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三十日 (第66日)

蔡禮遜牧師

神國齊拓展

彌迦書 六6-8

6「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神面前跪拜,當獻上甚麼呢?難道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來朝見他嗎?7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過犯獻我的長子,為自己的罪惡獻我所親生的嗎?」8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在這段經文中,敬拜者提出了一個奇怪的問題:究竟在至高神面前敬拜,應當要獻上甚麼?敬拜者一定不會不知道神對獻祭的要求。彌迦書的讀者亦一樣,相信他們對各種獻祭的清單倒背如流。敬拜者是要透過提問,將神真正的心意向讀者表明。對於神來說,一切的祭物都不是神的需要,皆因萬物都是祂的創造,祂沒有半點欠缺。神要的祭禮,是人那顆為善的心。帶着這顆為善的心與神同行,這就是神所喜悅的敬拜。神不是要推翻自己對獻祭的要求,只是人若沒有為善的心,即使獻上多貴重的祭禮,也不會得到神的喜悅。相反,若人有一顆為善的心,他不單會帶着這顆善心與神同行,也同樣會願意按神的要求,將最好的祭禮獻呈給主。
      昔日的讀者,他們就是忘記了這顆為善的心,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偶像崇拜、惡善好惡、屈枉正直、強搶地土……。但他們行惡的同時,又向上帝獻祭敬拜。其實上帝一早已經向他們表明甚麼是善。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個嶄新的道理。神建立以色列國,不單是要履行祂與亞伯拉罕所立的恩約,更要讓萬國因他的後裔得福。今天他們這種假冒為善,明知故犯的生命,不單不能得到上帝的喜悅,更羞辱了耶和華神的名。
      各位弟兄姊妹,神國的拓展,當然是有賴我們要將福音傳到身邊未信的朋友,讓他們得知耶穌基督的救贖恩典。但如果我們沒有善心和善行,又如何能夠讓人看見基督信仰的美善,以致神國能夠被拓展?我們有沒有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求聖靈幫助我們,讓我們將我們的敬拜生命,延展在日常的生活中。

思想問題:

  1. 你有沒有想起身邊有需要的人是須要你的幫助?你可以為他做甚麼?
  2. 你有沒有想起自己也有得罪神的地方,例如一些須要表明立場的時候,卻沒有站出來表達公正的立場,或須要實踐憐憫的處境,卻沒有憐憫的心腸等?求神原諒我們的軟弱,也求聖靈加我們力量,以致我們能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

你的禱告:

十一月二十九日 (第65日)

蔡禮遜牧師

群體共建立

以弗所書 四1-6

1我為主作囚徒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2凡事要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3以和平彼此聯繫,竭力保持聖靈所賜的合一。4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位,正如你們蒙召,是為同有一個指望而蒙召,5一主,一信,一浸,6一神──就是萬人之父,超越萬有之上,貫通萬有,在萬有之中。

      保羅教導以弗所教會的弟兄姊妹,行事為人要與他們所蒙召的恩相稱,讓以弗所教會的弟兄明白他們都是白白領受神恩典,又是蒙救贖恩主呼召,須要以行動回應神恩典的僕人。這種回應是要付上代價的,正如保羅自己也領受過神的恩典,並且願意為主被囚一樣。以弗所教會須要的回應,就是要竭力保持聖靈所賜的合一。這不是一個可以按自己意思去選擇的選項,是領受神恩典的基督徒都必需要付諸行動的信仰踐行。
      保羅教導的合一,必須要包含謙虛、溫柔和忍耐的生命素質。一個謙虛的人,是一個會切實地明白自己與身邊的弟兄姊妹一樣,都是蒙恩得救的罪人,在同一個以耶穌基督為首的身體中,實在沒有可以自誇的餘地。一個溫柔的人,必定不會誇口自己的優越,並會處處體諒身邊有需要的人的處境,以他們的感受作為優先的考慮。一個有忍耐力的人,是一個即使看見弟兄姊妹有軟弱的一面,但仍願意以最大的耐心去寬容、以最恆久忍耐的態度去為他們禱告和等候他們的回轉的人。這種合一,是一種須要竭盡全力去保守的,不單是因為謙虛、溫柔和忍耐的生命素質需要竭力去實踐,也是因為合一是聖靈所賜給教會的一份寶貴的禮物。
      堅浸的弟兄姊妹也有很多不同,各人的生命季節、人生經歷都各有差異,我們都是帶着過去的人生經歷與弟兄姊妹一同生活。然而,盼望保羅的提醒讓我們明白,我們都已經經歷過耶穌基督的救恩,成為了新造的人,也是蒙神呼召與弟兄姊妹一同實踐合一團契相交的信仰群體。因此,讓我們都看見與接納弟兄姊妹與自己的不同,然後一同實踐謙虛、溫柔和忍耐,竭力地保守聖靈賜給教會這份寶貴的禮物。

思想問題:

  1. 保羅提出的三種生命素質(謙虛、溫柔、忍耐),哪一種對你來說是最需要的?求聖靈幫助你,讓你能實踐這些生命素質。
  2. 你有沒有想起那位弟兄、姊妹是你須要與他∕她和好?求聖靈幫助你,讓你能夠與他∕她和好。

你的禱告:

十一月二十八日 (第64日)

梁沛生傳道

聖經為權威

提摩太後書 三16-17

16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17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保羅指出「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直譯是「聖經都是神吹氣的」,意思是聖經作者都是藉著聖靈,被神的靈感動去寫的。因此,聖經是出於神,乃是神的話語。聖經在幾方面對信徒是有益的,包括「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教訓」可解作教導,是指聖經內的信息可以讓人明白福音的真理;「督責」又可解作斥責,意思是指斥罪惡,使人知罪;「使人歸正」意即糾正過錯,聖經能夠將人在道德生活上的惡行指出來,然後作出糾正;「教導人學義」直譯為訓練行義,讓信徒學習如何行公義和正直的事。[1]
       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裏,價值觀和道德觀都被扭曲,有些時候,我們很難分辨甚麼是對或錯,那麼我們怎樣能夠每天行在主的心意當中?保羅提醒我們,我們要渴慕神的話語,因為聖經可以指斥罪惡,糾正惡行,讓我們明白甚麼是神喜悅的事,以致我們能夠活在主的旨意中,過合神心意的生活。
       堅浸於2025年將會推行全教會讀經運動,盼望大家都積極參與,每天研讀聖經,思想神的話語,以致我們的生命得著裝備,「預備行各樣的善事」。若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渴慕神話語,勤讀聖經,教會就能夠成為一間榮神益人的教會,為主作美好見證。

思想問題:

  1. 你認為敬拜的教會和愛讀聖經的信徒有甚麼關係?
  2. 信徒不渴慕神的話語,能夠成為合神心意的敬拜者嗎?為甚麼?

你的禱告:


[1] 張永信,《天道聖經註釋﹕教牧書信》(香港:天道書樓,2005),478-479頁。

十一月二十七日 (第63日)

梁沛生傳道

聖靈作導引

使徒行傳 十六6-10

6因為聖靈禁止他們在亞細亞講道,他們就經過弗呂家、加拉太一帶地方。7到了每西亞的邊界,他們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穌的靈卻不許。8他們就越過每西亞,下特羅亞去。9夜間,有異象向保羅顯現。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來,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10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就立即設法往馬其頓去,認為神呼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裏的人。

      經文記載保羅想往西南方到亞細亞省去,希望能夠在亞細亞的重要省府以弗所事奉,但聖靈禁止他,後來他們向西行,來到每西亞的邊境,嘗試向北往庇推尼去,可是聖靈再次不許。保羅已經在東部事奉,他不能到北部或南部去,所以他只能再往西行,來到海港特羅亞。[1]保羅在那裏看見馬其頓的異象,認為神呼召他們傳福音給那裏的人,所以就設法往馬其頓去。
       有人稱使徒行傳為「聖靈行傳」,因為使徒的事奉和宣教工作,一直都在聖靈的引導之下。保羅看見馬其頓異像,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保羅在他的宣教旅程中,完全順服聖靈的帶領,他們原本有一些宣教計劃,例如想去亞細亞及庇推尼,但因為聖靈不許,他們就願意順服,往神帶領他們要去的地方,以致福音能夠傳至歐洲這更遠的地方。「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一8)保羅和使徒靠著聖靈的能力,順服聖靈的帶領,成功將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地極。
       堅浸怎樣能夠成為一間「敬拜的教會」?我們需要順服聖靈的帶領,時刻行在神的心意中。當我們敏銳聖靈的聲音,就能夠從神領受同一異象;當我們同感一靈,就可以合一的敬拜和事奉。求主幫助我們,聖靈引導我們教會前行,以致教會能夠成為一間討主喜悅的「敬拜的教會」(Worshiping Church)。

思想問題:

  1. 在你的生命中,聖靈如何帶領你行在神的心意中?
  2. 當你的計劃和想法與聖靈的帶領有不同,你會如何抉擇?生命中有這些掙扎嗎?

你的禱告:


[1] 艾哲夫費蘭度著,黃宜嫻譯,《使徒行傳(卷下)》(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15),527頁。

十一月二十六日 (第62日)

陳康牧師

基督為中心

羅馬書 一1-4 (新漢語譯本)

1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蒙召作使徒,奉派去傳神的福音。2這福音是神藉著眾先知在聖經上預先應許的。3當中論到祂的兒子:按肉體說,祂生為大衛的後裔;4按聖潔的靈說,祂因從死人中復活,立為神大有能力的兒子:祂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經文提醒我們,神的福音有舊約先知和新約使徒的雙重證據,兩者所見證的都是耶穌基督。主耶穌道成肉身、流血捨身、成就救恩;祂戰勝死亡、復活,使我們有永生的盼望。我們因著基督的恩典,白白嘗受救恩,不是靠行為,乃是因信稱義:「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三24,和合本)因此,我們的敬拜是以基督為中心,祂是我們的救贖主,也是我們生命的主。
      主耶穌因著愛我們,甘願降卑為人,嘗受人世間的痛苦與憂患,祂明白我們。我們因著基督這份愛,可以有力量去面對生命中各樣困難和歷練:「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麼?是困苦麼?是逼迫麼?是飢餓麼?是赤身露體麼?是危險麼?是刀劍麼?……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八35、39,和合本)「我們與基督的愛」這一句經文,強調了耶穌基督與信徒之間的關係,而這關係本於神的大愛;也因著神這份不離不棄的愛,信徒能夠有信心和力量,去面對生命中的困難,也可以在患難中經歷神的大能和慈愛。
      每一次崇拜都提醒我們,在世上要有基督的樣式,散發基督的香氣,讓別人在我們身上看到基督的榮美。在平順的日子,我們要有基督的眼光去憐憫人,在困難中,我們不要忘記基督的愛,不要失去對基督的信心,毋忘信徒是一個受苦的群體,但也是神所揀選及必然拯救的蒙愛群體。

思想問題:

  1. 過往生命中,你曾經經歷基督的愛嗎?你會怎樣去形容這個經驗?
  2. 你認為自己可以怎樣散發基督的香氣,與其他肢體共建堅浸這個屬靈的家?

你的禱告:

十一月二十五日 (第61日)

陳康牧師

天父為對象

羅馬書 一20-21、23 (新漢語譯本)

20自從創造世界以來,神那些看不見的特質,就是祂永恆的大能和神性,是顯而易見的,這從祂所造的萬物就可以領悟,使人無可推諉。21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把祂當作神來讚頌祂,也不感謝祂;……23以必朽的人、飛禽、走獸、爬蟲等模樣的造像取代不朽的神的榮耀。

      崇拜幫助我們與上帝「連結」,在崇拜聚會中我們分別為聖,尊崇上主統管萬有的權能;一起透過讚美、祈禱、聆聽、奉獻,去宣告上帝是獨一無二的,祂是創造天地的大能神,是萬物的源頭,萬物必須靠祂而立。
      但正如使徒保羅所說,人不單不敬拜這位創造主,更自己製造一些偶像來膜拜:「他們以謊言取代神的真理,敬拜服侍受造之物,卻不敬拜服侍那造物的主─主是該受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25,新漢語譯本)
      我們當中或許很少人會真的去拜偶像,但我們有時會不自覺地把一些事物,放在本來只有神配得的位置上,這些就成為了我們的「偶像」。狡猾的魔鬼會利用一些美好的事,或者無傷大雅的享樂,佔據我們很多的時間或心思意念,引誘我們遠離那種只有神配得的全心全意之敬拜。
      經文提醒我們,若沒有正確的敬畏上帝,就引發出很多的罪來,甚至引致社會制度和道德觀念的崩裂:「他們旣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又是讒毁的、背後說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掐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28-31,和合本)
      美國著名牧者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曾說:「唯有離棄偶像、轉向主,才有出路。當我們的身分不是建基在天父,最終都只會讓我們感到錯亂和失落。」弟兄姊妹,這就是我們必須重視崇拜,單一的來敬拜我們的父神之原因。

思想問題:

  1. 你會怎樣去形容你每星期在教會的敬拜生活?
  2. 有沒有甚麼事物,佔據了你很多的時間或心思意念,使你忽略了對神全心全意的敬拜?你會怎樣擺脫這些事物,重拾你對神的重視?

你的禱告:

十一月二十二日 (第60日)

霍碧洳傳道

全然獻上的敬拜者

馬可福音 十二41-44

41耶穌面向聖殿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把錢投入銀庫。有好些財主投了許多錢。42有一個窮寡婦來,投了兩個小文錢,就是一個大文錢。43耶穌叫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銀庫裏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44因為,眾人都是拿有餘的捐獻,但這寡婦,雖然自己不足,卻把她一生所有的全都投進去了。」

這段經文强調是個位窮寡婦,因為這些財主只把自己有餘的投進聖殿銀庫。這位婦人所獻上的金額只有「兩個小文錢」(42)。小錢是當時銅幣中面額最小的,所以不值甚麽錢。因此,我們可以想像這婦人所能夠獻上的實在很有限。因此,我們應如何理解第43節裏耶穌所講,這婦人所獻上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

也許我們首先要了解當時寡婦的生活狀況。耶穌時代,一個女人倘若丈夫死去,除了失去了經濟來源外,社會上亦沒有甚麼保障。因此,寡婦的生活自然很悲慘。雖然舊約律法有一些規條幫助這些寡婦,但要真正落實幫助也不容易。所以,當時的寡婦可以說是非常困苦。然而,這寡婦卻將她「一生所有的全都投進去了」(44),「一生所有」並不僅僅只是物質上的所有,其實等同將整個「生命」都奉獻給主,窮寡婦所做的是表達自己這種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生命呈獻給神。這位寡婦的行動不但表達她對神的愛,也證明她對耶穌的信心,她認定我們的神必保護和照顧。所以,在耶穌心目中,這寡婦所獻上的,乃是最大額的奉獻。

所以,值得我們反思是究竟今天我們是這「好些財主」或「窮寡婦」? 這段經文,耶穌所看重,不是奉獻了多少錢,而是在校正我們奉獻的心態,倘若我們好像「好些財主」投入很多錢,但卻是「有餘」的奉獻,並希望炫耀自己,賺取更多名聲,這並不是我們要學習的態度。耶穌看重是我們的內心,是否甘心樂意,和我們的奉獻是否徹底的付出。這位寡婦即使處身在困苦之中,但她卻仍然盡心盡力、將一切最好奉獻給神。

思想問題:

  1. 你是這位「好些財主」或「窮寡婦」?你的內心是否願意將一切最好奉獻給神?
  2. 你可以怎樣調校自己的心態去奉獻,使自己的生命成為全然獻上的敬拜者?

你的禱告:

十一月二十一日 (第59日)

霍碧洳傳道

愛慕上帝的敬拜者

詩篇 六十三1-8

1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尋求你;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的心靈渴想你,我的肉身切慕你。

2我在聖所中曾如此瞻仰你,為要見你的能力和你的榮耀。

3因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頌讚你。

4我還活著的時候要這樣稱頌你,我要奉你的名舉手。

5-6我在床上記念你,在夜更的時候思念你;我的心像吃飽了骨髓肥油,我也要以歡樂的嘴唇讚美你。

7因為你曾幫助了我,我要在你翅膀的蔭下歡呼。

8我的心緊緊跟隨你;你的右手扶持了我。

這是一首個人的求告詩,是大衛在猶大的曠野中所作,可能是他逃避兒子押沙龍追殺的時候所作(撒母耳記下十五章),詩人盼望得到神的保護和同在。全詩是以渴慕開始(1),可見詩人何等愛慕上帝。詩人現在的處境是「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既乾旱,也無水,而且身體極為疲乏,他就像沙漠中的人渴求水,但詩人仍然有渴慕神的心,這切慕是超越他身體與環境的困擾。

大衛離開了以色列,當時身處曠野中,但他的心仍在聖所裏,他想起他在聖所中的敬拜,能夠看見神的能力,神的榮耀,和神的慈愛,這是好得無比,比起生命更好,所以他要一生用嘴唇讚美神(3-4)。詩人對神的愛慕更延展到在夜更也思念神,他在黑夜中數算神的恩典,並他所得到的心靈滿足,就好像吃了珍饈美味(5-6)。詩人也思念神過去的幫助,因此他在祂翅膀的蔭下歡呼,他的心願意無論任何境況都會緊緊跟隨神(7-8)。

在困境中,我們通常的心態和態度是怎樣呢?大部份人都會感到憂傷,繼而懷疑神,埋怨神,也感到沒有出路,投訴神也沒有即時介入並解決我們的困難。在人看來,神看似缺席。但在這詩篇中,大衛讓我們看見神是常常坐席,並且他常常數算神的恩典,得著心靈完全的飽足。

我們是否願意效法大衛,無論我們現在是在曠野,是在乾旱疲乏之地,都能夠常常思想神,愛慕神和敬拜神?

思想問題:

  1. 你曾經經歷最大的困境是甚麼?在那絕望的時候,身心靈都疲乏,你當時如何面對呢?
  2. 若你在困境中,盼望也能夠渴慕神,成為一個愛慕上帝的敬拜者,你首先希望神怎樣改變你呢?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