前說的是:「主要用牠」,此時說的是:「老師問:我的客房在哪裡?」猶如驢子彷彿早就常備在那裡,這客房也是。
當天晚上,就是逾越節的晚上,「耶穌和十二使徒都來了」。要發生的終於發生了。「他們坐席,正吃的時候,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吃的人要出賣我了。』他們就憂愁起來,一個個地問他:『不是我吧?』耶穌對他們說:『是十二人中的一個,就是同我蘸餅在盤子裏的那個人。』」
回想早在第三章,作者所列的十二使徒點將錄裡已特別劇透:「還有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可三19,參第一單元札記第十六日)。耶穌揀選這十二門徒的時候,難道不知道猶大最後會出賣他嗎?許多人會認為耶穌早已預知。或說,這本來就是上帝計劃中的一部分。若說預知,猶大可以自由選擇嗎?還是說他注定會出賣耶穌,就是悲劇人物一樣,明明已預報或提醒有災難禍患在前,但無論怎麼樣,就是避不開。換句話說,耶穌只是預知。而如果說是上帝計劃的一部分,我們未免要為猶大喊冤。
如果悲劇有一種開放性,耶穌難道不能提醒猶大?可是,當耶穌說:「是十二人中的一個,就是同我蘸餅在盤子裏的那個人。」那豈不是也算是一種提醒了嗎?那一下猶大不也就知道耶穌已經知道是他要出賣他了嗎?馬太福音有比較明顯的刻劃,讓猶大自己揭露,反問耶穌說:「『拉比,該不是我吧?』耶穌說:『你自己說了。』」(太廿六25)。約翰就更加細膩的表達出耶穌不但知道,且差不多是憂傷中帶著體貼的對他說:
「你要做的,快做吧!」同席的人沒有一個知道耶穌為甚麼對他說這話。有人因猶大管錢囊,以為耶穌是對他說「你去買我們過節所需要的東西」,或是叫他拿些甚麼給窮人。猶大受了那點餅以後立刻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約十三27下-30)
為了免去猶大的尷尬,耶穌竟然叫他去買東西,好給他一個方便離席的藉口。
這一下,猶大可以懸崖勒馬吧!可惜的是,他還是一錯再錯,彷彿衝下懸崖的車子一樣完全無法煞停。難道他不能當下醒悟,馬上承認,隨即悔改。一切都可以再起頭啊!「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作者開宗明義的說了。不是注定的吧!每個人都可以有起頭,不是猶大,可以是其他的原因,其他的時機,事情才成就的。這一切,當然都是奧秘。
然而耶穌說:「人子要去了,正如經上所寫有關他的;但出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沒有出生倒好。」是的,人子要去,這是必然的。這也是耶穌的體悟,這一條路,是必走的了。可惜的是,卻有人必須參與於其中,那參與的人不論是不是猶大,是誰都好,都是悲劇,令人難過。或許,馬可一再像是刻意的稱呼猶大為十二使徒之一的猶大。或許,十二使徒每一位,都不需要加以神化,或如俗語所說,擺上神台,掛上神聖光環。他們只是和你我一樣的人。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3耶穌在伯大尼痲瘋病人西門家裏坐席的時候,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極貴的純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4有幾個人心中很不高興,說:「何必這樣浪費香膏呢?5這香膏可以賣三百多個銀幣賙濟窮人。」他們就對那女人生氣。6耶穌說:「由她吧!為甚麼難為她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7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但是你們不常有我。8她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她是為了我的安葬,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9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都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來記念她。」
這段記載的時間明顯和約翰福音的不一樣,雖然馬太依照馬可的敘事順序。按約翰的記載,這一件事是發生於逾越節前六天的(約十二1),應該是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前一天,即棕樹節前夕;而馬可的記載給人感覺是逾越節的前一天。馬可這麼編寫,緊扣著香膏和耶穌的生命的真正價值。
話說當時耶穌在伯大尼,在痲瘋病人西門家裡坐席。有個女人拿著極貴重的純哪噠香膏來到宴席,約翰說是「有人在那裏為耶穌預備宴席」,但卻省略了是誰。當時,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三姐弟都在場,「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同耶穌坐席的人中間。馬利亞拿著一斤極貴的純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裏充滿了膏的香氣」(約十二2-3)。顯然,耶穌不久前才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
不過,反過來說,馬可也有那約翰省去的內容,而那更顯出兩個敘事、兩個作者的重要點不同。馬可記載道:「她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她是為了我的安葬,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都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來記念她。」馬可的焦點在於安葬,約翰把這事放在他的敘事前半部(符號之卷)中最後一個神蹟(符號)之後,之後便是耶穌榮耀進城,而到最後,約翰的敘事中,耶穌的死便是他得榮耀的時候,充滿了香氣。
不過,話說回頭,馬可更多鋪排將要進場的猶大。既是鋪排,猶大的名字沒有出現,只說有幾個門徒心中不高興這女人如此鋪張,不像約翰直言是猶大不悅。加以鋪排,故先給予隱藏,但透露出不滿之處在於這女人所甘心獻出的香膏,在他們眼中看到的不是愛與感激,而是浪費。他們所衡量的是香膏的商業價值,以及所值三百兩銀子是否該這麼使用,考量的實用性。他們甚至有非常正當的理由,換售以後所得,更可「賙濟窮人」。他們雖然沒有說出口,但耶穌卻知道他們生氣些甚麼,或許他們的表情根本就露出不悅之色,以至對他們說:「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但是你們不常有我。」
臨近耶路撒冷,或按馬可福音的敘事而言,是臨近逾越節,耶穌知道自己被殺的日子臨近,這話「你們不常有我」也是若有所指吧!只是門徒的心仍只留意那表面的,對於耶穌將要如何,一點感覺都沒有。
耶穌最後不但給予這女人最體貼的讚賞,「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都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來記念她。」為甚麼「傳這福音」,要述說她所做的來記念她呢?她所做的和福音有甚麼關係呢?這福音指的不是羅馬帝國所誇的太平盛世(Pax Romana)──其實這世界的國有甚麼可靠的應許嗎?──不,是耶穌基督。馬可沒有透露原來這女人就是拉撒路的姐姐馬利亞,若不然我們會作出聯想說:當然啦!她家裡有這麼一件神蹟──弟弟從死裡復活,當然是福音啦!我們也不知道馬可的第一代讀者知不知道這背景。不,我們再讀清楚,耶穌是說:「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都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來記念她。」耶穌是假設了「這福音」是甚麼,我們也從馬可福音一章一節依序讀到這一章,認定耶穌基督就是那福音。
這樣,此處的意思,凡傳講耶穌的,都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傾注所有膏抹耶穌,作為安葬耶穌所膏的香膏。那是愛的表達,不是愛耶穌的神蹟、能力,而是單單愛他。傳講耶穌的我們,在傳講之時,我們愛他嗎?在推動建堂時、在培靈佈道大會、在大事宣揚福音能改變人的生命之時,我們愛他嗎?難道只關乎得永生嗎(關於永生這論述,參札記第五十四日)?
選取其中一段作靈閱式默想
選取其中一段作靈閱式默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