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十日 (第21日)

黃敬熙傳道

燔祭—獻上禮物.蒙神悅納

利未記 一3-9

3「他的供物若以牛為燔祭,要獻一頭沒有殘疾的公牛,獻在會幕的門口,他就可以在耶和華面前蒙悅納。4他要按手在燔祭牲的頭上,為自己贖罪,就蒙悅納。5他要在耶和華面前宰公牛犢;亞倫子孫作祭司的要獻上血,把血灑在會幕門口壇的周圍。6他要剝去燔祭牲的皮,把燔祭牲切成塊。7亞倫祭司的子孫要在壇上生火,把柴擺在火上。8亞倫子孫作祭司的要把肉塊連頭和脂肪,擺在壇上燒著火的柴上。9燔祭牲的內臟與小腿要用水洗淨,祭司要把整隻全燒在壇上,當作燔祭,是獻給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

      燔祭(’olah)原文的字根與「上升」相同,說明藉燃燒的禮祭,使祭物轉化為馨香之氣向上呈獻給神。燔祭可以是獨立並自願性的獻祭,是蒙神悅納呈獻禮物的方法,也可以成為其他獻祭的步驟。利未記一章3節原文首字是「如果」(’im),說明是記載自願性燔祭的律例。律例有四個規定:1)祭物須是公的、2)沒有殘疾、3)要親自帶上、4)在會幕前獻上。第1、2點說明,人自願向神所獻的禮物要有好的品質,第3、4點則說明獻祭要親身、正確的參與,不能自己在家中完成。
      獻上的禮物可以是牛或羊,在自願性的燔祭中可自己作選擇。經文中記載羊的獻祭的步驟較少,學者認為步驟是相同的,只是減少文字上的重覆。獻祭者需用單手按著祭牲的頭,和合本聖經譯為「為自己贖罪」,比較正確的翻譯可以是「安撫∕討神喜悅」,在其他禮祭中,以雙手按祭牲才是贖罪的象徵。因此,單手按祭牲是宣告對禮物的擁有權,是把自己所有的獻上,以討神喜悅,與神和好,獻上神悅納馨香的火祭。除了牛羊,也可獻上斑鳩或雛鴿作禮物,讓經濟較困難者也可以向神獻上禮物。說明神悅納的獻祭,不是看禮物的價值,而是獻祭者自願的心意和按律例謙卑順服的獻上。

思想問題:

  1. 現今信徒不再以牛、羊作燔祭獻上,我們應該獻上甚麼,才能成蒙神悅納的禮物?
  2. 自願性的燔祭,必須按律例親身到會幕,以正確的方法獻上,當中神所重視的是我們甘心樂意、謙卑順服的獻呈。反思我們今天向神獻上禱告,或是實質的、以金錢作奉獻時,我們是帶著甚麼的態度獻上呢?

你的禱告:

九月二十七(第20日)

李嘉俊傳道

以等候敬拜上帝

詩篇 六十二1,5

1我的心默默無聲,專等候神,我的救恩從他而來。

5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神,因為我的盼望是從他而來。

過去幾天,當我們與詩人走過不同的詩篇,我們會發現,詩篇的內容豐富且多樣化。從詩人情感的全然傾注、到自省生命的戰兢、到紀念上帝的永約,到萬民熱切期待的耶和華登基禮,至今我們所讀到的,都是詩人對信仰充滿活力的回應。但這首詩篇卻先以詩人自己的無聲開始:「我的心默默無聲,專等候上帝,我的救恩從他而來。惟獨他是我的磐石,我的拯救;他是我的庇護所,我必不大大動搖。」(1-2)

單看第1至2節,我們可能會覺得詩人是平靜的,內心沒有一絲波動。但繼續讀下去,我們會發現詩人其實正遭受不同的壓力:「你們大家攻擊一人,使他被殺,如歪斜的牆、將倒的壁,要到幾時呢?他們彼此商議,要把他從高位上拉下來;他們喜愛謊話,口雖祝福,心卻詛咒。」(3-4)詩人面對的,是敵人的攻擊,眾人的謊話詭計。

原來詩人要自己的心默默無聲,專等候上帝,是因為他的心正面對大風大浪,甚至到一個地步詩人需要再次嘗試用極為相似的字句安撫自己的內心:「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上帝,因為我的盼望是從他而來。惟獨他是我的磐石,我的拯救;他是我的庇護所,我必不動搖。」(5-6)在風浪衝擊之時,詩人只能努力說服自己繼續等候上帝。

在無聲中等候神,對我們這些生活在香港的人,或許過於遙遠。我們習慣將時間分配得宜,確保每分每秒都沒有被浪費;我們太依賴隨手可得的資訊和方便,為自己能夠掌握身邊大小事感到自豪。過去幾周我自己嘗試每天將電話關掉一小時,嘗試在上帝面前安靜下來。一開始我只發現自己焦躁不安,開始漫無目的地把玩桌上的所有東西,直至幾天後,我才慢慢適應安靜的感受。

原來要在安靜、無聲中等候神,比想像中艱難得多。希伯來文中,「盼望」(qavah)一字除了可以解作盼望,更有等候、期待的意思。同時,這個字詞更表面的意思是「繩索」。在我們眼中,等候是一件十分不確定的事,因為我們不確定是否真的會等到想要的結果。但當聖經將等候,與盼望用同一個字表達,也許就點出了等候,盼望的要點:像繩索一般,盼望必定連接到神所應許的終點,而我們的等候也不會枉然。

在詩人眼中,儘管面對風浪,但他依然清楚,與人相比,神是值得等候依靠的(9-10)。在安靜的過程,詩人聽到上帝的聲音,(11),上帝依然慈愛和公平(12)。我們不知道詩人的狀況有沒有得到改善,但詩人能夠繼續等候、繼續盼望,以等候敬拜上帝,因為他知道他必定會在等候中遇見神,並聽到祂的回應。

思想問題:

  1. 對你來說,等候神困難嗎?為甚麼?
  2. 在你自己的生活中,你可以如何慢慢開始安靜等候神?

你的禱告:

九月二十六日(第19日)

李嘉俊傳道

讚美上帝的偉大和能力

詩篇 四十七1,2,6,7

1萬民哪,你們都要鼓掌!用歡呼的聲音向神呼喊!

2因為耶和華至高者是可畏的,他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

6你們要向神歌頌,歌頌!向我們的王歌頌,歌頌!

7因為神是全地的王,你們要用聖詩歌頌!

在詩篇的開首,詩人召集萬民一同向上帝呼喊,因為耶和華是全地的王(1-2)。接著兩節經文帶著軍事聯想,詩人描述萬民萬族服因耶和華服在以色列民腳下(3-4),因為耶和華讓以色列勝過了所有敵人。然而若我們熟悉以色列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其實以色列從來都不是一個可以讓周遭列國跟從他們的文化和宗教的大國。究竟詩人看見萬民服在以色列民的眼光從何而來?

每當我們提及權柄,我們都可能帶著猶豫,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權力太多時候只帶來欺壓和自私,然而這卻不是這篇詩篇的走向。詩人在第1至4節描述了耶和華的威嚴和權柄,但從第五節開始,整個氛圍從權柄的威嚴轉換到萬民的熱情。首先是上帝在萬民的呼喊聲和號角聲中升高,接著詩人連續拋出五個「你們要歌頌」的命令,「你們要向上帝歌頌歌頌!向我們的王歌頌歌頌!因為上帝是全地的王,你們要用聖詩歌頌!」(6-7)

       歡呼聲、號角聲、歌頌聲,萬民在耶和華這君王面前,不是被威逼臣服,卻是滿心樂意的慶賀。當來到第8節,詩人終於揭曉耶和華為何在前面上升,「上帝作王治理列國,上帝坐在他的聖寶座上。」原來萬民的慶賀,是因為他們正在參與耶和華的登基禮;耶和華上升,因為祂正要登上祂的寶座。
      耶和華作王,這不但是詩人的願望,更是上帝要在地上實現的光景。最終詩篇以詩人想像的畫面作結,「萬民的君王聚集,要作亞伯拉罕的上帝的子民。」(9)。萬族萬民不但沒有反抗的意思,更積極想要成為上帝的子民。注意詩人的細節:不單是「上帝的子民」,更是「亞伯拉罕的上帝的子民」。
      當耶和華揀選亞伯拉罕,應許他成為大國,是要他祝福地上的萬族。上帝揀選以色列民,甚至今天我們作為門徒,同樣不是單單讓我們享受作上帝兒女的身分而已。我們的使命,在於讓萬族萬民歡喜地來到耶和華面前,踴躍想成為祂的子民。
      上帝的偉大和能力,在於祂讓我們成為世界的祝福,祂呼召我們成為讓萬國樂於服於耶和華腳下的使者。

思想問題:

1. 對你來說,「耶和華為王」有甚麼意義?你過去的信仰生命有看上帝為王嗎?

2. 在你自己的生活中,有甚麼機會可以讓萬族萬民歡喜地作上帝子民?

你的禱告:

九月二十五日(第18日)

李嘉俊傳道

讚美上帝的公義、信實和慈愛

詩篇 三十三1-5

1義人哪,你們當因耶和華歡呼,正直人理當讚美耶和華。2你們要彈琴稱謝耶和華,用十弦瑟歌頌他。3應當向他唱新歌,彈得巧妙,聲音洪亮。4因為耶和華的言語正直,他的作為盡都信實。5他喜愛公義和公平,遍地滿了耶和華的慈愛。

上帝的公義、信實和慈愛,究竟在哪裏可以被看見?在這篇詩篇開段,詩人以興奮的邀請讓義人們參與在他的敬拜中。接著他重述上帝從以往到今天的工作:耶和華以說話創造天地,將水和地分開,創造天地(6-7)。耶和華同樣讓祂的旨意成就在地上的列國和萬民中間(8-12),明瞭每個人的心思作為(13-15)。在詩人眼中上帝的公義、信實和慈愛自創造開始,在世界、在每個人的生命中彰顯。詩人堅信,上帝的公義、信實、慈愛不只是抽象的神學概念,更是在每個人身邊,肉眼可見的事物上。

雖然詩人一直讚嘆上帝創造的大能和權柄,但他並不幼稚,覺得世界的一切已經很美好。詩人在讚美的同時,看見生命受威脅,饑荒中的人,看見他們依然在等候耶和華的拯救(18-19)。在破碎的世界中,究竟上帝的公義,信實和慈愛如何依然遍滿全地?

我們可能會習慣以此刻的處境狀況去衡量上帝是否與我們同在。若世界此刻有太多眼淚、苦痛、不公義,我們心裏不期然就會質疑上帝此刻是否缺席。儘管頭腦上我們知道上帝應許與我們同在,我們依然會覺得信仰與現實有太大差距。

對詩人來說,上帝的公義、信實和慈愛並不取決於身邊處境的好壞。在一切彷彿崩壞之時,上帝依然正施行公義,對祂的子民信實,向仰望祂的人施慈愛,因為公義、信實和慈愛的背後是上帝所立的約。所謂立約(berith),就是上帝選擇將自己與祂的創造、祂的子民共同進退。回顧聖經中的立約,洪水過後,上帝與挪亞,並所有生物立約,應許不再以洪水滅絕全地;在曠野地,祂與以色列民立約,表明他們是祂子民的身分;及後耶和華與亞伯拉罕與大衛立約,可見耶和華的心意,眼目從遠到近慢慢聚焦,直到耶穌基督以十架上留出的血與門徒,與所有跟隨祂的人立新約。

單單環顧世界,我們或許依然會覺得世代黑暗、了無希望。詩人在詩篇的末段再次申明他的信心:「我們的心向來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是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必靠他歡喜,因為我們向來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行慈愛!」(20-22)因著耶和華立約的公義、信實慈愛,我們可以等候耶和華,深信在再黑的黑暗中,上帝終會將創造,將我們帶到最終的光明。

或許我們能親眼見證,或許不能,但耶和華的守約不會落空。願主的公義、信實和慈愛,教導我們如何重新理解周遭讓人失望、落魄的境況。

思想問題:

1.       當你將目光放在這個世界,自己的生活上,你有感到過上帝缺席嗎?為甚麼?

2.       對你來說,當你難過∕失落時,以上帝立約的角度重新理解周遭的事,全心等候上帝困難嗎?為甚麼?

你的禱告:



 

九月二十四日(第17日)

李嘉俊傳道

以敬畏和戰兢來敬拜上帝

詩篇 五4,7

4因為你不是喜愛邪惡的神,惡人不能與你同住。

7至於我,我必憑你豐盛的慈愛進入你的居所,我要存敬畏你的心向你的聖殿下拜。

      在昨天的詩篇中,詩人向上帝表達自己最真實,最不修飾的情感。在今天的詩篇中,即使詩人遭受惡人欺壓、逼迫,詩人向上帝呼求最大的理據,卻並非因為自己深陷苦況:「因為你不是喜愛邪惡的上帝,惡人不能與你同住。狂傲的人不能站在你眼前;凡作惡的,都是你所恨惡的。說謊言的,你必滅絕;好流人血、玩弄詭詐的,都為耶和華所憎惡。」(4-6)詩人的理據,在於耶和華是不能與邪惡並存的上帝。
      沒錯,這位上帝是一位關注對與錯、善與惡的主。但對詩人來說,這位上帝不只是那位坐在審判席上,高高在上的法官,上帝同樣是詩人口中的「的王,的上帝」,是那位會留心聆聽他每個呼求,「早晨必聽我(他)的聲音」的那位主(1-3)。耶和華既關心宏大的善惡之分,但祂同樣關心每個人的個別呼求。
       上帝愛公義,不喜愛邪惡。或許這個是我們早已明瞭的上帝屬性。但當我們撫心自問,我們可能發現,比起公義,其實我們與邪惡距離更近。當我們直視自己內心的黑暗,我們應該如何繼續像詩人般,「憑你豐盛的慈愛進入你的居所,我要存敬畏你的心向你的聖殿下拜」?
      傳統上,「大衛的詩」這個在詩篇前的小標題註明大衛是該詩篇的作者。縱使現今學者對這說法眾說紛紜,但大衛的一生的確能夠帶我們體會更多詩篇的內容。縱覽大衛一生,有太多的時刻他都與詩篇中的惡人太相似;他口中沒有誠實,心裏充滿邪惡,卻沒有阻礙他來到聖殿朝見耶和華。

何謂義人,何謂惡人?詩篇的末段似乎給出一個答案:「凡投靠你的,願他們喜樂,時常歡呼,因為你庇護他們;又願那愛你名的人都靠你歡欣。」(11)凡投靠耶和華的,都得到耶和華庇護,無分義人惡人。只要願意投靠耶和華,就得護蔭。

      詩人知道自己同樣距離邪惡不遠,所以只能以敬畏,戰兢的心朝見上帝。但當他願意踏出朝見上帝的一步,他的畏懼都因為耶和華豐盛的慈愛變成歡呼。同一位上帝,在新約舊約中,展現同樣的恩典。

思想問題:

1.       此刻的你,會看自己為義人還是惡人?為甚麼?

2.       當你來到耶穌面前,你有否曾感到敬畏∕戰兢?這篇詩篇讓你對自己的信仰有甚麼提醒∕領受?

你的禱告:

九月二十三日(第16日)

李嘉俊傳道

讚美上帝的拯救

詩篇 十三5-6

5但我倚靠你的慈愛,我的心因你的救恩快樂。6我要向耶和華歌唱,因他厚厚地恩待我。

      在上一個章節,以頭腦、智慧理解上帝的作為和心意固然是信仰中重要的一環,但人的心思、情感同樣是信仰能夠遇見上帝的地方。詩篇正正是情感的全然傾倒。究竟詩篇為何被納入聖經裏面?當聖經裏面絕大部分的書卷都是上帝向人的說話,詩篇卻是恰恰相反,記載了詩人們向上帝的說話。因此在詩篇中,我們除了看經文的教導,更多的是我們可以運用我們的想像力去體會詩人的感受和經歷。
      當我們閱讀第5至6節,我們可能會不以為然,因為我們的信仰最大的焦點就在上主的慈愛,上帝的救恩上。所以向耶和華歌唱,感恩,都是自然不過的事。但當我們從頭開始閱讀這篇詩篇,我們會發現其實詩人的敬拜讚美一點也不自然。「耶和華啊,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你轉臉不顧我要到幾時呢?我心裏籌算,終日愁苦,要到幾時呢?我的仇敵升高壓制我,要到幾時呢?」(1-2)對詩人來說,在詩歌的當刻,上帝的拯救尚未來臨。
      原來詩人讚美的開初,是他對上帝的控訴,他自覺已被上帝遺棄不顧。當我們經歷同樣的遭遇,在苦痛裏面,通常我們會有兩個回應。我們可能在控訴與讚美之間,二擇其一。我們可能抱怨上帝無理,明明應許愛我們、看顧我們,卻讓我們孤身面對愁煩災禍。我們可能依然讚美上帝,因為這是我們一直被教導的方式。前者可能覺得後者信仰過於表面,不能涵蓋生命的一切悲與喜。後者則可能會覺得前者信心太少,只顧自己情感。
      兩種應對,看似互相排斥,但詩人的選擇是兩者並存,既保留向上帝的控訴,卻依然堅持抓緊上帝的慈愛。在詩人眼中,信仰既不只有讚美,同時也必須包含有控訴。完整的信仰不只苦毒的控訴,也不只片面的讚美,詩人的信仰,是要在提問和感恩,及一切在中間的經歷,都依然堅持向神求告。「耶和華—我的上帝啊,求你看顧我,應允我!」(3)即使充滿控訴,即使身處艱苦,詩人仍深信他的求告必定會被垂聽。
       苦中控訴,苦中讚美,這是詩人的敬拜,也是對我們的邀請,要我們體會覆蓋我們整個生命的信仰。讚美上帝的拯救,不只在雨過天晴的時候,在苦中,我們的喜樂,我們的控訴是同等的,兩者同樣是我們敬拜的一部分。

思想問題:

1.       你生命中有遇過難以理解,接受的事嗎?當刻的你如何面對?

2.       當你看到詩人的控訴和讚美並存,對你的信仰有甚麼鼓勵∕挑戰?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