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三十日 (第43日)

陳郭施惠傳道

耶穌愛你,你真的相信嗎?

路加福音 十一5-13

5耶穌又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到他那裏去,對他說:『朋友!請借給我三個餅;6因為我有一個朋友旅途中來到我這裏,我沒有東西招待他。』7那人在裏面回答:『不要打擾我,門已經關了,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來給你。』8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也會因他不顧面子地直求,起來照他所需要的給他。9我又告訴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找到;叩門,就給你們開門。10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找到;叩門的,就給他開門。11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12求雞蛋,反給他蠍子呢?13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他豈不更要把聖靈賜給求他的人嗎?」

路加福音十一章,耶穌教導門徒如何禱告,在5至13節,耶穌用人間的兩段關係引申上主與人的關係。即或朋友、地上的父親,也會對人的請求有所回應,何況天上深愛人類的阿爸父?字面上的意思彷彿叫人大膽祈求就必得著。

然而,在現實的信仰生活中,信徒總有一刻以為上主不聽禱告,每當遇見升學的困難、職場的艱辛、自己或親人身心軟弱之際,我們的禱言彷如泥牛入海,一去不回。上主就像隱藏在至高處,睨視著人間疾苦。縱然耶穌說祈求就得著,叩門就開門,然而禱告蒙應允的事情卻未必如人願。

或許,對人而言,有餅、有魚、有蛋便心滿意足,實際上,上主倉庫所藏的卻遠比人心所信的更大。當我們的目光聚焦於餅、魚、蛋時,上主早已回應將最珍貴的聖靈賜給人。聖靈的提醒、引導,遠比物質世界更為寶貴。當經歷困難時,面前的餅、魚需要,被人無限地放大,佔據著人眼目的全部,使我們看不見聖靈早已預備一切。最終事過境遷,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神恩處處。

上主確實能賜餅賜魚,然而,祂所賜的又豈只是餅和魚?一切養生之資,乃至靈魂的需要,上主早已備妥筵席,只等祂的兒女發現,細細品嚐。

願上主開我們的眼睛和耳朵,發現上主早已預備,並以信靠來敬拜。  

思想問題:

  1. 試列舉你最近的「餅、魚、蛋」需要。
  2. 思想這些需要的背後,反映心深處的需要是甚麼?是安全感?滿足感?被愛?公義?面對這些需要,聖靈如何回應你?

你的禱告:

十月二十九日 (第42日)

陳郭施惠傳道

世代延續的敬拜

路加福音 一67-79 

67他父親撒迦利亞被聖靈充滿,就預言說:68「主──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眷顧他的百姓,為他們施行救贖,69在他僕人大衛家中,為我們興起了拯救的角,70正如主藉著古時候聖先知的口所說的,71『他拯救我們脫離仇敵,脫離一切恨我們之人的手。72他向我們列祖施憐憫,記得他的聖約,73就是他對我們祖宗亞伯拉罕所起的誓,74-75叫我們既從仇敵手中被救出來,就可以終身在他面前,無所懼怕地用聖潔和公義事奉他。76孩子啊,你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因為你要走在主的前面,為他預備道路,77叫他的百姓因罪得赦,認識救恩;78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79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和平的路上。』」

      作為施浸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教會中對他的注目,大多流於約翰出生前,他被天使封口的故事。路加福音一章68至79節所記載的撒迦利亞頌,卻帶來另一角度,撒迦利亞為父的角度。
      69至75節,撒迦利亞從亞伯拉罕說起,讚美上主在歷世歷代對以色列人的拯救與幫助,是以色列民乃至教會的救恩歷史。76節筆鋒一轉,「孩子啊,你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卻指向對兒子的期許。整篇撒迦利亞頌,固然是撒迦利亞對上主的讚美禱詞,也是向自己兒子作見證,為約翰娓娓道來上主的救恩故事。
      信徒的生命,不獨自己過得豐盛,也在乎對後輩的傳承。箇中傳承可見於父子間,有如亞伯拉罕傳予以撒;又可見於師徒之間,有如以利亞傳予以利沙、基督傳予門徒;亦可見於導師與學生之間,有如保羅與他所建立的教會,或使徒行傳中亞居拉夫婦傳予亞波羅一樣。施浸約翰的偉大,必然有他的祭司父親撒迦利亞的分,他的言傳身教,向約翰見證上主的真實,以及使命的實在。
      基督信仰自使徒時代傳承至今,是一代又一代聖徒的見證,他們的榜樣激勵後輩同樣委身基督。今天,我們都繼承自先輩的屬靈遺產—數以千年的救恩歷史,我們的為人、生命、選擇,又是否讓後輩見證到「聖潔、公義」的榜樣?又能否見證上主的憐憫與信實呢?
      願上主鑑察!

思想問題:

  1. 作為長輩,我們有否言行合一地重視屬靈傳統,並切實教導我們的後輩?
  2. 作為後輩,身邊哪位前輩能成為我們的榜樣,讓我們學習成為新一代的基督見證人?

你的禱告:

十月二十八日 (第41日)

陳郭施惠傳道

敬拜的熱情

撒母耳記下 六13-22

13抬耶和華約櫃的人走了六步,大衛就獻牛與肥羊為祭。14大衛穿著細麻布的以弗得,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15這樣,大衛和以色列的全家歡呼吹角,將耶和華的約櫃抬上來。16耶和華的約櫃進了大衛城的時候,掃羅的女兒米甲從窗戶裏觀看,見大衛王在耶和華面前踴躍跳舞,心裏就輕視他。17眾人將耶和華的約櫃請進去,安放在所預備的地方,就是在大衛所搭的帳幕裏。大衛在耶和華面前獻燔祭和平安祭。18大衛獻完了燔祭和平安祭,就奉萬軍之耶和華的名給民祝福,19並且分給以色列眾人,無論男女,每人一個餅,一塊肉,一個葡萄餅;眾人就各回各家去了。20大衛回家要給眷屬祝福;掃羅的女兒米甲出來迎接他,說:「以色列王今日在臣僕的婢女眼前露體,如同一個輕賤人無恥露體一樣,有好大的榮耀啊!」21大衛對米甲說:「這是在耶和華面前;耶和華已揀選我,廢了你父和你父的全家,立我作耶和華民以色列的君,所以我必在耶和華面前跳舞。22我也必更加卑微,自己看為輕賤。你所說的那些婢女,她們倒要尊敬我。」

      撒母耳記下這段經文,箇中內容前因後果極為複雜,故事既反映著掃羅家與大衛家的張力,亦延續上文約櫃前往耶路撒冷路上的波折等。然而,讓我們只定睛一件事,即大衛王迎接約櫃時的踴躍與熱情。
      對於初信者而言,他們渴望更明白聖經,向更多人傳講福音,始終嚐過天恩滋味,總盼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然而,信主日久,起初的愛心、對上主的熱忱,又是否依舊?人與主的關係尤如愛侶般,開始時熱情洋溢,總盼著每天如膠似漆,然而,熱情減退,維持關係便靠堅忍與毅力。而大衛年到中年,卻因著約櫃搬進耶路撒冷,而雀躍起舞,對上主的熱誠有如起初。
      上主對人的愛,卻始終不變,祂曾一次獻上自己的兒子,為世人贖罪,祂今天繼續聆聽世人的禱聲,祂總在人的患難與風光時刻,帶來安慰與提醒。祂以溫柔的聲音,引導人歸向自己。祂應許的每個承諾,至今依然可信。祂靜靜地等待所愛的人,返回關係最初的熱誠。
      多年前有一詰問值得深思:「是愛,還是責任?」,對於教會,對於事奉,對於上主,甚或崇拜、小組、主日學,有多少是出於我們的慣性、責任,又有多少是出於對上主的熱愛?
      求上主幫助,讓我們重回起初的愛心,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愛主我們的神。

思想問題:

  1. 回顧你的信仰生活,何時有著如大衛般的敬拜踴躍與熱情?
  2. 倘若你發現自己對上主的愛已不如以往,有甚麼行動可讓愛火重燃?

你的禱告:

十月二十五日 (第40日)

李素鳳傳道

靜默—無聲的讚美

詩篇 六十五1

1神啊,在錫安,人都等候讚美你,也要向你還所許的願。

詩篇 六十五9-13

9你眷顧地,降雨使地大大肥沃。神的河滿了水;你這樣澆灌了地,好為人預備五穀。

10你澆透地的犁溝,潤澤犁脊,降甘霖,使地鬆軟;其中生長的,蒙你賜福。

11你以恩惠為年歲的冠冕,你的路徑都滴下油脂,

12滴在曠野的草場上。小山以歡樂束腰,

13草場以羊群為衣,谷中也長滿了五穀;這一切都歡呼歌唱。

      詩篇六十五篇是一篇在寂靜無聲中讚美神的詩歌。整首詩雖以「你」作為主題,但從「你」與「我」的關係來描述豐盛的神。
      第1節的「等候」,原文作「肅靜」;「等候」有靜候在神面前的意思,等候包含尊崇、敬仰的心態。當時的以色列人就帶著內裏這份崇敬與降服,止息一切行動來尊榮神,並且向神償還所許的願,向垂聽禱告的神獻上感謝祭。詩人說錫安的人在寂靜中來讚美神,是想表達以信心在寂靜中讚美,在信心中等候所期待的能夠實現。我們需要抱有這樣的態度來等候神。
       從9至13節,詩人展示出神眷顧大地,一位恩典豐滿的神,呈現一幅很美麗的圖畫。第9節描述地因著雨水,大得肥美。河滿了水,地因此長滿了果物,叫我們五穀豐收。我們當存感恩的心,頌讚神的美好。第10節詩人重覆第9節,繼續述說創造主使雨水滋潤大地軟和,其中發長的,蒙神賜福。第11節敍述神的恩典和賜福是從歲首到年終,亳無間斷地遍滿全地。意思是表達神的恩慈是何等的豐盛!最後在第12至13節詩人描繪神施恩惠的地方,都是歡欣喜樂的景況。曠野本為荒蕪之處,現在卻成為遍滿羊群的草場;山谷本是不合適種植的地方,現在卻是長滿五穀,群山都歡樂,連高山大河都拍起掌來歡呼讚美神。
      「靜默可以是一種無聲的讚美。你可以懇求神賜下專一等候的心,使你默然依靠神。讓靜默成為你等候的圖畫,以靜默來敬拜神。」[1]

思想問題:

  1. 當經濟環境、生活質素不似我們所預期,你會如何?我們如何能歡呼,從心底發出讚美?
  2. 你會如何形容神與你的關係?你在乎神還是在乎神的供應?

你的禱告:


[1]夏忠堅,《敬拜人生-我活著是為敬拜》(台北:道聲出版,2004),320頁

十月二十四日(第39日)

李素鳳傳道

領受赦罪之恩的敬拜

詩篇 三十二1-7

1過犯得赦免,罪惡蒙遮蓋的人有福了!

2耶和華不算為有罪,內心沒有詭詐的人有福了!

3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呻吟而骨頭枯乾。

4黑夜白日,你的手壓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力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

5我向你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惡。

6為此,凡虔誠人都當趁你可尋找的時候向你禱告;大水氾濫的時候,必不臨到他。

7你是我藏身之處,你必保佑我脫離苦難,以得救的歡呼四面環繞我。

詩篇三十二篇是描述詩人蒙赦罪的喜樂,讓我們知道不認罪的殺傷力。我們不是因為義行而蒙福,而是因知罪坦誠認罪悔改,得到神赦免而蒙福。

全首詩以詩人描述自己的過犯得赦免的喜樂為開始(1-2),再講述自己閉口不認罪的時候「終日唉哼,骨頭枯乾,精力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3-4)之情景。轉捩點是詩人知道無法躲避神,於是詩人向神懇切坦承自己的過犯,得到神的赦免。他亦深知道與神重建關係後,神會以得救的樂歌四面環繞他(5-7)。

原文「福」是這詩的第一個字,「福」這字不只是「開心」、「幸福」,是「快樂無比」,指非常有福的人。詩人用了兩個名詞形容罪惡:第一個詞是「過」(transgressions),意思是越過界限,做了不該做的事。第二個詞是「罪」(sins),是指射箭沒有射中靶心,沒做到神要我們的做事。罪惡(iniquity)指因我們經常犯罪悖逆神,明知故犯,以至於內心變為邪惡,產生嫉妒、紛爭、苦毒、貪婪等罪惡。罪帶給人身體、情感(心)和靈性上很大的損害,而更重要的,罪阻隔神和人之間的關係。然而,詩人用「赦免」、「遮蓋」、「不算」表達神赦罪的恩惠和慈愛。

詩人以自身經歷告訴我們如何是有福,懇切地勸喻人趁著可以找到神的時候,便要趕快到神面前認罪,以免大水泛溢的時候,即神的審判到來的時候就太遲了。

「用誠心悔改來使上帝得榮耀吧!用認罪來敬拜祂!」[1]

思想問題:

1.       我們在一天終結的時候,有沒有將一日所作的事帶到神的面前,讓神省察我們的內心,看看有沒有得罪神得罪人的地方?

2.       你有沒有特定一個日子,安靜在神面前認罪、默想與神與人的關係?

你的禱告:

[1]夏忠堅,《敬拜人生-我活著是為敬拜》(台北:道聲出版,2004),314頁

十月二十三日(第38日)

李素鳳傳道

認罪的敬拜

詩篇 五十一1-13

1神啊,求你按你的慈愛恩待我!按你豐盛的憐憫塗去我的過犯!

2求你將我的罪孽洗滌淨盡,潔除我的罪!

3因為我知道我的過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

4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這惡,以致你責備的時候顯為公義,判斷的時候顯為清白。

5看哪,我是在罪孽裏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

6你所喜愛的是內心的誠實;求你在我隱密處使我得智慧。

7求你用牛膝草潔淨我,我就乾淨;求你洗滌我,我就比雪更白。

8求你使我得聽歡喜快樂的聲音,使你所壓傷的骨頭可以踴躍。

9求你轉臉不看我的罪,塗去我一切的罪孽。

10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裏面重新有正直的靈。

11不要丟棄我,使我離開你的面;不要從我收回你的聖靈。

12求你使我重得救恩之樂,以樂意的靈來扶持我,

13我就把你的道指教有過犯的人,罪人必歸順你。

      詩篇五十一篇是大衛坦誠認罪的詩。大衛與拔示巴同房後,為掩蓋其罪行而不惜殺害拔示巴的丈夫烏利亞。之後,先知拿單責備大衛,大衛知錯向神表達憂傷痛悔的心和承認過犯。詩中感受到大衛因罪孽而破壞了與神的親密關係,心靈非常難過,強調罪奪去了他親近神的快樂。此詩以大衛求神赦罪和潔淨作開始(1-2),然後坦誠向神陳明罪孽,痛悔認罪(3-5)。跟著求神潔淨自己以至能走成聖道路(6-9)和賜下更新的靈給他,使他能恢復與神的甜蜜關係(10-13)。
      詩人提到罪與慈愛;大衛緊緊抓住「你的慈愛」,是神盟約的愛,不捨不棄的慈愛。因此,大衛犯了此污穢不堪的罪,仍敢來到神面前悔改、求憐憫。大衛看見自己得罪神,看見神的公義,明白需為自己的行為承受後果,以致神判斷他的時候,看見神的清正。大衛沒有停留在自責、認罪、求寬恕的階段。大衛進一步求神恢復他的內心清潔,渴想追求神的同在,要求神「賜我樂意的靈扶持我」。大衛更不單顧自己的事,也顧念其他有過犯的人也能回轉歸回神的道,遵行神的法則。
      認罪是相當重要的敬拜方式,大衛以認罪來敬拜神。認罪敬拜神有三個步驟:一)因罪痛苦而厭惡罪;二)坦誠認罪;三)領受赦免。[1]
      「人只有在罪的痛苦中才願意悔改。」[2]

思想問題:

1.       你曾有對罪內疚的心境嗎?你如何處理?

2.       我們是否願意承認自己的過犯,還是找藉口來掩飾自己的過錯或推卸責任?

你的禱告:

[1]夏忠堅,《敬拜人生-我活著是為敬拜》(台北:道聲出版,2004),307,309頁

[2]夏忠堅,《敬拜人生-我活著是為敬拜》(台北:道聲出版,2004),310頁

十月二十二日 (第37日)

李素鳳傳道

在人生的低谷中感恩

詩篇 五十二

1勇士啊,你為何作惡自誇?神的慈愛是常存的。

2你這行詭詐的人哪,你的舌頭像快利的剃刀,圖謀毀滅。

3你愛惡勝似愛善,又愛說謊,勝於愛說公義。

4詭詐的舌頭啊,你愛說一切毀滅的話!

5神也要毀滅你,直到永遠。他要抓住你,從帳棚中拉你出來,從活人之地將你拔除。

6義人要看見而懼怕,並要笑他。

7看哪,這就是那不以神為保障的人,他只倚靠豐富的財物,在邪惡上堅立自己。

8至於我,就像神殿中的青橄欖樹,我永永遠遠倚靠神的慈愛。

9我要稱謝你,直到永遠,因為你做了這事。我也要在你聖民面前仰望你的名,這名本為美好。

詩篇五十二篇講述大衛逃避掃羅王追殺時,來到挪伯找祭司亞希米勒,亞希米勒便隱藏大衛,供他聖餅充飢。但此事為掃羅的畜牧長以東人多益知道,多益便告訴掃羅。掃羅非常憤怒,吩咐多益殺了亞希米勒全家,殺盡祭司城挪伯中的男女老幼,孩童、喫奶的和牛、羊、驢(撒上二十二18-22)。足足八十五名祭司被殺。只是亞希米勒的兒子亞比亞他能逃脫了。大衛聽到多益所做的一切惡行,寫此詩表達他的義怒及痛心。

第1至3節提出多益三方面惡行;作惡自誇,不以為恥,反以為榮(1)、舌頭邪惡詭詐,快利傷人(2)、愛惡多過愛善、愛說謊、不愛說公義(3)。舌頭的殺傷力是無法預計,可以置人於死地,這是多益所犯的惡。詩人在第5節用了四個動詞「毀滅」、「拿去」、「抽出」、「拔出」描繪神如何處置惡人(5)。我們要留意神對多益的審判是毀滅他直到永遠,將他與神的家完全隔絕,且是連根拔出。當義人看見惡人受報就要生敬畏的心,而且看見神的公義彰顯便會嘲笑惡人的愚蠢行為(6-7)。而至於大衛,他以多益為戒,倚靠神,在神慈愛的保護下成為神殿中的青橄欖樹,一棵青翠茂盛的樹,並且在聖民面前仰望神美好的名,稱謝神,永遠不離開神(8-9)。

多益的口舌和心思是邪惡的,他很清楚自己說出的話會掀起怎樣的風波。他看準人的軟弱與邪惡,用舌頭來逼迫大衛。然而大衛面對這個「伯仁為我而死」的悲劇──惡人所作的惡行,他仍持守他的善。大衛看自己是栽於神的殿裏的一棵青翠茂盛的樹,他選擇神豐盛的生命,不是豐富的財物,並決意要永遠倚靠神的慈愛。

「我們獻上感恩敬拜,不是因為上帝做了甚麼,乃是因為上帝祂是上帝。」[1]

思想問題:

  1. 細看詩篇中的多益和大衛,你與多益∕大衛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 我們曾有遭受言語上的欺凌和逼害嗎?我們在人生的低谷中,仍能持守心靈的善,不犯同樣的惡,向神獻上稱謝感恩的歌嗎?

你的禱告:


[1]夏忠堅,《敬拜人生-我活著是為敬拜》(台北:道聲出版,2004),293頁

十月二十一日 (第36日)

李素鳳傳道

困苦中的讚美

詩篇 二十二1-5

1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的呻吟?

2我的神啊,我白日呼求,你不應允;夜間呼求,也不得安寧。

3但你是神聖的,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

4我們的祖宗倚靠你;他們倚靠你,你解救他們。

5他們哀求你,就蒙解救;他們倚靠你,就不羞愧。

詩篇 二十二21-25

21求你救我脫離獅子的口;你已經應允我,使我脫離野牛的角。

22我要將你的名傳給我的弟兄,在會眾中我要讚美你。

23敬畏耶和華的人哪,要讚美他!雅各的後裔啊,要榮耀他!以色列的後裔啊,要懼怕他!

24因為他沒有藐視、憎惡受苦的人,也沒有轉臉不顧他們;那受苦之人呼求的時候,他就垂聽。

25我在大會中讚美你的話是從你而來,我要在敬畏耶和華的人面前還我的願。

詩篇二十二篇是大衛面對自己處於人生的低谷,把自己的痛苦在禱告中表達出來,又在禱告匯集對神的信任。這首詩第1、2節突顯出詩人的痛苦是在他受苦的時候,神竟然不回答他,沒有解救他,心底感受到神離棄他,不聽他從心底發出痛苦的哀聲。而詩人的哀號,內心的苦痛,沒有因時間而減少,反而時刻加深。這是詩人真實的信仰經驗,但在詩人信仰的理念上卻無去調和。詩人在第3至5節提到神是以讚美作為寶座的、列祖倚靠神,神就拯救他們。第1至2節與第3至5節出現了一種不和諧的張力。詩人忠於自己的感受又認定信仰的理念,在此景況下只能唉哼,心感非常大的痛苦。

這首詩在第21節出現轉捩點,詩人知道神已經應允他的禱告,詩人便重新振作起來讚美神(22-25四節共出現三次讚美),一掃以往的陰霾。在第22節,詩人特別提到弟兄,是想讓我們知道在痛苦時,不會是孤單,會有心同感受的人明白你的。人生面對困難時,是豐富我們的信仰經歷,讓我們停下來想一想,心中的依靠是甚麼。

「讚美是苦難中尋求上帝的路徑。苦難中的讚美,是確信上帝與我們同在。當我們在痛苦中堅持讚美,祂就必信實地住在我們當中。」[1]

思想問題:

  1. 當我們處於痛苦的時候,我們對神的讚美言語會否變得稀少?如何能時時保持讚美神的心態?
  2. 我們如何將經歷了神的恩典向其他人分享,傳揚神的信實來激勵信心軟弱的人?

你的禱告:


[1]夏忠堅,《敬拜人生-我活著是為敬拜》(台北:道聲出版,2004),284-2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