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四日 (第7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五30-35

30他們既奉了差遣就下安提阿去,聚集會眾,把書信交給他們。31眾人念了,因為信上鼓勵的話而感到欣慰。32猶大和西拉自己也是先知,就用許多話勸勉弟兄,堅固他們。33二人住了些日子,弟兄們打發他們平平安安地回到差遣他們的人那裏去。35但保羅和巴拿巴仍留在安提阿,和許多別的人一同教導,並傳揚主的道。

      在信念上達成共識絕對是好的,那信念也是下了功夫討論出來的。最低限度,我們看見耶路撒冷和安提阿這裡的信徒,心裡安頓了。
      上面提到猶大和西拉,原來也是先知。看來按新約的教導—至少路加(行傳的作者)是這麼看的—先知的功能是重要的。他們「用許多話勸勉弟兄(姊妹),堅固他們。」我們不知道這些勸勉包括哪些內容,猜想應該包括如何延續舊約聖經,《塔納赫》(Tanakh)(即「律法書」(Torah)、「先知書」(Nevi'im)、「聖卷」(Ketuvim))的再詮釋。所以他們在那裡也住了一些日子,想必也是與保羅和巴拿巴同工。
      他們走後,保羅和巴拿巴繼續著「教導,並傳揚主的道。」今天,我們有沒有把整本聖經作出整全的教導,有沒有幫助信徒融會貫通?若和當初一些信了主的猶太人相比,不少信徒尚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天,我們所欠的不是資源,而是思維。教導聖經不只是神學院裡的老師的責任。在教會中若有善於教導、與時並進且能融會古今的教師,便當任重而道遠,繼續培養一代又一代能對聖經作有條有理、層次分明講解,能把古代的歷史脈絡和現代的處境經驗作出整合者。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六月三日 (第78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五22-29

22那時,使徒、長老和全教會認為應從他們中間揀選人,差他們和保羅、巴拿巴一同到安提阿去,所揀選的就是稱為巴撒巴的猶大和西拉。這二人在弟兄中是領袖。23他們帶去的信說:「使徒和作長老的弟兄們向安提阿、敘利亞、基利家外邦眾弟兄問安。24我們聽說,有幾個人從我們這裏出去,用一些話騷擾你們,使你們的心困惑,其實我們並沒有吩咐他們。25我們認為,既然我們同心定意,就揀選幾個人,派他們同我們所親愛的巴拿巴和保羅到你們那裏去。26這二人曾為我主耶穌基督的名不顧自己的性命。27所以我們派猶大和西拉去,他們也會親口述說這些事。28因為聖靈和我們決定除了這幾件重要的事,不將別的重擔放在你們身上,29就是禁戒偶像所玷污的東西、血和勒死的牲畜,禁戒淫亂。這幾件你們若能自己禁戒就好了。祝你們安康!」

      安提阿派來的代表是保羅和巴拿巴,會議結束後,耶路撒冷方面也派了兩個教會的領袖—巴撒巴的猶大和西拉隨行。他們帶著使徒和長老們的信,受信對象不只是安提阿,還有整個敘利亞一帶並保羅家鄉大數所屬的省份基利家。其中一個重點是指明先前去騷擾他們,使他們對所信的倍感困惑的那些人,與他們無關。現今一切已經清晰明白了。不但由他們派來的保羅和巴拿巴所報告和主張的被接納,耶路撒冷的教會派去的人也會說明,表示大家意見是一致的。
      巴撒巴的猶大在此事件之後,在新約裡就沒有再被提及,之後便回到耶路撒冷去了(十五33)。行傳中另一位巴撒巴,即本來被使徒們舉薦為替代賣主的猶大的空缺的巴撒巴(又名猶士都的約瑟)。最後被選上的是馬提亞,而這位巴撒巴也一樣消失於早期教會的記載中。他之所以被使徒選為候選人,相信也是門徒群體中忠心和愛主,條件完全符合。可是後來竟消失於歷史中。古往今來,忠心為主、出色的門徒,應該不計其數,不過就是默默無聞。若只在顯眼處被記念才叫上帝國的事業,那不是真正的天國—不是其全貌,甚至是一種誤解。上帝國的大小事和心意,不在於顯明與否,而在於叫人看見上帝的信實仁義。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五月三十一日 (第7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五12-21

12眾人都默默無聲,聽巴拿巴和保羅述說上帝藉著他們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蹟和奇事。13他們講完了,雅各回答說:「諸位弟兄,請聽我說。14剛才西門述說上帝當初怎樣眷顧外邦人,從他們中間選取人民歸於自己的名下;15眾先知的話也與這意思相符合。16正如經上所寫的:『此後,我要回來,重新修造大衛倒塌了的帳幕,從廢墟中重新修造,把它建立起來,17-18使剩餘的人,就是凡稱我名的外邦人,都尋求主。這話是自古以來顯明這些事的主說的。』19所以,我的意見是不可難為那歸向上帝的外邦人;20但是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偶像所玷污的東西、血和勒死的牲畜,禁戒淫亂。21因為歷代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都有人宣講,每逢安息日,也在會堂裏誦讀。」

      彼得的見證清晰有力,先前辯論不休的眾人,此時也靜默不語,只專心的再聽巴拿巴和保羅的見證。隨後,雅各便起來總結,不但表示認同彼得所說,更是引述先知的話說:「此後,我要回來,重新修造大衛倒塌了的帳幕,從廢墟中重新修造,把它建立起來,使剩餘的人,就是凡稱我名的外邦人,都尋求主。這話是自古以來顯明這些事的主說的」(引述自七十士譯本,摩九11-12)。[1]經文中的「就是」原文作「和」。「剩餘的人」可以一語雙關,即指以色列如今剩餘的人,或全人類中剩餘的人,皆含有蒙拯救、保守至今的含義。
      至於「凡稱我名的外邦人」,首先我們想到先前早已出現於彼得的講道:「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二21;出自於珥二32上;同樣被保羅引述於羅十13)。以賽亞書裡說:「地的四極都當轉向我,就必得救;因為我是上帝,再沒有別的」(賽四十五22)。我們更相信,雅各的話也反映「那時,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因為照耶和華所說的,在錫安山,在耶路撒冷將有逃脫的人。凡耶和華所召的,都在餘民之列」(珥二32)。
      讀中文聖經的我們,早已不知不覺習慣了「外邦人」這稱呼。只是不論是稱為外邦人,有「外族人」這比較新的譯詞,依然是帶著一種種族歧視的觀念。這就像我們以前常用「老外」或「鬼佬」「鬼婆」、「阿差」這樣的稱呼一樣,那是一種非常我族中心和排他的心態。其實,原文ethnē一詞為複數詞,可以譯作萬族萬民,單數則指某族某民。耶路撒冷這一個會議的重要性在於,這班身為猶太人的使徒和長老,突破了一個難度極高我族中心的思維,因為那不單是一套管治理念和生活理念,而是一套維繫民族生存和身分象徵、指引生活倫理,集宗教信仰和倫理國族身分於一體的核心價值。這班早期教會的領袖,竟能抽絲剝繭去蕪存菁,只保存幾個全和跨越關鍵界限有關的禁令:偶像玷污了不可拜別的神的禁令、血關乎生命與死亡的界限、淫亂關乎兩性的界限。[2]
      今天,一個像這樣能影響數代以上的典範轉移(paradigm),也必須是所有陳舊的體制、循例運作所必須有的。不然,若只是「意見接受、態度照舊」,而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我們還真是遠遠不如我們所矢志效法的初期教會。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比較和合本修訂版:「在那日,我必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修補其中的缺口;我必建立那遭破壞的,重新修造,如古時一般,使以色列人接管以東所剩餘的和所有稱為我名下的國。這是耶和華說的,他要行這事。」

[2] 關於這方便的討論,參Mary Douglas,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outledge, 2001).

五月三十日 (第7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五6-11

6使徒和長老聚集商議這事。7辯論了許久後,彼得站起來,對他們說:「諸位弟兄,你們知道上帝早已在你們中間揀選了我,讓外邦人從我口中得聽福音之道,而且相信。8知道人心的上帝也為他們作了見證,賜聖靈給他們,正如給我們一樣;9又藉著信潔淨了他們的心,他們和我們之間並沒有甚麼分別。10現在你們為甚麼試探上帝,要把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門徒的頸項上呢?11相反地,我們相信,我們得救是因主耶穌的恩典,和他們一樣。」

結果這便促使使徒和長老必須認真商議此事。先前經歷了聖靈賜異象並引導他與哥尼流碰頭,配合聖靈完成了哥尼流得聽耶穌基督的道,並被聖靈的充滿一事。我們不知道為甚麼他一開始沒有起身作見證,而是等到辯論了許久之後才發聲。或許為了聽取各方的想法,或許自己也有掙扎—自己個人經歷是一回事,要成為會議的例證而帶出一個看法、一個立場、一種表態是另一回事。或許活在華人傳統文化裡的人,會更有如此猶豫。

能夠說出「他們和我們之間並沒有甚麼分別」這話的彼得,是親身經歷、親眼目睹聖靈的工作。他明證「藉著信潔淨了他們的心」,意即在信裡頭,上帝已藉著聖靈潔淨了他們的心。我們可以明白這是一個信與聖靈充滿與潔淨的同步經驗。彼得有一個判斷,即他們的祖宗所留下來的傳統,是一個不能負的軛,因此無須再硬加在這些門徒頸項上。他和其他使徒經歷聖靈,得上帝的拯救,完全是出於主耶穌的恩典,而非因為行了割禮。即是說,本來受了割禮的他,並不覺得自己成就了律法所求的義。但如今因信,竟然得著了。他雖沒有引述哈巴谷書,但此處卻叫我們想起其中保羅也曾引述過的一句話:「義人必因信得生」(哈二4)。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五月二十九日 (第7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五1-5

1有幾個人從猶太下來,教導弟兄們說:「你們若不按照摩西的規矩受割禮,不能得救。」2保羅和巴拿巴跟他們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和辯論;大家就決定指派保羅、巴拿巴和本會的幾個人,為所辯論的事上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和長老。3於是教會為他們送行。他們經過腓尼基、撒瑪利亞,沿途敘說外邦人歸主的事,使眾弟兄都非常歡喜。4他們到了耶路撒冷,教會、使徒和長老都接待他們,他們就述說上帝同他們所做的一切事。5惟有幾個法利賽派的信徒起來,說:「必須給外邦人行割禮,吩咐他們遵守摩西的律法。」

      回到敘利亞的安提阿,卻正好遇上有人在教導那裡的門徒要接受割禮,才能得救。他們倆離開之前,這裡的教會不是好好的嗎?包括他們在內的五個教師和先知,不是領受了聖靈的差遣,所以才前往異地去傳揚主的道嗎?難道當時教會的領受只是到異地他鄉傳給散居的猶太同胞嗎?巴拿巴把保羅從大數找來,豈不是為了建立這裡的門徒嗎?這些門徒不是本已建立得好好的嗎?怎麼卻有人自作聰明的來糾正。這批門徒有可能不懂得分辨嗎?搞不好會以為那些從猶太下來的人所說的才是正確的、正宗的,畢竟說起來猶太(甚至在那裡的耶路撒冷)不才是信仰起源的中心嗎?他們會反過來質疑保羅為甚麼不教導他們遵守摩西的教導行割禮呢?以往那些皈依猶太教的,不也是如此嗎?傳統總是要守的吧!幾百年來已經奠定的信仰必然不是錯誤的那一方吧!
      如果你是安提阿的門徒,你會對保羅和巴拿巴失去信心,轉而去聽從那幾個從猶太來的人所說的嗎?還好事實的結果沒有一面倒。在保羅和巴拿巴跟這些人激辯了一場之後,結果大家是委派他們和教會幾個人一起到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和長老。沿途經過腓尼基和撒瑪利亞,他們沒有浪費任何機會向人述說他們傳道之旅引領外族人歸主的事。這些聽見而大感歡喜的弟兄必是信主的猶太人。
      他們把一切都稟報了。「惟有幾個法利賽派的信徒起來,說:『必須給外邦人行割禮,吩咐他們遵守摩西的律法。』」我們今天可能會感到希奇,以為信主的就自然不再依從摩西的律法,不用再行割禮。事實是,初代信主的猶太人,基本上沒有想過自己不再是猶太教教徒,也沒有想過不遵行摩西律法。他們只是按他們傳統的認知來認識這位死而復活的耶穌就是他們等候的彌賽亞。
      對猶太人而言,追溯至摩西的傳統,是理所當然的,是千年的傳統,豈能輕易廢掉。對於任何認真背負著文化和宗教使命的人而言,我們都當有這樣的敏感去體會。不過,傳統不是不能改變,傳統本身有必須能一再自我批判而更新,才能脫去舊習和文化的陳疾。一味的延續傳統而不加批判,就華人教會而言,不論是其中的華人文化因子,或是早年延續自單一而未經反思的信仰傳承,恐怕無法經得起真正的大時代的衝擊。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五月二十八日 (第7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四21-28

21保羅和巴拿巴對那城裏的人傳了福音,使好些人成為門徒後,又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22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持守他們的信仰,說:「我們進入上帝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23二人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禁食禱告後,把他們交託給他們所信的主。24二人經過彼西底來到旁非利亞,25在別加講了道,就下亞大利去,26從那裏坐船回安提阿去。當初,眾人就在這地方,把他們交託在上帝的恩典中,要完成現在所做的工。27他們一到那裏,就聚集了會眾,述說上帝藉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並且上帝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28二人在那裏同門徒住了一段日子。

      話說由於那些猶太人的攻擊,保羅和巴拿巴離開了路司得來到特比。便在那裡隨到隨傳。但他們並沒有忘了先前所栽培的門徒。所以,便沿著原路一站一站沿路司得、以哥念直到安提阿去堅固他們的信心。讀行傳至今,我們要思考的是,保羅他們從猶太本族的出發點,突破了一個猶太族群中心的傳統觀念,更新了作上帝選民的條件,明白了上帝揀選萬族萬民的心意。換作我們,我們即是保羅心目中的「希臘人」、「外族人」、萬族萬民中的一分子—福音的中心是,我們是蒙揀選的,是與上帝立約、蒙祂的愛、屬祂的。保羅勸這些他引入門的門徒要持守他們的信仰,這些人當中有些是猶太本族的,有些是外族人,對他們說:「我們進入上帝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到底上帝的國如何進入?為何要經歷許多艱難?保羅的意思是甚麼?是進入上帝國的條件嗎?還是一個事實的陳述句?「進入」一詞,原文是不定式主動分詞(aorist active infinitive)。整句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顯然我們之進入上帝國,歷經艱難是必然的。
      在行程上,他們離開了彼西底之後,就南下到當時初從塞浦路斯渡海過來上岸之處的別加,然後下到亞大利去。從那裡再回到敘利亞的安提阿,即是這一趟巡迴傳道之旅的起點。話說起初安提阿的教會「把他們交託在上帝的恩典中,要完成現在所做的工。」他們原不完全曉得那意味著甚麼,保羅和巴拿巴是否預期著這些日子以來所遭遇的呢?假設他們沒有遐想,以為將要去完成的是甚麼夢幻之旅。事實是,從一開始傳揚耶穌以來,保羅便經歷著被人威脅和逼迫,估計他沒有幻想。這一趟行程,「上帝的恩典」是否彰顯了呢?若以所遇見的困難而言,保羅會以「恩典」稱之嗎?還是因為福音始終傳進了一些人生命裡?一個聚焦於上帝藉耶穌基督要給人生命的人—這生命有別於世上任何的保障和應許,對於何為上帝的恩典,應該不只視之為福樂和一帆風順。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五月二十七日 (第7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四8-20

8路司得城裏有一個兩腳無力的人,他從母腹裏就是瘸腿的,老是坐著,從來沒有走過。9他聽保羅講道;保羅定睛看他,見他有信心,可得痊癒,10就大聲說:「起來!兩腳站直。」那人就跳起來,開始行走。11眾人看見保羅所做的事,就用呂高尼話大聲說:「有神明藉著人形降臨在我們中間了。」12於是他們稱巴拿巴為宙斯,稱保羅為希耳米,因為他總是帶頭說話。13城外有宙斯廟的祭司牽著牛,拿著花環,來到門前,要同眾人一起獻祭。14巴拿巴和保羅二位使徒聽見,就撕開衣裳,跳進眾人中間,喊著:15「諸位,為甚麼做這些事呢?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我們傳福音給你們,是要你們離棄這些虛妄的事,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的上帝。16他在從前的世代,任憑萬國各行其道;17然而他未嘗不為自己留下證據來,就如常行善事,從天降雨,賞賜豐年,使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18二人說了這些話,總算攔住眾人不獻祭給他們。19但有些猶太人,從安提阿和以哥念來,挑唆眾人,並且用石頭打保羅,以為他死了,就把他拖到城外。20當門徒圍著他的時候,他站了起來,走進城去。第二天,保羅同巴拿巴往特庇去。

      這一段故事和先前彼得在美門醫治瘸腿那一幕可以說是平行的敘事。和這人一樣,那人也自母腹中便已瘸腿(三1-10)。那裡提到「彼得和約翰定睛看他……那人就注目看他們,指望從他們得著甚麼」(三4-5)。這裡也提到「保羅定眼看他,見他有信心,可得痊癒」(十四9)。彼得奉耶穌基督的名叫那人起來行走,保羅同樣大聲說:「起來!兩腳站直。」當時,「那人正在稱為所羅門的廊下,拉住彼得和約翰,大家都覺得很驚訝,一齊跑到他們那裏」(三11)但彼得對他們說:「以色列人哪,為甚麼因這事而驚訝呢?為甚麼定睛看我們,以為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呢?」(三12)。這裡也說到:「眾人看見保羅所做的事,就用呂高尼話大聲說:『有神明藉著人形降臨在我們中間了』」(十四11)。保羅說:「諸位,為甚麼做這些事呢?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十四15)。
      保羅隨即向他們說:「我們傳福音給你們,是要你們離棄這些虛妄的事,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的上帝。他在從前的世代,任憑萬國各行其道;然而他未嘗不為自己留下證據來,就如常行善事,從天降雨,賞賜豐年,使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這可以對比於彼得當時對猶太人所說:「這樣,那安舒的日子就必從主面前來到;主也必差遣所預定給你們的基督耶穌來臨。他必須留在天上,直到萬物復興的時候,就是上帝自古藉著聖先知的口所說的」(三20-21)。總的來說,上帝的心意是叫全地的人都認識祂的美善,以及祂對受造的天地萬物美好的心意。
      這事是在路司得發生的。可是,「有些猶太人,從安提阿和以哥念來」,即是那些先前不斷騷擾保羅傳道並逼迫他的人。他們並不罷休。先前經文提到這些人是出於嫉妒,或許嫉妒的毒根毒瘤不亞於其他的罪,一佔據心頭,就如開動了的火車失去了剎車掣直奔到脫了軌往懸崖衝下一樣。這批人來到,依然重施故技,「挑唆眾人,並且用石頭打保羅」。保羅應該是被打得厲害,以至他們「以為他死了,就把他拖到城外」。
      如果是你,這下子被打得死去活來,是否會因此放棄,或就此懷疑自己為何還要傳講耶穌?或許,從一開始你所謂的信主,便只是「信耶穌得永生」,或只因祂的愛而感動,或是人生遇到許多挫折難過得著安慰,從來沒有想過要為著信仰面對逼迫?如果你知道作主的門徒,有可能會遇到逼迫,你還會跟隨主嗎?還是說今天我們作門徒的訓練,並不包括這一項?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