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日 (詩篇二篇)

江山偉牧師

究竟我們要對敵神,抑或順從神?

      這一首詩篇被稱為君王詩。本詩用於君王登基大典,祝賀登位者接掌王權,並向他重申神的應許。[1]
      本詩一開始就描述地上的君王紛紛擾擾「外邦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1-2節)他們所謀的卻是虛妄,因為他們謀算要「敵擋耶和華並祂的受膏者」,他們拒絕上帝的掌權,要自己掌權。
      上帝卻對著地上君王的謀算發出嗤笑「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主必嗤笑他們」(4節),因為他們所謀的必定存立不住。接著受膏者也開始發言「耶和華曾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7節),此處已經表明彌賽亞不僅是大衛之子,同時也是上帝之子。上帝對受膏者的命令還包括「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將地極賜你為田產」(8節),也就是說受膏者掌權的範圍是列國與地極。
      最後詩人呼籲列國的君王快快降服受膏者,因為「祂的怒氣快要發作」(12節),祂有一天要來審判萬國,因此列國的首領應該現在就「存畏懼事奉耶和華……當以嘴親子」(11-12節),所謂「以嘴親子」是指戰敗國的君王親吻戰勝國君王的腳,表示臣服,他們就可以經歷「凡投靠祂的,都是有福的。」[2]

思想:

  1. 今日基督徒的生活,又是否尊主耶穌為聖為首,主的治權是否對我們的生命有效呢?
  2. 還是我們總喜歡掙開聖經的束縛,並以自己的喜好為一切的準則?

你的禱告:


[1]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84。

[2]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92-93。

七月一日 (詩篇一篇)

江山偉牧師

你的「選擇」如何,你的「結局」也如何!

      詩篇第一篇是一首智慧詩,它的主題是生命的抉擇。[1]
      詩人用三個動詞來說明(1節):不從、不站、不坐。「不從」的意思是不要依從惡人邪惡的主意;「不站」的意思是不跟罪人同流合污;「不坐」的意思是不要採納他們不道德的態度。
      積極的途徑是「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2節),讓心裏滿滿盛載著神的話語,晝夜默想,成為我們行事為人的指導思想。喜愛耶和華的律法等於愛神,愛神的人必會喜愛神的話語,行事為人就以愛神為出發點。內心滿有神的道,人的性情、心志與行為也會被神的真理所改變。詩人以一棵多結果子的樹來比喻義人在行為上會有好見證。
      一個人是義人或惡人,是「福」或「禍」,其關鍵就在於他對「律法」的態度,不同的態度就像兩條不同的道路,引人進入不同的人生,導致不同的結局。我們會軟弱、會走偏、會跌倒。但因著我們與耶穌的生命相連,神會把我們帶回到渴慕祂的話、喜愛祂的話,我們會認識上帝的愛與公義,漸漸更靠近上帝,並在人生的道路上經歷上帝的引導,避開邪惡的道路。晝夜思想祂的話,祂就保守我們,引導我們,走在祂喜悅的道路上。

思想:

  1. 我是否愛慕上帝的話語?
  2. 我的生命是否有方向,有生命力,有重量?

你的禱告:


[1]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56。

六月三十日

霍碧洳傳道

啟示錄二十二10-21

10他又對我說:「不可封了這書上的預言,因為時候近了。

11不義的,讓他仍舊不義;污穢的,讓他仍舊污穢;為義的,讓他仍舊為義;聖潔的,讓他仍舊聖潔。」

12「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每個人所行的報應他。

13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開始,我是終結。」

14那些洗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他們可得權柄到生命樹那裏,也能從門進城。

15城外有犬類、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以及所有喜愛和行虛謊的人。

16「我-耶穌差遣我的使者,為了眾教會向你們證明這些事。我是大衛的根,是他的後裔;我是明亮的晨星。」

17聖靈和新娘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要說:「來!」口渴的人也要來,願意的人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

18我警告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人: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甚麼,神必將記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

19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甚麼,神必從這書上所記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份。

20證明這些事的說:「是的,我必快來!」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

21願主耶穌的恩惠與眾聖徒同在。阿們!

天使又對約翰說:「不可封了這書上的預言,因為時候近了」(二十二10),天使所說的日期近了就是末時,已隨著耶穌的職事臨到和成就了。在迫切的時間裏,有人因為認識警醒而會自潔,但也有愚頑的人卻繼續會樂在罪中而不知, 這正正是二十二11的意思,再無機會了,不義的會繼續不義,污穢的會繼續污穢。但當然為義的會繼續警醒而聖潔的會繼續自潔。

  「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每個人所行的報應他」(二十二12)。因此,基督的再來既是警誡,也是對聖潔忍耐的信徒的安慰。基督的自我宣稱,「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開始,我是終結」,原是神的稱號,但這節經文清楚表達基督也是主,是神的身分。

啟示錄第七個有福是「那些洗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二十二14),「洗淨衣服」作永生的隱喻,在於羔羊寶血所帶來的潔淨。接住經文提到城外的犬類(二十二15),這與那洗淨衣服和得以進入城內有福的人作了一個強大對比,犬類比喻作惡者,是從宗教文化的習俗表述其低下的地位,他們行邪術、淫亂、殺人、拜偶像、說謊言,他們全無福分進入城內。

大衛的根和後裔和明亮的晨星(二十二16)都是說明基督是成就舊約應許和憧憬的彌賽亞,所以聖靈和新娘所說的「來」正是回應基督所成就的工作,也是安慰受苦的人。而隨之而來,那聽見的人所說的來,應該是守約,行道而盼望著基督回來,而最後「口渴的也當來」,可能是對所有未信主但願意的人之呼喚。第二十二章出現了三次「我必快來」,基督必快來的承諾必對現,我們是否有像約翰的回答,「主耶穌啊,我願你來」(二十二20)。

最後,這段經文警誡結語的目的是禁止任何人改動作品的內容(二十二18-19),這應該是警告人不要扭曲其中的教訓,企圖使人跟隨假先知,敬拜獸。

思想:

  1. 啟示錄是整本聖經的大結局,「新天新地」的異象既是人類未來的憧憬,使人有盼望,也使人得著當下生活的勇氣,今天你如何積極面對地上的生活?你如何克服困難,並為主無懼地活著?
  2. 邀請你透過Youtube,聆聽讚美之泉「新耶路撒冷」詩歌。最後,耶穌對你說 :「我必快來」,你的回答是甚麼呢?

你的禱告:

2022年靈修札記:《詩篇》— 導言

黃厚基傳道

      《詩篇》,屬於希伯來聖經的智慧文學,是律法書化為人生智慧的展現。說不需要人教你怎麼讀沒錯,一拿上手,便愛上了它。但猶如任何的作品,越明白其堂奧,越能欣賞其中的美與含義,這可需要有人指導,或求教於前輩。比如說我們剛剛第一句話,詩篇乃智慧文學,一些人可能會問,為甚麼說是智慧文學呢?又為甚麼說是律法書的展現呢?它和律法書的關係是甚麼呢?若是如此,詩篇所求於讀者的,可能比你我起初所以為的,要多很多。若是按這個層次而言,或許讀詩篇便有所學,有所教了。

第一和第二篇

      詩篇前後共一百五十篇,在現有舊約正典中,編譯者把它分為五卷(卷一:詩1–41;卷二:詩42–72;卷三:詩73–89;卷四:詩90–106;卷五:詩107–150),使人聯想起摩西五經,即律法書。事實上,第一篇開宗明義便提到「唯喜愛耶和華的律法,這人便為有福」。再者,不論是以色列民之全體,或是個人,兩者是分不開的;上帝是以色列的王,也是個人生命的主,這乃是第二篇的主題。兩首詩篇也成為全書的母題,在各人生處境中皆然,以它為生命的指引和綱領,乃為智慧人生之基礎。所以,與其說詩篇一和二是卷一的一部分,倒不如說它們是全書的引言,和詩146-150篇的哈利路亞(讚美耶和華)詩遙遙相對。人生行至終末,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仍是山,因此認識了耶和華上帝的公義信實慈愛和恩典的你我,豈不也和以色列上帝的子民一樣,歡欣讚美祂。

大衛的詩

      人生,千百種際遇、處境,詩篇中「大衛的詩」(詩3-41; 51-72; 138-145)可以說承載了最後個人的遭遇起伏。雖然作為王,大衛另一個身分是上帝的僕人。舊約以色列之作為上帝子民,整體而言,被視為上帝的僕人(賽四九3);但同樣的,王也被視為上帝的僕人。在個人的層面,每一個遭遇,不論是面對仇敵的譏笑、嘲諷、怒罵、陷害、誣蔑,或經歷上帝的安慰和拯救,詩人內心的獨白並與上帝的對話,自貶與控訴,咒詛敵人以致咒詛自己的出身,自艾自憐或向上帝發出抗議,再與每一個讀者的生命與心境,藉著閱讀結為一體。詩人的我,成了讀者的我,詩人的祢成為讀者禱告中的祢。所以,在這層面上,讀詩篇不必人教。

上行之詩:靈程之路

      和大衛的詩相映成趣的是「上行之詩」(詩120-134)。一般可以視之為被擄回歸的暗喻,從被擄之地回歸錫安城(耶路撒冷城)舉步維艱,但每一步都追憶過去,何以淪落他邦;如今歌聲與步履,亦步亦趨,唱頌著耶和華的信實。另也可視為上帝的子民從以色列各處向聖城進發,要來到聖殿敬拜。其實,人生中我們都有一再的需要,來到上帝的面前,在追憶和回歸中記念上帝的恩典。新約裏說,我們(基督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我們的身體亦可用作同樣類比。回歸內心,省察內心;凝視基督的身體,把個人、把教會群體一而再、再而三的回歸祂的心意中,祂的國度中,彰顯祂的義和祂的榮美,這或許未嘗不是上行之詩給予我們的信仰想像。

      不過,話說回頭,給我們設下一種回歸上帝的路徑的,不只是上行之詩。其實每一首詩都有這一個其內部的結構,比如從「我」出發,表達詩人的苦況,那可以是被人攻擊、個人的罪、被陷於困境、對上帝的旨意感到困惑、對不公的憤恨等等,然後內容轉向上帝的公義、信實、恩典、慈愛、憐憫、祂的看見、祂的能力、創造、威嚴等。這個轉向可以表達出詩人心境的轉向,也可以因著禱告,在向上帝傾訴之後的自然轉變,即是上帝的靈在詩人心中動了工,於是這一些對上帝的認定變成了詩人的(屬靈)知識,更體驗、認識這位上帝,最後以感謝讚美結束,或甚至呼籲眾民來加入這讚頌的行列。上帝的子民時時誦讀詩篇,久而久之便養成一種心靈的習慣,禱告的心境也和詩人同步,無形中便被塑造了。

以上帝為稱號的詩

      說到上帝,全書有四十五篇以「上帝」而非以「耶和華」為稱號(詩42-83)。舊約學者一早已發現這兩個稱號,有時分別出現,有時一併出現。一般認為「上帝」(或神)反映著一個更普遍的神觀,泛見於舊約聖經的古代世界,即古近東。編輯者把這一輯的詩篇編入,反映著這樣的信仰傳統融入以色列信仰傳統的血脈中。

彌賽亞詩篇

      再回到詩篇第二篇,其焦點是王,是彌賽亞詩的第一首(其他包括詩22, 69, 72, 100等等)。彌賽亞意思是受膏者,大衛王是這受膏者的原型,也是後世以色列被擄回歸群體的集體想像,裝載著他們對上帝應許的確認和對上帝所賜土地、王國和揀選聖約的確定。不過,這受膏者的含義,早在撒母耳記(俗稱申命記學派)裏已被塑造為一個指向上帝才是真正的以色列民的王,即上帝子民的王。因此,在人間的彌賽亞之餘,總有先知的存在,代表著上帝的心,即真正的妥拉(Torah)精神的出口,用以平衡、監察那代表權力的受膏君王。這樣的神學:受膏君王、耶和華是王以及律法的結合體,一再穿梭於詩篇全書。再者,彌賽亞原型的代表:大衛王,在詩篇中常表現出顛沛流離、受苦負罪的形象,充分表現出一種「以利亞與我們是同樣性情的人」(雅五17)的神學,事實上保羅(和巴拿巴)也是如此告訴路司得城的人說:「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徒十四15b)。

受膏君王與耶路撒冷為中心的敬拜

      再回到受膏君王的意象,它裏頭反映著以耶路撒冷(錫安)為焦點的宗教理想。在現實中,耶路撒冷也成了以色列地和全民宗教信仰的中心。聖殿便是這信仰的核心。我們從舊約歷史書裏,尤其是歷代志上下更明顯看見這一點。不過,值得留意的是,歷代志是回歸時期的作品,它對歷史的回顧與再塑,有一個藉歷史敘事重塑猶大的後裔大衛之王權正當性的目的,在波斯時代建構全民一體性,有一定的凝聚作用。正是這樣的一個以耶路撒冷並其中的聖殿為敬拜中心的神學(須知回歸時期也是重建聖殿的時期),也反映在聖殿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詩歌敬拜(其中包括唱歌班和樂手),我們看見詩篇全書裏除了一前一後(除了第一和第二及最後的哈利路亞詩之外)的大衛的詩和上行之詩,最中間除了有那些以上帝為稱號的詩篇外(這些詩與其他類別的詩有重疊),夾於兩脅的是可拉後裔的詩和亞薩的詩。

詩篇的分類和分佈

作為引言的兩首詩詩1, 2
大衛的詩詩3-41; 51-72; 138-145
可拉後裔的詩詩42-49
以上帝為稱號(而非耶和華)的詩詩42-83
大衛的詩詩51-72,86
亞薩之詩詩73-83
可拉後裔的詩詩84-85, 87-88
上行之詩詩120-134
大衛的詩詩138-145
作為結尾的五首詩:哈利路亞詩詩146-150

另詩135可以稱為一般的詩篇,詩136是群體的感恩詩,而詩137則是群體的哀歌。[1]

可拉後裔的詩

      乍看之下,稍為熟悉聖經的信徒可能會想起民數記裏所記載利未的後裔可拉,曾率領以色列中二百五十個領袖聚集攻擊摩西和亞倫,不服他們的帶領。事件最後,耶和華確定摩西和亞倫是祂所揀選和膏立的(參民十六,廿六)。學界一般認為摩西五經最後成書是在回歸時期,而民數記在五經之內。可是,除了民數記以外,舊約中另一卷較多提到可拉的是歷代志,主要是提到他們的後裔。我們知道歷代志肯定是回歸時期的作品。這樣一來,我們便有兩種並列的聲音,一者是民數記對於可拉的否定,一者是歷代志看似為他的後裔作出平反、予以肯定。我們至少可以想像他們在所羅巴伯的時代參與聖殿祭祀和敬拜的角色。此處,詩篇中可拉後裔的詩(詩42-49, 84-85, 87-88),同樣反映著這一番的肯定。

亞薩的詩

       最後是居於中間的亞薩的詩(詩73-83)。亞薩和耶杜頓(出現於詩39, 62和77)同樣是聖殿中唱歌班的領袖(參代上廿五1,代下五12)。「唱歌」(代上廿五1),原文是nᵉbiʾim,即「說預言」的意思。我們從舊約語境說,可以指心中承載上帝的情意並律法書的教導,而受感說話的意思。

結語

      今天,讓我們每一天藉著詩人與上帝的對話,使我們同樣也與上帝發聲的對話。若詩人的言詞,是一種的受感說話,願我們也受感說話。從前我們獨言獨語,從前我們言語空洞,反映的只是此世的空虛。如今,藉著詩篇的話,被上帝的性情和祂的律法充盈和洗滌,我們的生命不知不覺便被祂培育了。

[1] Walter Brueggemann and William H. Bellinger Jr, Psalm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3, 11–12.

六月二十九日

霍碧洳傳道

啟示錄二十二6-9

6天使又對我說:「這些話是可信靠的,是真實的。主,就是賜靈感給眾先知的神,差遣他的使者,要將必須快要發生的事指示他的眾僕人。」

7「看哪,我必快來!凡遵守這書上預言的有福了。」

8這些事是我-約翰所聽見所看見的。當我聽見看見時,就俯伏在指示我的天使腳前要拜他。

9他對我說:「千萬不可!我與你和你的弟兄眾先知,以及那些守這書上的話的人,同是作僕人。你要敬拜神。」

今天去到全書最後的部分,這些話「真實可信」並不單止有關聖城新耶路撒冷的信息,整卷啟示錄都是源自那「真實可信」者,祂是所有先知和啟示的源頭。約翰看見神啟示的終極成就—耶穌基督,因著耶穌的職事和宣講,死亡和復活,約翰確實體會神的恩典和審判,也感受到一切好迫近和非常迫切。

所以啟示錄清楚地要人去回應神的啟示,而這回應是在我們信仰生活上的實踐,也要有承擔力,作神忠心的僕人。啟示錄第六個有福,「看哪,我必快來!凡遵守這書上預言的有福了」(二十二7),說明有福的關鍵是聽了以後,還要遵守和實踐,這與啟示錄全書呼籲信徒堅忍的信息相等,也與審判的主題呼應。此信息在啟示錄一3已曾表述過,而去到最後一章再重述,可知「聽而遵守」是神對人一個非常重要的警惕,但最可惜的是,或許我們都不知有幾多次,無數次都不是「聽而遵守」,而是「不聽而又不遵守」呢?這是多麼令神失望。

在十九10和今天的二十二9,約翰在聽見和看見異象之後,卻對天使膜拜,天使的拒絕和提醒再次指出啟示錄全書的另一重點,就是除了神和羔羊之外,天使和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接受敬拜,因為除了神和羔羊外,其餘受造之物都是事奉神的僕人,這才是正確的敬拜。

思想:

  1. 啟示錄的講論是要人遵行,實踐的生命之道,過去有甚麼事情阻礙你實踐神的道?
  2. 「凡遵守這書上預言的有福了」,你認同嗎?為甚麼?

你的禱告:

六月二十八日

霍碧洳傳道

啟示錄二十二1-5

1天使又讓我看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

2經過城內街道的中央;在河的兩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 的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可作醫治萬民之用。

3以後不再有任何詛咒。在城裏將有神和羔羊的寶座。他的僕人都要事奉他,

4也要見他的面。他的名字將寫在他們的額上。

5不再有黑夜;他們也不需要燈光或日光,因為主神要光照他們。他們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

今天我們的經文是有關聖城內裏的生活,城內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和河兩邊的生命樹(二十二1-2),既迴響伊甸園的主題(創世記二10),也源於舊約先知的憧憬, 其中以西結書的描述至為突出,水自末日的聖殿流出,使鹽水變甜,滋潤萬物。而河兩邊的岸上生長各類的樹木,其果可作食物,葉子不枯乾,果子不斷絕。每月必結生果子,因為這水是從聖殿流出來的。樹上的果子必作食物,葉子乃為治病。

約翰所見的比以西結的異象更為終極,正因為生命樹的主題,顯示啟示錄中的聖城所指的是伊甸園的重演(創二9),在創世記中亞當和夏娃被禁止吃生命樹的果子 (創三22),在聖城中,得勝者生活在城中並獲賜生命樹的果子,每月結果子和十二樣果子中的十二,都表示不止息和完美的意思。

以後再沒有咒詛是呼應早前坐寶座者的宣告(二十一4-5),更是指伊甸園中始祖所受的咒詛(創三14-19)再不會有,甚至列國因為與神為敵而受的咒詛也不再。城內事奉的僕人事奉祂(二十二3),能見祂的面(二十二4),這是神和人之間最密切和高峰的表述。在猶太信仰中,人既不能,也不配望見神的容貌,得見神是終末的應許。祂的名字必寫在他們的額上猶如額上刻印或寫有神和基督的名(二十二4),都是說明他們是屬於神和羔羊,與祂永永遠遠作王(二十二5)。

思想:

  1. 聖城內裏的生活好得無比,是伊甸園,是樂園,邀請你再次看以上經文一次,一幅怎樣的圖畫呈現在你腦海中呢?
  2. 倘若今天你有如生活在巴比倫一樣的邪惡世界中,受困苦、受欺逼、受傷害,但願你知道,從神和羔羊的寶座那裏,有生命的水流出來,要醫治你一切的傷痛和疾病,祂的同在和看顧是直到永永遠遠的。求主賜給你對神有堅忍的信心。

你的禱告:

六月二十七日

霍碧洳傳道

啟示錄二十一22–27

22我沒有看見城內有殿,因主-全能者神和羔羊就是城的殿。

23那城內不用日月光照,因為有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

24列國要藉著城的光行走;地上的君王要把自己的榮耀帶給那城。

25城門白晝總不關閉,在那裏沒有黑夜。

26人要將列國的榮耀尊貴帶給那城。

27凡不潔淨的,和那行可憎與虛謊之事的人,都不得進那城,只有名字寫在羔羊生命冊上的才得進去。

上文有兩段先後描述聖城的形狀和建築材料,而今天和下篇的經文是有關聖城內裏的環境和生活:有光明、有街道、有河水、有植物,而最重要的是有神的同在—聖徒在聖城中完全與神聯合,得到穩固的安全和永遠的平安。

歷史上,聖殿的作用是讓人和神接觸,也就是人敬拜神的地方,象徵神的臨在。但城內竟然沒有殿!這是經文刻意指出的要點:「神和羔羊就是城的殿」(二十一22),聖城本身就是至聖所。

神的光輝照亮祂的子民(二十一23),城門是古代城牆必有的設備,主要的功能是防禦,而在黑夜的時候,關閉城門更是必須的,但因神的榮光,聖城新耶路撒冷,沒有黑夜,城門總不關閉,也就必然向外敞開(二十一25)。再者聖城既沒有殿,便無須為了祭祀開關殿門,換言之,任何人都可以直接進城與神親近。

「列國要藉著城的光行走;地上的君王要把自己的榮耀帶給那城」(二十一24),這裏的列國和君王,可以是約翰暗引以賽亞書六十1-3,六十19,約翰想表達神向其子民所發「衪必要再次光照他們」的應許,必要成就,萬國萬邦都來到聖城朝見神。而二十一27所提醒那些敵對基督,死於不潔,羞恥和欺詐的人,將無份於聖城,打開的城門不會接納任何不潔淨之物或心懷敵意的人,因為這些都不再存留,不再威脅輝煌的新耶路撒冷及其居民了。永恆的保障等待著那些為主而活,為主而死的信徒!我們何等盼望這一天快快到來!

思想:

  1. 「我就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必不在黑暗裏走,卻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12),這些話不是應驗在今天的經文上所說的聖城中嗎?
  2. 今天你是否緊緊跟從神,走在光明的道路上,為主作鹽作光呢?

你的禱告:

六月二十四日

霍碧洳傳道

啟示錄二十一18-21

18牆是碧玉造的;城是純金的,如同明淨的玻璃。

19城牆的根基是用各樣寶石修飾的:第一個根基是碧玉,第二是藍寶石,第三是綠瑪瑙,第四是綠寶石,

20第五是紅瑪瑙,第六是紅寶石,第七是黃璧璽,第八是水蒼玉,第九是紅璧璽,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紫瑪瑙,第十二是紫晶。

21十二個門是十二顆珍珠;每一個門是一顆珍珠造的。城內的街道是純金的,好像透明的玻璃。

昨天的經文描述那城的外貌,如結構、形狀、大小,今天的經文就聚焦於聖城的建造材料,如金子、和各樣的寶石。很多人喜歡把天堂說成是「黃金街、碧玉城」,這說法就源自本段有關於聖城的造料的描述。經文開頭和結尾彷彿前後呼應,先後指出牆和城,城門和街道的造料是如何的貴重和悅目(二十一18,21),也給人這印象,這美麗,輝煌和榮耀的新耶路撒冷是神預備給祂所愛的子民一起居住。然後,段落的中間列出城牆的根以各種寶石為裝飾(二十一19-20)。啟示錄中,聖城牆壁的寶石  (二十一18-21),除了可能是表述聖城的榮美,也可有更深的意義。在出埃及記中   (出二十八17-21,三十九10-14),大祭司掛的胸牌有十二種寶石,每一顆寶石刻上一個以色列支派的名字,值得留意的是出埃及的傳統與啟示錄的十二種珍貴寶石極相近,這似乎說明啟示錄的一個信息,神的子民是祭司(一6,五10,二十6)。另外,在舊約中,只有一位大祭司可以進到至聖所或內殿去朝見神。現在,聖城就是聖殿,神臨在的地方,聖民可以直接地朝見神,毫無隔阻地在與神一起了。

另一方面,若城牆的寶石與以西結書的傳統相連,以西結書(二十八13),寶石與伊甸園是有關的。聖城新耶路撒冷也象徵伊甸園中的重現,根據經文的發展(二十二1-2),這個重點我們之後思考。

思想:

  1. 「不過,你們是被揀選的一族,是君尊的祭司,是神聖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使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這與本段經文有甚麼關連?
  2. 在啟示錄中,神的子民是祭司的信息在不同經文中出現過,今天你如何實踐「君尊的祭司」的職分呢?這個職分對你為何尊貴?

你的禱告:

六月二十三日

霍碧洳傳道

啟示錄二十一9-17

9拿著七個金碗、盛滿末後七種災禍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來對我說:「你來,我要給你看新娘,就是羔羊的妻子。」

10我在聖靈感動下,天使帶我到一座高大的山,給我看由神那裏、從天而降的聖城耶路撒冷,

11這城有神的榮耀,它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

12它有高大的牆,有十二個門,門上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又寫著以色列人十二個支派的名字。

13東邊有三個門,北邊有三個門,南邊有三個門,西邊有三個門。

14城牆有十二個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

15那對我說話的天使拿著金的蘆葦當尺,要量那城、城門和城牆。

16城是四方的,長寬一樣。天使用蘆葦量那城,共有一萬二千斯他迪,長、寬、高都是一樣。

17他又量了城牆,按著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

「新耶路撒冷」好像新娘打扮整齊,等候丈夫(二十一2)。那麼,這新娘是怎樣打扮的?往下的經文就是個大特寫。這特寫對於基督徒來說有莫大的意義,因為這新娘代表了基督的教會。我們要分三段來讀這段長的特寫,今天讀二十一9-17,看聖城的外貌;明天讀二十一18-21,看聖城的建築材料,相等於新娘的榮美;最後讀二十一22-二十二5,看城裏面的生活。

向約翰指示新娘的是拿著七碗災的一位天使(二十一9),約翰被聖靈感動到高山看新耶路撒冷,它位置在高大的山上應該並非怕外敵入侵,而是表述聖城乃終末的高峰與成就,並神的榮耀和同在。

隨後以寶石、碧玉、水晶的光輝和華美作比喻,正是以神的榮耀作為新娘裝飾城的光輝的描述。城牆的描述是以另一個角度表示聖城新耶路撒冷與神的關係,「門上有十二位天使」說明有神守護著聖徒;門上有「以色列人十二個支派的名字」,還有「城牆有十二個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二十一12、14)。如此安排,顯示舊約的選民和新約的基督徒都是神的子民。

然後,約翰被吩咐「要量那城、城門和城牆」(二十一15),這裏充滿了象徵的意思。首先,量度曾見於十一2,但具體的描述和其中的意義與二十一章有所不同。而在舊約中耶利米書(三十一38-40)和撒迦利亞書一16,二1-2都以量度的主題表述修復和回歸,所以量度是指神擁有和保護其子民的一種表述。再看聖城的形狀,這是個立方體,長、寬、高都一樣(二十一16),這不可能是一般城市的結構,卻令人聯想到聖殿裏的至聖所(參王上六20);那是神顯現的至聖所,意味著神的子民和聖潔的神,將來要永遠在一起生活。最後,長與寬都是12,000(12×1000)斯他迪,而城牆是144(12×12)肘;這些數字明顯是象徵,表示神國度的完美和浩瀚,即表示那新天新地的聖城,是由聖民所構成的,並來自各族,各語言,各國,是沒有人能數過來的群眾(七9)。

思想:

  1. 「新娘」要反映的是神的榮耀,這榮耀是聖徒的堅貞和義行。現今的教會應當以此為基礎,你認為現今教會可以如何反映神的榮耀?
  2. 你又如何可以在現今生活中反映神的榮耀?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