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
1耶穌和門徒快到耶路撒冷,來到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欖山那裏。耶穌打發兩個門徒,2對他們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一進去的時候會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把牠解開,牽來。3若有人對你們說:『為甚麼做這事?』你們就說:『主要用牠,但會立刻把牠牽回到這裏來。』」4他們去了,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門外街道上,就把牠解開。5在那裏站著的人,有幾個說:「你們解開驢駒做甚麼?」6門徒照著耶穌的話說,那些人就任憑他們牽去了。7他們把驢駒牽到耶穌那裏,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8有許多人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上。9前呼後擁的人都喊著說:
「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10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 11耶穌到了耶路撒冷,進入聖殿,看了周圍的一切。天色已晚,他就和十二使徒出城,往伯大尼去。
這一段敘述耶穌進入耶路撒冷。耶穌第三次預言自己受難之後,便和門徒啟程走向耶路撒冷,彷彿這是他當行之事。先前他主要逗留和服事的地區多在加利利一帶,並包括加利利湖沿岸的一些城鎮。另外也到過地中海沿岸的外邦人地區推羅和西頓一帶。
耶路撒冷,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地帶。如果耶穌有心起義的話,前往耶路撒冷可以說是直搗黃龍。這可能也是他的門徒所猜測的,問題是他們沒有招集群眾一起隨行。
可是,他們「來到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欖山那裏」。這描寫看似沒有甚麼,卻是大有文章。讓我們引述撒迦利亞書一段較長的記載:
1看哪,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了,你的財物必被搶掠,在你中間被瓜分。2我要招聚萬國與耶路撒冷爭戰;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搶奪,婦女被玷污,城中的一半被擄去;但其餘的百姓不會從城中被剪除。3那時,耶和華要出去與那些國家打仗,如同從前戰爭的日子打仗一樣。4那日,他的腳必站在橄欖山上,這山面向耶路撒冷的東邊。橄欖山必從中間裂開,自東至西成為極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5你們要從我的山谷中逃跑,因為山谷必延到亞薩。你們要逃跑,如在猶大王烏西雅年間逃避大地震一樣。耶和華-我的上帝必降臨,所有的聖者與你同來。
6在那日,必沒有光,不會放晴,只有烏雲。7耶和華所知的那一日,沒有白天,沒有黑夜,到了晚上仍有亮光。
8在那日,必有活水從耶路撒冷出來,一半往東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
9耶和華要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華必為獨一無二,他的名也是獨一無二。10從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臨門,全地要變為曠野。耶路撒冷要矗立於本處,從便雅憫門到舊門,又到角門,並從哈楠業樓,直到王的酒池。11人要住在其中,不再有詛咒;耶路撒冷必安然屹立。(亞十四1-11)
這是一段提到「耶和華的日子臨近(erchontai,原意「來」)」的經文。對第一世紀的以色列民而言,我們先前(第四十七天)已經提過parousia,即特別出現於馬太福音用來指上帝臨到、主的日子臨到的字眼,並指出馬可福音則沒有用上此字,在相關章節裏用的是撒迦利亞書一章一節裏的「臨近」一詞,分別是「來臨」(亞十三26,erchomenon)和「來」(亞十三35,erchetai)和「來到」(elthōn)。英文譯本主要譯為「回來」或「復臨」(return)的。非常可能馬可是以撒迦利亞書作為他敘述耶穌的底本的。在他寫到耶穌進入山的兩旁的伯大其和伯大尼的時候,也有經文中「橄欖山從中間裂開,自東至西成為極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亞十四4下)、以及「活水從耶路撒出來,一半往東海流,一半往西海流」(亞十四8)之勢。
隨即也看到,這一個景象要宣告的是「耶和華要作全地的王」,至終「耶路撒冷必安然屹立」。所以說,耶穌這一個行動,像是宣告耶和華的「腳必站在橄欖山上」(亞十四4上)。這對馬可福音的讀者而言,也是非常生動應景的,因為自公元66年以來,在尼祿把羅馬的大火嫁禍給基督徒,而且羅馬和猶太人的戰爭又再次升級直到聖殿於70年被毀,經文中所說的「我要招聚萬國與耶路撒冷爭戰」是對這一個場面的描述。
試想想跟隨在耶穌身邊的門徒,我們相信他們一定對這深具象徵含義的經文和地方有所聯想,即使當下沒有,後來回想起來,必也想到耶穌這一舉動的深遠意義。事實上,或許他們本來未必想到,但當耶穌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一進去的時候會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把牠解開,牽來。若有人對你們說:『為甚麼做這事?』你們就說:『主要用牠,但會立刻把牠牽回到這裏來。』」他們大概會想起這一段經文:「錫安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啊,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和地騎著驢,騎著小驢,驢的駒子」(亞九9)。
原來騎著驢子,不再是普通的騎著,而是一個以色列終末期盼的符號之一。即是說,如果有人提出要一頭驢子,這人就是必是那一位要來的了。當驢子牽來後,耶穌就「騎上」了,這「騎上」,像是撒迦利亞書裏騎著小驢的王。群眾就呼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這裏分別撮取了三篇詩篇的字句,即蘊藏著詩篇一一七篇的最一節結合了一一八篇的二十五節(不用「求你拯救」,而用「和散那」)、一百一十一篇十節、以及一四八篇第一節。[1]所以,一位騎著驢子進入耶路撒冷的人物,就以色列人的集體認知而言,這是告訴他們:是我(參札記第一單元第三十四日)。
還有是「主要用牠」這句話,它曾是華人教會培靈會或主日信息中常被引述的,勉勵信徒作個卑微的僕人,就好像一個無名無姓的小驢子一樣,任主使用。這的確是能化解人心中對於自己生命有用與否的執念,事實上誰無此執念呢?勸人之為主作自甘無用之僕人的人,難道自己內心沒有這執念嗎?又或許已被主用,卻仍未覺滿足。或許,心中仍是滿了自我。再者,「主要用牠」這話有其屬於猶太傳統的文化語境。我們的文化語境可能較近乎於伯樂與良駒。在良駒之語境下,我的學習是,主若是伯樂,我只管信任祂的眼光就是了。此「用」,是彌賽亞國(基督的國)裏的用。
敘事留下一個懸疑,就是「耶穌到了耶路撒冷,進入聖殿,看了周圍的一切。天色已晚,他就和十二使徒出城,往伯大尼去。」耶穌看見了甚麼呢?他是那以色列所等候的王嗎? 如果他今天來到我們當中,會看見甚麼呢?
[1] Culpepper, Mark,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