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32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裏,我去禱告。」33於是他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同去。他驚恐起來,極其難過,34對他們說:「我心裏非常憂傷,幾乎要死;你們留在這裏,要警醒。」35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如果可能,就叫那時候離開他。36他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37耶穌回來,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著了嗎?不能警醒一小時嗎?38總要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試探。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39耶穌又去禱告,說的話跟先前一樣。40他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很困倦;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他。41他第三次來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在睡覺安歇嗎?夠了,時候到了。看哪,人子被出賣在罪人手裏了。42起來,我們走吧!看哪,那出賣我的人快來了。」
「你們坐在這裏,我去禱告。」這是耶穌對門徒說的,那時他們來到客西馬尼園。對門徒而言,那和平常的一日沒有多大分別,先前耶穌所說的「那日子,那時辰」,或「是晚上,或半夜,或雞叫時,或早晨」,所以「你們要警醒」,這些話對於門徒而言,似乎已如雲煙消散了。我們何嘗不是這頭才被提醒,那頭就忘得一乾二淨。
話說,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和他去,在客西馬尼園裡禱告。作者似乎鏡頭一轉,突然聚焦在耶穌整個內心,說:「他驚恐起來,極其難過,」這一位耶穌,當我們隨著作者一步步的揭示,已經視他為但以理書第七章裡所指的人子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毫不猶疑,甚至一廂情願的無知地這麼認為,他是上帝的兒子(事實我們常是定格於復活得勝君王)。他是上帝的兒子沒錯,他也是人。他驚恐與難過,如我們人一樣。他的心情,他的腎上腺素也會飆升吧,所謂的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人的身體在面對極大的事、未知的事,自然而有的反應,會緊張和擔憂,難過與不安,心頭上的壓力如千斤重。
主耶穌說:「我心裏非常憂傷,幾乎要死;你們留在這裏,要警醒。」他為甚麼憂傷呢?猶大的事,那將要來臨的事,門徒都會四散離開他的事。他明白這是必走的路,作者也特別描述和形容他「俯伏在地,禱告說,如果可能,就叫那時候離開他」。那時候,指的是人子被賣的時候,人子被釘死在十架的時候。人子耶穌對於那一刻所知有多少?他的肉身尚未經歷過的鞭打,尚未感受那釘入手腳的粗大的釘子,還不知道那叫人痛得要死的痛。
我們當中有人經歷過幾乎要死的痛,有人長年承受肉體和精神和心理的痛,那些創傷深深留在記憶中。身體有它的記憶,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不是靈魂和身體分開的我們。不是透過靜坐默想或苦修,或是透過靈修與禱告就會消失的痛。我們常經憂患、傷痛,先知說:「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賽五十三3)。這是我們的安慰。這首受苦僕人之詩裡的話,在教會傳統中已融入我們對於耶穌的認識。他或許沒有在我們受苦之時拿走那痛苦,但卻與我們同受痛苦。他那一分認同式的苦,使我們不覺得孤單。是的,「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無論我們是否「以為他受責罰,是被上帝擊打苦待」,他所受的苦的效應是,「因他受的懲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五十三4-5)。我們多麼希望這一句話所表達的能完全實現。可是我們所活的現實,看得更多的是禱告中得了安慰,身體有一息的舒緩,但仍然無法脫離那病痛折騰。若有完全得醫治者,我們讚美主,那指向是將來的復活,是一個記號,一個提醒。
有人是無辜受痛楚;有人是被罪者,即被他人的罪所傷害,無法走出那罪的創傷;有人是因自己被罪所困,沒有不犯罪的自由。但「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被壓傷」(賽五十三5上)。不少時候,「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五十三6)。自責與內疚,使我們有機會省察,但不應該讓那情緒把自己困住,被一個控訴的靈籠罩住。承認和承擔,而我們的主也率先以行動給予我們肯定和接納,因祂知道我們的罪,也願意為我們承擔。每一次當我們深陷自艾自憐的情緒時,總要定睛在耶穌身上。他的肯定要成為你的肯定,他的接納要成為你的起步;不是一次,而是每一次。
耶穌說:「西門,你睡著了嗎?不能警醒一小時嗎?總要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試探。」第二次又是如此,作者描述得很好說:「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他。」那分不知道,真的是思想上,情感上,整個心靈裡的遲鈍。可以說:都甚麼時候了,難道你們對即將發生的事,一點感覺都沒有?連續三次,他都看見他們在睡覺,正如他說彼得將要連續三次不認他一樣。雞啼兩次以前,不知不覺賊進來之時,總是發生得令人不知所措,來得那麼突然。
耶穌對彼得所說:「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不也是對我們說的嗎?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便來到主的面前。我們不妨請教希伯來書的作者,他說:「因為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在各方面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憫,蒙恩惠,作及時的幫助」(來四15-16)。
其實,在馬可福音的敘事中的耶穌也沒說甚麼,只是說:「現在你們仍在睡覺安歇嗎?夠了,時候到了。看哪,人子被出賣在罪人手裏了。起來,我們走吧!看哪,那出賣我的人快來了。」猶大去了好一陣子了。有機會後悔嗎?只是因為對於耶穌感到失望?認為他毫無鴻圖大計?還是自己的野心過大,而其實只是貪戀名位和金錢?無法回頭了?
與那成為對比的是那在客西馬尼園裡禱告的耶穌,他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這杯是苦的,在他掙扎之後,他大概有了體悟──這一條路,是不能不走的了,而這苦杯,也不能不喝。話說當時雅各和約翰求耶穌答應他們,在他得榮耀的時候,可以坐在他左右邊。耶穌反問說:「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參札記第五十七日)。他不是不知道,但到那最後關頭,身心的煎熬是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
今天,我們會像雅各和約翰一樣的求得那榮耀嗎?事實是,耶穌問了他們以後,隨即回答他們:「我所喝的杯,你們要喝。」今天,我們跟隨主的人,我們所要喝的苦杯是甚麼?若是可以,能否不喝,「然而,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