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七日 (第2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八章

19於是,大祭司盤問耶穌有關他的門徒和他教導的事。20耶穌回答他:「我一向都是公開地對世人講話,我常在會堂和聖殿裏,就是猶太人聚集的地方教導人,我私下並沒有講甚麼。21你為甚麼問我呢?去問那些聽過我講話的人,我所說的,他們都知道。」22耶穌說了這些話,旁邊站著的一個警衛打了他一耳光,說:「你這樣回答大祭司嗎?」23耶穌回答他:「假如我說的不對,你指證不對的地方;假如我說的對,你為甚麼打我呢?」24於是亞那把耶穌綁著押解到大祭司該亞法那裏。

      耶穌來到大祭司亞那面前,後者自然使出他的權柄,對他發出盤問。不但盤問他的事,也盤問他門徒的事,還有他教導些甚麼。當然,若有甚麼違反摩西的教導,或他們所認為的、他們詮釋下的摩西教導,就能以言入罪了。耶穌坦然的請他們自行去搜集證據,去問那些聽過他教導的人。
      這樣做,該是冒犯了那些慣常服役於大祭司威權的人,他們心想:我們一直以來都對大祭司畢恭畢敬,憑甚麼你可以例外。或許耶穌確實是冒犯了這威權,但集體主義或威權下的群體,心理便是這麼一回事:我們行之有效多年的、以謊言和虛情假意構建出來的穩定合一,不容你把它戳破了。於是,說是狐假虎威也好,說是出手維護那集體意識也好,有一個在旁的警衛,不假思索地便賞了耶穌一個耳光。  
      面對著這樣的一個不說理的對象,耶穌說:「假如我說的不對,你指證不對的地方;假如我說的對,你為甚麼打我呢?」這話並非真的換回一個真誠的回答。那護衛打他,就是因為耶穌說對了吧!至少對讀者而言。反之,耶穌若說得不對,那護衛和他的後台,他們全都可以把耶穌說得不對之處帶出,若原來是他們聽錯了,或耶穌沒有說得清楚,至少耶穌可以澄清;若真是說錯了,在經過對話後,耶穌也可以改正過來。正是因為耶穌說得對了,他們知道自己若再理論,也就會顏面盡失。
      我們會不會也有這方面的經歷?你會是這情境中的那一個人物呢? 

十一月六日 (第2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八章

15西門‧彼得跟著耶穌,另一個門徒也跟著;那門徒是大祭司所認識的,他就同耶穌進了大祭司的院子。16彼得卻站在門外。大祭司所認識的那個門徒出來,對看門的使女說了一聲,就領彼得進去。17那看門的使女對彼得說:「你不也是這人的門徒嗎?」他說:「我不是。」18僕人和警衛因為天冷生了炭火,站在那裏取暖;彼得也同他們站著取暖。

      我們以為耶穌已經叫那些法利賽人和祭司長的聖殿護衛打發門徒們離開了。沒想到,在他被帶往亞那之處時,彼得竟然跟在後頭。
      無獨有偶,除了他,竟還有另一個門徒也跟著。向來,這位門徒對釋經者而言像是個謎,有各種的猜想,其中最多人認為他就是那位主所愛的門徒,因為和那門徒一樣,作者也一樣沒有說出他的名字。再者,在一章三十七節裡提到「兩個門徒」,他們原是跟隨施浸約翰的,在約翰的指點下,前往跟隨耶穌。我們知道兩人中其中一位是安得烈,另外一個卻是由頭到尾真不知道他是誰。在最後一章裡,再次提到「兩個門徒」(廿一2),會不會就是同樣的兩個人,放在一頭一尾,算是前後對應。也有人猜測,這兩人中的其中一人,一個既是安得烈,另一個或許也就是那位主所愛的門徒了。我們可以有其他猜想。
      假若那是猶大,會有可能嗎?此章一開始,猶大便已出現(十八2-5)。耶穌被捉,他當然不可能自己動手。帶了那些護衛前來,自然也步隨後頭,要看耶穌將會被法利賽人和祭司長們怎麼辦理。先前猶大已去見到祭司長(參太廿六14;可十四10),約翰福音對此留白不表,卻是讓猶大出現在前大祭司亞那的家,然後說:「那門徒是大祭司所認識的」(十八15下)。這就是何以在門徒四散之時,還會有門徒大搖大擺的進到大祭司家裡的原因。話說現任大祭司是該亞法,是亞那的女婿。不過,此時耶穌被帶去的是亞那的院子(比較十八13和15)。無論如何,按馬可和馬太的記載,猶大是有可能認識他們的。所以,這一刻「他就同耶穌進了大祭司的院子」,這一幕更像是交人,而非只是看熱鬧了。
      話說當時彼得站在門外,和耶穌進入了大祭司的院子之後,他轉過身來「對看門的使女說了一聲,就領彼得進去」。顯然這使女認識他,或許正因他先前來和大祭司交涉過耶穌的事。我們好奇的是,彼得為甚麼也隨著大夥兒過來呢?一般而言,不少讀者會估計他因為關心耶穌,加上他慣有的好奇大膽的個性。這些可能都正確,但也有可能在此上下文中襯托出的,正是他和猶大之間有種五十步和百步的分別。
      彼得和那個門徒(我們估計他是猶大)是分別跟著耶穌進到大祭司家裡去的。若我們留心第十三章和第十八章的敘事,會發現其中的平行鋪排:第十三章裡描述猶大橫下心來出賣主,主也在席上指出了,又預言彼得會三次不認祂。進展到第十八章,是猶大真正採取了行動,而彼得也真正亦步亦趨走向否認主之路。或許猶大看見彼得猶豫不定的心,或許是彼得好奇於猶大的行徑。他為甚麼要領彼得進入呢?彼得為甚麼不拒絕呢?誰知就在進入大祭司家裡這曖昧的這一步發生之際,「那看門的使女對彼得說:『你不也是這人的門徒嗎?』」實在諷刺。如果她不問,彼得或許真的就隨猶大進去了。彼得可能想也沒想,有點嚇得他魂魄消散地錯口便說:「我不是。」
      最後他就站在院子裡和「僕人和警衛」靠近碳火一起取暖,畢竟沒有繼續隨猶大內進嗎?有時候,我們也像彼得一樣?站在院子裡取暖,含義不是我們俗語所說的「圍爐取暖」。彼得是怎麼了呢?是順勢隨猶大進去好呢?還是繼續停在院子就夠了?不在內院,也不在門外。可是,錯口說出的「我不是」,是內心真正的心聲,還是驚嚇之下的反應?躊躇不前之時,心裡沒有定案,脆弱而瀕臨跌倒之際,你會如何呢?

十一月三日 (第2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八章

12那隊兵、千夫長和猶太人的警衛拿住耶穌,把他捆綁了,13先帶到亞那面前,因為他是那年的大祭司該亞法的岳父。14這該亞法就是從前向猶太人忠告說「一個人替百姓死是有利的」那個人。

      為甚麼不直接帶到大祭司該亞法那裡?而是帶到他的岳父亞那那裡呢?耶穌進入青少年至成年期間(一般史家認為耶穌真正出生於公元前4-6年),本來是亞那擔任大祭司(公元7-15年)。然而,他被罷黜之後,隨後更有連續兩任的祭司被罷黜,分別為以利亞撒(Eleazar ben Ananus,公元15-16年)、西門(Simon ben Camithus,公元17-18年),都是亞那家族的人。該亞法繼任為大祭司(公元18-36年)。他娶了亞那的女兒(約十八13)。[1]
      所以我們可以相信,雖然亞那已經沒有擔任大祭司,他整個家族仍然是頗有勢力的,而且現任大祭司又是他的女婿。他的實權其實仍在。結果耶穌是被帶到他面前。
      話說作為女婿的該亞法,倒像是岳父腹裡的蛔蟲。先前有人要告耶穌,他們擔心的是耶穌會引起羅馬人來攻擊他們。用今天的話說,也就是自我審查,並非羅馬人真以為耶穌要做些甚麼威脅羅馬的事。反而是那些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倒是怕追隨耶穌的人多起來。但即使如此,該亞法仍舊說:「你們甚麼都不知道,也不想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整個民族滅亡,這對你們是有利的」(十一49下-50)。作者對於他這番話有這樣的詮釋:「他這話不是出於自己的意思,而是因他那年當大祭司,所以預言耶穌將為這民族而死。他不但替這民族死,還要把上帝四散的兒女都聚集起來,合成一群」(十一51-52)。
      作者的這番話非同小可。到底該亞法當時有沒有這個洞見呢?或許沒有,他只是按著常識判斷。或許所謂的預言有時也是如此,言者無心,卻一語成讖。這也好,不必給把說的人看得過高,說的人也不必太有自我意識,太多自以為看穿歷史和未來。反之,作者在回顧之下,頓時明白這「一個人替百姓死」這話,豈不應驗於耶穌之死了嗎?本來,該亞法或許只是想說,若耶穌真的被治死,即是說如果把他用作替死鬼,羅馬人真以為他有顛覆,而把他拿下並賜予死罪,那豈不更好。這樣,整個民族便可以免遭滅族之災。作者稱這是該亞法當年當大祭司,好像身有義務總要在民中找個人來「上繳」,表示有努力辦事,找到了誰是滋事分子,交給羅馬當局。如今耶穌白白的被擺了上來,那也就省了不少工夫。
      沒想到他的這一番話,倒更像是把耶穌獻上成為贖罪的羊羔了,並且應驗了經上的話(參賽五十三)。不但是為以色列民獻上的,為他們而死,也是為全人類而被獻上,為所有人而死。
                     

[1] 參王崇堯院長的臉書2023年8月13日文章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KEaXb6XyMVEWGqZKDB3RsEVNKyk6bEZhD47YGjJZCmGQWEs2RTHPVrQbn8W5rQrel&id=100000684065036

十一月二日 (第2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八章

1耶穌說了這些話,就同門徒出去,過了汲淪溪。在那裏有一個園子,他和門徒進去了。2出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和門徒屢次在那裏聚集。3猶大領了一隊兵,以及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聖殿警衛,拿著燈籠、火把和兵器來到園裏。4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來對他們說:「你們找誰?」5他們回答他:「拿撒勒人耶穌。」耶穌對他們說:「我就是。」出賣他的猶大也同他們站在一起。6耶穌一對他們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7他又問他們:「你們找誰?」他們說:「拿撒勒人耶穌。」8耶穌回答:「我已經告訴你們,我就是。你們若找的是我,就讓這些人走吧。」9這要應驗耶穌說過的話:「你所賜給我的人,我一個也不失落。」10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把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11於是耶穌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我父給我的杯,我豈可不喝呢?」

      告別了十四至十七章的分離的講論,我們回到耶穌被出賣的現場,在情節上緊貼著第十三章。
      汲淪溪,應該就在耶路撒冷和橄欖山之間,平常乾涸、大雨之後才會有水的一條小溪。那園子應該就是對觀福音裡提到的客西馬尼園。作者在此略去了名稱,而且也沒有說有幾個門徒和他進入了這園子,有別於對觀福音裡提到的西庇太的兩個兒子約翰和雅各,再加上彼得。
      話說猶大離了席,門徒當時有人還以外他是出去打點「過節所需要的東西」,畢竟他是司庫,是管錢的。這一章的主角或主要配角仍是他,和耶穌演對手戲,而細心的讀者會留意到彼得在猶大帶人來捉拿耶穌的這一幕一開場,也上演了一個小插曲:拔刀砍了大祭司的僕人一刀,被耶穌斥責吩咐收刀入鞘。
      耶穌對彼得話:「我父給我的杯,我豈可不喝呢?」又是一個改寫對觀福音裡客西馬尼園裡的話:「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可十四36;另參太廿六相關記載)。
      既知道被賣是免不了的,這「杯」是不能不喝的,他便問來人說:「你們找誰?」沒有想到的是,問了他是否拿撒勒人耶穌之後,聽到他說:「我就是」之時,「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十八6)。發生的是甚麼事呢?原來這「我就是」(egō eimi)(先前亦已出現在八24, 28, 58),正是出埃及記三章十四節耶和華上帝向摩西所說的ʾehyê ʾᵃšer ʾehyê(中譯:我是自有永有的)。難怪他們全都仆倒了。
      雖是如此,他定意被捉,但卻叫他們把其他門徒遣走。作者說:「這要應驗耶穌說過的話:『你所賜給我的人,我一個也不失落。』」有意思的是,先前提到:「猶大領了一隊兵,以及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聖殿警衛,拿著燈籠、火把和兵器來到園裏」(十八3)。之後經文一直以「他們」指這班人。聽到他說:「我就是」之後而仆倒的,也是這班人吧!即是一些警衛,應該沒有包括猶大吧!如果有的話,猶大既在這一幕舉足輕重,不會不加以記載,正如記載彼得拔刀出鞘一樣。猶大會是「失落」的一個嗎?
      這是後話,且待下回分解。 靜下心來,你覺得你會是失落的嗎?想起第十三章一開頭說:「他一向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相信主一樣愛你到底。祂就是那位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上帝;也是那自有永有的主,祂必眷顧祂的子民(出三14-16)。祂必不會遺棄或忘記你。

十一月一日 (第2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七章

24父啊,我在哪裏,願你所賜給我的人也同我在哪裏,使他們看見你所賜給我的榮耀,因為創世以前,你已經愛我了。25公義的父啊,世人未曾認識你,我卻認識你,這些人也知道是你差我來的。26我已讓他們認識你的名,還要讓他們認識,好讓你愛我的愛在他們裏面,我也在他們裏面。」

      這最後一段話之後,耶穌就結束了他的禱告。這也是十四至十七章這一個環節的結束。
      讓我們今天藉著這一段經文重溫十四至十七章裡所出現的關鍵詞,比如這裡提到的同在、榮耀、愛、認識、在愛裡面、在主裡面、主的愛也在我們裡面。這些字詞背後的含義是相通的,是相互補充的。讓我們靜靜地意會,並邀請聖靈作為你我的教師,親自教導我們。
      然而,求聖靈引導你,一邊禱告一邊向祂訴說,你藉著這些來自主耶穌的教導所有的感受,甚至你的疑惑或不明白,也求祂幫助你更深的進入祂的同在裡。

十月三十一日 (第2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七章

13現在我到你那裏去,我在世上說這些話,是要他們心裏充滿了我的喜樂。14我已把你的道賜給他們;世界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15我不求你把他們從世上接走,只求你保全他們,使他們脫離那惡者。16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17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18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19我為他們的緣故使自己分別為聖,為要使他們也因真理成聖。20「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藉著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21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父你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裏面,好讓世人信是你差我來的。22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23我在他們裏面,你在我裏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合而為一,讓世人知道是你差我來的,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

      門徒領受了耶穌的道。耶穌這一段禱告,進一步帶出了門徒的身分:他們不屬這世界,就是已經被分別了出來;但他們仍舊要活在這世界裡。他們在這世界裡,不單是因為本來就活在這世界,而是被主差遣在這世界。
      主說,祂的道就是真理,這真理能使門徒分別為聖。他們之「為一」,分享著父和子的「一」,這樣他們就有分於父和子了,因為他們(也即是我們)乃是在父和子裡面的,而同樣的,父和子也在他們裡面。這是我們之前已一再解釋了的。
      耶穌既已求父把聖靈賜下,這聖靈也後來便在當時的門徒當中,如今,也同樣在我們裡面,在我們當中。我們活在這世上,是要彰顯祂──即祂的榮耀以及祂之所是。祂是信實/真實、公義、慈愛和憐憫,祂是光,在祂沒有黑暗。這世界是祂所造的,祂來到這世界,如今已藉著聖靈在門徒中活在這世界。祂的靈在那裡,祂也在那裡。
      今天,就讓我們再次確認祂是誰,並且明白自己門徒的身分,以及被差遣於這世界的使命,叫人認識祂的美善。
      在領受主差遣我們的心意之時,稍作停駐想一想,主的這一番講論的前題,就是門徒的背離和出賣,他們之間的心病。難道真能把彰顯祂的榮耀的重任交付他們嗎?賜下聖靈,在他們當中,那微小的聲音和含蓄的提醒,足以使教會的每一個成員(先前用的是枝子的比喻)連結嗎?

十月三十日 (第2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七章

6「你從世上賜給我的人,我已把你的名顯明給他們。他們本是你的,你把他們賜給我,他們也遵守了你的道。7現在他們知道,你所賜給我的一切都是從你那裏來的;8因為你所賜給我的話,我已經賜給他們,他們也領受了,又確實知道,我是從你出來的,並且信你差了我來。9我為他們祈求,不為世人祈求,卻為你所賜給我的人祈求,因他們本是你的。10凡是我的都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並且我因他們得了榮耀。11我到你那裏去;我不再留在世上,他們卻在世上。聖父啊,求你因你的名,就是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使他們像我們一樣合而為一。12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我奉你的名,就是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他們;其中除了那滅亡之子,沒有一個滅亡的,好使經上的話得以應驗。

      十七章第一節開始,是耶穌的禱告。他說父上帝所賜給他的人,本是父上帝的。而且他從父所領受的一切,也就是主上帝的話(就是上主的道),也已經賜給了屬祂的人,而他們也遵守了祂的道。
      耶穌說:「凡是我的都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並且我因他們得了榮耀。」前半句又再說出一章一和二節的內涵:「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這樣一來,屬於上帝的,也就屬那本在上帝裡面,又與祂同在的道。
      怎麼解釋「我因他們得了榮耀」呢?在先前有關住在他裡面,也住在父裡面的教導裡,有助於我們明白這話的意思。本來,在一章四節裡說:「在他(道)裡面有生命,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如今,祂若住在我們裡面,祂的生命便在我們裡面。上帝的本體本質便是榮耀,這是出埃及記裡西乃山上向摩西顯現,以及會幕中的至聖所施恩座上的榮光的相關教導向我們啟示的。這樣說,祂住在我們裡面,祂的榮光(榮耀)當然也就在我們裡面,而我們也在祂裡面,祂當然也因我們得著榮耀。然而,在現實裡,我們所需要的提醒是,枝子要常在葡萄樹上。因為「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要抓住光」。上主的榮耀在我們裡面,卻不一定常顯出祂的榮耀。
      我們所有屬祂的人,就是葡萄樹的眾枝子啊!我們若住在黑暗裡,若是恨某位弟兄某位姊妹,若是不接待任何一位「小子」如接待主,若是沒有疼惜、顧念、關愛任何一位「小子」,反而落井下石,欺負杯葛,暗箭中傷以致互傷),上帝的榮光便無法在我們裡面顯現出來。我們──直接的說,就是信仰群體,就是教會。
      所以,耶穌向父的禱告是:「聖父啊,求你因你的名,就是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使他們像我們一樣合而為一。」是的,教會群體實在需要保守。這裡說得好,是「因你的名」,即因上主的名,而不是任何人的名,也並非任何人的意志,或甚麼傳統的意識型態,或者出於甚麼維護。至於如何像主耶穌和父上帝之間「合而為一」呢?本來這一句話是「使他們和我們一樣為一」。不是統一,而是這幾章經文裡一直形容的融為一,如水般自由流向彼此的一,也是道與上帝同在的一。作者寫此書之時,可能當時有屬猶太教的主流群體對於跟隨了主耶穌的猶太同胞,出現杯葛的情況;甚至說這些猶太裔基督徒之間彼此也有分歧;當然,也不排除有人議論,誰是叛徒?是叛離了祖宗留下來的信仰嗎?是叛離了主耶穌嗎? 
      耶穌說,他在世上的時候,已經「保守」並「護衛」了他們。但如今他將回到父那裡,便求告父上帝繼續因祂的名的緣故保守護衛他們。但話說,耶穌在世的時候,卻還是失落(經文中「滅亡」一詞也可譯為「失落」)了一個,但那不是上主所不知的,只是為了要應驗經上所說的,為的是要成就並完成祂來到世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