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四日 (第8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七1-9

1保羅和西拉經過暗妃坡里、亞波羅尼亞,來到帖撒羅尼迦,在那裏有猶太人的會堂。2保羅照他素常的規矩進去,一連三個安息日,根據聖經與他們辯論,3講解和說明基督必須受害,從死人中復活;又說:「我所傳給你們的這位耶穌就是基督。」4他們中間有些人聽了勸,就跟從保羅和西拉,還有許多虔敬的希臘人,尊貴的婦女也不少。5但不信的猶太人心裏嫉妒,聚集了些市井流氓,搭夥成群,煽動全城的人闖進耶孫的家,要把保羅和西拉帶到民眾那裏。6那些人找不著他們,就把耶孫和幾個弟兄拉到地方官那裏,喊叫著:「這些攪亂天下的人也到這裏來了,7耶孫竟收留他們。這些人都違背凱撒的命令,說另有一個王耶穌。」8眾人和地方官聽見這些話,就惶恐了,9於是收了耶孫和其餘的人的保證金後,釋放了他們。

      腓立比之後,保羅行程下一個站是帖撒羅尼迦。途中行經的暗妃坡里、亞波羅尼亞,後來有沒有建立教會,行傳裡當然沒有資料。我們只能猜想那也算是馬其頓一帶。保羅書信中提到馬其頓眾教會(林後八1)、馬其頓的眾弟兄(帖前四10),或只是統稱馬其頓,或許這些地點是保羅曾或多或少出現過的聚會點。
      保羅沒有因為之前行程中已經一再遭到猶太教一夥的人攻擊而因此不再向猶太同胞傳講耶穌,要向他們說明祂是彌賽亞。保羅有沒有出爾反爾,明明已說過因為猶太人拒絕,所以他要轉向外族人傳福音(十三44-52,本札記第71日),卻來到每個城,仍還是先踏足會堂?作者說「保羅照他素常的規矩進去」,不過他的目的是清楚的,就是要辯明基督的道。所以,一連三周去和人辯論。基督的福音不只是扁平的方程式,是可以追溯、整合和論述的。姑不論猶太人必須從頭消化,即祂和他們向來所信的道,所遵守的律法,所等候的先知、彌賽亞、人子這樣的人物,到底有何關聯;作為外族人,包括我們,為明白聖經裡的道而一再辯論,豈不是每個認真的信徒之必然嗎?豈能一句只要憑著信就好,豈能只說重要的是行道。道既未明白清楚,豈能亂行呢?再者,還有那些還沒經歷上帝的愛的未信者,我們更要帶著耐心和智慧,去回應每一個問題。
      如前所述,一些虔敬的非猶太人跟從了保羅和西拉,其中「尊貴的婦女也不少」。當年在彼西底的安提阿,猶太人本也唆使一些尊貴的婦人攻擊保羅和巴拿巴(十三50,參本札記第71日)。而在帖撒羅尼迦,不信的猶太人依然不信,仍像以前一樣,「聚集了些市井流氓,搭夥成群,煽動全城」,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找來黑社會要來攻擊保羅他們。沒想到卻找不著。本來他們以為是在耶孫的家,結果耶孫和幾個弟兄就成了他們洩憤的對象,且告他們說:「這些人都違背凱撒的命令,說另有一個王耶穌。」但這裡的地方官不想惹這麼大的事,釋放了他們。
      經文告訴我們,這些動粗或說使用暴力的猶太人,其動機純粹是嫉妒。今天,我們對於暴力有更多的觀察,它不一定只有糾眾打人。所謂殺人不流血、借刀殺人等等,凡行政暴力、程序暴力、法律暴力,皆能害人仍能自表與己無關。如果對照福音書,我們見得更多法律(即律法)的暴力,天天加在百姓身上。宗教也能暴力,自以為聖潔也能暴力。求聖靈開我們的心眼,能分辨。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六月十三日 (第8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六35-40

35到了天亮,官長們打發差役來,說:「釋放那兩個人吧。」36獄警就把這些話告訴保羅:「官長們打發人來,要釋放你們,現在可以出監,平平安安去吧。」37保羅卻說:「我們是羅馬人,並沒有定罪,他們竟在公眾面前打了我們,又把我們下在監裏;現在要私下趕我們出去嗎?這不行!叫他們自己來領我們出去吧!」38差役把這些話回稟官長們;官長們聽見他們是羅馬人,就害怕了,39於是來勸他們,領他們出來,請他們離開那城。40二人出了監牢,往呂底亞家裏去,見了弟兄們,勸慰他們一番,就離開了。

     保羅和西拉「出了監牢,往呂底亞家裡去」。這是我們上文已提前透露的。她的家有可能是腓立比教會的其中一個家庭聚會處。我們也可以進一步聯想,那獄警全家信了主,不無可能他家裡也成了一個聚會點。歷代教會—尤其是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在西方的發展,在資金雄厚的基礎上,或在教會向會眾灌輸以信德之於獻金的影響下,教堂是越建越壯觀。今天,這些聳立的教堂,其歷史和藝術價值是不容否認的,佇立於教堂裡,少有人不感讚歎,也有心中的肅穆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者。
      然而,初期教會的家庭教會或樓上聚會點,群體一般不大,地方也不宏偉。起初也常在會堂聚集,但慢慢猶太教群體和信耶穌基督的群體漸行漸遠。不過,話說猶太會堂,只要有十個男人便可以組成一個。早期家庭教會的發展,最大應該也是七或八十人而已,大部分應在三、五十人左右。
      話說明明獄警說可出監了,保羅和西拉卻沒有馬上離開,卻有點像自找麻煩的說:「我們是羅馬人,並沒有定罪,他們竟在公眾面前打了我們,又把我們下在監裏;現在要私下趕我們出去嗎?這不行!叫他們自己來領我們出去吧!」這獄警不是先前怕得要死嗎?不是已經接待過保羅和西拉而相識了嗎?保羅何必把這難題帶出來為難他呢?一般而言,華人教會沒有教導我們如此效法保羅,甚至也甚少細嚼保羅這樣的舉止。其實,何止保羅,聖經中許多敘事,字裡行間這些勾劃,教會常常沒有細嚼,以致所有經文都扁平化成為一律的教導,似乎用哪一段經文帶出的教導分享,都差不多一樣。
      再者,保羅行使自己是羅馬人的權益,就如我們說由基本的憲法所賦予和保障的人權。修憲若不是要叫人的尊嚴、生命和自由更得到保障,而是去保護沒有血肉的執政掌權者—保羅說「空中的」掌權者(參弗二2),我們便知道這已離開了聖經的原則。保羅和西拉無端被打,並且還是官兵指使人用棍毆打,還把無辜的他們下在監裡。保羅不肯罷休,但還未為自己的權益升級去控告這些當官的。只是要他們來領他們出去。我們將會繼續看見保羅如何不亢不卑的跟隨基督的腳蹤,並不毫無氣節的奉承或順從。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六月十二日 (第8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六25-34

25約在半夜,保羅和西拉正在禱告,唱詩讚美上帝,眾囚犯也側耳聽著的時候,26忽然,地大震動,甚至監牢的地基都搖動了,監門立刻全開,眾囚犯的鎖鏈也都解開了。27獄警一醒,看見監門全開,以為囚犯已經逃走,就拔刀要自殺。28保羅大聲呼叫:「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裏。」29獄警叫人拿燈來,就衝進去,戰戰兢兢地俯伏在保羅和西拉面前。30然後獄警領他們出來,說:「二位先生,我必須做甚麼才可以得救?」31他們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32他們就把主的道講給他和他全家的人聽。33當夜,就在那時候,獄警把他們帶去,洗他們的傷;他和他所有的家人立刻都受了浸。34於是獄警領他們上自己的家裏去,給他們擺上飯。他和全家的人,因為信了上帝,都滿心喜樂。

      前文提到保羅和西拉被捉。為甚麼?只因他們斷了人的財路,那些人便把他們揪到官長那裡去以莫須有的罪名控告他們說:「這些騷擾我們城的,他們是猶太人,竟傳佈我們羅馬人所不可接受、不可遵守的規矩」(十六20-21)。這個控罪有族群分化的作用,原本的真相沒有人探究。結果,不但「群眾就一齊起來攻擊他們」,官長們也參與一分,「吩咐撕開他們的衣裳,用棍子打」(十六22)。保羅如果一早知道會有此下場,還會不會出口吩咐那占卜的靈離開那使女呢?還是說他本來就知道有些情勢,所以才有意避免,任由那使女吵鬧也不處理。但事情已如此演變,也更叫人知道,原來叫人得自由、得釋放,原來是有代價的。保羅和西拉這下子是冤枉被狂打。
      話說保羅和西拉雖被囚禁,卻依然唱詩讚美上帝。地大震動,監門全開,眾囚犯鎖鏈斷開。這對獄警而言真是大禍臨頭,以為囚犯全逃走了,當場要自殺。幸好保羅阻止。三魂不見七魄的獄警驚魂未定之際,求救於保羅他們。他們便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向來,在教會的一種「傳福音」的語境中,這句話等於是一個保證,一家當中只要有一位先信了主,便可以緊捉這一個「應許」,相信主一定會拯救家中每一個成員。因此,相關的弟兄或姊妹只要一心一意禱告,不論是一年或兩年或十年八年或更長,只要專心、憑著不動搖的信心,主必應允。
      可是,若我們嘗試還原這獄警的心情,更有可能的情形是,他心中所想的得救—或許還要揣摩先前獄門全開、鎖鏈全斷的情景,眼前這兩人是關鍵。此番若要「大步𨂾過」,一定要求助於他們。對於保羅他們而言,他們心繫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把主的道講給他和他全家的人聽。」事實上,和前面記載的呂底亞一樣,這獄警也邀請他們到他家坐席。一前一後,中間夾著那一位被釋放的使女,是一個夾心的三文治小段落。這是保羅傳道,在腓立比所得的人,像是隨機,實則是福音在心意主導(主動去到一班婦女禱告之處)與機遇(contingency,使女的出現和被下在監裡)。[1]事實上,福音書裡的耶穌,也是那種隨走隨傳,按所遇見的人—不論是對上帝的恩典能力、聖潔和醫治有渴望的人,或是那些敵對的人的挑釁—上帝國的道理,總是在個別的場景處境中被解明和示範,並被經歷。
      傳福音不是傳一套方程式,學懂福音也不是學到一個不變的中心信息,然後對不同的人講解,解經也不是捉到經文的教訓是甚麼,然後跳到應用。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貝克爾論保羅時,便用了contingency和coherence這兩個主軸來詮釋保羅的服事,參Johan Christiaan Beker, Paul the Apostle: The Triumph of God in Life and Thought (Edinburgh: T. & T. Clark, 1980), 23-37。.

六月十一日 (第8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六16-24

16後來,我們往那禱告的地方去時,有一個被占卜的靈附身的使女迎面走來,她使用法術使她的主人們發了大財。17她跟隨保羅和我們,喊著說:「這些人是至高上帝的僕人,對你們傳講救人的道路。」18她一連好幾天這樣喊叫,保羅就心中厭煩,轉身對那靈說:「我奉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從她身上出來!」那靈立刻出來了。19使女的主人們見發財的指望沒有了,就揪住保羅和西拉,拉他們到市上去見官;20又帶他們到行政官長們面前,說:「這些騷擾我們城的,他們是猶太人,21竟傳佈我們羅馬人所不可接受、不可遵守的規矩。」22群眾就一齊起來攻擊他們。官長們吩咐撕開他們的衣裳,用棍子打;23打了許多棍,就把他們下在監裏,囑咐獄警嚴緊看守。24獄警領了這樣的命令,就把他們下在內監,兩腳拴在木架上。

禱告會會有怎樣的人出席呢?禱告會該在哪裡進行呢?上一段經文提到的那一個城門外那一個禱告的地方,似乎不在會堂裡。先前的經文給我們的一點暗示是,包括呂底亞在內的那些婦女,應該是外族人,而非猶太人。行傳裡的「敬畏上帝的人」、「敬虔」的人、「虔誠」的人(十2, 7;十三43, 50;十七4, 17),常指那些皈依猶太教的人,或廣義的說是敬天愛人者。既是外族女性,猜想可能沒有機會在會堂裡參與聚會。但她們並不受這些外在的宗教條例限制,出於內心的感動,自動自發的聚集在一起。我們甚至可以說她們沒有因顧忌猶太教的宗教領袖或律法主義者可能出手攔阻。反而是突破框框,沒有以一定的宗教儀式來限制自己,而是更有創意的按需要禱告。創意,本來的意思就是創造,在本來的框架和傳統沒有的空間之外另闢空間。

俗語說:「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保羅再回到先前遇見呂底亞那個禱告地點,卻有一位「被占卜的靈附身的使女迎面走來」。「附身」有可能是過度翻譯了,原文是「有一個占卜的靈」,譯為「附身」至少是基於下兩節所記載保羅把這「靈」趕出來的意思。

「占卜」一詞有點像解籤或神算,能算出一個人的未來。這與我們民間無論是求籤還是問卦的習俗相似。若是算命算得「準」的話,當然會有客源。不過,這使女(女奴)不是自由身,而是某人的資產。但因著她這種占卜未來的能力,她便為主人帶來可觀的收入。

令人有點納悶的是,她為甚麼要到這禱告之處,接著還一路跟隨著保羅他們?是那占卜的靈使然,還是這女子自己。無論是前者或是後者,都給人一種不由自主毫無來由的感覺。說是前者的話,那占卜的靈其實因保羅在那裡的宣講和服事感到不安。說是後者的話,則有可能是這女子內心其實也渴望被釋放。不論是因為有那非自招而來占卜的靈,更甚是自己既已是女奴,還被主人當「搖錢樹」般來使用,淪為工具。令人難過。

她跟著保羅他們,連日喊著說:「這些人是至高上帝的僕人,對你們傳講救人的道路。」僅就內容而言,她說的是對的。若是出於那「占卜的靈」,為甚麼要長他人之氣,而滅自己威風?還是為了製造紛亂、令人分心,表面是為保羅他們宣傳,實則搞亂他們的場?我們是否可以把這女子當一個人(a person)而思量?或許她的心靈真的是焦慮、難過和不安,是一個困擾的心靈(a disturbed soul)。

保羅感到厭煩,才因此奉耶穌基督的名叫那靈從使女身上出來。這一來,「使女的主人們見發財的指望沒有了,就揪住保羅和西拉,拉他們到市上去見官」;結果他們便被下在監裡。讓我們再看看這使女,原來她不只有一個主人(經文說「主人們」),或許她在保羅和西拉面前的喊叫,是一個求救的訊號。保羅一心一意傳道,竟沒有敏感到她的需要,也沒有主動的為她禱告,叫她得釋放。相反的,這女子竟然沒有放棄,是「一連好幾天這樣喊叫」。

我們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無論是男是女,心靈有極大的困擾,身心沒有自由,但卻掙扎著發出求救的聲音(S.O.S.),可是我們卻忙於其他我們認為重要的事,而把他或她忽略了;也沒有想到我們是上帝的僕人,我們若有信心和行動,我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字服事那人,便要她或他得著釋放了。或許比那「附身的靈」背後,更摧殘這女子生命的,是她的「主人們」。如今她大概對這些主人無用了,卻反而得了自由。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六月十日 (第8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六11-15

11我們從特羅亞開船,直行駛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亞坡里;12從那裏來到腓立比,就是馬其頓這一帶的一個重要城市,也是羅馬的駐防城。我們在這城裏住了幾天。13在安息日,我們出城門,到了河邊,知道那裏有一個禱告的地方,我們就坐下來對那些聚會的婦女講道。14有一個賣紫色布的婦人,名叫呂底亞,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來敬拜上帝。她在聽著,主就開導她的心,使她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15她和她一家都領了浸,就求我們說:「你們若以為我是真心信主的,請到我家裏來住。」於是她堅決請我們留下。

      說到保羅與同行的同工立刻回應馬其頓的異象,動身前往。他們並沒有回到安提阿或耶路撒冷去開會請示。若他們反過來是先回去報告說聖靈有這樣的指示,教會同意與否,這便有違行傳的敘事了。作者所記載的聖靈的工作不是如此的。反之,他一再展示的是,聖靈引導和賜異象,個別的人回應和行動。會議是後補的工作,目的是回應聖靈已藉祂的僕人所作的事。當然,現實裡,沒有聖靈的引導,人的心意還是可以使事情發生,會議無論優劣,還是會帶出一些決定。沒有異象,民就毫無定向。
      保羅在最靠近的港口特羅亞出發,輾轉來到腓立比,算是當時馬其頓的要塞。故事說到腓立比,是要記述呂底亞這位女信徒。經文往下讀(十六40),會提到保羅和西拉離開監牢,乃往呂底亞家去。故此,有可能她的家成了腓立比家庭教會的聚會點。我們也可以說,那是保羅去到馬其頓所建立的第一間教會。
      話說保羅去到腓立比的時候,在安息日的時候在城門外的河邊,竟然有一個禱告聚會處,原來那裡有婦女來聚會。何其特別!呂底亞便是其中一個婦女,是一位做生意的。她最難得的有幾樣:一、素來敬拜上帝;二、認真並留心聽保羅的講解;三、心被主開導了。這三樣其實是彼此相關,即是一個開放、渴望、學習的心。於是全家領了浸。再有一件難得的是,她有一顆款待的心,馬上邀請保羅和西拉,堅持他們一定要住下。
      今天,我們的心可能被許多的事物填滿,我們是否分得清哪些是要緊的嗎?塞滿的心靈仍懂得渴望真道嗎?是否充斥著各種訊息,包括手機上無數的垃圾信息以及短片?求聖靈開導我們的心如呂底亞一樣。在都市裡,款待人更是難能可貴。我們不一定需要向人人開放家庭,事實是,款待以先,我們的心必須寬廣,熱心而不介意麻煩。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六月七(第8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六6-10

6因為聖靈禁止他們在亞細亞講道,他們就經過弗呂家、加拉太一帶地方。7到了每西亞的邊界,他們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穌的靈卻不許。8他們就越過每西亞,下特羅亞去。9夜間,有異象向保羅顯現。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來,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10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就立即設法往馬其頓去,認為上帝呼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裏的人。

      會議之後再度探望先前建立的群體,如上所述,「於是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增加。」保羅心裡應該是雀躍的,心裡也有一定的計劃,要北上到當時的「弗呂家」和「加拉太」省。這是非常自然的行程,彼西底的安提阿本就在加拉太省境內,或許保羅想把全省各地在周遊一趟;而安提阿西行不遠處,就是弗呂家省。但「聖靈禁止他們在亞細亞講道」,既越過了弗呂家,本來保羅他們再北上,自然便會去到庇推尼。但北上不是,也不在每西亞內陸停留(特羅亞在每西亞的海岸線上)。因為這一帶都仍是在亞細亞境內。聖靈有別的意思。
      常聽有信徒分享如何知道主的心意,但到底是如何知道的呢?如何分辨呢?這一段經文中顯示出,聖靈有一個心意,但保羅原不知道,也不會預先知道。保羅的行程是按常理安排。聖靈前後兩次的攔阻,這類的經歷保羅先前有沒有我們不知道。至少在行傳裡的敘事沒有出現過。一次的攔阻,可能尚未歸納為聖靈的工作。我們這麼說的意思是,聖靈的攔阻不一定是向保羅直接說話,而是藉著行程上的阻礙,可以是天氣的、地理形勢的,造成時機不合、行程不便;也可以是隊伍中有人病了,不便出發。這一類的攔阻,很容易被忽略,以為只是一些自然的因素。不過度靈意化也是正確的人生原則,對基督徒也一樣。但類似的攔阻在短時期內再出現,我們便該多加留意,加以思量;也可以說是聖靈要我們停下來思考(我們是被動的)。
      今天,這一種的屬靈辨識原則,在教會少被教導和傳授。那不是一套套的訓練課程,也不是一門門的神學課程,也不必要把它歸類為甚麼實踐神學、靈修神學。是的,近年來屬靈引導的傳統被引薦出來,或許可以填補這方面的屬靈操練,但卻千萬別淪落為只是一種屬靈引導證書課程、文憑課程,或甚麼屬靈引導碩士、教牧學博士而已。
      話說保羅有了這兩次的攔阻,心靈裡的某個觸覺活躍起來了,意識敏銳了。我在此不是要灌輸一種神秘的經驗和教導。所以,且岔開舉個姊妹的生活例子說明。多年前曾聽一個姊妹說,當年她還沒懷孕,日常每一次經過某條街,並不覺得那裡有在賣嬰兒的尿片。後來懷孕了,每天經過的那條街還是同樣那條街,卻突然發現怎麼整條街許多店都在賣尿片。這就是我所指的一種意識上突然敏銳起來。對這姊妹而言,是對嬰孩所需要的用品的意識敏銳起來。
      其實,上帝的靈的指引也類似。祂會先引起你的注意,讓你對祂要給的啟示敏銳起來。此時,祂對保羅的引導也是這樣來的。有了兩次的攔阻,令保羅意識上有所醒覺,然後「夜間,有異象向保羅顯現。」異象,在行傳裡已不是第一次出現。我們可以界定,那是作者有意見證的,是聖靈工作的其中一個方式。兩次的攔阻,才接上這一個異象。先前彼得見到異象也是一連三次。保羅自己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也見到異象。
      因為有了聖靈的預備,異象中見到「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來,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保羅便明白了,而且領悟到上帝呼召他們前往傳福音給那裡的人。祈願今天的教會也像保羅一樣因著這異象,與同工們「就立即設法往馬其頓去」。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六月六日 (第8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六1-5

1後來,保羅來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裏有一個門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的猶太婦人的兒子,他父親卻是希臘人。2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稱讚他。3保羅要帶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猶太人都知道他父親是希臘人,就給他行了割禮。4他們經過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所決定的規條交給門徒遵守。5於是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增加。

      保羅之前在特庇和路司得的遭遇經歷比在以哥念好。話說他再回到路司得,物色到一個門徒:提摩太。作者提到提摩太,就正好像之前提到的馬可和西拉,不是偶然。當然,他們是保羅服事過程中出現的人物,也是後來要成為保羅同工的人。之後行程裡,陸續會有一些人物登場,形成了保羅的同工「英雄榜」。
      我們都知道,保羅書信中的提摩太前後書,按傳統的說法,便是保羅寫給提摩太的。他在此出現在敘事中,最重要的是因為他的混血的身分。在一個我族中心和父權社會的背景裡,提摩太的母親是猶太人,父親是希獵人。不管他自身是否有一種自覺的身分危機感,他那地方的猶太人「都知道他父親是希臘人」這一點就可圈可點。即是說,在別人眼中,他始終不是自己人。難得的是,在基督徒的圈子中,他是被接納的。這也顯出在這個群體中,猶太裔和其他族群的信徒,也能相處得來。只不過,我們相信猶太裔的信徒,仍舊遵守摩西的律法。
      不過,那些不信耶穌是基督的猶太人,就不是這麼想了。為了不讓他們有藉口攻擊提摩太,當保羅說要帶著他同行時,眾人便建議不如為提摩太行割禮。照理說,耶路撒冷的會議已經有了定案,這裡也不忘交代他們從那裡出發後,經過各城,都一一交代。有可能是先前未及在路司得講解這決議,也有可能是提摩太這事令保羅定意在隨後行程,把這決定向各地信徒說明清楚必不可少。無論如何,我們知道猶太教的反對分子,是不會放過保羅的。
      但這在耶路撒冷達成的信仰共識的效應力,是迅速出現,因為「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增加。」教會內部至少暫時沒有分歧,或許這是最基本的。耶路撒冷會議做到了聆聽與溝通。我相信是的。
      不過,行傳裡每次提到門徒增多,指的都是某個轉捩點。第一次出現是第五章,在亞拿尼亞和撒非喇暴斃事件之後,百姓敬畏使徒的心油然而生,「信主的人越發增添,連男帶女都很多」(五14)。不過在這之後,「大祭司採取行動,他和他所有一起的人,就是撒都該派的人,滿心忌恨,就下手拿住使徒,把他們押在公共拘留所內」(五17-18)。第二次出現是使徒彼得和約翰被帶到議會審問並幾乎被殺之後,被釋放出來,作者便敘述道:「那些日子,門徒增多,有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日常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六1)。隨後為此設立了七個執事,便交代道:「上帝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增加得很多,也有許多祭司聽從了這信仰」(六7)。再一次,就是在保羅遇見主之後在大馬士革傳道,因有人想殺他,輾轉去到耶路撒冷,巴拿巴接待他,但在耶路撒冷留下後又因與那些說希臘語的猶太人辯論而引起他們的殺機。保羅唯有再退避回到大數。正是此時,作者隨即提到「那時,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都得平安,建立起來,凡事敬畏主,蒙聖靈的安慰,人數逐漸增多」(九31),接下來敘事轉到彼得和他遇見哥尼流的事。我們應該預期接下來也會是一個新的轉機。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六月五日 (第8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五36-41

36過了些日子,保羅對巴拿巴說:「讓我們回到從前宣揚主道的各城,看看弟兄們的情況如何。」37巴拿巴有意要帶稱為馬可的約翰同去;38但保羅認為不宜帶他去,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一起工作。39於是二人起了爭執,甚至彼此分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去;40保羅則揀選了西拉,也出發了,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典中。41他就走遍了敘利亞、基利家,堅固眾教會。

      我們說使徒行傳也常被稱為聖靈行傳,那是要特別標示出聖靈其實才是真正的推動者。不過,更值得觀察的是,這行傳當中,到底在人的參與和誤解、人為的努力、人事的糾紛和聖靈的主動引導當中,到底編織出一個怎麼的圖畫、教導了我們看見上帝如何在人與事中間行使祂的作為。比如第十二個使徒猶大的空缺填補的掣籤選人、亞拿尼亞從恐懼到順服接待保羅、巴拿巴引薦保羅、引他重出江湖到安提阿協助、耶路撒冷的會議,以至此處和巴拿巴意見不合而分道揚鑣。祂沒有奪取人有錯誤選擇的自由,卻也會主動顯現賜異象點化人去回應和配合。有時我們只看見人自己的意思和喜好,比如巴拿巴之願意給馬可第二次機會,或是出現性格寬容使然,或是由於和馬可有親屬關係而較多接納;保羅之不願再與馬可同工(雖後來晚年在羅馬有某種程度的同工),決定只邀請西拉同行。兩人意見不合而起衝突。
      再看他們分道揚鑣後,服事的地區也各自心有所屬。巴拿巴再回到塞浦路斯他的家鄉一帶;而保羅則走遍敘利亞和基利家,前者是他遇見主之後停留之處,也是當年隨即傳揚耶穌的第一個區域,後者是他家鄉大數所屬之地。行傳自此之後沒有再提到巴拿巴,因為其敘事主要集中於保羅(正如前面的部分集中於彼得)。保羅後來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裡,提過巴拿巴一次說:「只有我和巴拿巴沒有權利不做工嗎?」(林前九6)。說不定這教會的人接觸過他,或聽聞過他的事蹟。話說這時候保羅還沒領受馬其頓的異象,也還未建立哥林多教會。
      今天的教會有一種處理分歧的能力嗎?對於信仰的多元敘事有承載的能力嗎?教會的信仰有足夠的內涵嗎?藉著閱讀行傳,是否學習到上帝的引導是怎樣的嗎?或說,在跟隨的誤差中,是否一再矯正而更貼近祂,甚至更有祂的胸襟?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