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三十日 (第2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五1-6

1有一個人,名叫亞拿尼亞,同他的妻子撒非喇,賣了田產,2把錢私自留下一部分,他的妻子也知道,其餘的部分拿來放在使徒腳前。3彼得說:「亞拿尼亞!為甚麼撒但充滿了你的心,使你欺騙聖靈,把賣田地的錢私自留下一部分呢?4田地還沒有賣,不是你自己的嗎?既賣了,錢不是你作主嗎?你怎麼心裏會想這樣做呢?你不是欺騙人,是欺騙上帝!」5亞拿尼亞一聽見這些話,就仆倒,斷了氣;所有聽見的人都非常懼怕。6有些年輕人起來,把他裹好,抬出去埋葬了。

      為甚麼要出現這一幕?為甚麼在一個信徒們一心一意彼此分享的時候,為甚麼看來一個真誠的信仰群體出現的時候,要出現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為甚麼這故事要有一個破壞王?
      或許令人感到難以接受,為甚麼這新的群體方才開始,便出現一個「爛蘋果」。畢竟這不是一個童話故事,所謂的從此以後便過著一個幸福快樂的日子。現實裡,五旬節後聖靈降下,是上帝國的實現,是約珥書裡的願景成真。是的,「安舒的日子」或更新的時刻已因祂的降世、受死和復活來到,萬物也經歷復興(三17-21;回顧一月十八日札記)。然而,這一切雖已肇始,終結卻尚未來到。誠如馬丁路德所言:「惡魔盤踞世上,仍謀興波作浪」(摘自《堅固保障》歌第一節)。
      亞拿尼亞表面上是學效其他信徒,把田產賣了,也把賣得的錢拿來放在使徒腳前,可是卻被彼得責備他欺騙聖靈。我們可能會想,把錢留下一部分難道如此大罪?不是說按著心意甘心獻上便蒙悅納嗎?彼得應該也是這樣想的。他說:「田地還沒有賣,不是你自己的嗎?既賣了,錢不是你作主嗎?」意思是,亞拿尼亞確實可以作主捐或不捐,或捐多少。問題在哪裡呢?
      彼得指責的是:「你怎麼心裏會想這樣做呢?你不是欺騙人,是欺騙上帝!」實情應該是,亞拿尼亞的欺騙在於明明私自留下一些,卻像其他信徒(如巴拿巴)宣稱把賣了田產所得的都捐出了。他既想要有屬靈的好名聲和光輝,卻又作假。這實在是古今都當借鑑的。人大多羨慕別人的讚賞,在教會裡不一定少於社會上,但卻可能以一個更隱秘的方式出現;畢竟教會不鼓勵人自誇或炫耀。或許,人當捫心自問,亞拿尼亞的心態,會以甚麼樣的樣子出現於自己的心裡。
      經彼得這一問,亞拿尼亞竟然當場斃命,不可說不震撼。作者說「亞拿尼亞一聽見這話」,但沒有告訴我們是彼得的話帶有能力,還是聖靈擊斃亞拿尼亞,還是亞拿尼亞一聽見便嚇死了。我們只能說,敘事裡(彼得的話裡)說到亞拿尼亞是欺騙聖靈;這句耶穌說的話是呼應的:「所以我告訴你們,人一切的罪和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但是褻瀆聖靈,總不得赦免」(太十二31)。聖靈就是上帝的靈,就是上帝本身。所以,亞拿尼亞是褻瀆上帝了。
      求主憐憫,常禁止我們不得罪祢,不輕漫祢。叫我們心裡有甚麼,就誠實的向祢陳明,若有保留暫時無法如其他人那樣完全擺上,不因羨慕那光彩而作假,明明沒有那顆心,卻要人以為自己也是那樣的敬虔愛主,愛慕屬靈的虛榮。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一月二十九日 (第2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四32-37

32許多信徒都一心一意,沒有一人說他的任何東西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33使徒以大能見證主耶穌復活;眾人也都蒙了大恩。34他們當中沒有一個缺乏的,因為凡有田產房屋的都賣了,把所賣的錢拿來,35放在使徒腳前,照每人所需要的,分給每人。36有一個利未人,名叫約瑟,使徒稱他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來就是安慰之子),生在塞浦路斯。37他有田地,也賣了,把錢拿來,放在使徒腳前。

      彼得和約翰被捉去審問,但這一切並沒有因此使他們退縮,反而更加興旺。或許他們想起主曾說過的話:

但這一切的事以前,有人要下手拿你們,迫害你們,把你們交給會堂,並且關在監裏,又為我名的緣故拉你們到君王和統治者面前。但這些事終必成為你們作見證的機會。所以,你們要立定心意,不要預先考慮怎樣申辯;因為我必賜你們口才和智慧,是你們一切敵人所敵不住、駁不倒的。(路廿一12-15;另參太十17-20;可十三9-11)。

      在聖靈的感動下,彼得想起該說的話;在真實的經歷中,彼得和約翰被啟示,心中想起耶穌所說:「為我名的緣故拉你們到君王和統治者面前。」更想起詩篇第二篇裡的話。是的,這一切實在是成為門徒作見證的機會。若非真實經歷,我們實在不知道,為何「不要預先考慮怎樣申辯」,或到底自己到時如何能有「口才和智慧」應變和申辯。彼得和約翰經歷了,更發現所說的確實是「敵人所敵不住、駁不倒的」。因此,他們的信心就得到了堅固。
      他們被釋放後,向其他同在一起的弟兄姊妹分享所經歷的,便因此堅固了他們的信心(回顧一月二十六日札記)。這種親身體驗主話語的真實的經歷,是信徒的真實體驗,也是叫信心成長的重要元素。
      眾人心被恩感,便一心一意把自己所擁有的分享出來,以致沒有一個人是缺乏的。須知當時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大多經濟能力不高,也有許多活在貧窮線上。稍後我們也將留意到保羅也向各地收集捐款,來幫助耶路撒冷的教會信徒。或許有人可能以為當時這些信徒可能認定主必快來,所以毫無保留的把一切捐出。不過,從上下文看,我們不可忽視的是他們是實實在在的經歷了主話語的真實,是信心得到堅固和激勵的自然反應。今天,我們聚集一起擘餅記念主(二43-47),但是否更也常常心被恩感而激發愛心呢?
      話說,就在這一次慷慨分享的事件裡,出現了一位後來影響著初期教會的人物巴拿巴。他不是耶路撒冷的人,而是散居於塞浦路斯的猶太人。
      願我們的心都如第一代的信徒一樣,也真實的經歷祂話語的真實並聖靈的能力,以致切實彼此相愛不至於只是口號,而是聖靈恩感使然。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一月二十六(第2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四23-31

23二人既被釋放,就到自己的人那裏去,把祭司長和長老所說的話都告訴他們。24他們聽見了,就同心合意地高聲向上帝說:「主宰啊!你是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25你曾藉著聖靈託你僕人—我們祖宗大衛的口說:『外邦為甚麼擾動?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26地上的君王都站穩,臣宰也聚集一處,要對抗主,對抗主的受膏者。』

27希律和本丟‧彼拉多,同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這城裏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聖僕耶穌,28做了你手和你旨意所預定必成就的事。29主啊,現在求你鑒察,他們的威嚇,使你僕人放膽講你的道,30伸出你的手來,讓醫治、神蹟、奇事藉著你聖僕耶穌的名行出來。」31他們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都被聖靈充滿,放膽傳講上帝的道。

      彼得和約翰被釋放,便回到自己人那裡。作者說他們「把祭司長和長老所說的話都告訴」這些人。我們回顧第四章,其實祭司長和長老只問過他們這一句話:「你們憑甚麼能力,奉誰的名做這事呢?」(四7)另外,就是作者的轉述,說這些領袖「禁止他們,再不可奉耶穌的名講論或教導人」(四18)。
      他們眾人同心合意的向上帝禱告。首先他們宣認祂為創造天地萬物的主,然後他們引述了詩篇第二篇一和二節的話(參閱此札記一月二十三日內容)。他們從所遭遇的,聯想到了大衛所作的詩篇,感悟耶穌就是詩中這位受膏者(比較詩二4-9),而不是大衛。因為從希律到彼拉多,既有外邦人,又原來更包括以色列民,都先後攻擊耶穌──上帝的僕人。
      禱告裡又說:「主啊,現在求你鑒察,他們的威嚇,使你僕人放膽講你的道,伸出你的手來,讓醫治、神蹟、奇事藉著你聖僕耶穌的名行出來。」既是被聖靈感動,感悟到這一切都按上主的意思而發生,他們心中更是完全沒有恐懼,不怕威嚇。事實是,既知道自己行在正確的道路上,知道所講的真理,所宣講的道體驗著先祖所得的啟示,便更加放膽。他們更求上主叫他們的宣揚,伴隨著那奉耶穌的名所行的神蹟奇事。求主也實在叫我們越被祂的話語裝備,越有因真理和啟示而來的勇氣。
      被聖靈充滿,和傳講主的道,就像兩刃的劍,或如俗語說,是雙劍合璧。求聖靈常常充滿我們,或說在我們讀明白聖經話語的,便因此充滿我們。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一月二十五日 (第1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四18-22

18於是他們叫了兩人來,禁止他們,再不可奉耶穌的名講論或教導人。19彼得和約翰回答他們說:「聽從你們,不聽從上帝,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判斷吧!20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我們不能不說。」21官長為百姓的緣故,想不出任何法子懲罰他們,只好威嚇一番就把他們釋放了;這是因眾人為了所行的奇事都歸榮耀與上帝。22原來經歷這神蹟醫好的人有四十多歲了。

      還記得先知彼得對群眾說道:「你們是先知的子孫」(三25)。雖被禁止「再奉耶穌的名講論或教導人」,乃像舊約先知一樣,主吩咐甚麼,便說甚麼。因此他們才說:「聽從你們,不聽從上帝,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判斷吧!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我們不能不說。」
      今天,我們可能不自視為先知。但新約裡沒有否定先知的存在。以弗所書四章提到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這些本應視為上帝建立彷照祂如何在舊約子民中工作,也同樣在新約子民中工作。當然必須有奉差遣的(使徒的本義);而先知便是奉差遣到上帝百姓中傳達祂意思的,正如摩西,又像歷代先知,又如保羅(參徒九);傳福音的,這意象也來自以賽亞書(五十二7);牧師,就是說要有人如上帝一般牧養祂子民,好叫他們不被欺負;教師,以賽亞書說:「主雖然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的眼睛必看見你的教師。你或向左或向右,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賽三十20-21)。這五樣,是「為要裝備聖徒,做事奉的工作,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信仰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達到基督完全長成的身量」(弗四12-13)。
      想像,一個失去先知聲音的教會,會是怎樣呢?同樣的,其他四樣的功能,也不可或缺。
      話說「官長為百姓的緣故,想不出任何法子懲罰他們,只好威嚇一番就把他們釋放了。」換句話說,這些作官長的,也就是在猶太人當中掌權者,害怕百姓中有人有雪亮的眼睛,暫時不敢胡來。他們的判斷也是非常直接了當,就是百姓們是為了先前那神蹟,「歸榮耀與上帝」。他們不敢造次,當眾否定這神蹟,因為這否定,也就否定了百姓心中上帝的作為。
      作者在此指出被醫好的這人有四十多歲,或許叫人無可推諉神蹟的真實性吧!眾人都知道他「從母腹裏就是瘸腿的」(三2),四十多年天生瘸腿就這樣好了。那些在聖殿裡主理各大小敬拜和獻祭之事的祭司集團,還有那些文士和長老們,如何大膽,這時也不敢否認這事。事實是,作祭司的反而還有個責任,就是驗明了這人已經恢復正常,就能如同他人一樣進到聖殿去禱告,並為他獻上感恩祭。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一月二十四日 (第18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四13-17

13他們見彼得、約翰的膽量,又看出他們原是沒有學問的平民,就很驚訝,認出他們曾是跟耶穌一起的;14又看見那治好了的人和他們一同站著,就無話可駁。15於是他們吩咐他們兩人從議會退出,就彼此商議,16說:「我們當怎樣辦這兩個人呢?因為他們誠然行了一件明顯的神蹟,凡住在耶路撒冷的人都知道,我們也不能否認。17但為避免這事越發在民間傳揚,我們必須威嚇他們,叫他們不可再奉這名對任何人講論。」

      這些猶太公會中的高層之所以感到驚訝,是因為他們一直以為彼得他們是沒有學問的平民。是的,從他們的角度而言,他們是有專業訓練的世襲祭司,又是熟悉經文的文士;彼得和約翰只是普通的猶太人。不過,我們不可誤解的是,即使是一般猶太老百姓,也從小學習律法和先知書。當然,對於這班宗教領袖而言,彼得和約翰仍然是「門外漢」,是「沒有學問的平民」。
      不過,彼得和約翰的膽量卻是令他們刮目相看的。同時,知道這兩人既是曾和耶穌一起,就更要審慎處理了。加上,他們治好的那人,也和他們一起,這是完全不可推翻的人證。全城的人也都知道這神蹟。
      為今之計,他們只能放了彼得和約翰,但決定要威嚇他們,不可再奉耶穌的名作任何講論。其實,豈不知每一時代的基督徒都必須面對禁聲禁言的處境。可是更經常出現的是,不一定是嚴峻的局勢叫人沉默,而是人面對利害關係、利益衝突時。試問當時彼此商議的議會成員,為何沒有一人反對威嚇彼得倆的建議。又或者難道議會成員中沒有一人開始對耶穌復活的事感興趣,甚或是相信的?或是說,彼此達成的協議是,大家統一口徑,對外不可以有分歧的意見?
      我們今天的良心會如何指引我們呢?如何打破沉默、提出反對的意見等於是注定被「公會」排擠?我們會選擇所謂的「更大的好處」而犧牲大義,讓像耶穌、彼得和約翰的人被害、被對付嗎?時候將到,有不少人會為了「大局」而犧牲大義。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一月二十三日 (第1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四5-12

5第二天,官長、長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集,6又有亞那大祭司、該亞法、約翰、亞歷山大,和大祭司的親族都在那裏。7他們叫使徒站在中間,問他們:「你們憑甚麼能力,奉誰的名做這事呢?」8那時,彼得被聖靈充滿,對他們說:「民間的官長和長老啊,9倘若今日我們被查問是因為在殘障的人身上所行的善事,就是這人怎麼得了痊癒,10那麼,你們大家和以色列全民都當知道,站在你們面前的這人得痊癒,是因你們所釘在十字架、上帝使他從死人中復活的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11這位耶穌是:『你們匠人所丟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12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審問彼得和約翰,動員了所有猶太的宗教領袖、官長顯要。其中時任大祭司的亞那還有該亞法(參約十八12-14;並參2023年約翰福音靈修札記第二單元十一月三日 [第25日] 內容),還有約翰和亞歷山大,是否當時幾個大祭司家族的領導?總而言之,祭司們的勢力不容小覷。再加上公會裡的其他代表:官長、長老和文士(我們不知道為何法利賽人不在此眾當中。)他們對彼得和約翰的質問是:「你們憑甚麼能力,奉誰的名做這事呢?」
      其實,彼得和約翰醫治那瘸腿的人之時已經說了:「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起來行走。」這到底有甚麼問題呢?其實,耶穌基督的名正是問題所在。
      彼得的解釋,令人想起耶穌所說的。他說:「倘若今日我們被查問是因為在殘障的人身上所行的善事,就是這人怎麼得了痊癒。」耶穌服事期間,也醫治了一個手臂患有肌肉萎縮病的人。當時有人想控訴他在安息日治病,他就說:「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哪樣是合法的呢?」(可三4)。焦點是,為甚麼這班領袖只執迷於按規章辦事,並沒有為那瘸腿的同胞發出感恩的心,並為他慶祝歡喜。
      諷刺的是,那醫治瘸腿者的那一位,竟是那位被他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那一位,而且上帝已經使祂從死人中復活。祂就是拿撒勒人耶穌基督。彼得有所領悟的說:「你們匠人所丟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參詩一一八22)。這一句話引自詩篇。
      如果這些宗教領袖如我們所想像,是非常熟悉聖經的話。他們應該聯想到其上下文。比如五至七節說:「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我,把我安置在寬闊之地。耶和華在我這邊,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在那幫助我的人中,有耶和華幫助我,所以我要看見那些恨我的人遭報。」對號入座的人,心裡會想,難道彼得是諷刺他們是要「遭報」的人,因為是「恨」耶穌並把他害死的人。
      詩人又說:「列邦圍繞我,我靠耶和華的名必剿滅他們。他們圍繞我,圍困我,我靠耶和華的名必剿滅他們。他們如同蜜蜂一般地圍繞我,他們熄滅,好像燒荊棘的火;我靠耶和華的名,必剿滅他們」(詩一一八10-12)。這段聽起來有詩篇第二篇(彌賽亞詩篇之一)的味道。比如「列國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圖謀虛妄?世上的君王都站穩,臣宰一同算計,要對抗耶和華,對抗他的受膏者:『我們要掙脫他們的捆綁,脫去他們的繩索』」(詩二1-3)。經文上引一一八篇詩句裡的「我」就是第二篇裡的「受膏者」。
      這位受膏者也是詩中的義人(比較哈二4),他雖受逼迫,但耶和華要為他伸冤,也要拯救他。誠如詩人說:
      你用力推我,要叫我跌倒,但耶和華幫助了我。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他也成了我的拯救。在義人的帳棚裏,有歡呼拯救的聲音,耶和華的右手施展大能。耶和華的右手高舉,耶和華的右手施展大能。我不至於死,仍要存活,並要傳揚耶和華的作為。耶和華雖嚴嚴地懲治我,卻未曾將我交於死亡(詩一一八13-18)。
      是的,那復活的耶穌基督「仍要存活」,因為耶和華雖然待他如罪犯而加以懲罰,但未將他交給死亡(賽五十三4, 5, 8, 12)。
      誰是救主呢?彼得心中認定耶穌基督就是。祂雖被棄,卻成為房角石。他宣告說:「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這一句話沒有明顯引述自哪裡,但卻和以賽亞書裡的一句呼應,其中耶和華說:「除了我以外,再沒有上帝;我是公義的上帝,又是救主;除了我以外,再沒有別的了」(賽四十五21下)。
      彼得的講道既有這一層層的含義,已不是這班宗教領袖可以隨便打發的了。
      我們可能很驚訝彼得話中涵蓋的聖經和神學素養。用今天的話說,彼得的文本互涉的能力甚強,充滿展示出「舊約在新約中」的詮釋能力,也反映著一種米拿示式的釋經。不過,不可忽略的是,作者告訴我們,這是彼得在聖靈充滿下所作出的講論。求聖靈常常充滿我們,使我們被上帝的話語所裝備。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一月二十二日 (第1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四1-4

1彼得和約翰正向百姓說話的時候,祭司們、守殿官和撒都該人來了,2就很煩惱,因為使徒們教導百姓,傳揚在耶穌的事上證明有死人復活,3於是下手拿住他們;因為天已經晚了,就把他們押在拘留所到第二天。4但聽道的人有許多信了,男人的數目約有五千。

      彼得和約翰的講論,引起了祭司長、守殿官和撒都該人的注意。這番講話本來起因於他們在聖殿的美門那裡醫治了一個瘸腿的人而開始的,或許引起了許多人聚集。他們的教導挑戰了這些聖殿裡的主事者的權威,而且他們又毫不避諱向人傳揚耶穌死而復活的事。
      祭司們本來就害怕耶穌真的復活。不是他們相信主會復活,而是以防萬一。所以早就吩咐人看守墳墓,因為他們認為門徒們會偷走耶穌的屍體,然後造假宣傳耶穌已復活(太廿七62-66)。撒都該人本就不相信復活的事,當然現在就更不希望事情越愈演愈烈而不可收拾。至於守殿官,應該就是聖殿事務最盡忠職守的,也是照本子辦事者。正面的說,在「小事上」作好本分,也是服事的正確態度;但若是只著眼於「揸正嚟做」,而失去了聖殿的焦點是上主,而不懂得細察上主的工作,難免因循。
      當然,祭司們、守殿官和撒都該人本來隸屬猶太公會,就仗著公會的權「下手拿住」彼得和約翰,先捕後審,把兩人扣留至第二天。
      對於活在今天的基督徒而言,我們不會在教內遇到有人反對你說耶穌已經復活。這是正統的教義,也是基督信仰的基石。不過,不可忽略的是,彼得和約翰和祭司們等一夥,不是不同的信仰群體。話說彼得和約翰當天也是前往聖殿禱告。這最初期的耶穌基督的群體還未從猶太教分裂出來。彼得的講道,引經據典,是對舊約聖道的再詮釋,要指出耶穌就是經上所說的那一位。結果因他所詮釋的,不是當時主流的看法,不是當時宗教領袖的觀點。他們的遭遇就是要被滅聲。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