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日 (第15日)

周淑敏牧師

以實踐神的心意來敬拜

以賽亞書 一10-17

10所多瑪的官長啊,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言語!蛾摩拉的百姓啊,要側耳聽我們神的教誨!11耶和華說:「你們許多的祭物於我何益呢?公綿羊的燔祭和肥畜的油脂,我已經膩煩了;公牛、羔羊、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悅。12「你們來朝見我,誰向你們的手要求這些,使你們踐踏我的院宇呢?13不要再獻無謂的供物了,香是我所憎惡的。我不能容忍行惡又守嚴肅會:初一、安息日和召集的大會。14你們的初一和節期,我心裏恨惡,它們成了我的重擔,擔當這些,令我厭煩。15你們舉手禱告,我必遮眼不看,就算你們多多祈禱,我也不聽;你們的手沾滿了血。16你們要洗滌、自潔,從我眼前除掉惡行;要停止作惡,17學習行善,尋求公平,幫助受欺壓的,替孤兒伸冤,為寡婦辯護。」

以賽亞先知得默示在10至15節中審判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官長及百姓,神表達不喜悅他們的敬拜,而16至17節說出神的心聲。回應神的子民心裏的問題,說出甚麼才是神所喜悅及接納的敬拜。

第16節有四個命令式動詞,「要洗濯、自潔、除掉惡行、止住」表達出急迫懇切的勸誡,讓我們感到耶和華為百姓而憂心,透露出期望百姓快快自潔的渴求。處理了及停止內在的惡,就可以進入17節活出積極行善的生命,17節也是連續五個命令式動詞,勸勉五方面的行善。分別是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辯屈。這些都是屬於外在的行為表現。若沒有內在的改變,則無法真正行出外在的善行。[1]

神願意教導子民如何真實地敬拜,但需要子民願意聆聽及立定心志,願意有由內到外的更新及改變。

思想問題:

  1. 檢視你現時的敬拜生活,就今日神的說話所提醒,嘗試定下1-2個的目標,實踐在你的生活之中。

你的禱告:


[1] 呂紹良:《天道聖經註釋以賽亞書(卷一) 》 (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14)。頁85-86。

九月十九日 (第14日)

周淑敏牧師

以察驗神的心意來敬拜

以賽亞書 一10-17

10所多瑪的官長啊,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言語!蛾摩拉的百姓啊,要側耳聽我們神的教誨!11耶和華說:「你們許多的祭物於我何益呢?公綿羊的燔祭和肥畜的油脂,我已經膩煩了;公牛、羔羊、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悅。12「你們來朝見我,誰向你們的手要求這些,使你們踐踏我的院宇呢?13不要再獻無謂的供物了,香是我所憎惡的。我不能容忍行惡又守嚴肅會:初一、安息日和召集的大會。14你們的初一和節期,我心裏恨惡,它們成了我的重擔,擔當這些,令我厭煩。15你們舉手禱告,我必遮眼不看,就算你們多多祈禱,我也不聽;你們的手沾滿了血。16你們要洗滌、自潔,從我眼前除掉惡行;要停止作惡,17學習行善,尋求公平,幫助受欺壓的,替孤兒伸冤,為寡婦辯護。」

      以賽亞先知在第一章已指出猶大百姓的罪惡,帶出神對百姓作出的警誡。第10節神直接責罵官長及百姓,分別稱呼他們為「所多瑪的眾官長」及「蛾摩拉的人民」,舊約所多瑪與蛾摩拉都是外邦人,是敗壞中的敗壞,他們已標籤為敗壞的意思,舊約聖經中也僅這一次,藉以賽亞先知的口用所多瑪、蛾摩拉來稱呼上帝所揀選的百姓,可見神的不悅,也反映出主前第八世紀上帝的子民在屬靈上的敗壞。[1]
      耶和華在11至15節明明地表達:我不喜悅、我所憎惡、我心裏恨惡、不聽子民的祈禱等,說明神對子民信仰與生活不一的不喜悅。原來耶和華與子民的溝通是可以很直接及坦誠。原來神都有「頂唔順」子民自以為是的敬拜。原來神對認識祂的子民是有期望的。所以敬拜的焦點不是我們覺得是「好」或是「有」敬拜,而是從神的話及訓誨中聽出對祂的認識及如何遵行出來。

思想問題:

  1. 假設一個復活節的崇拜中,講員對我們講出神的心聲,指出神不喜悅我們的敬拜、憎惡我們所奉獻金錢、心裏恨惡我們表裏不一的敬拜,你會有何感受及回應?
  2. 「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一一九105。求神的話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偽信仰」或是「假冒為善」,坦誠地求主赦免我們的罪。

你的禱告:


[1] 呂紹良:《天道聖經註釋以賽亞書(卷一) 》 (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14)。頁81。

九月十八日 (第13日)

周淑敏牧師

敬拜獨一真神

出埃及記 二十3-6

3「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4「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甚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5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們,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懲罰他們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6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施慈愛,直到千代。

十誡是耶和華親自直接向以色列人的宣告,原文直譯是「十言」或「十句話」(出埃及記三十四28)。由於十誡是在立約的歷史架構下頒布,顯示雙方不是基於平等關係,神以誡命來規範人的行為,說明人沒有立約的智慧與能力,亦無法完全避免錯誤。在創世記一章28節及二章16至17節神給人的祝福也是以命令的方式發出。[1]

      第一誡命是「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二十3),原文直譯是「在我面前」或「在我之前」,提到神的獨一性,以及信奉耶和華的首要性,要求對祂全然忠心的基礎。[2]而第二條的誡命是補充第一條「不可為自己做偶像」。
      十誠命令對象均用「你」(第二人稱男性單數)。這個「你」是指立約羣體中的每一個人,強調個人遵行律法,對於整個羣體守約的重要性。這個「你」也說明十誡是要建立神與每一個以色列民的「個人性的關係」,而非抽象的法典。其目的是要人人都遵行,對神有正確的回應,這才能真正維繫約的關係。因神是個人的神,要與人建立個人的關係。[3]  

思想問題:

  1. 慢慢地讀出3至6節的經文兩次,用祈禱的心聆聽神向你所說的誡命。
  2. 「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是第一條的誡命,也是敬拜的基礎,認定神的獨一性,對你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何影響?

你的禱告:


[1] 賴建國:《普天註釋出埃及記》(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18)。頁286。

[2] 賴建國:《普天註釋出埃及記》(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18)。頁288。

[3] 賴建國:《普天註釋出埃及記》(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18)。頁286。

九月十七日 (第12日)

周淑敏牧師

被神改變,活出新生命的敬拜

約翰福音 四27-30

27正在這時,門徒回來了。他們對耶穌正在和一個婦人說話感到驚訝,可是沒有人說:「你要甚麼?」或說:「你為甚麼和她說話?」28那婦人留下水罐,往城裏去,對眾人說:29「你們來看!有一個人把我素來所做的一切事都說了出來,難道這個人就是基督嗎?」30他們就出城,來到耶穌那裏。

      接續昨天的默想,今天的經文,除了有那位撒瑪利亞婦人與耶穌對話後的回應,同時,也加入門徒對耶穌與那婦人談話的反應。
      第27節中指出門徒不知道耶穌與那婦人談論內容是甚麼,只因傳統及文化,令他們對耶穌的行為有所希奇。希奇可指是驚訝。明顯地就當時的文化,猶太人不會與撒瑪利亞人有交流,同時,老師也不會與婦人談話,這些舉動令門徒感到驚訝。
      第28節那婦人原定那時去取水避開鄉親,但與耶穌交談後,她竟留下水罐子,直接入城,可見她認識耶穌後生命已有不同,她還主動向鄉親分享自身的經歷,並且將耶穌與基督放在一起,引起城內的人的好奇,讓眾人自己去尋找耶穌。耶穌一步一步啟示自己,那婦人聽了就相信,並且即時願意與他人一同分享,好讓其他同城的人去了解及認識耶穌。
      那婦人當下把「信」活出來,她的見證中包含自身的經驗與耶穌的身份,她即時成了耶穌的見證人,她因認識耶穌而生命立時改變,樂意與他人連結及分享遇見基督,經文中她的短小但有力的見證,實在是值我們一同學習。

思想問題:

  1. 門徒在跟從主耶穌時,耶穌都給門徒不少希奇的感受。他們驚奇及不能理解,對你今日作主門徒,同樣在生活中出現信仰的「希奇」時,讓你對神及自己帶來甚麼新的角度?
  2. 那婦人因信而作見證,那刻的生命敬拜焦點由在當下打水轉移因認識耶穌而分享哪裏有活水,對你生命有何反思。

你的禱告:

九月十六日 (第11日)

周淑敏牧師

以靈和真理敬拜神

約翰福音 四19-26

19婦人對他說:「先生,我看你是一位先知。20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敬拜神,你們倒說,應當敬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21耶穌對她說:「婦人,你要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敬拜父,既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22你們所敬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敬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23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敬拜他。24神是靈,所以敬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25婦人對他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會把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26耶穌對她說:「我就是,正在跟你說話呢!」

      約翰福音第四章1至15節中交代了耶穌刻意行經撒瑪利亞,祂正午休息時向井旁打水的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開始了他們之間的對話,談話之間耶穌由求水者轉為賜水者,祂一方面指出那婦人過去的歷史,另一方面明確地說出自己就是那位猶太人所等候的彌賽亞,是賜人活水的那位。19節至26節繼續了耶穌對那婦人耐心的教導及期盼那婦人的回應。
      若我們代入那婦人的角色,不難理解為何那婦人稱呼耶穌為先知,她似懂非懂眼前這位先生。先生是當時的學生對老師尊敬的稱呼,先知是指神的代言人,負責傳遞神的說話,那婦人誠實地表達對眼前耶穌的尊重。
      耶穌直接邀請那位婦人相信祂及教導她正確地認識神,耶穌明言崇拜的對象是天父,正確的崇拜在於人是否正確地認識神,與祂有正確的關係,「心靈和誠實」也可譯作「靈和真理」,[1]正確的關係是以「靈和真理」來建立。我們可參考約翰福音一章17節及三章3至8節約翰之前已讓讀者知道耶穌是真理和聖靈的橋樑並賜與者。而這裏,耶穌親自一步一步啟示自己,好讓那位婦人相信祂就是基督。
      回想自己信主那刻,我都是片面地認識耶穌,若不是聖靈的感動及天父的恩惠,讓我說出相信耶穌並將生命擺上,以主耶穌為我的生命的主及拯救的主,讓我繼續認識耶穌,在生命裏尋回正確的對象,主耶穌擁抱及拯救微小的我,開展了我生命新一頁。

思想問題:

  1. 回想你信主那刻,聖靈讓你如何一步一步認識主耶穌,讓我們藉個人的經歷而感恩。
  2. 現時你與神的關係如何?耶穌說出正確的敬拜是有對神正確的認識,在生活中與天父同行,並接受「靈及真理」的教導是十分重要的。耶穌邀請那位婦人信祂,對你今日有何激勵?

你的禱告:


[1]孫寶玲:《約翰福音文學註釋》(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04)。頁64。

九月十三日 (第10日)

黃敬熙傳道

天上敬拜的高峰

啟示錄 十九1-8

1此後,我聽見好像有一大群人在天上大聲說:「哈利路亞!救恩、榮耀、權能都屬於我們的神。2他的判斷又真實又公義;因他判斷了那大淫婦,她用淫行敗壞了世界。神為他的僕人伸冤,向淫婦討流僕人血的罪。」3他們又一次說:「哈利路亞!燒淫婦的煙往上冒,直到永永遠遠。」4那二十四位長老和四活物就俯伏敬拜坐在寶座上的神,說:「阿們。哈利路亞!」5接著,有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神的眾僕人哪,凡敬畏他的,無論大小,都要讚美我們的神!」6我聽見好像一大群人的聲音,像眾水的聲音,像大雷的聲音,說:「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神、全能者,作王了。7我們要歡喜快樂,將榮耀歸給他;因為羔羊的婚期到了,他的新娘也自己預備好了,8她蒙恩得穿明亮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們的義行。」

      今天經文以「此後」開始,是描述上文天使舉起大石扔下海裏,宣告對巴比倫—即邪惡勢力的刑罰,之後再一次進入天上敬拜。當中有四段的禱文,都是以哈利路亞作起始。哈利路亞是希伯來文(halelu-yah),「哈利路」是命令式「你們要讚美」,「亞」是上主的簡稱,即命令「你們要讚美上主」。說明上主在地上施行公義,天上敬拜也宣告同心讚美上主。
      從聲音來源可以把經文分作三個段落。1至2節是從群眾,讚美上主的判斷是真實和公義,對敗壞世界的淫婦作出判斷。當中「真實(alethinos)」是指真理,說明不是以世界的標準,而是按神的真理。第二段4至5節是活物和長老的聲音,命令眾僕人讚美上主。眾僕人無論大小,都是敬畏的人(hoi phoboumenoi),此字也有害怕的意思,說明我們作僕人的,也要有敬畏∕害怕的心,反思自己是否符合上主的真實和公義。
      第三段6至8節又回到群眾的聲音,就是這天上敬拜的高峰,宣告上主作王。羔羊的婚宴時候來到,新婦已經預備好。經文中新婦(he gune)是單數,並有定冠詞,說明不是群眾各自成為新婦,而是整個信仰群體成為一個指定的新婦。穿上光明潔白的細麻衣,就是眾聖徒的義(dikaiomata),這個「義」在聖經中不是指道德倫理,而是上主的誡命,說明新婦的裝飾,就是信徒竭力遵行上主的誡命。

思想問題:

  1. 上主應許作王掌權,判斷邪惡,我們能確定自己在真實公義中嗎?
  2. 天上敬拜高峰是羔羊的婚宴,我們如何預備好成為合一的新婦?

你的禱告:

九月十二日 (第9日)

黃敬熙傳道

天上敬拜的結果

啟示錄 七9-17

9此後,我觀看,看見有許多人,沒有人能計算,是從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語言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10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於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神,也歸於羔羊!」11眾天使都站在寶座和眾長老,以及四個活物的周圍,俯伏在寶座前,敬拜神,12說:「阿們!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能、力量都歸於我們的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13長老中有一位回應我說:「這些穿白衣的是誰?是從哪裏來的?」14我對他說:「我主啊,你是知道的。」他向我說:「這些人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他們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得潔白。15所以,他們在神寶座前,晝夜在他殿中事奉他;那坐在寶座上的要用帳幕覆庇他們。16他們不再飢,不再渴;太陽必不傷害他們,任何炎熱也不傷害他們,17因為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神必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

      啟示錄五章提到各國、各族、各人群、各方言都被羔羊的血買贖,到了七章描述他們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大聲高呼。手拿棕樹枝(phoinix)一字,在新約聖經中只有在此節和約翰福音十二章13節使用,似乎讓我們看到場景的相似性。然而約翰福音中吶喊的是猶太人,當時十架的救贖並未成就。本章節描述的是各國中沒人能數點,被救贖的人群,在天上敬拜中與四活物和長老一同敬拜神。
      這些人和未被救贖的人有甚麼不同?他們是身穿白衣,經歷過大患難—這患難應該指初期教會被逼迫的處境。經文14節原文中使用了兩個動詞來描述他們的白衣,1)是被洗過的(eplunan)、2)是被潔白的(eleukanan),兩者都是用羔羊的血而做,說明不是他們能撐過患難而穿白衣,而是羔羊的血讓他們經歷過患難,洗淨和潔白,是我們在患難中,神所賜的盼望和應許。
      經文第15節以「正因如此(dia touto)」說明已得贖穿白衣的人要做的事。就是晝夜在神的殿中「敬拜(latreuousin)」。而上主賜下三個給被救贖者的應許,1)以帳幕遮蓋保護他們、2)牧養並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3)擦去他們眼中的淚水。說明我們作信徒,應不住的敬拜上主。主必賜下保護、引導和安慰給每位被羔羊寶血救贖的信徒。

思想問題:

  1. 我們能歷過患難,穿上清潔、潔白的公義袍,是我們能忍耐、有能力,還是單靠羔羊的寶血?
  2. 上主應許我們在敬拜中,必得著保護、引導和安慰,你有經驗過嗎?

你的禱告:

九月十一日 (第8日)

黃敬熙傳道

天上敬拜的焦點

啟示錄 五8-14

8他一拿了書卷,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就俯伏在羔羊面前,各拿著琴和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9他們唱新歌,說:「你配拿書卷,配揭開它的七印;因為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支派、各語言、各民族、各邦國中買了人來,使他們歸於神,10又使他們成為國民和祭司,歸於我們的神;他們將在地上執掌王權。」11我又觀看,我聽見寶座和活物及長老的周圍有許多天使的聲音;他們的數目有千千萬萬,12大聲說:「被殺的羔羊配得權能、豐富、智慧、力量、尊貴、榮耀、頌讚。」13我又聽見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滄海裏和天地間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說:「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在寶座上的那位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14四活物就說:「阿們!」眾長老也俯伏敬拜。

      今天經文描述四活物和長老都俯伏在羔羊前敬拜,他們各拿著琴(kithara)是大衛的樂器,代表音樂敬拜;並各拿著盛滿香的金碗(phiale),香是眾聖徒的禱告;說明天上敬拜是音樂和禱告同步進行,成為向上主的獻呈。(因此我們周六祈禱會也是音樂和祈禱並行,鼓勵大家參與。)
      在這天上敬拜中他們唱了三首歌,當中焦點都是羔羊(arnion)。從第一首歌的原文中我們看到羔羊是「配取得書卷並打開它的封印」,祂已被殘殺(sphazo),藉祂的血從各族、各方言、各人群及各國中已買贖歸神,已經使他們成為我們神的國度、祭司,並將要在地上掌權。說明天上敬拜的焦點主角,就是以血救贖我們的,在寶座的羔羊—基督耶穌。及後第二、第三首歌也讓我們知道,羔羊是配得頌讚、榮耀、權柄、能力⋯⋯。
      從天上敬拜第一首歌的動詞,當中被殘殺、買贖、成為神的國度、祭司,都是過去式的,說明這些都是已經發生、確定的事實。然而我們注意到,在地上「掌權」一詞卻是將來式,說明信徒在地上為神掌權,是還沒有發生,但卻是主所應許將要發生的。因此我們敬拜的焦點是基督耶穌,寶血救贖我們是已發生的事實,我們已成為屬神的國度和祭司。然而我仍可能落在困難和不公義中,但我們要確信,將來我們會為神在地上掌權的。

思想問題:

  1. 我們敬拜的焦點是羔羊—耶穌基督,但我們在唱詩敬拜是如何表達出來?
  2. 祈禱、唱是我們該作的同步敬拜,但我們和身邊的人可能仍每天受苦,你如何在敬拜中經歷神的應許?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