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五日 (第7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

3耶穌在橄欖山上,面向聖殿坐著;彼得、雅各、約翰和安得烈私下問他說:4「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這一切事將成的時候有甚麼預兆呢?」5耶穌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6將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7當你們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不要驚慌;這些事必須發生,但這還不是終結。8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地震、饑荒。這都是災難的起頭。

      用google map查一查,橄欖山和聖殿山相距兩公里左右,走路大概只需半小時。遙望對面位於城裡聖殿山上的殿,「彼得、雅各、約翰和安得烈私下問他說:『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這一切事將成的時候有甚麼預兆呢?』」一直以來,安得烈似乎總是在一些重要的場景中消失,或說馬可福音的作者總是沒有提到他。
      安得烈這名字的出現,使我們回想到敘事的起頭(參札記第五日)。按著敘事,彼得和安得烈兩兄弟是最早蒙召跟隨耶穌的。他們四人問耶穌:「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到底他們所指的哪些事呢?是耶穌所說「這裏將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的」這事嗎?他們心中的想像是甚麼?他們關心的是預兆。甚麼的預兆呢?
      「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傳十一4)。這話說的一點也沒錯。耶穌整段話(包括下一個札記的那一段),分成三次「你們要謹慎」的提醒,第一次以「這都是災難的起頭」這句為終結。以往不少信徒視此為某種末日災難的警語,把之前那幾句──「當你們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不要驚慌;這些事必須發生,但這還不是終結。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地震、饑荒。」──視為徵兆。於是,第一句成為災難的起頭,但還沒有「終結」,加以第二句,依然是更多的徵兆,但仍然是災難的起頭。熟悉上世紀華人教會的信仰語境的信徒,必明白筆者所指──時代主義所說的七年大災難。在這信仰理解的氛圍下,但以理書的二千三百日(但八26),六十二個七和七個七,再加一個七(但九24-27),然後說一七之半以及啟示錄的四十二個月(啟十一2;啟十三5)或一千二百六十天(啟十一3)。完全抽離上下文以及歷史處境,直接用來作一種對號入座式的應驗事件表。
      事實上,要以經文作出對照,過去這幾年,這些災難不是都一一應驗了嗎?可是耶穌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要留心,以上那些好像正在「應驗」的事,豈不是世世代代都在應驗嗎?豈不是也應驗在馬可福音的第一代聽眾的時代嗎?(的確,在羅馬時代,從猶大至羅馬分別在公元前31年,公元30或33年,公元49, 60, 63, 68年都發生過地震,且猶大地於公元前25-24年以及公元46-47年間也發生過饑荒)。[1]是的,他們當時以為耶穌離世復活升天,不久後便復臨。以上這一段經文正是對他們的提醒:「將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這話的意思等於是說,有人真的以為基督即將復臨。有那些的期待,便有那樣的末日終結列表。這完全是一種「看風的」、「望雲的」心態,因為主若就快來,他們(我們若如是想也是一樣)便甚麼都不必做了,上帝國的意義也不用去活出來了──上帝的國即是誡命的實踐,愛上帝和愛人的神國倫理的實踐。這樣的人以為上帝是在未來。
      耶穌說:「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其意思是說,上帝的國近在眉睫,就在當下。悔改的意思是,馬上的、當下的,因醒悟而放下那錯的,無益的,轉向積極的,行動的,發聲的,干預的,伸出援手的,寬恕的,改變的,走多一步路的。
      今天,國與國、民與民的戰爭必會再有,地震、饑荒、風災、雪暴、水災,叫人失去家園,主或瞬間馬上來,或遲遲未有音訊,這又何妨呢?我們只當在一切的生死夾縫中,順逆罅隙中活,好像主當下復臨一般。
      你是起初便跟隨主的人嗎?就像彼得、雅各、約翰和安得烈他們四位一樣,你仍想私底下問耶穌甚麼嗎?

[1] Culpepper, Mark, 45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