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一日 (第9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

1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買了香料,要去膏耶穌的身體。2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太陽出來後,她們來到墳墓那裏,3彼此說:「誰要替我們把石頭從墓門滾開呢?」4她們抬頭一看,看見石頭已經滾開了,原來那石頭很大。5她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年輕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就很驚奇。6那年輕人對她們說:「不要驚慌!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來看安放他的地方。7你們去,對他的門徒和彼得說:『他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在那裏你們會看見他,正如他從前所告訴你們的。』」8於是她們出來,從墳墓那裏逃走,又發抖又驚訝,甚麼也沒有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

      沒有人想到耶穌會復活,亞利馬太的約瑟沒有,那些見證著耶穌斷氣、被安放於石穴墳墓的婦女們也沒有。傷心嗎?掛念嗎?是的。這應該是這些婦女的心情。毫無期待、毫無準備主會復活嗎?是的。我們以為她們表現得比那些男的門徒稍好,至少沒有在耶穌被捕至釘死於十架上的時候遺棄耶穌;至少在那裡遠遠地觀看。
      話說,她們在七日的頭一日的清晨去到安葬耶穌的石墳那裡,想為耶穌膏抹香料。毫無期待、毫無預備之下,還在躊躕如何才能進入墓穴,卻看見墓洞口的大石滾開了。「她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年輕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stolēn leukēn),就很驚奇。」不但她們驚奇,我們更是滿腹疑問。到底這年輕人是誰?耶穌在山上變像顯出榮光的時候,「衣服放光……潔白(stilbonta leuka)」(可九3)。同樣的一幕,馬太記載的是有主的一位使者,「他的相貌如同閃電,衣服潔白如雪」(太廿八3),而路加記載的是「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路廿四4),是兩個人而不是一個,強調的是發光而不是潔白。
     因此,這年輕人代表著那位身穿白衣在山上變像的主,還是代表主自己的使者,是一個還是兩個,用幾卷福音書對照著來讀,並沒有使我們更加清楚。反之,我們聚焦於馬可的敘事。這位年輕要說的是:不要驚謊,他不在了,已經復活,去告訴門徒這消息吧!
     可是,她們真的沒有預期,也不知如何反應。馬可如此記載:「於是她們出來,從墳墓那裏逃走,又發抖又驚訝,甚麼也沒有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她們的第一個反應竟然是逃走,就像當時耶穌被捉時,「門徒逃走了」(可十四50),還有那位不知名、只披著麻布的青年,也同樣「丟下麻布,赤身逃走了」(可十四52)。這一次,逃跑的輪到這班婦女。為甚麼發抖?為甚麼驚訝?而不是歡呼快樂,因為她們所愛的耶穌,已經復活了。說是撒都該人不信人死後會復活,其實這班婦女也不信,雖非呈現在知性無法接受,但她們那更直接的反應,反而更清楚表明出她們的不信。
      那位年輕人叫她們不要驚慌,她們卻是害怕;叫她們去告訴門徒這消息,她們卻是「甚麼也沒有告訴人」。事實是,她們也沒有比先前那些門徒強,只是她們既沒有太強烈的期待,耶穌被捉,也沒有帶來太大的期待落差,因此沒有太多的失望。有的更多是情感上的失落。因此,主的復活,她們來不及反應,至少在信心上沒有任何的感應。可是,誰又會有呢?復活呀!
     「她們害怕」,然後,按著原文,最後一個詞是「因為」。歷代以來這結尾令讀經者、學者納悶,因為現有最早的抄本正是結束於此,總是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事實上,馬可或許有可能不是停於此處,但如有這樣的抄本,卻也失蹤了。如果說這樣的結尾帶有倒裝句的效果,也無不可。「這樣才更好嘛,因為」(咁先好呀嘛!因為)。
      或許我們會更希望結尾有一句補充如下,「忽然,耶穌迎上她們,說:『平安!』她們就上前抱住他的腳拜他。耶穌對她們說:『不要害怕!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裏會見到我』」(太廿八9-10)。但那是馬太的敘事,而可惜馬可不是如此。或許叫我們有些失望。 
      一個停於不知所措的結尾,一個所有門徒和跟在耶穌身邊的人,全作鳥獸散、匿藏、驚恐害怕。上帝的兒子,竟然死於十字架上,祂的復活,無人能明白領受。這樣的結尾,那種回不過神來、不可預期、未能圓滿、像是失敗了、恐懼、沮喪、難過、自憐的情境,不就是我們對一些事的結果的感受嗎?不就是人生現實中無法掩飾、美化不了以及過於殘酷不安的情景嗎?她們沒有聽清楚先前的那一句話──「不要驚慌!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你呢?你聽進去嗎?請我們直視自己蒼白無力的心,並把她帶到耶穌面前。你看見祂嗎?你擁抱祂,也讓祂擁抱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