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裡面上帝給你最好的提醒是甚麼?今天再回顧、咀嚼,更加以沉澱。
2024靈修札記:使徒行傳
一月十九日 (第1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三22-26
22摩西曾說:『主—你們的上帝要從你們弟兄中給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我,凡他向你們所說的一切,你們都要聽從。23凡不聽從那先知的,必將從民中滅絕。』24從撒母耳以來和後繼的眾先知,凡說預言的,也都曾宣告這些日子。25你們是先知的子孫,也是上帝與你們祖宗所立之約的子孫,就是對亞伯拉罕說:『地上萬族都將因你的後裔得福。』26上帝既興起他的僕人,就先差他到你們這裏來,賜福給你們,使各人回轉,離開你們的邪惡。」
行傳的作者確實繼續著先知的傳統。我們從路加福音可以讀到他如此著墨,在行傳中亦如此,就是彼得講道的內容,也是建立在先知傳統上(「眾先知」這一片語出現在18, 21, 24節裡)。對於他而言,摩西、撒母耳都是先知。彼得甚至對他的聽眾說:「你們是先知的子孫」,換個方式來說,他們身體裡應該流著先知的血。在聖經塑造下成長的教會,也一樣該延續著一個先知傳統,也該流著先知的血,懷有舊約神學家布爾格曼(Walter Bruggemann)所指出的先知的想像。[1]教會被上帝所呼召,來事奉祂、敬拜祂,這一個呼召源自出埃及記的意象,作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
話說上帝曾對摩西說,要有一位先知像他;祂要將自己有說的話告訴他,再由這先知向以色列民轉告(申十八15, 18-20),因為以色列民曾向上帝表示害怕上帝自己顯現說話,他們恐怕無法存活(十八16)。然而,經文原出處強調的是如果先知擅自代上帝發言,而沒有上帝的吩咐,這先知要被處死。反而沒有說到以色列民如果不聽這先知的會是如何。不過,按彼得的推論,關於這一位先知,不是指摩西的接班人(經文裡說:「從你們弟兄中給你們興起」,如約書亞便是理想的人選之一。)彼得沒有再引述哪一段記載,但卻總結說從撒母耳以來的眾先知,都異口同聲宣告有這樣的日子要來到,就是「地上萬族(各家)」都必因亞伯拉罕的後裔得福。這一點彼得當然是要說,你們既是先知的子孫,必然英雄所見不謀而合,必和歷代眾先知所認知的一樣,知道有一個亞伯拉罕的後裔乃是這位像摩西一樣的先知被興起。
彼得認為這先知已興起了,也就是上帝的僕人(徒三26;參先知以賽亞寫下的僕人之詩)。他來,是要「賜福給你們,使各人回轉,離開你們的邪惡。」人如何回轉和離開邪惡呢?被罪惡捆綁著的人,意志力薄弱,甚至也沒有意願要遠離罪惡。但感謝上主,「安舒的日子」(更新修復的日子)真是藉著耶穌基督而來,但我們需要悔改歸正。來吧,願我們悔改歸正!原來,祂來,也使我們可以回轉,可以離開邪惡。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Walter Brueggemann and Davis Hankins, The Prophetic Imagination: 40th Anniversary Edition, 40th Anniversary edition (Fortress Press, 2018).
一月十八日 (第1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三17-21
17「如今,弟兄們,我知道你們做這事是出於無知,你們的官長也是如此。18但上帝藉著眾先知的口預先宣告過基督將要受害的事,就這樣應驗了。19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去,20這樣,那安舒的日子就必從主面前來到;主也必差遣所預定給你們的基督耶穌來臨。21他必須留在天上,直到萬物復興的時候,就是上帝自古藉著聖先知的口所說的。
彼得似乎不欲停留於對他們的指控,而是歸咎他們的無知。人類許多行為都是出於無知。個人的、集體的一再如此發生。歷史的弔詭是,無知而犯的罪,竟把一無辜的人處死;弔詭的是,耶穌的無辜死去,卻又應驗了基督要受害的事。這應驗之說,是回顧追想先知的話所得的領悟。
既然基督受害的事應驗了,那祂的再來也會按「聖先知的口所說的」應驗,就是「萬物復興的時候」(kronōn apokatastaseōs pantōn)。[1]這整個段落的含義非常奇妙,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解釋 「萬物復興的時候」。[2]「時候」是「時機」,而不是歷史時間上一年接一年的時間(kronos),應該也不是指「終結」的時候(參札記一月九日[第七日]的內容)。這一個「萬物復興的時候」的觀念和另外兩個觀念或許有關聯。我們可以在以弗所書一章找到這兩個觀念。全句是說:「要照著所安排的,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
首先是「時機成熟」(plērōmatos tōn kairōn)。當彼得呼籲他的聽眾要悔改歸正的時候,那是個條件句,即說如果他們能悔改歸正,首先他們的罪必得赦免;再來就是「安舒的日子(kairoi anapsyxeōs)就必從主面前來到」。這是甚麼意思呢?這片語裡的「安舒」指的是困境消除的安息,有更新(refreshing)的意思,而「日子」一詞,用的是kairoi(複數)一詞,即是有許多時機。有學者認為這「安舒的日子」是指彌賽亞的時間。[3]若是如此,在主基督裡,那些悔改歸正的,生命便經歷一再的修補和更新。這正配合著「主也必差遣所預定給你們的基督耶穌來臨」這一句。「預定」是預早選定、指派,並也有預備的意思,和差遣意思互補。即是說上帝既一早想定,便按著祂的心意差遣了基督耶穌(「來臨」一詞原文沒有)。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時機滿足」的時候,基督便按著上帝所想定的日子來了。不過,日子還沒到之間,基督就先留在天上。這裡彼得的意思好像是說等到「萬物復興的時候」,基督才會離開天上來到這世上。我們很自然想到這「萬物復興的時候」一定是指主再來的時候。甚至說早期神學教父俄利根(Origen)也有如此看法,他「認為邪惡最終不再存在,眾生(特別是有理性的活物,包括人類和天使)最終會回復到創造之初的美好狀態,全面與上帝復和,亦即眾生最終皆會得救。」[4]我們可以進一步修正的是,這一個「回復」的工作乃是在基督來臨的時候開展了,而不是在祂再來的時候才開始。更好的說法是,整個基督來臨和復臨(即第二次再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來臨,兩者「中間」就是修補工程的許多「時刻」(kairoi)。[5]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說正好和以弗所書一章十節所提到的「同歸於一」(anakephalaiōsasthai)的觀念是異曲同工的。這一個詞的意思,有歸結的意思;若更有歷史的穿透感而言,甚至可以進一步說所發生的一切,都(時機滿足而基督來臨的基礎下)一一明了。[6]
眾先知說基督要來,是真的。祂已經來了。
不如我們為了再一次聆聽主的道,再度悔改,好叫我們的悔改帶來「安舒的日子」,就是那每一刻(kairos)的更新和修補。願祂今天就來臨在你心中。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關於這一段如何詮釋,關鍵在於如何理解「萬物復興的時候」。一般而言,詮釋學總是把它視為是主再來的日子。舉例而言,張永信對這幾句的注釋很詳盡,但也是踩中這誤區。參張永信。 《天註:使徒行傳(卷一)》 (天道書樓, 1999), 320–25。我相信重新詮釋「萬物復興的時候」為基督(第一次)顯現之時,即他的第一次來臨,叫以往歷史上一切的意義都明白了。這個意思一弄清,全段意義就別有一番氣象。.
[2] 喬治.阿岡本 (Agamben, Giorgio), 《剩餘的時間:羅馬書評註》, trans. 莊振華 (台北: 台灣基督教文藝, 2010), 122–25; Giorgio Agamben, The Time That Remains: A Commentary on the Letter to the Roman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75–77.
[3] 張永信, 《天註:使徒行傳(卷一)》, 320–21.
[4] 參葉菁華,〈生死神學-死後可再遇見?〉https://www.theomusichk.com/post生死神學-死後可再遇見?Feb 14, 2022更新,溜灠於2023年三月24日。
[5] 比較阿崗本的說法。Agamben, The Time That Remains, 76.
[6] Agamben, 75–76.
一月十七日 (第1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三11-16
11那人正在稱為所羅門的廊下,拉住彼得和約翰,大家都覺得很驚訝,一齊跑到他們那裏。12彼得看見,就對百姓說:「以色列人哪,為甚麼因這事而驚訝呢?為甚麼定睛看我們,以為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呢?13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就是我們列祖的上帝,已經榮耀了他的僕人耶穌,這耶穌就是你們交付官府的那位,彼拉多決定要釋放他時,你們卻在彼拉多面前棄絕了他。14你們棄絕了那聖潔公義者,反而要求釋放一個兇手給你們。15你們殺了那生命的創始者,上帝卻叫他從死人中復活;我們都是這事的見證人。16因信他的名,他的名使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健壯了;正是他所賜的信心使這人在你們眾人面前完全好了。
有人得治癒,正常的反應是:讚美上帝。可是其他人卻感到驚訝。彼得為這番驚訝說話了。
這些人因驚訝而定睛看著彼得和約翰。同樣的字,但效果不一樣。先前是彼得和約翰定睛看著那瘸腿的人。但眾人定睛看著他們,是覺得不可思議嗎?是歎為觀止嗎?大有可能是這樣。彼得反問他們為甚麼「以為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呢?」不是他們的能力,而是那一位自有永有的上帝的能力(出三14),祂也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就是我們列祖的上帝」(徒三13;出三15)。這位召祂僕人摩西去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的(彼得稍後會提到摩西,參三22),也是差遣了祂的僕人耶穌的上帝(耶穌作上帝僕人的含義,教會傳統常引述以賽亞書的僕人之詩)。
彼得如果就在此打住,沒有往下講,後來便不會被捕。但他卻指證耶穌是「聖潔公義者」,是「生命的創始者」。而眾猶太人卻把他送上十字架上釘死。彼得說:「你們。」所以不是報告一個新聞事件,而是對著當事人指證說:是你們棄絕他,把他釘在十字架上的。彼得說他和約翰是見證人,這按摩西律法而言就足夠了(申十九15)。反之,這些猶太人、祭司長和長老官長們,卻利用猶太群眾建立偽證(申十九16-21)。如果被他們這幫人所控的是死刑,若發現是偽證,那麼這些作假見證的人要承受同樣的刑罰,即死刑。
這是由於他們不信的心。不信的心,就不敞開。看而不見,聽而不聞,拒絕認識,不想明白。不會真誠請教,不願嘗試聆聽。信,不一定只發生於人和上帝(或耶穌)之間。基督教信眾常把信這一個字用在信不信有上帝,信不信上帝,有沒有信心這類定調的屬靈觀念;卻忽略了信在人與人之間(人與上帝之間也一樣)的一種開放態度。不信,就是態度封閉;這就封殺了,封閉了一切可能性。猶太人對於耶穌的態度就是如此,也不認為祂可以是上帝的作為,是出於上帝的差遣而來的僕人。同樣的,我們是否也有一種故步自封、自以為是的想法,自己去界定誰或誰才是上帝差遣的僕人。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一月十六日 (第1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三1-10
1下午三點鐘禱告的時候,彼得和約翰上聖殿去。2一個從母腹裏就是瘸腿的人正被人抬來,他們天天把他放在聖殿的一個叫美門的門口,求進聖殿的人施捨。3他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聖殿,就求他們施捨。4彼得和約翰定睛看他,彼得說:「看著我們!」5那人就注目看他們,指望從他們得著甚麼。6彼得卻說:「金銀我都沒有,但我把我有的給你: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起來行走!」7於是彼得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他的腳和踝骨立刻健壯了,8就跳起來,站著,又開始行走。他跟他們進了聖殿,邊走邊跳,讚美上帝。9百姓都看見他又行走,又讚美上帝,10認得他是那素常坐在聖殿的美門口求人施捨的,就因他所遇到的事滿心驚訝詫異。
是的,那宏偉的聖殿,依然是敬拜的中心。耶穌已經復活,聖靈已經降臨,但彼得和約翰,還有其他初期教會的猶太人,即使信了主耶穌,也沒有想過不到聖殿去。行傳成書後再過十幾年,即第一世紀九十年代,按主流學者的看法應該是約翰福音成書的日期,其中所記載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所說的話:「婦人,你要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敬拜父,既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約四21),應該更能引起後來聖殿被毀後信徒的共鳴。當實體的聖殿不復存在,人心才學會轉向信仰群體即是聖殿,生命即是聖殿的教導。是的,新約的確是遍布這套神學,因為聖殿被毀了。我們不一定要等教堂不復存在,才學會這樣的神學轉向。君不見歐洲許多教堂依然存在,但也不復有信仰群體在裡面聚集。
話說彼得在聖殿的一個叫美門的門口遇到一個天生瘸腿的,這人是天天被抬到那裡等「進聖殿的人施捨」。前往聖殿敬拜的人,按常理而論,應該是敬虔愛主的人。或許,肯在進入聖殿前施予小惠,對他們已經算是盡了施捨的善行;更重要的是進到殿裡去禱告。
我們不知道這瘸腿的,是不是生在祭司家族裡。按律法書裡說,上帝對摩西說:
你吩咐亞倫說: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凡有殘疾的都不可近前來獻上帝的食物。因為凡有殘疾的,無論是失明的、瘸腿的、五官不正的、肢體之一過長的、斷腳的、斷手的、駝背的、侏儒的、有眼疾的、長癬的、長疥的,或是睪丸壓傷的,都不可近前來。亞倫祭司的後裔,凡有殘疾的都不可近前來獻耶和華的火祭。他有殘疾,不可近前來獻上帝的食物。上帝的食物,無論是聖的,或是至聖的,他都可以吃。但他不可進到幔子前,也不可挨近祭壇前,因為他有殘疾,免得他褻瀆我的聖所。我是使他們分別為聖的耶和華。(利廿一17-23)
所以,有殘疾的祭司,是無分於聖殿裡的服事的。而且,在獻上為祭的牛羊的相關規定裡,我們也一再看到有殘疾的是不能作為祭物獻上的。有殘病的牲畜尚且如此,人就更因殘疾而被鄙視了。到底行經這瘸腿者身邊的人,其眼光是無動於衷、是憐憫,或是歧視;若是施捨,也是行禮如儀,對他們而言,更重要的是去到聖殿禱告。
去聖殿禱告是好事,誠如約翰和彼得仍像其他猶太人一樣早晚到聖殿去禱告。不過,這一次有個插曲:這瘸腿的人求他們施捨。叫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們的反應是,沒錢施捨。當然,他們不是說:錢我們沒有,命倒是有兩條。彼得和約翰對於這請求的反應甚是特別,就是定睛看著這人,並說:「看著我們!」因此,那人也「注目看他們」。人與人互相以雙眼專注凝視、有生命交流的對望,不一定是常態。在成人世界裡,有時候可能因著心裡的盤算、猜忌、缺乏信任,未預備好是否全然接納對方,不準備讓對方在自己的生命中有個位置而願意敞開自己,於是這人或那人只是流於點頭之交、雖常見面卻形同陌路。
能專注凝視,這本身對生命就是療癒的,至少有勇氣凝視,這本身已是邁向生命整全的一步。至於彼得所提供的療癒,是完全的身體的治癒。他向這人宣告:「金銀我都沒有,但我把我有的給你: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起來行走!」(比較太十一5;路七22;賽廿九18-19;卅五6)。這正是應驗了先知的話,讚美上帝。是的,讚美上帝。這是一個當下的最貼切和正常的反應。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一月十五日 (第1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二43-47
43眾人都心存敬畏;使徒們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44信的人都聚在一處,凡物公用,45又賣了田產和家業,照每一個人所需要的分給他們。46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聖殿裏敬拜,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坦誠的心用飯,47讚美上帝,得全體百姓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一起用餐、彼此擘餅,感覺甚是溫馨,但「眾人都心存敬畏」。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敬畏,是一種原始但珍貴的情感,英文除了譯為fear之外,也可譯為awe,有驚歎之意。那是一種對生命本身、對美麗、對神奇的事物的一分敬意與不敢造次的尊重。互相掏心的團契,是神聖的;上帝的臨在,是神聖的。這不代表不能溫馨和滿有情感和真誠的表達。敬畏和神聖,與溫馨和真誠,並不是兩類對立不能並存的情緒。或許是我們的敬畏和神聖,只是代表一種嚴肅的、不苟言笑的肅穆;但肅穆卻可以是因太美而不敢加以破壞、不敢做些不相配的舉動或帶著不合適的態度。
正是因為如此,「信的人都聚在一處,凡物公用,又賣了田產和家業,照每一個人所需要的分給他們。」這種共享的精神,可以說是一個徹底毫無保留的信仰體現。當然,有可能他們也深信上帝的國臨在,眾人既知道這是「末後的日子」,主必快來,他們只管一心一意等候「終結」的來到。主何時再來這一神學主題,是新約文本一再修訂觀點、調整主再來到底何時的主題:不在此、不在彼;不確定何時,卻隨時再來。但此時此際,作者要給我們看見的是:這一嶄新的群體,帶著何等雀躍的心情共享一切。我們必須有一個天國願景,或說是比僅僅盯住衣食住行、地位身分和錢財的眼光更高的目標,才會更聚集於建立一個有願景的嶄新群體。
事實上,「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聖殿裏敬拜,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坦誠的心用飯。」我們可能以為這班跟隨耶穌基督的人,必不再像猶太人一樣,守著到聖殿敬拜的傳統。事實不然,一個以聖殿為敬拜中心的宗教群體觀,要等到聖殿被毀之後,才會被迫思考一個新的敬拜神學。同樣的,一個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群體,還沒有真正意識到耶穌的吩咐「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這一句有甚麼真正的意涵。
不過,人到甚麼地步,就照甚麼地步而行(參腓三16)。無論如何,彼得講道之後,三千人受浸。我們沒有更多之後的數字,但知道「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一月十四日 (主日)
請默想這一周的經文與默想如何更新你的敬拜生活。
一月十三日 (周六)
這一周裡面上帝給你最好的提醒是甚麼?今天再回顧、咀嚼,更加以沉澱。
一月十二日 (第1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二37-42
37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諸位弟兄,我們該怎樣做呢?」38彼得對他們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浸,使你們的罪得赦免,就會領受所賜的聖靈。39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給所有主—我們的上帝所召來的人。」40彼得還用更多別的話作見證,勸勉他們說:「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41於是領受他話的人,都受了浸;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42他們都專注於使徒的教導和彼此的團契,擘餅和祈禱。
那些聽見彼得的話的人,反應非常正面,沒有否認自己的無知和罪孽,反而因扎心而主動的問:該怎麼做?
認罪,真的那麼難嗎?這裡沒有向我們說明這些人是誰?有甚麼身分或地位?或者正是因為沒有,只是群體,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認罪反而沒有那麼難。認罪,若是要賠上社會成本,或說自己的社會地位的代價,有損自己的面子,把自己多年積下來的名聲賠上了,那就不那麼容易了。
或許我們也一樣?私底下向上帝認罪,不那麼難。但若所認的罪要讓他人知道,要輸掉自己的前途和未來,自己過去處心積慮經營得來的人脈和關係,也都被捨棄。自己可能就為難而懦弱了。
彼得對這些人的勸勉說:要悔改,相信也是對我們說的。這一個「公式」:認罪、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浸、罪得赦免、領受聖靈,不是給人操縱的,而是上帝所預備的恩典。人在這當中沒有做些甚麼,只是認罪和悔改。這所賜的赦免和聖靈,是上帝的應許,給上帝所召的人,不論遠近。
彼得還勸說:「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誰能救我們脫離這彎曲的世代呢?「凡求告主名的都必得救」(二21)。好可觀的人數,彼得講完道以後,那天就增添了三千個門徒。作者說:「他們都專注於使徒的教導和彼此的團契,擘餅和祈禱。」
我們不知道他們的聚點在哪裡?是分散地點、分不同時段嗎?若是都同在一起和同一個時段,若不在廣場和曠野,大概他們一開始沒有這樣大的場所吧!作者記載的重點大概不在於此,而是在於他們聚在一起做甚麼:聽使徒的教導、有真正的生命團契交流、向上帝的禱告,以及擘餅。我們不知道擘餅這習慣是何時開始的。或許指的是一起吃餅用飯的意思,還是說門徒想起主被賣的那一夜,大家正是吃著逾越節的餅。若是如此,一起吃餅,不正是想念恩主,感受被赦之恩的最佳方式嗎?
今天,那誠心誠意的相聚,那真實無偽的禱告,那在主裡的分享,無論是心裡的話和領受,還是食物,都是一樣的寶貴。今天,我們是否也享受一起預備飯食,不分彼此的在切切洗洗的時刻裡,自然的互通有無,甚至關心慰問?借用約翰壹書的說法,我們既是彼此團契,也是與天父並耶穌基督靈裡團契的(約壹一3)。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一月十一日 (第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二32-36
32這耶穌,上帝已經使他復活了,我們都是這事的見證人。33他既被高舉在上帝的右邊,又從父受了所應許的聖靈,就把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澆灌下來。34大衛並沒有升到天上,但他自己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35等我使你的仇敵作你的腳凳。』
36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
復活的耶穌被高舉於上帝的右邊。上帝立祂為主,為基督了。這基督不是成為世上那樣的王,而是作上帝國的基督。祂也從父那裡領受父所應許的聖靈,並把這聖靈澆灌下來。彼得見證說,這就是先前眾人所目睹的那一幕。
為何說耶穌是基督、是主呢?我們記得彼得曾大聲宣認耶穌是基督(太十六16;可八29;路九20)。他若回頭找出相關的經文去理解自己所宣認的,發現詩篇一百一十篇一節的話,並不希奇。我們從七十士譯中便讀到「主對我主說」(εἶπεν ὁ κύριος τῷ κυρίῳ μου)這一句。大衛顯然不是自稱主(雖然古代君王也被稱呼為主),並且說「你坐在我的右邊」,這便是彼得的見證,這位坐在父上帝右邊的,就是「能力的權杖」(詩一一零2)的主,是「審判列國」的主(詩一一零6)。
彼得勸他的同胞認真思考,這位被他們釘上十字架的耶穌,雖然死了,確已經復活。因為死亡不能囚禁祂,陰間不能綑鎖祂。試想想這一班猶太群眾,心裡是甚麼滋味。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反應呢?犯下了這極大的錯誤,是承認好呢?還是一味否認到底?
你是否有甚麼藏在心底的錯,仍如陰影籠罩著你?來吧,這位為你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並非不知道你的軟弱和無知。敞開你的心,向祂傾訴,祂必要釋放你。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