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九日(第5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9-16

9第二天,他們走路將近那城,約在正午,彼得上房頂去禱告。10他覺得餓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預備飯的時候,彼得魂遊象外,11看見天開了,有一塊好像大布的東西降下,四角吊著縋在地上,12裏面有地上各樣四腳的走獸、爬蟲和天上的飛鳥。13又有聲音對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14彼得卻說:「主啊,絕對不可!凡污俗和不潔淨的東西,我從來沒有吃過。」15第二次有聲音再對他說:「上帝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俗的。」16這樣一連三次,那東西隨即收回天上去了。

本來上帝也可以同步,在祂向哥尼流顯異象的時候,也叫彼得看見異象。不過,彼得之魂遊象外的震憾,其果效要和那兩位僕人並那虔誠士兵到來的時間配合。那時「他們走路將近那城」,彼得正在那時禱告,「他覺得餓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預備飯的時候」。這個描述顯示彼得在禱告的時候,也正面對午餐時間食慾大動的挑戰。故此,當他看見那從上面垂下來各樣四腳的走獸、爬蟲和天上的飛鳥,耳隨又傳來聲音對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這才更為震憾。

但彼得是清醒的,也是道德正確的。這些在他眼前展示出來的,沒有一樣是潔淨的。所以,他自小沒有吃過,此時此刻也不會逾越這界限。然後那聲音說:「上帝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俗的。」這違反聖經(摩西五經)的教導的,按平常而言,彼得拒絕是應該的。我們或許也會如此教導信徒,有人若說自己從上帝那裡有甚麼新的領受,也要加以查驗是否合乎聖經的教導。

如何查驗?個別的事,經驗也因人而異。不過,神人互動的模式,經驗累積下來反映出的一種典範(pattern),是值得留意的。聖經也有一種的典範供參考,至少在讓讀經人可以辨識出那是敘事中上帝對人說話的模式。在此,對彼得說話的聲音是一連三次。不是句句一樣的重覆三次,而是內容之所指是同一件事。如果說路加—行傳的作者喜愛引用舊約的,尤其是申派歷史中(由申命記到列王紀下)的先知傳統,那麼我們可以在撒母耳記裡便讀到先知撒母耳兒時的經歷。話說耶和華呼叫撒母耳,沒有經驗的他去詢問以利是否在呼叫他。後者說沒有。前後兩次之後,有經歷的以利

省起,便教導撒母耳該有的應對。於是,「耶和華第三次再呼喚撒母耳。撒母耳起來,到以利那裏,說:『你叫我嗎?我在這裏。』以利才明白是耶和華呼喚這小孩」(撒上三8)。「三」次,正如先前掃羅經歷「三」天看不見,或更早如亞伯拉罕行三天的路程到摩利亞山(參札記第47天),都是聖經的一種敘事手法,也可稱之為成喻(trope)。因為一再出現,一遇到,我們便會稍作停頓,留意其中事件的特殊含義。

或許,我們生命中也有些重覆再三出現的事,若有,確實值得稍作停頓,留意其中是否有甚麼特殊的提醒。當然,不一定會有。只是,每隔一段日子能稍作停留思考,不也是一個好的生命習慣嗎!當然,我們不是把信仰變成民間對數字的迷信,而是明白聖經的記載借數字的文學手法作出的提示。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四月二十六(第5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1-8

1在凱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2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上帝。他多多賙濟百姓,常常向上帝禱告。3有一天,約在下午三點鐘,他在異象中清楚看見上帝的一個使者進來,到他那裏,對他說:「哥尼流。」4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惶地說:「主啊,甚麼事?」天使對他說:「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已達到上帝面前,蒙記念了。5現在你要派人往約帕去,請一位稱為彼得的西門來。6他住在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裏,房子就在海邊。」7向他說話的天使離開後,哥尼流叫了兩個僕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的兵來,8把一切的事都講給他們聽,然後就派他們往約帕去。

      原來從約帕北上就是位於撒瑪利亞的凱撒利亞。上主看見那裡有一位虔誠人。他名叫哥尼流。作者指出他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我們猜想他率領的那一百人應該都是從意大利召募來的,奉派駐紮於凱撒利亞,卻無疑是如假保換的羅馬人。
      身位軍官,卻樂善好施,哥尼流也「常常向上帝禱告」。我們估計他的為人在軍中也是為下屬所欣賞。聖靈的工作不分膚色種族,地位的高低,不分猶太人或羅馬人。作者豈不曾引述約珥書的話說:「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血肉之軀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少年要見異象;⁄你們的老人要做異夢。」(徒二17)。所以,哥尼流「在異象中清楚看見上帝的一個使者」正是應驗了約珥書裡的話。那時是下午三點鐘,肯定不是作夢。
      上帝的使者只呼叫他一聲(不像先前像呼叫掃羅一樣的重覆叫著「掃羅,掃羅」)。哥尼流既常常向上帝禱告,知道那是誰對他說話,「驚惶」是自然的,因為禱告歸禱告,上帝說話則非同尋常。原來他平常的禱告和賙濟,上帝是記念的。願我們也禱告不要灰心,行善也不要喪志。既知道這是正確的事,便只要一心一意的去做。
      主給哥尼流的指示,實在具體得叫我們咋舌。不但說要派人去約帕找彼得,還清清楚楚指明彼得「住在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裏,房子就在海邊。」這事非同小可。話說列王紀上記載在以色列王國分裂前夕,有一位神人向耶羅波安王發預言說伯特利的壇必裂。耶羅波安感到驚訝,遂邀請神人隨他回宮,想必是要款待對方。沒想到這神人答道:「你就是把你一半的王宮給我,我也不跟你進去,也不在這地方吃飯喝水,因為耶和華的話這樣吩咐我說:『不可吃飯喝水,也不可從你去的原路回來。』」於是神人從別的路回去,不從他到伯特利來的原路回去」(王上十三8-10)。這指示也可甚為仔細,確實是非同小可。
      有了清楚領受後,哥尼流派了「兩個僕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的兵」前往約帕去見彼得。即使是表面上按著社會地位而言不起眼的,作者也不忘記下他們也有分於整個過程中聖靈的工作是如何完成的。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四月二十五日 (第5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九36-43

36在約帕有一個女門徒,名叫大比大,翻出來的意思是多加;她廣行善事,多施賙濟。37當時,她患病死了,有人把她清洗後,停在樓上。38呂大原與約帕相近;門徒聽見彼得在那裏,就派兩個人去見他,央求他說:「請快到我們那裏去,不要耽延。」39彼得就起身和他們同去。他到了,就有人領他上樓。眾寡婦都站在彼得旁邊哭,拿多加與她們同在時所做的內衣外衣給他看。40彼得叫她們都出去,然後跪下禱告,轉身對著屍體說:「大比大,起來!」她就睜開眼睛,看見彼得,就坐了起來。41彼得伸手扶她起來,叫那些聖徒和寡婦都進來,把多加活活地交給他們。42這事傳遍了約帕,就有許多人信了主。43此後,彼得在約帕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裏住了好些日子。

      話說彼得在呂大醫治了以尼雅之後,仍在呂大。但那時候在約帕有個叫大比大的女門徒病死了。本沒有計劃往西北方向前往約帕的他,是有人聽聞他人就在約帕東南方約十七公里之處的呂大,才差人去向他求助。[1]約帕位於耶路撒冷西北約五十五公里,乃屬當時猶大省境內。[2]
      原來大比大(又叫多加)是個樂善好施的女門徒。我們不知道她歲數多大,但顯然好人死得太早吧!作者說:「她患病死了,有人把她清洗後,停在樓上。」人死了,這樣的事當然也會引發我們想起耶穌叫死人復活的經歷,來人特別叮嚀:「不要耽延。」更是叫我們想起相關的敘事:比如那管會堂的葉魯,他女兒病死了(可五21-24, 35-43;路八40-42, 49-56),另外還有拉撒路復活的事(約十一1-44)。彼得當然記得這一些。
      彼得到了之後,他們把他領到樓上安放多加屍體的房間。作者特別描述當時的情景說:「眾寡婦都站在彼得旁邊哭,拿多加與她們同在時所做的內衣外衣給他看。」回想當年耶穌也是耽誤了,來到葉魯家之時,他女兒早已死了。當時「眾人都在為這女孩哀哭捶胸」(路八52)。她們把多加有分做的內外衣給彼得看,更是表達出那一分思念之情。我們豈不也如此:關愛的人走了,她或他生前用過的杯、愛看的書,或某一年在倫敦、在曼谷、在吉隆坡、在首爾買回來的紀念品。
      彼得沒說甚麼,只「叫她們都出去」。話說當時耶穌聽說葉魯的女兒已死,到了他的家,「除了彼得、約翰、雅各,和女兒的父母,不許別人同他進去」(路八51)。其實,那些不帶有信心的人,不適合在場。無論是愛心、是信心,都有感染力,都需要心意心情的投注,彷彿都會滲溢於空氣中,影響著一個聚會的「氣場」。甚麼是信心呢?甚麼是不信的心呢?拒絕自己內心的聲音,以及拒絕對方的心,都是信心的虧缺;其實,就如一個銅幣的另一面,這樣的一種信心的虧缺,其實也是愛心的虧缺。
      教會也會猶如那死去的大比大或多加,前者是亞蘭文,後者是希臘文,即鹿的意思。以喻意來說,彼得對著一隻死鹿發話:「大比大,起來。」「她就睜開眼睛」,並且「坐了起來」。彼得這才「叫那些聖徒和寡婦都進來,把多加活活地交給他們」。聚會不一定人多就好;經歷了生命的,才能以「活活」的生命感染人。
      果然,「這事傳遍了約帕,就有許多人信了主。」或許為著這緣故,彼得便「在約帕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裏住了好些日子。」
      我們發現,彼得是四處周遊奔波,而來到呂大。又因在呂大,因靠近約帕被傳去叫因病去世的多加復活,接著又會因他在約帕住了下來一段日子而被聖靈帶領與哥尼流接觸。前面兩者看起來都是行程使然,是彼得隨傳隨遇上人的需要,又是出於人風聞他才傳呼他來幫忙。然後所出現的哥尼流,也是因為地緣成便。然而,這正是聖靈在人世工作的方式。這是後話,就且待下回分解。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參NET Bible行傳十章 sn79。

[2] 參聖光聖經地區資訊網,瀏覽於2023年月6日。

四月二十四日 (第5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九32-35

32彼得在眾信徒中到處奔波的時候,也到了住在呂大的聖徒那裏。33他在那裏遇見一個人,名叫以尼雅,得了癱瘓,在褥子上躺了八年。34彼得對他說:「以尼雅,耶穌基督醫好你了,起來!整理你的褥子吧。」他立刻就起來了。35凡住呂大和沙崙的人都看見了他,就歸向主。

      那邊廂掃羅的事在他回去大數之後告一個段落,這邊廂彼得正隨機在各處傳福音。剛好來到住在呂大那一帶的門徒那裡。[1]在那裡之時,遇到了一位瘸腿的人。話說彼得曾於美門「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醫好一位生來瘸腿的人(三1-10)。此時只乾脆說:「耶穌基督醫好你了,起來!整理你的褥子吧!」他和約翰都曾目睹耶穌行過的神蹟,聽過耶穌對癱子說:「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可二10下-11;太九6下;路五24下)。這信心是從經歷來的。這耶穌對他們而言是實實在在的,復活之後更向他們證明了祂是賜生命的主。這人癱瘓了八年,那一帶的人或許不少人都知道,至少經文說「凡住呂大和沙崙的人都看見了他」,因為見證了這神蹟,便都信了。
      今天,我們周遭更不少身患各種疾病絕症者,雖說今天醫學昌明,但誠如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在《風險社會》一書中指出,我們在面對許多抉擇時,不但沒有了上蒼的護佑的感覺,那提供專業看法的醫生和整個醫療團隊,代表只是團隊和組織(institution),並不為你我承擔任何決定的風險。醫生和醫德兩者也失去了必然的關係。今天,我們或許比往昔更需要信心這東西,但同時我們的經歷也更難整合。我們既不能完全信任當代的體制和專業,又無法撇除對這些的倚賴。但對於耶穌基督的醫治,我們的感覺是模糊的。願我們的信心再能與經歷結合,或說願信實的主,按祂的恩典常透過我們的經歷加添我們的信心,好叫我們可以經歷「被信心」,因為信心是從祂向我們常施信實而來的。
      因一人的經歷,其他人的信就得到堅固了。呂大和沙崙象徵著我們的生活圈以及周遭鄰近的群體。只要細心體察,必聽見當中有一好比以尼雅的人得醫治的見證。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這表達參考了原文和英文的翻譯。

四月二十三日 (第4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九26-31

26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大家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27只有巴拿巴接待他,領他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士革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28於是掃羅在耶路撒冷同門徒出入來往,奉主的名放膽傳道,29並和說希臘話的猶太人講論辯駁,他們卻想法子要殺他。30弟兄們知道了,就帶他下凱撒利亞,送他往大數去。31那時,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都得平安,建立起來,凡事敬畏主,蒙聖靈的安慰,人數逐漸增多。

      位於大馬士革的門徒雖然接納了他,但回到耶穌運動(Jesus movement)—耶穌基督被釘復活後,祂的門徒在五旬節後如雨後春筍到處宣揚這位耶穌—的大本營耶路撒冷,經歷過彼得和約翰不止一次被捉,司提反當眾被打死的一眾門徒。大家談虎色變,對於這位頭號逼迫者,不怕才是假的。
      如果你是掃羅,又會如何自處呢?經文裡沒有描述他的心情,但給我們一個側面的描述:眾人的懼怕對比於巴拿巴的接待。顯然巴拿巴聽過掃羅的經歷,也能娓娓道來把個中過程向使徒們交代。這定然叫耶路撒冷眾門徒都感釋然,除去他們的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們也可以在別人生命的某些時期成為對方的巴拿巴嗎?
      於是,掃羅有一段不算長的時間和耶路撒冷的門徒來往。他有機會放膽講道,展示他的口才和學識,與那些希臘化的猶太人(hellēnistas)辯論(所謂希臘化指的可以包括語言和文化上)。或許沒料到的是,此時想殺他的好像不是耶路撒冷本土,或許習慣以亞蘭語溝通的猶太人。這些希臘化的猶太人可能是散居地中海沿岸各省的人。正如許多散居東南亞一帶的華人,可能出於文化認同,對於傳統中國文化更有一種的民族和文化想像,雖然這想像和現實有時候有不小的落差。或許在異地經歷其他族群的歧視和排斥,所以對於母文化可能更有一種想像中的認同。
      話說掃羅既然又面對危險,耶路撒冷的弟兄便把他帶到凱撒利亞。掃羅便從那裡取程回到自己的家鄉大數。有意思的是,與此情景相比,這些位於巴勒斯坦(作者說「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卻是沒有受到甚麼的衝激和逼迫。我們還記得前此不久,彼得和約翰也被補。但此時教會卻享有平安,而且增長。時勢如何,實在非人能計算得來。作者特別提到他們「凡事敬畏主,蒙聖靈的安慰」,或許也反映著先前確實不安,如今卻經歷著上帝的安慰。讓我們不論得時不得時,都專心仰望祂、敬畏祂。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四月二十二日 (第48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九19下-25

掃羅和大馬士革的門徒一起住了些日子, 20立刻在各會堂裏傳揚耶穌,說他是上帝的兒子。21凡聽見的人都很驚奇,說:「在耶路撒冷殘害求告這名的不就是這個人嗎?他不是到這裏來要捆綁他們,帶到祭司長那裏去嗎?」22但掃羅越發有能力,駁倒住在大馬士革的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23過了好些日子,猶太人商議要殺掃羅,24但他們的計謀被掃羅知道了。他們晝夜在城門守候著要殺他。25他的門徒就在夜間用筐子把他從城牆上縋了下去。

      保羅書信算是新約中最早寫成的作品,筆者認同的看法是帖撒羅尼迦乃他最早寫成的,那要算是第一世紀四十年代末。而保羅稱耶穌為上帝的兒子,最早是在加拉太書(二20),而按一些看法認為是五十年代初寫成。 不過,我們今天的經文出自路加之手,寫於八十年代。 在作者的敘述下,掃羅(即保羅)才剛剛與主相遇不久,去到大馬士革,便在那裡的會堂裡傳揚耶穌,甚至說他是上帝的兒子。他越講越起勁,也力證耶穌是基督。
      其實掃羅在會堂裡傳揚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這必然面對猶太人的阻力。所以,過了些日子以後,他們便「商議」要殺他。這和當年耶穌的遭遇相似(參可三6)。雖然掃羅以前有著壞名聲,相信大馬士革的門徒在亞拿尼亞的引介下,也接納了他。但未信主的主流猶太人卻不然。他們一者視他為那些宣揚耶穌基督復活的人一樣,如耶路撒冷的彼得、約翰、雅各、司提反等人一樣;再者他的「變節」—他本是捉拿基督徒的主力。他們不能置他不理。
      面對著這個可能被殺的危機,那裡的門徒幫助了掃羅;那些人埋伏著伺機殺他,但門徒們卻在夜間把他從城牆縋去下,讓他逃命。面對生命的危險,若無特別的原因,當然逃命是人之常情。掃羅不是沒有傳主福音的異象,也不是怕要殉道。他先前見證過司提反如何殉道,後來晚年聖靈雖一再警告,若他前往耶路撒冷,將有人要害他,但他還是矢志前往。不同的時機和階段,便按領受作應變吧!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