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二十一章
20彼得轉過身來,看見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跟著,就是在晚餐時靠著耶穌胸膛說「主啊,出賣你的是誰」的那門徒。21彼得看見他,就問耶穌:「主啊,這個人怎樣呢?」22耶穌對他說:「假如我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還在,跟你有甚麼關係呢?你跟從我吧!」23於是這話在弟兄中間流傳,說那門徒不死。其實,耶穌不是說他不死,而是對彼得說:「假如我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還在,跟你有甚麼關係呢?」
24這門徒就是為這些事作見證、並且記載這些事的,我們知道他的見證是真的。25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都寫出來,我想,就是全世界也容不下所要寫的書。
主對彼得說:「你跟從(akolouthei)我吧!」沒想到彼得反應是轉過身來看見那位主所愛的門徒也「跟著(akolouthounta)」,所以彼得就極為關心,並問主說:「主啊,這個人怎樣呢?」彼得的意思是甚麼呢?他是關心那門徒是否也會跟從主嗎?還是說他真正想問的是,那門徒是否也會和他一樣有份「餵養」主的羊。彼得如果是這樣想的話,那麼他和西庇太的兒子約翰和雅各一樣,關心的是被重用與否的問題。我們知道約翰福音裡沒有記載這兩兄弟(或他們的母親)向主查詢將來主若是得國,是否可以讓他們一個坐他的右邊、一個坐他左邊(其實等於我們說的左右丞相的地位)的這一個片段。
跟從主的你我,心中關心的是甚麼呢?在自己回應主的呼召的當下,我們是否掛念著的是自己比較被重用,還是別人比較被重用呢?還是說,我們關心的是同道、同工是否能堅持跟隨主的道路?
從約翰福音裡的敘事,我們猜想彼得對於這位「側身挨近耶穌的胸懷」(十三23)講話的、主所愛的門徒,心裡可能有點「那個」,即或許夾雜著自歎不如、感覺自己沒那麼被愛、比較、嫉妒、羨慕等心情。不過,作者沒有明說,我們也不敢過分想像。即使真是如此的話,也是人之常情。重點的是,主回答他說:「假如我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還在,跟你有甚麼關係呢?你跟從我吧!」言下之意,是暗示彼得說:你在意他此刻在我身邊嗎?即是當我和你在交談的時候,他也在身邊嗎?你在意的是:為何你就不能和我有個單獨(沒有他在)的個人傳授的時間嗎?
彼得是否希望自己才是獨特的一個?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獨特的。是的,我們都是上帝的傑作,都是按祂的形像、按祂的心意而創造的。看重和珍惜這一點,並沒有錯,而且也可能更能欣賞自己,且至終學得不亢不卑的生命情操。然而,主的呼召超越這一點,無論是彼得也好,是那門徒也好,主的呼召是:你跟從我吧!因此,彼得不需懷疑自己是否獨特的,重要的是跟從主。至於那門徒如何,不關他的事。
作者記載這事的時候,如前所述,彼得應該早已殉道;至於那門徒是否也和彼得同一下場呢?更有可能是耶穌所說「假如我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還在」這話被解釋為那門徒一直活著直到主再來的時候,因此「這話在弟兄中間流傳,說那門徒不死。」作者澄清說,這話的重點是那人會如何,與彼得無關。
這樣的回顧提供了一個更清晰的視角。不少時候,對於一些傳聞,一些事與人、對與錯的判斷,要取決於事發的當下或一切都未明朗、觀點也未清晰的時候,實在不容易。所謂的水落石出,或事過境遷,事情漸漸沉澱下來,心情或主觀的混雜面也清澈起來後,才能像史家一樣來個蓋棺論定。借用保羅的話說:
我被你們評斷,或被別人評斷,我都以為是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評斷自己。雖然我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判為無罪;審斷我的是主。所以,時候未到,在主來以前甚麼都不要評斷,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揭發人的動機。那時,各人要從上帝那裏得著稱讚(林前四3-5)。
話說回頭,或許經文中反映的是主所愛的門徒(或作者所屬的)群體裡,仍有這樣的傳聞:即「那門徒不死」。更重要的是:「這門徒就是為這些事作見證、並且記載這些事的,我們知道他的見證是真的。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都寫出來,我想,就是全世界也容不下所要寫的書。」所記載的這些事,不單是關乎耶穌所行的事,也關乎門徒的事、圍繞著耶穌身邊的種種,就是「這些事」。這就是這門徒所要見證的。在第二十章的結尾,我們已讀到:「但記載這些事是要使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使你們信他,好因著他的名得生命。」因此,第二十一章像是補編,目的是處理並交代彼得和主所愛的那門徒分別建立的信仰群體。誰才是主的門徒,誰才是真正的跟隨者呢?這一點,我們各人有一天也要在站在主面前,到時一切便都清楚了(林前十三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