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五日 (第8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五章

6每逢這節期,彼拉多照眾人所求的,釋放一個囚犯給他們。7有一個人名叫巴拉巴,和作亂的人監禁在一起。他們作亂的時候曾殺過人。8眾人上去求彼拉多照常例給他們辦理。9彼拉多說:「你們要我釋放猶太人的王給你們嗎?」10他原知道祭司長們是因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11但是祭司長們煽動眾人,寧可要他釋放巴拉巴給他們。12彼拉多又說:「那麼,你們稱為猶太人的王的,要我怎麼辦他呢?」13他們又再喊著:「把他釘十字架!」14彼拉多說:「為甚麼?他做了甚麼惡事呢?」他們更加喊著:「把他釘十字架!」15彼拉多要討好眾人,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把耶穌鞭打後交給人釘十字架。

      這一段前後呼應:「每逢這節期,彼拉多照眾人所求的,釋放一個囚犯給他們。」對應著「彼拉多要討好眾人,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把耶穌鞭打後交給人釘十字架。」
      彼拉多可以堅持自己的看法嗎?「他原知道祭司長們是因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即是說,耶穌沒有該死的罪,更說不上顛覆羅馬政府。所謂「猶太人的王」這稱呼,在他眼裡,只是戲言,用以嘲笑和揶揄猶太人而已。若他持守自己的判斷為重,不夥同這些猶太人宗教領袖,大可以決定釋放耶穌,而不是讓他們選擇要他釋放耶穌或巴拉巴──一個因作亂而殺了人者。
      彼拉多是個政客,討好人心是他的為人和作事原則。他甚至不認為這是妥協,對他而言,這便是現實。其實,像他這樣的人比比皆是。雖然,現實裡可能不是在壞人和好人之間作出選擇,而是在利害關係,在是否影響大局上,在門面上。通常被押上刑台的,是較沒有市場價值,人脈不怎麼樣,替換而不致於太大震動形勢的。在社會如此,可悲的是,不少時候在教會亦如此。事實上,經文中的操盤者便是宗教人士,是上帝子民中的宗教領袖。
      大祭司,即操盤的要員,一早已有了定案要處死耶穌,現在只欠民意。所以他們煽動眾人。「眾人」,雖是福音書的敘事中沒有名字的人物,是烏合之眾,是民眾。耶穌開始服事以來,「眾人」便經常緊隨耶穌的行蹤,是耶穌宣講和服事的對象。他們和那些常常挑戰耶穌的宗教領袖不同,也有別於門徒。在馬可福音的敘事裡,我們感覺他們也不是不友善的。可是,去到敘事的尾聲,當耶穌的門徒也鳥獸散,隱藏了起來。這些稱為眾人者,被唆擺也不是令人咋舌的事。本來,他們可以是耶穌的擁護者;本來,他們可以是以棕樹枝夾道歡迎耶穌者。可是,到最後,他們也輕易成為被煽動反對耶穌者。
      在敘事裡,眾人中偶有個別的人物,就是那些主動的渴望耶穌幫助的人,如那癱子的朋友、經血不止的女人、手癱的人、耳聾、目盲、啞巴者;還有那些被棄絕者,如鬼附住在墳場的、稅吏、痲瘋病患等等,他們都與耶穌相遇,生命再次有個「起頭」。比起街頭巷尾那些沒有名字,但卻忠心活著的人,我們是否比他們更接近耶穌呢?     
      我們到底只是眾人中的一個嗎?還是曾與耶穌真正相遇者?我們要常常記念自己的生命因他而有的起頭──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六月十四日 (第8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五章

1一到早晨,眾祭司長、長老、文士,和全議會的人大家商議,就把耶穌綁著,解去,交給彼拉多。2彼拉多問他:「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是你說的。」3祭司長們告他許多的事。4彼拉多又問他:「你看,他們告你這麼多的事,你甚麼都不回答嗎?」5耶穌仍不回答,以致彼拉多覺得驚訝。

      雖然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和長老們所組成的議會(Sanhedrin,或譯為公會)一致通過耶穌有罪──褻瀆上主的名字,即死罪一條,但作為羅馬的屬民,他們沒有判人死刑的權。所以才把耶穌解到彼拉多那裡,想假借他的手處死耶穌。
      彼拉多問的問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這不是議會眾成員所定耶穌的罪。不過,彼拉多所問的,耶穌若答「是」的話,他便犯了顛覆羅馬政府的罪,可以處以死刑。在此,我們再次見識到耶穌的機智。他若答是,簡接也省了彼拉多麻煩並助他討好了猶太人,給他們所要的──耶穌的死刑。他若答不是,他其實明明是。他是基督(即彌賽亞),即受膏的君王。這兩個答案,耶穌都不取,而是答道:「是你說的。」他也不否認,也沒明顯承認。
      至於這批以眾祭司長為首的猶太領導班子對耶穌作出的各樣控告,耶穌一律和先前面對他們的時候一樣,在彼拉多面前也不作答。這是叫彼拉多感到驚訝的。
      關於他是基督──即受膏君王這一點,耶穌算是答了。這也和我們一開始指出的「彌賽亞的秘密」這一說法相映成趣。是密而不宣還是欲蓋彌彰,是文學技巧還是敘事兼耶穌心意按著他自己的時機真正顯露?

至於其他的問題,為甚麼都一律不答呢?

      或許,從把耶穌道道地地視為人的角度看待,客西馬尼園與上帝就「苦杯」禱告和對話之後,他已經有徹底的覺悟──事情本來就是要如此發生了。這叫我們不禁想起詩人所說:「我保持沉默,閉口不言,因為這一切都是你所做的」(詩卅九9,和合本譯作:「因我所遭遇的是出於你,我就默然不語。」) 
      生命中的不少遭遇,無論是內在外在,無論是因認識天命呼召的堅持和踐行使然,是個人生命氣質、限制和苦罪掣肘,還是外在的人事物的糾纏以致牽扯,作為跟隨主、認識主和倚靠主的我們,終要有一種生命的徹悟,將過去、現在和未來交付予祂,活於當下,即使那當下的自己仍是一個軟弱有限的肉身;要接納,在主裡接納自己,在兩次雞啼之間和之後的自己。

六月十三日 (第8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66彼得在下邊院子裏,大祭司的一個使女來了,67見彼得取暖,就看著他,說:「你素來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起的。」68彼得卻不承認,說:「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說的是甚麼!」於是他出來,到了前院,雞就叫了。69那使女看見他,又對旁邊站著的人說:「這個人也是他們一夥的。」70彼得又不承認。過了不久,旁邊站著的人又對彼得說:「你真是他們一夥的,因為你也是加利利人。」71彼得就賭咒發誓說:「我不認得你們說的這個人。」72立刻,雞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穌對他所說的話:「雞叫兩遍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忍不住哭了。

大祭司他們審問耶穌的時候,彼得在院子裡。以上所記,或許是所謂的話分兩頭說,這邊廂審問還在進行,那邊廂彼得面對著良心的審問。留在那裡的彼得,仍在取暖,那些警衛大概已經取完暖,進到審問現場了。彼得也覺得鬆了一口氣吧!可是,現實彷彿是長了眼似的,偏偏不放過他。

那些警衛應該是替大祭司工作的,而這時候卻來了一個也是替大祭司工作的使女,一看見彼得,便說:「你素來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起的。」不知是否那些警衛通風報信的。然後,從院子走到前院,他就聽見雞啼聲,那一下應該心裡寒了寒,可是還來不及反應,又再被指證下否認了多一次。剛剛說過了那一句:「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說的是甚麼!」在還沒回過神之下,可能再說了一次。可是,過了不久,和第二次一樣,是在旁邊站著的人又再說他是和耶穌一夥的。這下把彼得逼得急了,竟然發起誓來否認。結果雞就啼了。

其實,在鄉間,兩次雞啼之間,可以在極短的一刻之間,也可以轉眼之間。耶穌當時的意思就是,不消片刻,「你就會接二連三否定我。」

這一下,恐懼的冷汗一下變成驚訝、傷痛和羞愧,恨不得馬上鑽到地底去。彼得哭了。其實,哭好過麻木,哭是一分情感的表現,是真情、是傷痛、是良知、是愛的表現。求主憐憫我們,在軟弱跌倒的時候,觸摸我們的內心和良心,使我們的心柔軟而不是被罪疚鎖牢麻木了

六月十二日 (第8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53他們把耶穌帶到大祭司那裏,又有眾祭司長、長老和文士都來一同聚集。54彼得遠遠地跟著耶穌,直到進了大祭司的院子,和警衛一同坐在火邊取暖。55祭司長和全議會尋找見證控告耶穌,要處死他,卻找不到實據。56因為有好些人作假見證告他,他們的見證又各不相符。57又有幾個人站起來,作假見證告他說:58「我們聽見他說:『我要拆毀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內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59就是這樣,他們的見證還是不相符。60大祭司起來站在中間,問耶穌說:「這些人作證告你的事,你甚麼都不回答嗎?」61耶穌卻不言語,一句也不回答。大祭司又問他:「你是不是基督,那當稱頌者的兒子?」62耶穌說:「我是。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來臨。」 63大祭司就撕裂衣服,說:「我們何必再要證人呢?64你們已經聽見他這褻瀆的話了。你們的決定如何?」他們都判定他該處死。65於是有人開始向他吐唾沫,又蒙著他的臉,用拳頭打他,對他說:「你說預言吧!」警衛把他拉過來,打他耳光。

      那些人動手捉了耶穌以後,便把他「帶到大祭司那裏」,話說當時「又有眾祭司長、長老和文士都來一同聚集。」這一個陣勢,代表了以色列民的代表以及宗教領袖。這一個審判,是按猶太人的規矩進行的,是自家人審自家人,和羅馬當局無關;用我們的話說,也算是教會內的事。
      全場是鬧劇,作者指明:他們要尋找見證控告他,好處死他,可是卻找不到證據。故此唯有找人來做做假見證,可笑的是,「他們的見證又各不相符」。當場有「有幾個人站起來,作假見證告他說:我們聽見他說:『我要拆毀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內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事實上,馬可沒有如此記載,只提到耶穌說:「你看見這些宏偉的建築嗎?這裏將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的」(可十三2)。倒是在約翰的敘事裡,耶穌曾在聖殿裡這麼回應:「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把它重建」(約二19)。不過,作者約翰進一步補充說:「但耶穌所說的殿是指他的身體。所以他從死人中復活以後,門徒想起他曾說過這事,就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話」(約二21-22)。所以,這些人最後也只是斷章取義的欲加之罪。
      耶穌既沒有回應這些假見證,大祭司進一步質問他說:「你是不是基督,那當稱頌者的兒子?」這正是馬可福音裡的第一句:「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我們一再說到,耶穌有意低調,不要過早張揚自己的身分。可是越到敘事的後半,也就是進入耶路撒冷,越來越接近耶穌受難之日,他就越不再隱藏,而反而有大大宣告之意。在此,他的回答證實了我們這樣的觀察。耶穌回答大祭司說:「我是。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來臨。」這正是但以理書第七章(以及以諾一書等經書)所指,是這些宗教領袖所知道的含義(參札記第四十四至四十七日以及七十四日的講論)。
      聽了耶穌直認他的身分,大祭司反應極大,或許應該是演出來的吧!他「撕裂衣服,說:『我們何必再要證人呢?你們已經聽見他這褻瀆的話了。你們的決定如何?』他們都判定他該處死。」這一個控詞的意思是,耶穌自認是上主,或說與祂同等了。按舊約的律法,「褻瀆耶和華名的,必被處死;全會眾必須用石頭打死他。無論是寄居的,是本地人,他褻瀆聖名的時候必被處死」(利廿四16;另比較出廿二28)。[1]
      大祭司之控訴成功了,而他撕裂衣服的誇張舉動,代表著十分的激動、憂傷、氣忿。不過,那衣服應該不是他正式的祭司袍,而是平日所穿的衣服。[2]成功以律法定了耶穌死罪之後,當場便「有人開始向他吐唾沫,又蒙著他的臉,用拳頭打他,對他說:『你說預言吧!』警衛把他拉過來,打他耳光。」這些人應該是公會裡的成員吧,都是宗教領袖,也都熟讀律法。他們這些吐口水的舉動,目的當然是羞辱,而且美其名至少也是理直氣壯的在實踐律法的教導(參民十二14;申廿五9;伯卅10;賽五十6)。[3] 同樣的,其他打他的行動,包括打他耳光,也是羞辱(賽五十三7)。
      馬可福音一開始,以賽亞書便是他重述耶穌基督故事的底本之一,這一本先知書為他提供了重塑故事的母題,而其中受苦的僕人,在此段以至之後的幾幕,將佔據著我們的視野和心坎。耶穌基督的福音,與羅馬的凱撒所頒佈的粉飾太平的福音,不只有天淵之別,此時卻也同時令人難以接受吧!一個被捉的民族罪人,一個被控以羞辱了上帝信仰的人物。 
      話說在此段段首(可十四54),耶穌被帶到大祭司等人面對受審的時候,「彼得遠遠地跟著耶穌,直到進了大祭司的院子,和警衛一同坐在火邊取暖。」去到段尾,打耶穌耳光的是那些警衛(可十四65)。這時候,彼得該是躲起來了吧!恐怕那些警衛會認出他。他曾和他們坐著一同取暖。我們是否有時候,面對勢頭不對的時候,也只是遠遠地站著,保持安全的距離。我們雖沒有像猶大一樣出賣耶穌,或出賣朋友;但在情勢不妙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是遠遠的站著。為了表達自己不是真的出賣嗎?但又不敢站出來相認。

[1] 參ibid., 521。.

[2] Ibid., 521.

[3] Ibid., 522.

六月九日 (第8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43耶穌還在說話的時候,忽然十二使徒之一的猶大來了,還有一群人帶著刀棒,從祭司長、文士和長老那裏跟他同來。44那出賣耶穌的人曾給他們一個暗號,說:「我親誰,誰就是。你們把他抓住,穩妥地帶走。」45猶大來了,隨即到耶穌跟前,說:「拉比」,就跟他親吻。46他們就下手抓住他。47旁邊站著的人,有一個拔出刀來,把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隻耳朵。48耶穌回應他們說:「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嗎?49我天天教導人,同你們在殿裏,你們並沒有抓我。但這是要應驗經上的話。」50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 51有一個青年光著身子,只披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抓住他。52他卻丟下麻布,赤身逃走了。

難道沒有機會懊悔嗎?難道無法煞車嗎?「耶穌還在說話的時候,忽然十二使徒之一的猶大來了,還有一群人帶著刀棒,從祭司長、文士和長老那裏跟他同來。」這猶大真的是一路錯下去。那時候的他,大概不至於這麼認為。所以,約翰是這樣形容猶大的:「撒但就進入他的心」(約十三27上)。撒但,是一個「類位格」的存在(quasi-personal being),原意是指反對的心。這一反對和抗拒,似乎揪著他、控制著他。

在猶大安排的過程中,終於想到了甚麼暗號,讓那些來捉拿耶穌的人知道哪一位是耶穌。我們或許感到有點奇怪,難道他們不是人人都認識耶穌嗎?顯然不是,那些深居於自己大宅,出入有車代步,平常就和自己圈子的名流來往的人,怎麼會認識這位市井一介小民,雖然說他這些年來在加利利也是略有名堂,但看來也微不足道,只要快速把這潛在危險人物解決掉,便可以一切如常復常了。

猶大的心真被黑暗籠罩了。他的暗號竟然是:「我親誰,誰就是。你們把他抓住,穩妥地帶走。」而他也實際做了。方說完,他就到了,「隨即到耶穌跟前,說:『拉比』,就跟他親吻。」我們只能說虛假和噁心。但是,在出賣人的事要發生時,這一舉動可能也被當事人合理化了。或許,是為了大局,或許是不得已的犧牲。

其他門徒呢?他們對於自己的同袍竟然是帶人來捉拿耶穌者,毫不驚訝嗎?作者在這裡應該是有意的隱藏了兩個人的名字:一個就是拔出刀來把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的(在此約翰福音又再開名說是彼得了,還說那被砍的叫馬勒古,參約十八10),另一個則只說是一個光著身子的青年。作者說:「有一個青年光著身子,只披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抓住他。他卻丟下麻布,赤身逃走了。」在釋經傳統上,一再有人懷疑這青年就是馬可福音的作者。

話說回頭,三次的預言自己必要受害,客西馬尼園的心靈交戰後,接受受害是不可能不發生的事,耶穌知道是要「應驗經上的話」。他質疑那些人不是沒有機會在大白天之時,在聖殿裡捉拿他,卻要在夜晚才行動。顯然,他們無法說他有甚麼罪,又怕引起騷動。可是如今卻硬是要在理由不足之下,視他如「強盜」一般捉他,視他如罪犯(參賽五十三12)。

六月八日 (第8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32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裏,我去禱告。」33於是他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同去。他驚恐起來,極其難過,34對他們說:「我心裏非常憂傷,幾乎要死;你們留在這裏,要警醒。」35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如果可能,就叫那時候離開他。36他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37耶穌回來,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著了嗎?不能警醒一小時嗎?38總要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試探。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39耶穌又去禱告,說的話跟先前一樣。40他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很困倦;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他。41他第三次來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在睡覺安歇嗎?夠了,時候到了。看哪,人子被出賣在罪人手裏了。42起來,我們走吧!看哪,那出賣我的人快來了。」

      「你們坐在這裏,我去禱告。」這是耶穌對門徒說的,那時他們來到客西馬尼園。對門徒而言,那和平常的一日沒有多大分別,先前耶穌所說的「那日子,那時辰」,或「是晚上,或半夜,或雞叫時,或早晨」,所以「你們要警醒」,這些話對於門徒而言,似乎已如雲煙消散了。我們何嘗不是這頭才被提醒,那頭就忘得一乾二淨。
      話說,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和他去,在客西馬尼園裡禱告。作者似乎鏡頭一轉,突然聚焦在耶穌整個內心,說:「他驚恐起來,極其難過,」這一位耶穌,當我們隨著作者一步步的揭示,已經視他為但以理書第七章裡所指的人子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毫不猶疑,甚至一廂情願的無知地這麼認為,他是上帝的兒子(事實我們常是定格於復活得勝君王)。他是上帝的兒子沒錯,他也是人。他驚恐與難過,如我們人一樣。他的心情,他的腎上腺素也會飆升吧,所謂的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人的身體在面對極大的事、未知的事,自然而有的反應,會緊張和擔憂,難過與不安,心頭上的壓力如千斤重。
      主耶穌說:「我心裏非常憂傷,幾乎要死;你們留在這裏,要警醒。」他為甚麼憂傷呢?猶大的事,那將要來臨的事,門徒都會四散離開他的事。他明白這是必走的路,作者也特別描述和形容他「俯伏在地,禱告說,如果可能,就叫那時候離開他」。那時候,指的是人子被賣的時候,人子被釘死在十架的時候。人子耶穌對於那一刻所知有多少?他的肉身尚未經歷過的鞭打,尚未感受那釘入手腳的粗大的釘子,還不知道那叫人痛得要死的痛。
      我們當中有人經歷過幾乎要死的痛,有人長年承受肉體和精神和心理的痛,那些創傷深深留在記憶中。身體有它的記憶,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不是靈魂和身體分開的我們。不是透過靜坐默想或苦修,或是透過靈修與禱告就會消失的痛。我們常經憂患、傷痛,先知說:「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賽五十三3)。這是我們的安慰。這首受苦僕人之詩裡的話,在教會傳統中已融入我們對於耶穌的認識。他或許沒有在我們受苦之時拿走那痛苦,但卻與我們同受痛苦。他那一分認同式的苦,使我們不覺得孤單。是的,「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無論我們是否「以為他受責罰,是被上帝擊打苦待」,他所受的苦的效應是,「因他受的懲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五十三4-5)。我們多麼希望這一句話所表達的能完全實現。可是我們所活的現實,看得更多的是禱告中得了安慰,身體有一息的舒緩,但仍然無法脫離那病痛折騰。若有完全得醫治者,我們讚美主,那指向是將來的復活,是一個記號,一個提醒。
      有人是無辜受痛楚;有人是被罪者,即被他人的罪所傷害,無法走出那罪的創傷;有人是因自己被罪所困,沒有不犯罪的自由。但「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被壓傷」(賽五十三5上)。不少時候,「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五十三6)。自責與內疚,使我們有機會省察,但不應該讓那情緒把自己困住,被一個控訴的靈籠罩住。承認和承擔,而我們的主也率先以行動給予我們肯定和接納,因祂知道我們的罪,也願意為我們承擔。每一次當我們深陷自艾自憐的情緒時,總要定睛在耶穌身上。他的肯定要成為你的肯定,他的接納要成為你的起步;不是一次,而是每一次。
      耶穌說:「西門,你睡著了嗎?不能警醒一小時嗎?總要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試探。」第二次又是如此,作者描述得很好說:「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他。」那分不知道,真的是思想上,情感上,整個心靈裡的遲鈍。可以說:都甚麼時候了,難道你們對即將發生的事,一點感覺都沒有?連續三次,他都看見他們在睡覺,正如他說彼得將要連續三次不認他一樣。雞啼兩次以前,不知不覺賊進來之時,總是發生得令人不知所措,來得那麼突然。
      耶穌對彼得所說:「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不也是對我們說的嗎?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便來到主的面前。我們不妨請教希伯來書的作者,他說:「因為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在各方面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憫,蒙恩惠,作及時的幫助」(來四15-16)。
      其實,在馬可福音的敘事中的耶穌也沒說甚麼,只是說:「現在你們仍在睡覺安歇嗎?夠了,時候到了。看哪,人子被出賣在罪人手裏了。起來,我們走吧!看哪,那出賣我的人快來了。」猶大去了好一陣子了。有機會後悔嗎?只是因為對於耶穌感到失望?認為他毫無鴻圖大計?還是自己的野心過大,而其實只是貪戀名位和金錢?無法回頭了?
      與那成為對比的是那在客西馬尼園裡禱告的耶穌,他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這杯是苦的,在他掙扎之後,他大概有了體悟──這一條路,是不能不走的了,而這苦杯,也不能不喝。話說當時雅各和約翰求耶穌答應他們,在他得榮耀的時候,可以坐在他左右邊。耶穌反問說:「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參札記第五十七日)。他不是不知道,但到那最後關頭,身心的煎熬是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
      今天,我們會像雅各和約翰一樣的求得那榮耀嗎?事實是,耶穌問了他們以後,隨即回答他們:「我所喝的杯,你們要喝。」今天,我們跟隨主的人,我們所要喝的苦杯是甚麼?若是可以,能否不喝,「然而,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

六月七日 (第8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22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你們拿去,這是我的身體。」23他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24耶穌對他們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許多人流出來的。25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上帝的國裏喝新的那日子。」

26他們唱了詩,就出來往橄欖山去。

27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著:

『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28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之前往加利利去。」29彼得說:「雖然眾人跌倒,但我不會。」30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天夜裏,雞叫兩遍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31彼得卻極力地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絕不會不認你。」所有的門徒都是這樣說。

      馬可沒有說猶大聽過耶穌的話,便起身走了。他確實是離席了。逾越節的晚餐繼續著,耶穌就在那時設立了立約的餅和杯,即以他的身體:「你們拿去,這是我的身體。」再以他的血,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許多人流出來的。」這也就是今天主餐的由來。想想那時候的場景,門徒中剛好有一人才離席去出賣他。
      其實,耶穌知道那出賣他的其實不只是猶大一人。猶大雖然是第一個,而且算是採取行動的一個。其他的或是否認他如彼得之三次不認他,或是沉默逃避。但能否說,他們只是五十步和百步之差?
      耶穌引述撒迦利亞書十三章第七節說:「你們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著:『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我們今天是怎樣的門徒呢?或許倒不必瞧不起猶大,也不必馬上自認是彼得──以為彼得至少有回轉的一幕,大不了被主問:「你愛我嗎?」大不了像彼得對主說:「主啊,你知道我愛你。」
      或許,你會猶如這一刻的彼得,不認輸的、滿有自信地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絕不會不認你。」
      然而,耶穌知道,在短短的兩次雞叫聲之間(想像在公雞甚為普遍的鄉間,兩次雞啼聲之間,其實相隔可以極短),彼得一定會連續不認他,彷彿是轉念之間,還來不及思索,便已連續發生了。

六月六日 (第7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10十二使徒中有一個加略人猶大,去見祭司長,要把耶穌交給他們。11他們聽見就很高興,又應許給他銀子;他就想怎樣找機會把耶穌交給他們。

12除酵節的第一天,就是宰逾越節羔羊的那一天,門徒對耶穌說:「你要我們到哪裏去預備你吃逾越節的宴席呢?」13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進城去,會有人拿著一罐水迎面而來,你們就跟著他。14無論他進哪一家,你們就對那家的主人說:『老師問:我的客房在哪裏?我和我的門徒要在那裏吃逾越節的宴席。』15他會帶你們看一間擺設齊全、準備妥當的樓上大廳,你們就在那裏為我們預備。」16門徒出去,進了城,所看到的正如耶穌所說的。他們就預備了逾越節的宴席。 17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使徒都來了。18他們坐席,正吃的時候,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吃的人要出賣我了。」19他們就憂愁起來,一個個地問他:「不是我吧?」20耶穌對他們說:「是十二人中的一個,就是同我蘸餅在盤子裏的那個人。21人子要去了,正如經上所寫有關他的;但出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沒有出生倒好。」

      馬可福音敘事的順序,不一定是按事情發生的時序。不只是馬可,其他福音書也是如此。在前一天的札記裡,我們借約翰的敘事作比較,單就伯大尼用香膏膏抹耶穌的事,約翰不但在時間上,在人物身分上都不含糊,一一記實了。
      不過,對馬可而言,不單只伯大尼一事,自耶穌於後稱棕樹主日那一天進入耶路撒冷後,耶穌進進出出耶路撒冷幾次,那一天做了甚麼,馬可也只是約略交代了就是。其實,不同作者如是,我們也如是。因著個性、背景、訓練、思想感情比重、價值取向等的差別下,我們待人處事也就不一樣。有意思的是,主的各個門徒也個性不一,連弱點和劣根性也不一樣。聖經若是展示了人的個性面貌,多多少少也是一種示範,叫我們能不只接納各人之不同,還能更進一步主動的欣賞和善用。
      話說耶穌是在逾越節當天下午三點鐘左右斷氣的,當天傍晚安息日未到之前,亞利馬太的約瑟和尼哥德慕(可十五42-47;約十九38-42)便來收屍為安葬在石墳裡。我們曾說過,本來祭司長和長老們並不打算在節期裡對耶穌下手。可是,弔詭的是,猶大竟然在這時行動了。耶穌曾三次預言自己必受害,時間表既不在祭司長和長老手裡,本來也不在猶大的設計中。這邊廂還說著祭司長和長老無意展開任何行動,那邊廂第二天猶大便去見祭司長。他們聽見他的獻議,便答應給他銀子,不過猶大那時候還沒想好暗號,意思是見步行步吧!
      馬可還特別指明是十二使徒之一的猶大,這特別強調的稱呼,之後在猶大帶人來捉拿耶穌的時候又出現了(可十四43)。猶大成為這一段敘事的焦點,其他的內容馬可就簡單帶過了,其中主要就是要為逾越節晚餐作準備,包括地點。這地點的安排,在敘事上和耶穌叫門徒去給他預備驢子像是平行對應的文字。先前說的是:「主要用牠」,此時說的是:「老師問:我的客房在哪裡?」猶如驢子彷彿早就常備在那裡,這客房也是。
      當天晚上,就是逾越節的晚上,「耶穌和十二使徒都來了」。要發生的終於發生了。「他們坐席,正吃的時候,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吃的人要出賣我了。』他們就憂愁起來,一個個地問他:『不是我吧?』耶穌對他們說:『是十二人中的一個,就是同我蘸餅在盤子裏的那個人。』」
      回想早在第三章,作者所列的十二使徒點將錄裡已特別劇透:「還有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可三19,參第一單元札記第十六日)。耶穌揀選這十二門徒的時候,難道不知道猶大最後會出賣他嗎?許多人會認為耶穌早已預知。或說,這本來就是上帝計劃中的一部分。若說預知,猶大可以自由選擇嗎?還是說他注定會出賣耶穌,就是悲劇人物一樣,明明已預報或提醒有災難禍患在前,但無論怎麼樣,就是避不開。換句話說,耶穌只是預知。而如果說是上帝計劃的一部分,我們未免要為猶大喊冤。
      如果悲劇有一種開放性,耶穌難道不能提醒猶大?可是,當耶穌說:「是十二人中的一個,就是同我蘸餅在盤子裏的那個人。」那豈不是也算是一種提醒了嗎?那一下猶大不也就知道耶穌已經知道是他要出賣他了嗎?馬太福音有比較明顯的刻劃,讓猶大自己揭露,反問耶穌說:「『拉比,該不是我吧?』耶穌說:『你自己說了。』」(太廿六25)。約翰就更加細膩的表達出耶穌不但知道,且差不多是憂傷中帶著體貼的對他說:
      「你要做的,快做吧!」同席的人沒有一個知道耶穌為甚麼對他說這話。有人因猶大管錢囊,以為耶穌是對他說「你去買我們過節所需要的東西」,或是叫他拿些甚麼給窮人。猶大受了那點餅以後立刻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約十三27下-30)
      為了免去猶大的尷尬,耶穌竟然叫他去買東西,好給他一個方便離席的藉口。
      這一下,猶大可以懸崖勒馬吧!可惜的是,他還是一錯再錯,彷彿衝下懸崖的車子一樣完全無法煞停。難道他不能當下醒悟,馬上承認,隨即悔改。一切都可以再起頭啊!「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作者開宗明義的說了。不是注定的吧!每個人都可以有起頭,不是猶大,可以是其他的原因,其他的時機,事情才成就的。這一切,當然都是奧秘。 
      然而耶穌說:「人子要去了,正如經上所寫有關他的;但出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沒有出生倒好。」是的,人子要去,這是必然的。這也是耶穌的體悟,這一條路,是必走的了。可惜的是,卻有人必須參與於其中,那參與的人不論是不是猶大,是誰都好,都是悲劇,令人難過。或許,馬可一再像是刻意的稱呼猶大為十二使徒之一的猶大。或許,十二使徒每一位,都不需要加以神化,或如俗語所說,擺上神台,掛上神聖光環。他們只是和你我一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