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九日 (第88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五章

33到了正午,全地都黑暗了,直到下午三點鐘。34下午三點鐘的時候,耶穌大聲呼喊:「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35旁邊站著的人,有的聽見就說:「看哪,他叫以利亞呢!」36有一個人跑去,把海綿蘸滿了醋,綁在蘆葦稈上,送給他喝,說:「且等著,看以利亞會不會來把他放下來。」37耶穌大喊一聲,氣就斷了。38殿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39對面站著的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斷氣,就說:「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40還有些婦女遠遠地觀看,其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撒羅米,41就是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跟隨他、服事他的那些人,還有同耶穌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婦女。

      「正午時分,全地都黑暗了」,這並不尋常,長達三個小時,耶穌才大聲呼喊:「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耶穌用的是亞蘭文,作者以希臘文譯出,反映出他的第一代讀者是不諳亞蘭文的,其中包括長期在外邦成長生活的猶太人。
      不過,這句話也是引自詩篇二十二篇第一節的上半節:「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其半節為:「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的呻吟?」同一詩篇第六至八節說:「但我是蟲,不是人,/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凡看見我的都嗤笑我;/他們撇嘴搖頭:/「他把自己交託給耶和華,讓耶和華救他吧!/耶和華既喜愛他,可以搭救他吧!」這一段呼應著先前公會成員、祭司長和文士的冷嘲熱諷。
      耶穌,真的是受盡羞辱和藐視,被人甚至上帝所遺棄。到底在他彷彿遭父上帝遺棄時,父是否也經歷著拒棄那被遺棄者所感受到的遺棄?對比著這一句「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的,是百夫長因見證了三個小時異常的天象,以及目睹發生在聖殿的幔子裂為兩半,竟說:「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有人認為這百夫長既是外邦人,在此是嘲笑多過於驚歎,正如先前那些士兵一樣。可是,緊貼此話的上下文,更應該視他的話為一個見證,一個出自於外邦人的口中見證。對比著那些本應該認識上帝,作為祂的子民的以色列民以及其中的宗教領袖。作為外邦人的他,會是真心讚歎嗎?還是純粹嘲諷。或許,他語氣中說「真的」,確實是馬可筆下真認識了上帝的兒子的一名。
      曾與耶穌非常親近的,耶穌的核心門徒彼得、雅各和約翰,本來不是都驍勇善戰、雄心勃勃、信誓旦旦的嗎?如今都了無影蹤了。只剩下婦女留在現場,作者形容說:「就是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跟隨他、服事他的那些人」,她們遠遠地觀看著,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撒羅米」,「還有同耶穌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婦女」。路加對於抹大拉的馬利亞有較多的記載,提到「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路八2);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可能就是「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比較約十九25),而撒羅米則可能是西庇太的太太,也就是那對兄弟的母親,是耶穌的母親的姊妹(太廿七56;約十九25)。[1] 
      是的,那些默默在耶穌身邊服事的婦女,也沒有搶些甚麼功勞,爭甚麼功勛的,卻到最後仍然忠心的留在耶穌的身邊。姑且不加以美化,如實的看那些婦女,本來在第一世紀的猶太社會裡,地位甚底,爭也無從爭起,反而是甘心的服事。今天,或許機會欠奉的,是否有時候服事的時候,心意更加單純呢!因為裡頭沒有名、沒有利,沒有出人頭地的誘惑。人開始服事的時候,或每服事一段時期之後,應該思想耶穌服事前在曠野面對試探的那一幕。馬可沒有告訴我們試探有哪幾樣(參札記第一單元第四日),但這又何妨呢?恍如從埃及蒙召出來的上帝子民,四十年在曠野不是經歷了各樣的眼目的、肉體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嗎(比較約壹二16)?

[1] Ibid., 566–567.

六月十六日 (第8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五章

16士兵把耶穌帶進總督府的庭院裏,叫齊了全營的兵。17他們給他穿上紫袍,又用荊棘編了冠冕給他戴上,18然後向他致敬,說:「萬歲,猶太人的王!」19他們又拿一根蘆葦稈打他的頭,向他吐唾沫,屈膝拜他。20他們戲弄完了,就給他脫了紫袍,又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帶他出去,要把他釘十字架。 21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強迫他同去,好背耶穌的十字架。22他們帶耶穌到了一個地方叫各各他(翻出來就是「髑髏地」),23拿沒藥調和的酒給耶穌,他卻不受。24於是他們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抽籤分他的衣服,看誰得甚麼。25他們把他釘十字架的時候是上午九點鐘。26罪狀牌上寫的是:「猶太人的王。」27他們又把兩個強盜和他同釘十字架,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29從那裏經過的人譏笑他,搖著頭,說:「哼!你這拆毀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30救救你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呀!」31眾祭司長和文士也這樣嘲笑他,彼此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32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從十字架上下來,好讓我們看見就信了呀!」那和他同釘的人也譏諷他。

      作者在此展示文學的,也是人生的諷刺(irony):士兵的嘲弄,而話說當時有全營的兵在總督府的庭院,一營的人數是六百人,來為耶穌加冕,高呼萬歲,可是那冠冕是荊棘編成的,紫色的袍給他穿上又除掉,抽籤分他的衣服。既稱他為猶太人的王,卻向他吐唾沫。拿酒和沒藥給他不是為了減輕他的痛苦,而是為了戲弄。但耶穌卻拒絕了,先前他說不再喝葡萄酒,直到喝新的日子。[1]
      這「猶太人的王」,沒有出聲,任由那些士兵玩弄。這「猶太人的王」,其實只是一個罪犯。帶著他上各各他山,要把他釘在十字架上,幸好半途叫了一個名叫西門的古利奈人來代他背負十字架。這人是亞歷山大的魯孚的父親。馬可這麼寫,應該是他那時代的信仰群體認識這兩人。
      本來,耶穌曾呼召門徒要背起十架來跟從他。諷刺的是,此時此際,門徒已不見人影。反而是這一位從鄉下來的,成為了那實踐背起十架跟從耶穌的人。那誇誇其談的彼得;以及有雄心當耶穌左右手的約翰和雅各,也不見影蹤。
      掛在十架上的耶穌,罪狀寫的是:猶太人的王」。這正是顛覆羅馬的罪。那些走過的人,大概不乏先前在大祭司那裡審問時在場的人,他們仍然用重覆的控詞來嘲笑他:「哼!你這拆毀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救救你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呀!」是的,如果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的話,是那坐在寶座上的受膏君王,是那駕著雲彩而來的人子的話,這時候應該是施展他大能的時候了吧!
      眾祭司長和文士,先前或許還擔心,若耶穌真是人子,他們可就反過來成為受審的人了。這下子,那些疑慮可以完全放下了。於是,便放膽的彼此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從十字架上下來,好讓我們看見就信了呀!」他們這麼說,當然不是真的認耶穌是基督(彌賽亞)。他們看準耶穌是無法從十字架上下來了。
      從被士兵戲弄直到被釘於十字架上,和路加福音並約翰福音相比,馬可的敘事極為精短(馬太也以此為藍本,長短相近)。「那和他同釘的人也譏諷他。」整個過程耶穌一句話都沒有說。全場彷彿只剩下這些反對他的人,他們的門徒似乎不見了(約翰福音讓我們看見有門徒是在場的,參約十九25-27)。在馬可福音的作者筆下,耶穌是完全孤單的。
      我們若是在場,會如何呢?會一起起哄嘲笑他嗎?或是心中暗暗期盼耶穌一定要施展大能,證明他真的是上帝的兒子。我們可能為著耶穌似乎甚麼都沒有說,甚麼神能都沒有彰顯,而感到尷尬失望。心裡想:自己大概是信錯了,當時信的時候,是衝動了。一切都是空的。我們到底信的是甚麼?是被釘的主耶穌嗎?還是能力?
      還是說,我們此時才更加體會,這一位沉默的耶穌,連天使天軍也沒有下來幫助的這一位,是更加貼近我們。事實是,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暗角、不同的公寓、不同的屋簷下;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組織、院舍中,都有一些被沉默的聲音,也有一些不善辭令、默默承受苦痛並承擔著看似微不足道的陪活、陪行、陪伴者。上一代的父母親、這一代的單親、離異家庭的孩子、義行者、維權者、文字出版者、各樣的藝術工作者,他們的、她們的聲音,或更正確的說,他/她們的默默的聲音,有待聽見。應當聽,沉默的聽,或許這樣,我們才能聽見上帝國的跫音。

[1] 關於酒在此不是出於士兵的憐憫,以酒麻醉,使減輕痛苦。耶穌拒絕是拒絕進一步的羞辱,參ibid., 549-550。.

六月十五日 (第8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五章

6每逢這節期,彼拉多照眾人所求的,釋放一個囚犯給他們。7有一個人名叫巴拉巴,和作亂的人監禁在一起。他們作亂的時候曾殺過人。8眾人上去求彼拉多照常例給他們辦理。9彼拉多說:「你們要我釋放猶太人的王給你們嗎?」10他原知道祭司長們是因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11但是祭司長們煽動眾人,寧可要他釋放巴拉巴給他們。12彼拉多又說:「那麼,你們稱為猶太人的王的,要我怎麼辦他呢?」13他們又再喊著:「把他釘十字架!」14彼拉多說:「為甚麼?他做了甚麼惡事呢?」他們更加喊著:「把他釘十字架!」15彼拉多要討好眾人,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把耶穌鞭打後交給人釘十字架。

      這一段前後呼應:「每逢這節期,彼拉多照眾人所求的,釋放一個囚犯給他們。」對應著「彼拉多要討好眾人,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把耶穌鞭打後交給人釘十字架。」
      彼拉多可以堅持自己的看法嗎?「他原知道祭司長們是因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即是說,耶穌沒有該死的罪,更說不上顛覆羅馬政府。所謂「猶太人的王」這稱呼,在他眼裡,只是戲言,用以嘲笑和揶揄猶太人而已。若他持守自己的判斷為重,不夥同這些猶太人宗教領袖,大可以決定釋放耶穌,而不是讓他們選擇要他釋放耶穌或巴拉巴──一個因作亂而殺了人者。
      彼拉多是個政客,討好人心是他的為人和作事原則。他甚至不認為這是妥協,對他而言,這便是現實。其實,像他這樣的人比比皆是。雖然,現實裡可能不是在壞人和好人之間作出選擇,而是在利害關係,在是否影響大局上,在門面上。通常被押上刑台的,是較沒有市場價值,人脈不怎麼樣,替換而不致於太大震動形勢的。在社會如此,可悲的是,不少時候在教會亦如此。事實上,經文中的操盤者便是宗教人士,是上帝子民中的宗教領袖。
      大祭司,即操盤的要員,一早已有了定案要處死耶穌,現在只欠民意。所以他們煽動眾人。「眾人」,雖是福音書的敘事中沒有名字的人物,是烏合之眾,是民眾。耶穌開始服事以來,「眾人」便經常緊隨耶穌的行蹤,是耶穌宣講和服事的對象。他們和那些常常挑戰耶穌的宗教領袖不同,也有別於門徒。在馬可福音的敘事裡,我們感覺他們也不是不友善的。可是,去到敘事的尾聲,當耶穌的門徒也鳥獸散,隱藏了起來。這些稱為眾人者,被唆擺也不是令人咋舌的事。本來,他們可以是耶穌的擁護者;本來,他們可以是以棕樹枝夾道歡迎耶穌者。可是,到最後,他們也輕易成為被煽動反對耶穌者。
      在敘事裡,眾人中偶有個別的人物,就是那些主動的渴望耶穌幫助的人,如那癱子的朋友、經血不止的女人、手癱的人、耳聾、目盲、啞巴者;還有那些被棄絕者,如鬼附住在墳場的、稅吏、痲瘋病患等等,他們都與耶穌相遇,生命再次有個「起頭」。比起街頭巷尾那些沒有名字,但卻忠心活著的人,我們是否比他們更接近耶穌呢?     
      我們到底只是眾人中的一個嗎?還是曾與耶穌真正相遇者?我們要常常記念自己的生命因他而有的起頭──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六月十四日 (第8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五章

1一到早晨,眾祭司長、長老、文士,和全議會的人大家商議,就把耶穌綁著,解去,交給彼拉多。2彼拉多問他:「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是你說的。」3祭司長們告他許多的事。4彼拉多又問他:「你看,他們告你這麼多的事,你甚麼都不回答嗎?」5耶穌仍不回答,以致彼拉多覺得驚訝。

      雖然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和長老們所組成的議會(Sanhedrin,或譯為公會)一致通過耶穌有罪──褻瀆上主的名字,即死罪一條,但作為羅馬的屬民,他們沒有判人死刑的權。所以才把耶穌解到彼拉多那裡,想假借他的手處死耶穌。
      彼拉多問的問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這不是議會眾成員所定耶穌的罪。不過,彼拉多所問的,耶穌若答「是」的話,他便犯了顛覆羅馬政府的罪,可以處以死刑。在此,我們再次見識到耶穌的機智。他若答是,簡接也省了彼拉多麻煩並助他討好了猶太人,給他們所要的──耶穌的死刑。他若答不是,他其實明明是。他是基督(即彌賽亞),即受膏的君王。這兩個答案,耶穌都不取,而是答道:「是你說的。」他也不否認,也沒明顯承認。
      至於這批以眾祭司長為首的猶太領導班子對耶穌作出的各樣控告,耶穌一律和先前面對他們的時候一樣,在彼拉多面前也不作答。這是叫彼拉多感到驚訝的。
      關於他是基督──即受膏君王這一點,耶穌算是答了。這也和我們一開始指出的「彌賽亞的秘密」這一說法相映成趣。是密而不宣還是欲蓋彌彰,是文學技巧還是敘事兼耶穌心意按著他自己的時機真正顯露?

至於其他的問題,為甚麼都一律不答呢?

      或許,從把耶穌道道地地視為人的角度看待,客西馬尼園與上帝就「苦杯」禱告和對話之後,他已經有徹底的覺悟──事情本來就是要如此發生了。這叫我們不禁想起詩人所說:「我保持沉默,閉口不言,因為這一切都是你所做的」(詩卅九9,和合本譯作:「因我所遭遇的是出於你,我就默然不語。」) 
      生命中的不少遭遇,無論是內在外在,無論是因認識天命呼召的堅持和踐行使然,是個人生命氣質、限制和苦罪掣肘,還是外在的人事物的糾纏以致牽扯,作為跟隨主、認識主和倚靠主的我們,終要有一種生命的徹悟,將過去、現在和未來交付予祂,活於當下,即使那當下的自己仍是一個軟弱有限的肉身;要接納,在主裡接納自己,在兩次雞啼之間和之後的自己。

六月十三日 (第8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66彼得在下邊院子裏,大祭司的一個使女來了,67見彼得取暖,就看著他,說:「你素來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起的。」68彼得卻不承認,說:「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說的是甚麼!」於是他出來,到了前院,雞就叫了。69那使女看見他,又對旁邊站著的人說:「這個人也是他們一夥的。」70彼得又不承認。過了不久,旁邊站著的人又對彼得說:「你真是他們一夥的,因為你也是加利利人。」71彼得就賭咒發誓說:「我不認得你們說的這個人。」72立刻,雞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穌對他所說的話:「雞叫兩遍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忍不住哭了。

大祭司他們審問耶穌的時候,彼得在院子裡。以上所記,或許是所謂的話分兩頭說,這邊廂審問還在進行,那邊廂彼得面對著良心的審問。留在那裡的彼得,仍在取暖,那些警衛大概已經取完暖,進到審問現場了。彼得也覺得鬆了一口氣吧!可是,現實彷彿是長了眼似的,偏偏不放過他。

那些警衛應該是替大祭司工作的,而這時候卻來了一個也是替大祭司工作的使女,一看見彼得,便說:「你素來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起的。」不知是否那些警衛通風報信的。然後,從院子走到前院,他就聽見雞啼聲,那一下應該心裡寒了寒,可是還來不及反應,又再被指證下否認了多一次。剛剛說過了那一句:「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說的是甚麼!」在還沒回過神之下,可能再說了一次。可是,過了不久,和第二次一樣,是在旁邊站著的人又再說他是和耶穌一夥的。這下把彼得逼得急了,竟然發起誓來否認。結果雞就啼了。

其實,在鄉間,兩次雞啼之間,可以在極短的一刻之間,也可以轉眼之間。耶穌當時的意思就是,不消片刻,「你就會接二連三否定我。」

這一下,恐懼的冷汗一下變成驚訝、傷痛和羞愧,恨不得馬上鑽到地底去。彼得哭了。其實,哭好過麻木,哭是一分情感的表現,是真情、是傷痛、是良知、是愛的表現。求主憐憫我們,在軟弱跌倒的時候,觸摸我們的內心和良心,使我們的心柔軟而不是被罪疚鎖牢麻木了

六月十二日 (第8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53他們把耶穌帶到大祭司那裏,又有眾祭司長、長老和文士都來一同聚集。54彼得遠遠地跟著耶穌,直到進了大祭司的院子,和警衛一同坐在火邊取暖。55祭司長和全議會尋找見證控告耶穌,要處死他,卻找不到實據。56因為有好些人作假見證告他,他們的見證又各不相符。57又有幾個人站起來,作假見證告他說:58「我們聽見他說:『我要拆毀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內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59就是這樣,他們的見證還是不相符。60大祭司起來站在中間,問耶穌說:「這些人作證告你的事,你甚麼都不回答嗎?」61耶穌卻不言語,一句也不回答。大祭司又問他:「你是不是基督,那當稱頌者的兒子?」62耶穌說:「我是。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來臨。」 63大祭司就撕裂衣服,說:「我們何必再要證人呢?64你們已經聽見他這褻瀆的話了。你們的決定如何?」他們都判定他該處死。65於是有人開始向他吐唾沫,又蒙著他的臉,用拳頭打他,對他說:「你說預言吧!」警衛把他拉過來,打他耳光。

      那些人動手捉了耶穌以後,便把他「帶到大祭司那裏」,話說當時「又有眾祭司長、長老和文士都來一同聚集。」這一個陣勢,代表了以色列民的代表以及宗教領袖。這一個審判,是按猶太人的規矩進行的,是自家人審自家人,和羅馬當局無關;用我們的話說,也算是教會內的事。
      全場是鬧劇,作者指明:他們要尋找見證控告他,好處死他,可是卻找不到證據。故此唯有找人來做做假見證,可笑的是,「他們的見證又各不相符」。當場有「有幾個人站起來,作假見證告他說:我們聽見他說:『我要拆毀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內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事實上,馬可沒有如此記載,只提到耶穌說:「你看見這些宏偉的建築嗎?這裏將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的」(可十三2)。倒是在約翰的敘事裡,耶穌曾在聖殿裡這麼回應:「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把它重建」(約二19)。不過,作者約翰進一步補充說:「但耶穌所說的殿是指他的身體。所以他從死人中復活以後,門徒想起他曾說過這事,就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話」(約二21-22)。所以,這些人最後也只是斷章取義的欲加之罪。
      耶穌既沒有回應這些假見證,大祭司進一步質問他說:「你是不是基督,那當稱頌者的兒子?」這正是馬可福音裡的第一句:「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我們一再說到,耶穌有意低調,不要過早張揚自己的身分。可是越到敘事的後半,也就是進入耶路撒冷,越來越接近耶穌受難之日,他就越不再隱藏,而反而有大大宣告之意。在此,他的回答證實了我們這樣的觀察。耶穌回答大祭司說:「我是。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來臨。」這正是但以理書第七章(以及以諾一書等經書)所指,是這些宗教領袖所知道的含義(參札記第四十四至四十七日以及七十四日的講論)。
      聽了耶穌直認他的身分,大祭司反應極大,或許應該是演出來的吧!他「撕裂衣服,說:『我們何必再要證人呢?你們已經聽見他這褻瀆的話了。你們的決定如何?』他們都判定他該處死。」這一個控詞的意思是,耶穌自認是上主,或說與祂同等了。按舊約的律法,「褻瀆耶和華名的,必被處死;全會眾必須用石頭打死他。無論是寄居的,是本地人,他褻瀆聖名的時候必被處死」(利廿四16;另比較出廿二28)。[1]
      大祭司之控訴成功了,而他撕裂衣服的誇張舉動,代表著十分的激動、憂傷、氣忿。不過,那衣服應該不是他正式的祭司袍,而是平日所穿的衣服。[2]成功以律法定了耶穌死罪之後,當場便「有人開始向他吐唾沫,又蒙著他的臉,用拳頭打他,對他說:『你說預言吧!』警衛把他拉過來,打他耳光。」這些人應該是公會裡的成員吧,都是宗教領袖,也都熟讀律法。他們這些吐口水的舉動,目的當然是羞辱,而且美其名至少也是理直氣壯的在實踐律法的教導(參民十二14;申廿五9;伯卅10;賽五十6)。[3] 同樣的,其他打他的行動,包括打他耳光,也是羞辱(賽五十三7)。
      馬可福音一開始,以賽亞書便是他重述耶穌基督故事的底本之一,這一本先知書為他提供了重塑故事的母題,而其中受苦的僕人,在此段以至之後的幾幕,將佔據著我們的視野和心坎。耶穌基督的福音,與羅馬的凱撒所頒佈的粉飾太平的福音,不只有天淵之別,此時卻也同時令人難以接受吧!一個被捉的民族罪人,一個被控以羞辱了上帝信仰的人物。 
      話說在此段段首(可十四54),耶穌被帶到大祭司等人面對受審的時候,「彼得遠遠地跟著耶穌,直到進了大祭司的院子,和警衛一同坐在火邊取暖。」去到段尾,打耶穌耳光的是那些警衛(可十四65)。這時候,彼得該是躲起來了吧!恐怕那些警衛會認出他。他曾和他們坐著一同取暖。我們是否有時候,面對勢頭不對的時候,也只是遠遠地站著,保持安全的距離。我們雖沒有像猶大一樣出賣耶穌,或出賣朋友;但在情勢不妙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是遠遠的站著。為了表達自己不是真的出賣嗎?但又不敢站出來相認。

[1] 參ibid., 521。.

[2] Ibid., 521.

[3] Ibid.,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