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取其中一段作靈閱式默想
2023靈修札記:福音書
六月二十四日 (周六)
選取其中一段作靈閱
六月二十三日 (第9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
長結語:
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
9〔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復活了,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耶穌曾從她身上趕出七個鬼。10她去告訴那向來跟隨耶穌的人;那時他們正哀慟哭泣。11他們聽見耶穌活了,被馬利亞看見,可是不信。〕
12〔 這些事以後,門徒中有兩個人往鄉下去;正走著的時候,耶穌以另一種形像向他們顯現。13他們去告訴其餘的門徒,那些門徒還是不信。〕
14〔 後來十一使徒坐席的時候,耶穌向他們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裏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復活以後看見他的人。15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16信而受浸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17信的人將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18手能拿蛇;若喝了甚麼毒物,也不會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好了。」〕 19〔 主耶穌和他們說完了話以後,被接到天上,坐在上帝的右邊。20門徒出去,到處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藉著伴隨的神蹟證實所傳的道。〕
馬可福音或結束於十六章八節,那是最早的兩個抄本中的結尾;較多的抄本則是那較長的結尾,結束於第二十節。另外,有些抄本在第八節只加了一節,即我們先前所讀的(第九十一日)那一節作為結尾。
長的結尾是感覺是原本(結束於第八節的那經文)的第一和二節處擴展開來,然後從路加福音(內容風格相似)截錄一些相關的內容加以整合。比如說第九節提到的抹大拉的馬利亞,說到「耶穌曾從她身上趕出七個鬼」,令人想到路加福音八章二節裡所寫:「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然後,提到門徒聽了她的話之後,卻是不信;和那些婦女向門徒說的時候,他們不信的內容相近(路廿四11)。第十二節像是把路加福音二十四章十三至二十七節濃縮為一句,又把二十八至四十三節有關他們回到十一個使徒和其他門徒當中作出報告,把耶穌如何為他們講解聖經,說到一半耶穌向他們全體顯現的這一大段,改寫成十三和十四節,強調門徒聽後不信(路廿四38說「為甚麼心裡起疑惑」)。
十五至十六節的差遣,也像是路加那一段經文中第四十四至四十九節濃縮改寫版,然後加插了一段說:「信的人將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手能拿蛇;若喝了甚麼毒物,也不會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好了。」這一段同樣也像是從路加的作品而來,即使徒行傳的尾聲,保羅在馬耳他島上的經歷(徒廿八1-10)。
馬可的第一代受眾不是孤立的,至少後來可能更加不是。如果說後期的抄本中有些路加作品的滲入,那證明後來群體與群體之間是有來往的,信件或使徒的傳統是有在彼此之間流通的。我們也相信,不論是在馬可福音寫成之前或之後不少年日,那時候仍有著一些耶穌言行的口頭傳統,也有第一代門徒並他們所代表的耶穌運動流傳下來的活信仰。
今天,我們每一個基督信仰的群體都是聖靈工作的傳承者,是耶穌基督福音生發與轉化的生命,是上帝國的彰顯之處。教會不必然反映上帝國之一切所是,但教會可以像土壤一樣,是讓上帝國的種子發芽結果之處。我們是怎樣的土壤呢?
六月二十二日 (第9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
.有些古卷有下列結語.
短結語:
9〔 凡耶穌所吩咐的,她們簡潔地告訴彼得和他周圍的人。這些事以後,耶穌親自藉著他的門徒,從東到西,把那神聖、不朽、永遠拯救的福音傳出去。阿們!〕
不知是那一位文士,那一位群體,是誰在最後一句之後補上了這一句呢?這聽起來比較圓滿吧!聽起來也比較是我們會在彌留之際者的家屬當中給他們的安慰。這是給安息禮中家人說的慰問之話。這是體貼的,是真實的,也是我們在世時當作的事。「凡耶穌所吩咐的,她們簡潔地告訴彼得和他周圍的人。」是的,他在世所作的,臨走之前的吩咐(正如那年輕人在空墳墓那裡所吩咐的),都一一的再說一遍。
「這些事以後,耶穌親自藉著他的門徒,從東到西,把那神聖、不朽、永遠拯救的福音傳出去。阿們!」我們不要為已逝的憂傷,重要的是如何活,為已逝者的教導、為記念他、為延續他那一分精神遺志,努力活著。要振作,要抖擻精神。是的,就是這一分心情,要好好的活。是的,就是這分心志,其實主已復活,讓我們把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傳開,叫人體會和經驗耶穌並祂的救贖。
六月二十一日 (第9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
1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買了香料,要去膏耶穌的身體。2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太陽出來後,她們來到墳墓那裏,3彼此說:「誰要替我們把石頭從墓門滾開呢?」4她們抬頭一看,看見石頭已經滾開了,原來那石頭很大。5她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年輕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就很驚奇。6那年輕人對她們說:「不要驚慌!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來看安放他的地方。7你們去,對他的門徒和彼得說:『他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在那裏你們會看見他,正如他從前所告訴你們的。』」8於是她們出來,從墳墓那裏逃走,又發抖又驚訝,甚麼也沒有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
沒有人想到耶穌會復活,亞利馬太的約瑟沒有,那些見證著耶穌斷氣、被安放於石穴墳墓的婦女們也沒有。傷心嗎?掛念嗎?是的。這應該是這些婦女的心情。毫無期待、毫無準備主會復活嗎?是的。我們以為她們表現得比那些男的門徒稍好,至少沒有在耶穌被捕至釘死於十架上的時候遺棄耶穌;至少在那裡遠遠地觀看。
話說,她們在七日的頭一日的清晨去到安葬耶穌的石墳那裡,想為耶穌膏抹香料。毫無期待、毫無預備之下,還在躊躕如何才能進入墓穴,卻看見墓洞口的大石滾開了。「她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年輕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stolēn leukēn),就很驚奇。」不但她們驚奇,我們更是滿腹疑問。到底這年輕人是誰?耶穌在山上變像顯出榮光的時候,「衣服放光……潔白(stilbonta leuka)」(可九3)。同樣的一幕,馬太記載的是有主的一位使者,「他的相貌如同閃電,衣服潔白如雪」(太廿八3),而路加記載的是「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路廿四4),是兩個人而不是一個,強調的是發光而不是潔白。
因此,這年輕人代表著那位身穿白衣在山上變像的主,還是代表主自己的使者,是一個還是兩個,用幾卷福音書對照著來讀,並沒有使我們更加清楚。反之,我們聚焦於馬可的敘事。這位年輕要說的是:不要驚謊,他不在了,已經復活,去告訴門徒這消息吧!
可是,她們真的沒有預期,也不知如何反應。馬可如此記載:「於是她們出來,從墳墓那裏逃走,又發抖又驚訝,甚麼也沒有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她們的第一個反應竟然是逃走,就像當時耶穌被捉時,「門徒逃走了」(可十四50),還有那位不知名、只披著麻布的青年,也同樣「丟下麻布,赤身逃走了」(可十四52)。這一次,逃跑的輪到這班婦女。為甚麼發抖?為甚麼驚訝?而不是歡呼快樂,因為她們所愛的耶穌,已經復活了。說是撒都該人不信人死後會復活,其實這班婦女也不信,雖非呈現在知性無法接受,但她們那更直接的反應,反而更清楚表明出她們的不信。
那位年輕人叫她們不要驚慌,她們卻是害怕;叫她們去告訴門徒這消息,她們卻是「甚麼也沒有告訴人」。事實是,她們也沒有比先前那些門徒強,只是她們既沒有太強烈的期待,耶穌被捉,也沒有帶來太大的期待落差,因此沒有太多的失望。有的更多是情感上的失落。因此,主的復活,她們來不及反應,至少在信心上沒有任何的感應。可是,誰又會有呢?復活呀!
「她們害怕」,然後,按著原文,最後一個詞是「因為」。歷代以來這結尾令讀經者、學者納悶,因為現有最早的抄本正是結束於此,總是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事實上,馬可或許有可能不是停於此處,但如有這樣的抄本,卻也失蹤了。如果說這樣的結尾帶有倒裝句的效果,也無不可。「這樣才更好嘛,因為」(咁先好呀嘛!因為)。
或許我們會更希望結尾有一句補充如下,「忽然,耶穌迎上她們,說:『平安!』她們就上前抱住他的腳拜他。耶穌對她們說:『不要害怕!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裏會見到我』」(太廿八9-10)。但那是馬太的敘事,而可惜馬可不是如此。或許叫我們有些失望。
一個停於不知所措的結尾,一個所有門徒和跟在耶穌身邊的人,全作鳥獸散、匿藏、驚恐害怕。上帝的兒子,竟然死於十字架上,祂的復活,無人能明白領受。這樣的結尾,那種回不過神來、不可預期、未能圓滿、像是失敗了、恐懼、沮喪、難過、自憐的情境,不就是我們對一些事的結果的感受嗎?不就是人生現實中無法掩飾、美化不了以及過於殘酷不安的情景嗎?她們沒有聽清楚先前的那一句話──「不要驚慌!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你呢?你聽進去嗎?請我們直視自己蒼白無力的心,並把她帶到耶穌面前。你看見祂嗎?你擁抱祂,也讓祂擁抱你嗎?
六月二十日 (第8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五章
42到了晚上,因為這是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43有亞利馬太的約瑟前來,他是尊貴的議員,也是盼望著上帝國的,他放膽進去見彼拉多,請求要耶穌的身體。44彼拉多詫異耶穌已經死了,就叫百夫長來,問他耶穌是不是死了很久;45既從百夫長得知實情,就把耶穌的身體賜給約瑟。46約瑟買了細麻布,把耶穌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巖石中鑿出來的墓穴裏,又滾來一塊石頭擋住墓門。47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都看見安放他的地方。
「到了晚上,因為這是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即是說,耶穌在十架上斷氣(受難當日)後幾個小時內,便進入了安息日。按猶太人一日的算法,過了黃昏,就是另一日了。換句話說,耶穌是在安息日前的預備日死在十架上。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此時出現了亞利馬太的約瑟。他是猶太公會(議會)的成員,按理當時幾乎所有議會成員都是夥同大祭司指控耶穌者,可見他是沈默的少數(路加稱他為義人,參路廿三50;而馬太和約翰都稱他是耶穌的門徒,而約翰還特別強調他是「暗地裡作門徒」,參太廿七57和約十九38)。作者沒有把他和其他議會成員視為一夥,特別稱他為「尊貴的」,而且是「盼望著上帝國的」(和尼哥德慕一樣,參約三1-15)。
細心的約瑟趁著還沒入夜,「放膽進去見彼拉多」,求取耶穌的屍首。他必須壯著膽子,不一定是因怕了彼拉多,而是礙於他是議會成員。我們不知道他是否已經成為耶穌的門徒,或許因著盼望上帝國,整個審訊耶穌的過程,他看見了上帝國在耶穌身上,以他從沒想過的方式彰顯。或許正因審訊,使他想到以賽亞書中的受苦僕人。或許,就是這過程中,他暗暗地信了耶穌。以今天而言,我們也不排除有做官的人,其實最初也是一心一意盼望公義和平的社會能實現,才加入政局。那初衷是正確的,可是沿途中起初的願景卻越漸模糊,為著一個又一個的議程迷失了。同僚中真心帶著願景的,屈指可數;更多的只不過是掛在嘴裡的口號,事實卻是更多的貪婪。他希望自己不會同流合污,而眼前這一耶穌,真是和他從聖經裡的先知相似,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是那受苦的僕人。
亞利馬太的約瑟或許沒有想過耶穌會復活。他「買了細麻布,把耶穌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他所做,是盡一分心意。那是最基本、最低限度可做的事。況且,他對耶穌的認同,不是沒有代價的。他可能會被同僚孤立、排斥。更嚴重的,可能失去議會成員的身分。所以,說是「放膽」,即是說豁出去了。
回想先前的彼得,他也出現在審訊的地點,只是遠遠地觀望著,保持著距離,幾次被追問和耶穌是一夥的而一再否認。如果歷史重演,如果這一幕也發生在今天,誰會是彼得,誰會是亞利馬太的約瑟呢?
六月十九日 (第88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五章
33到了正午,全地都黑暗了,直到下午三點鐘。34下午三點鐘的時候,耶穌大聲呼喊:「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35旁邊站著的人,有的聽見就說:「看哪,他叫以利亞呢!」36有一個人跑去,把海綿蘸滿了醋,綁在蘆葦稈上,送給他喝,說:「且等著,看以利亞會不會來把他放下來。」37耶穌大喊一聲,氣就斷了。38殿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39對面站著的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斷氣,就說:「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40還有些婦女遠遠地觀看,其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撒羅米,41就是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跟隨他、服事他的那些人,還有同耶穌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婦女。
「正午時分,全地都黑暗了」,這並不尋常,長達三個小時,耶穌才大聲呼喊:「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耶穌用的是亞蘭文,作者以希臘文譯出,反映出他的第一代讀者是不諳亞蘭文的,其中包括長期在外邦成長生活的猶太人。
不過,這句話也是引自詩篇二十二篇第一節的上半節:「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其半節為:「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的呻吟?」同一詩篇第六至八節說:「但我是蟲,不是人,/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凡看見我的都嗤笑我;/他們撇嘴搖頭:/「他把自己交託給耶和華,讓耶和華救他吧!/耶和華既喜愛他,可以搭救他吧!」這一段呼應著先前公會成員、祭司長和文士的冷嘲熱諷。
耶穌,真的是受盡羞辱和藐視,被人甚至上帝所遺棄。到底在他彷彿遭父上帝遺棄時,父是否也經歷著拒棄那被遺棄者所感受到的遺棄?對比著這一句「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的,是百夫長因見證了三個小時異常的天象,以及目睹發生在聖殿的幔子裂為兩半,竟說:「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有人認為這百夫長既是外邦人,在此是嘲笑多過於驚歎,正如先前那些士兵一樣。可是,緊貼此話的上下文,更應該視他的話為一個見證,一個出自於外邦人的口中見證。對比著那些本應該認識上帝,作為祂的子民的以色列民以及其中的宗教領袖。作為外邦人的他,會是真心讚歎嗎?還是純粹嘲諷。或許,他語氣中說「真的」,確實是馬可筆下真認識了上帝的兒子的一名。
曾與耶穌非常親近的,耶穌的核心門徒彼得、雅各和約翰,本來不是都驍勇善戰、雄心勃勃、信誓旦旦的嗎?如今都了無影蹤了。只剩下婦女留在現場,作者形容說:「就是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跟隨他、服事他的那些人」,她們遠遠地觀看著,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撒羅米」,「還有同耶穌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婦女」。路加對於抹大拉的馬利亞有較多的記載,提到「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路八2);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可能就是「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比較約十九25),而撒羅米則可能是西庇太的太太,也就是那對兄弟的母親,是耶穌的母親的姊妹(太廿七56;約十九25)。[1]
是的,那些默默在耶穌身邊服事的婦女,也沒有搶些甚麼功勞,爭甚麼功勛的,卻到最後仍然忠心的留在耶穌的身邊。姑且不加以美化,如實的看那些婦女,本來在第一世紀的猶太社會裡,地位甚底,爭也無從爭起,反而是甘心的服事。今天,或許機會欠奉的,是否有時候服事的時候,心意更加單純呢!因為裡頭沒有名、沒有利,沒有出人頭地的誘惑。人開始服事的時候,或每服事一段時期之後,應該思想耶穌服事前在曠野面對試探的那一幕。馬可沒有告訴我們試探有哪幾樣(參札記第一單元第四日),但這又何妨呢?恍如從埃及蒙召出來的上帝子民,四十年在曠野不是經歷了各樣的眼目的、肉體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嗎(比較約壹二16)?
[1] Ibid., 566–567.
六月十八日 (主日)
選取其中一段作靈閱式默想
六月十七日 (周六)
選取其中一段作靈閱式默想
六月十六日 (第8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五章
16士兵把耶穌帶進總督府的庭院裏,叫齊了全營的兵。17他們給他穿上紫袍,又用荊棘編了冠冕給他戴上,18然後向他致敬,說:「萬歲,猶太人的王!」19他們又拿一根蘆葦稈打他的頭,向他吐唾沫,屈膝拜他。20他們戲弄完了,就給他脫了紫袍,又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帶他出去,要把他釘十字架。 21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強迫他同去,好背耶穌的十字架。22他們帶耶穌到了一個地方叫各各他(翻出來就是「髑髏地」),23拿沒藥調和的酒給耶穌,他卻不受。24於是他們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抽籤分他的衣服,看誰得甚麼。25他們把他釘十字架的時候是上午九點鐘。26罪狀牌上寫的是:「猶太人的王。」27他們又把兩個強盜和他同釘十字架,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29從那裏經過的人譏笑他,搖著頭,說:「哼!你這拆毀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30救救你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呀!」31眾祭司長和文士也這樣嘲笑他,彼此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32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從十字架上下來,好讓我們看見就信了呀!」那和他同釘的人也譏諷他。
作者在此展示文學的,也是人生的諷刺(irony):士兵的嘲弄,而話說當時有全營的兵在總督府的庭院,一營的人數是六百人,來為耶穌加冕,高呼萬歲,可是那冠冕是荊棘編成的,紫色的袍給他穿上又除掉,抽籤分他的衣服。既稱他為猶太人的王,卻向他吐唾沫。拿酒和沒藥給他不是為了減輕他的痛苦,而是為了戲弄。但耶穌卻拒絕了,先前他說不再喝葡萄酒,直到喝新的日子。[1]
這「猶太人的王」,沒有出聲,任由那些士兵玩弄。這「猶太人的王」,其實只是一個罪犯。帶著他上各各他山,要把他釘在十字架上,幸好半途叫了一個名叫西門的古利奈人來代他背負十字架。這人是亞歷山大的魯孚的父親。馬可這麼寫,應該是他那時代的信仰群體認識這兩人。
本來,耶穌曾呼召門徒要背起十架來跟從他。諷刺的是,此時此際,門徒已不見人影。反而是這一位從鄉下來的,成為了那實踐背起十架跟從耶穌的人。那誇誇其談的彼得;以及有雄心當耶穌左右手的約翰和雅各,也不見影蹤。
掛在十架上的耶穌,罪狀寫的是:猶太人的王」。這正是顛覆羅馬的罪。那些走過的人,大概不乏先前在大祭司那裡審問時在場的人,他們仍然用重覆的控詞來嘲笑他:「哼!你這拆毀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救救你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呀!」是的,如果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的話,是那坐在寶座上的受膏君王,是那駕著雲彩而來的人子的話,這時候應該是施展他大能的時候了吧!
眾祭司長和文士,先前或許還擔心,若耶穌真是人子,他們可就反過來成為受審的人了。這下子,那些疑慮可以完全放下了。於是,便放膽的彼此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從十字架上下來,好讓我們看見就信了呀!」他們這麼說,當然不是真的認耶穌是基督(彌賽亞)。他們看準耶穌是無法從十字架上下來了。
從被士兵戲弄直到被釘於十字架上,和路加福音並約翰福音相比,馬可的敘事極為精短(馬太也以此為藍本,長短相近)。「那和他同釘的人也譏諷他。」整個過程耶穌一句話都沒有說。全場彷彿只剩下這些反對他的人,他們的門徒似乎不見了(約翰福音讓我們看見有門徒是在場的,參約十九25-27)。在馬可福音的作者筆下,耶穌是完全孤單的。
我們若是在場,會如何呢?會一起起哄嘲笑他嗎?或是心中暗暗期盼耶穌一定要施展大能,證明他真的是上帝的兒子。我們可能為著耶穌似乎甚麼都沒有說,甚麼神能都沒有彰顯,而感到尷尬失望。心裡想:自己大概是信錯了,當時信的時候,是衝動了。一切都是空的。我們到底信的是甚麼?是被釘的主耶穌嗎?還是能力?
還是說,我們此時才更加體會,這一位沉默的耶穌,連天使天軍也沒有下來幫助的這一位,是更加貼近我們。事實是,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暗角、不同的公寓、不同的屋簷下;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組織、院舍中,都有一些被沉默的聲音,也有一些不善辭令、默默承受苦痛並承擔著看似微不足道的陪活、陪行、陪伴者。上一代的父母親、這一代的單親、離異家庭的孩子、義行者、維權者、文字出版者、各樣的藝術工作者,他們的、她們的聲音,或更正確的說,他/她們的默默的聲音,有待聽見。應當聽,沉默的聽,或許這樣,我們才能聽見上帝國的跫音。
[1] 關於酒在此不是出於士兵的憐憫,以酒麻醉,使減輕痛苦。耶穌拒絕是拒絕進一步的羞辱,參ibid., 549-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