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六日

陳李諾雯傳道

信心之「若」:我知誰掌管明天

詩篇七十五篇

      在野生動物的紀錄片中,我曾看見過一頭美麗的公山羊自信而優雅地站在山崗上,傲視同儕,可是不消一秒卻被獵豹偷襲!雖能及時逃走,但可見牠即使有堅固的羊角,但世界之大,更強的一直存在,只是牠沒有注意到吧。
      詩篇七十五篇寫道,詩人雖然在狂傲人的下方,但他向這些人作出嚴厲的提醒:凶惡的人手中似乎擁有許多,但這個世界是由上帝統管的,每一個人的結局要在神面前被判定,要是罪惡的酒杯被填滿後,作惡的人也要把自己曾作的苦果一飲而盡。
      今天,你和我可能手中一無所有,也看盡一切的不義,心中或許有許多的「若果」等問題,我仍否將眼目投在神的公義中?求主幫助我們,剛強我們的心,使我們與詩人一樣,即使今天仍在惡者的下方,仍要以信宣告「我知誰掌管明天」!就如尼希米雖然眼見耶路撒冷的荒涼,卻看見今天神仍賜下一點的腳踪引導方向,並用心記念着「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他決心在未圓夢以先,成為神的吹角者,呼喚同路「我們起來建造吧」(尼2:18)。
      2023年是未知的一年,作惡的和狂傲的人雖然未有減少,但神的聖臂也從未縮短!求主幫助我們以信前行,同心建造,宣揚永活的神今天仍在施恩。

十二月二十五日

陳李諾雯傳道

信心之「若」:光要照亮所有的人

約一1-14

1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2這道太初與神同在。

3萬物都是藉著祂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

4在祂裏面有生命,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5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沒有勝過光。

6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裏差來的,名叫約翰。

7這人來是為了作見證,是為那光作見證,要使眾人藉著他而信。

8他不是那光,而是要為那光作見證。

9那光是真光,來到世上,照亮所有的人。

10祂在世界,世界是藉著祂造的,世界卻不認識祂。

11祂來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並不接納祂。

12凡接納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

13這些人不是從血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的意願生的,而是從神生的。

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

 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

      約翰福音第一章沒有記載聖嬰臥床,也沒有其他聖誕人物等故事記載,但是約翰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這聖嬰源自於那永恆的主宰,萬物也曾藉着這位眾光之父而造。祂創造並賜萬物在祂裏面,同時萬物得光所照耀。沒有一樣東西是例外,甚至是一個意外(3-4節)
      真光基督來到世上,並非偶然發生,而是經過周詳的計劃。祂要來到世上,使被造的萬物重新認識創造者,並接受真光重燃他們的生命,從而接受自己是神的兒女。(12節)故此,基督耶穌降世的使命是:點燃世上所有的人,人類就是聖嬰降生的原因。每一個人將要被喚醒,重新掌握自己真正的兒女身份。
      施浸約翰在被造的那天,便肩負起作耶穌見證人的使命(6節)在此,我們可能以為,使命只是一小撮人所擁有的,但在經文中清楚告訴我們,光是在每一個生命中,故此我們也同領使命!要記得沒有一個人是被遺忘、沒有一個人的被造是意外、每個人的生存也伴隨着一個獨特的使命。
    我們若要找到使命,必先接納引導我們重生的光住在我們中間,我們要歡迎光在我們的心中充充滿滿,使我們靠着祂找到被造的計劃,成為神的兒女。
      新的一年將要來臨,我們的心中或會存着許多遺憾,回顧時不住地想著一個又一個「若果……,就……」但今天我們再從經文得知,萬物是藉着祂而造的,萬事也在祂手中。在神眼中,沒有一件事是「意料之外」。我們就把這個「若」放在另一位置,變成「主『若』願意,我們要起來憑信前行」。
      願我們一同開放在神的應許中,一同祈禱。 
      慈愛的主,願我們歡迎祢,願祢開啟我們內心盼望之鑰;在不安中仍堅信祢持守平安之約;我要為主而樂,為主躍動;投進耶穌慈愛的救贖計劃中,並求主的沒藥塗抹我們內心的傷痕;是的,過去我們的確帶着不少遺憾及「若果」等懷疑,甚至為自己築起籬笆。可是祢告訴我們,一切在祢的掌握中,沒有意外!我們便憑信前行,堅心仰望,願祢傾聽我們的祈求。我們確信祢一一聆聽!以上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12月25日至12月31日—Faith信心之「若」

2022年,我們在眾多的「若果」中走過,

失落和遺憾使我們無力前行,

但因為我們確知基督降生,祂邀請我們同作祂的兒女,

祂提醒我們,今天所遇上的不是一個偶然,

當轉臉仰望,從「若果」的痛被光點燃轉化, 學習「主若許可,我們就用信心重新起步。」

導言

黃厚基傳道

想像耶穌:馬可福音
敘事與靈閱

今年的靈修札記,讓我們來注目耶穌,學習馬可福音裡的敘事,再借用靈閱的竅門。我們先想像第一世紀的耶穌,再想像祂之於今時今日。我們以思想與情感並用,操練意志與想像,並且也透過禱告把生命激活,使透過活畫在心靈中的耶穌,也成為與自己心靈對話的耶穌。讓我再簡單解釋一些可用的步驟。

基礎篇

敘事

首先,甚麼是敘事?簡單而言,視福音書為敘事,至少有助我們解決最基本的問題,為何明明說的都是耶穌的故事,為甚麼新約正典需要有四卷福音書?因為那是四個不同的敘事:剪裁不同、節奏不同、母題(motif)不同、結構不同、起承轉合不同、同一故事重點些許不同且長短不同,原因極有可能在於時代有些不同、對象及處境有所不同、作者不同故風格也不同。

所以,看重敘事,乃是著重單一福音書的起承轉合,不隨意用其他福音書補充我們自認為「漏寫」的部分,而是聚焦於該福音書獨特之處。比如說馬可福音沒有提到耶穌所受的試探是哪些。我們不需要以馬太福音的內容來加以補充,但可以藉馬太之有來襯托馬可之無,而其獨特效果如何?最簡單的回答可以是:馬可著重點不在於那試探的內容是甚麼,甚至說馬可急於馬上進入耶穌開始服事這正題。況且馬可以筆觸節奏快聞名。

著重敘事,我們也學習敘事中人物的對話和作者的描述和刻劃,有如小說中的人物一樣,比如個別的門徒、法利賽人、文士、祭司長等等,了解他們的背景和動機。我們要知道馬可要講甚麼故事,怎麼講,為何為誰講,如何開頭,如何結束。

為了更把握好敘事,我們也要認識各福音書有其成書年代和處境──那都是在公元七十年左右(馬可福音)至九十年寫成的。敘事有敘事中的世界和時代,也有敘事對象(第一代讀者)的時代,即成書時代。前者指的便是耶穌生活和服事的年代,即耶穌出生前至成長期間的巴勒斯坦,當中涉及的是以色列民面對羅馬帝國的壓制的切身處境,相應的便是尋求族群身分的族群意識,並生活在那處境下的挑戰和訴求。後者指的是耶穌死後相隔幾十年的成書年代──以馬可福音而言是公元七十年前後。那時候有甚麼時代逼切性?是甚麼促成馬可的寫作?這兩層、兩個時間段的想像和重構,有助於我們對馬可的信息的咀嚼和把握。

簡單而言,把握敘事的讀經,乃是嘗試緊貼敘事,從敘事內容汲取更多含義。

順帶一提,為了讓我們更貼近耶穌服事時期人眼中的他,同時也更叫我們看清一個活在人世的肉身的他,即基督教教義中強調的神人二性的人性的那一部分的他——本札記以「他」作為耶穌的第三人稱代表詞,而非慣常使用的「祂」,除非在特別強調神性的「祂」之時。

靈閱與想像

「靈閱」(Lectio Divina)直譯可稱為神聖的閱讀。按其中一個傳統,這一個操練,包含四個步驟:一、閱讀(Lectio),二、沉思(Meditatio),三、禱告(oratio),以及,四、默觀(contemplatio)。在此僅以較為簡潔的方式解說這幾點的含義。

從閱讀開始,經文展示在靈閱者前,或透過靜靜地閱讀,或專注和輕聲讀出,在讀出之時同時聆聽(也可由他人讀出)。說是聆聽,是敞開心靈感官在聽,領受著、感受著在聽,專注的聽;但也沒有忘了看,在視覺上看見經文,也以心靈的眼睛看見經文所呈現的意境。這麼說來,這看見已是帶著想像。

想像,是一種心靈的操練,操練我們不是依賴感官而已,即是說不是只依賴肉眼肉耳,而是心靈的圖像和聽覺,讓經文化成畫面、讓裡頭的對話化成聲音,讓自己進入經文的現場。這一個想像,可以說也需要思想的參與,因為經文要在先前聽入讀入的記憶中、印象中被重構,是主動的把畫面和相關的印象和感受併入。所以思想必須從事組織的工作,感情也有敏銳的參與;甚至意志要一直主動的「召集」所有心靈中的一切,去投入與經文,又讓經文投入於自己的心靈中。

這樣的交融互滲,這樣的進入經文的現場,應該對內心有一定程度的攪動,若不然就甚麼也沒有發生。假設已經發生,福音書裡每一片段都有耶穌在現場,我們在以上所說的「閱讀」和「沉思」的過程中,應該與耶穌相遇過:聽見祂、凝視祂、看見祂之所為,甚至已向祂說話。

說話的心,是禱告的心。這禱告不限於一種內容、一個型態,不一定是祈求,也不必然是讚美;不一定是感恩,也沒人說一定先要認罪。這禱告,是前面那兩個步驟自然生發的。不過,我們也不必硬性規定要有第一和第二步驟,才可以進入第三個步驟。有人可能一開始進入經文,一聆聽,便心中默默的對主禱告了。

禱告到深處,主與你,你與主,無論在你的難過哭禱中,在心被恩感中,在放下重擔中,在被安慰中,在重新看見主的能力中,在認罪中,在沉浸祂的同在中,在看見和領受主的道中,這一切不一而足,都是默觀之中品味,其方向是體察主的愛更深更多,也以愛向祂回應。

應用

我們可以依上述兩個方向,在每日的經文閱讀和札記的閱讀(聆聽)中,自由的應用。不必過急,不必貪多,有領受就好了,那怕是一點點。即使甚麼都沒有得著,也可以誠意的向主禱告傾訴,或單單感謝,或單單說主啊我愛你,或說主啊我信心不足,或說主啊,我真愚鈍,但我定意明天再來到祢跟前。

札記中有以不同字體強調的部分,是建議你可以停頓沉思之處,但不一定需要跟。依你自心靈有被觸動之動停頓,然後沈思和默想,隨時想向主傾訴,便可傾訴,可長可短,甚至短至一句;然後再往下讀、往下聽,直到結束。

願聖靈親自引導。

若是可能,便把與主對話的寶貴部分,以文字記錄下來。自己若寫下禱文,也可以主動與小組成員、相熟的群體,個別的屬靈友伴和知己分享。

進深篇

這一篇延上一篇的基本方法。不過更聚焦於以經文世界作靈閱。僅以例子示範講解。

1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2正如以賽亞先知書上記著:
「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1]
他要為你預備道路。
3在曠野有聲音呼喊著:
預備主的道,
修直他的路。」

我們對「世界」一詞的認識,一般乃指我活的這世界。但是,我們也會引伸作比喻用,比如電影世界、幻想世界、夢幻世界。這幾個比喻用法,都是指一個自成一格的思想或想像空間或創作出來的空間。不過,我們還可以再看得細一點,假如這些空間裡都有其他的內部單元,比如角色、畫面、時間流程等等,這些都可以題是一個又一個的單元。以上述經文而言,作為名詞的道路、曠野、主的道等等是最容易辨認的單元。在此,每一個單元,也可以是一個載器、一個「意喻」(trope,載承某個或某組含義的東西),比如說「道路」不但可指可讓行人車輛走的馬路,也可喻指人生就是道路;「曠野」就是沙漠、荒野,但也可以喻指一種空無一人、荒涼孤獨或獨處之境地。於是,這空無一人的感覺,可以作為我們想像或心靈空間中的空無一人。這樣,荒涼孤獨可以是一心靈境界,一個藉著想像便可以進入的內心,而同樣的,獨處也不再只

是離群獨處,而是內心自己退隱到只有自己和自己同在的那一種情境中。

上述句子裡還提到上帝要差遣祂的使者,這本身就具有一個關係上的含義。我們不是獨自一人,我們心靈可以體會和領受那接下來要出現的話說:「他要為你預備」,

且與接下來的「預備」和「修直」相呼應。這時,我們不再只停留於道路、曠野和主的道的靜態含義中,而是領會著那是主所要做的工作。

這樣,我們可以再主觀地感應主所差遣的使者,他要為我們預備主的道,讓我們行在其中,我們可以禱告,祈求我們的路乃在祂的旨意中,符合祂的道。

最後,或許可以思考經文中另一個「意喻」(trope),即福音的起頭。「起頭」,最直接的意思便是開始。祂的福音是甚麼的開始?是誰的開始?你需要再開始嗎?需要再起頭嗎?你已經在盡頭嗎?你感覺生命從未真正起頭嗎?這樣,「起頭」的含義,成為你和經文另一個相遇和融合之處。

在每一天的經文中,你都可以如此操練,讓經文的意境成為你生命的意境,小至個人的一種心情、一個糾結,大至社會的、群體的一個關注,或世界的、世代的問題。每一個大小「世界」、「境界」,都可以是與主在對話中契合相遇之處。


[1] 我們知道,這裡雖說引自「以賽亞書」,其實上半句來自瑪拉基書三章一節。

十二月二十四日

陳李諾雯傳道

平安夜:起來,帶着神的應許走吧

太二13-16

13 他們走後,忽然主的使者在約瑟夢中向他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和祂母親

   逃往埃及,住在那裏,等我的指示;因為希律要搜尋那小孩子來殺害祂。」

14 約瑟就起來,連夜帶著小孩子和祂母親往埃及去,

15 住在那裏,直到希律死了。這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我的兒子

   出來。」

16 希律見自己被博學之士愚弄,極其憤怒,差人將伯利恆城裏和四境所有的男孩,

   根據他向博學之士仔細查問到的時間,凡兩歲以內的,都殺盡了。

      警報聲響起了,但這不是耳朵能聽見的聲音,而是使者奉命在半夜叫醒約瑟,「起來!帶着小孩子和祂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裏等我的指示。」(13節)約瑟需要立即起來,離開家鄉遠走埃及。他會留戀嗎?也許留到明早才收拾行李並與家人道別吧?他會否懷疑自己,為何一直只在夢中遇見天使,即使在這危急關頭,也未能與馬利亞,甚至牧羊人一樣,親眼遇見神的傳話者。
      試比較,那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架起圍牆,築起營壘,甚至築起對父神和自己關係的那份懷疑。約瑟知道,他與上帝的關係從不模糊,即使做夢般的引導,他也用一絲不苟的順服作回應。聖經中對約瑟的描述不多,單單從約瑟對上主完全的遵從,便可知他的心是如斯柔軟,願意一生被主引導。神用甚麼方法去揭示自己,一直以來有祂的主權。但祂總會讓人知道,上主就是那位慈愛與守約的神,祂以慈愛去回應世代的黑暗。
      其實在馬太福音的描述裏,平安夜絕不平安,要是你用心細聽,你會聽到流亡者哀哭之聲、希律憤怒的大叫聲、並一個個家庭突然在一夜間頓失孩子的嚎啕大哭。這都源自於一個人心中被比較的私慾而生的邪惡計劃!然而,這個邪惡的思想雖大,神卻差派了一個義人,並藉一個夢去延續祂永恆的計劃。
      神對人的約定是堅定有力的,雖然苦難因邪惡而生,但神再次提到,生命和醫治也從祂而來。願我們活在不安的處境中,更敏銳主的心意,細聽祂的指引,並渴求在主的幫助下,成為活出神永恆計劃的好兒女。
      起來,帶着神的應許走吧!去孕育神賜予的使命,使更多人重得醫治。

十二月二十三日

陳李諾雯傳道

慈愛之藥:公義從天而現

詩篇八十五篇

      我們的內心有甚麼渴求想被滿足?詩人知道他也未能使他的心全然滿足;除非主親自將他的生命救活,枯乾的心才得到真正的滋潤和滿足。詩人渴望以色列人從麻木呆滯的敬拜中,重新被靈風吹醒,人心中的罪被主的光照清,雙眼重見主耶和華的慈愛。
      這份救活的滿足就在神所定的日子成就,祂藉我們的救主耶穌降生,成就應許。祂的聖民看見「救恩誠然與敬畏祂的人相近,使榮耀住在我們的地上。」(9節)相信詩人雖寫下這篇詩歌,卻無法想像信實的主耶穌基督果真降為聖嬰,藉童女馬利亞而生,使祂的國度與公義從天降下。祂來臨是為了滿足人的空虛,使人重得歡悅和諧的生命。人因基督的救贖而被救活,從今經歷愛,並學習活出愛,與人結連,生命因被堅固而得到在地若天的喜樂。

「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與和平彼此相親。誠實從地而生;公義從天而現。」(10-11節)

      基督降生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萬物重見慈愛與公義的喜訊!你和我可見證千年的應許約定就在今天發生,是如此的幸運!我們就不可再轉去妄行,反而用喜樂的心回報我主救恩!
      聖誕快樂,是的,我們真的很快樂,願爾降臨。

十二月二十二日

陳李諾雯傳道

慈愛之藥:謝謝祢作我們的王

詩篇一百四十六篇

      如果有一天我們與神面對面,我們可以問祂一條問題,我們又會問甚麼呢?我們最後的年日?我們子女的未來?或者我會問:「神祢為何要為我們活得更好而來到我們當中?」其實我確實不明白,人有甚麼值得神犧牲那麼多?世界中太多背叛與傷害,可是神卻總不斷在我們當中作修補、醫治和釋放,祂決心在這枯乾的地土上耕種,並希望看見世代中有變好的可能。
      這「使世界變好」的神聖計劃,沒有一個人能擔當得起,即或是君王也毫無幫助!人的氣一斷,他所打算的,當日就消滅了(3-4節),所以,神真的不在乎我們介入,或作甚麼來成就祂的救恩。但是,祂在乎我們所作的每一件小的美事,祂喜悅我們成為一個參與者,同時成為一群不斷被更新與被釋放的得益者。
      願在普天歡騰的日子裏,我們感激上主張開雙手歡迎我們,感謝祂以慈愛轉化我們,使我們成為一個參與耕作,同時可承受產業的得益者。

「耶和華要作王,直到永遠!錫安哪,你的神要作王,直到萬代!」(10節)

十二月二十一日

陳李諾雯傳道

慈愛之藥:甚願你們肯聽從我

詩篇八十一篇

      年近歲晚,不少公司也有為職員發放花紅,人們便開始思想當如何「獎勵」自己,也許是一場旅行,或是一個心儀的手袋。我們有沒有一張「許願清單(Wish list)」?那麼,天父的許願清單又是如何呢?我們當然無法得知神的「許願清單」,可能你會說,祂本來就不用許願吧,因祂命立就立,命有就有。
      但在詩篇八十一篇中說到,神原來也有祂的渴想,祂「真願你肯聽從我」(8節)!亞薩這位「召集者」,即使在異地之中,仍清楚神的渴想,他極力的邀請我們向主歡呼,迎接和讚美那位曾在埃及勝過諸神的聖者,但他們不只是敬拜那位歷史中曾出現過的神,更要用順服來作最美的敬拜。
      神渴想人藉順服得著釋放,就是使祂的子民肩上的重擔得以卸下。祂不用黃金萬貫,只希望子民專一尋求祂,並以神為獨一的真神,生命容許被主所救拯。記起過去民族起初能成為民族,只是由於神「曾將你從埃及地領上來」(10節)。 
      神甚願子民聽從並遵行祂的道,這不是因為祂要管束人,作祂的奴隸,而是渴望釋放他們在地上為奴的身份,使他們重得兒子的名份。祂用盡方法去吸引我們,希望我們經歷醫治,與我們同住。盼望你和我也以讚美歡迎,以順服並跟從作一份最好的聖誕禮物,送給愛我們的主。

十二月二十日

陳李諾雯傳道

慈愛之藥:真正的公義之光

詩篇七十二篇

      雖然我們常常說「人人生而平等」,但事實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切實反映這話。有人說詩篇七十二篇是所羅門為王的時候,大衛為兒子繼承王權的祝福。所羅門珍惜父親的每個祝福,故此記錄下來,盼望成為自己一生作王的提醒。他要承繼權柄和尊重,但這些祝福能否持久,則視乎他能否用公義和憐憫去行使權力。這是一份將權柄與尊重下流到各處的決心,他不能為維護當權者的利益而犧牲困苦人的生命。
      當特權者行使公義時,國度才能與太陽、月亮共存(5節),他的決心更吸引多人投身在公義的步履中(7節)。他的名聲更傳到四周,得到各國的敬重(8-11節)
      所羅門記錄這個禱告,代表他也盼望自己能夠用行動去領受祝福,可是歷史的記錄確實相距甚大,更甚的是他兒子羅波安橫蠻無度,以不義治理國度,盛大的皇朝立時一分為二。
      這個禱告的祝福沒有一個君王可做到,直到聖子耶穌基督降生時才能成就,雖然祂本為萬王之王,卻降生馬槽,祂沒有用異能去討好在位者,與他們結黨;反而走遍各城各鄉,與傷病者同在。祂醫治並釋放一個又一個困苦的靈魂,祂更用自己的性命去買贖我們,使我們脫離罪與死亡的欺壓與強暴。祂在乎我們,因「我們的血在祂眼中看為寶貴」(14節)。祂為我們降生,是因為祂深愛我們,祂奉獻自己,成為我們的和平之君。
      我們當以甚麼來表達我們的感激?只能甘心稱頌主,並努力繼承祂的心願:使更多人得到釋放,活得自由。

十二月十九日

陳李諾雯傳道

慈愛之藥:最好的禮物

詩篇五十篇

      中國人常說:「禮多人不怪」,所以當我們在一些節日前,都會一湧到街上購物,拿出那預備好的一張長長的清單,並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個約定俗成的「任務」。
      但在另一邊廂,你有收過一些不貼心的禮物嗎?例如明明自己是糖尿病病人,朋友卻熱情的送上美味可口的巧克力,更希望你即時品嚐!相信這不是一個最好的禮物,因為送禮者沒有站在收禮人的角度預備禮物,即使是千金買來,也只是對收禮人一份無情的負擔。
      我們若希望送天上爸爸一份禮物,換得祂滿足的笑容,我們就當認真的了解祂的喜好。讓我們再讀詩篇五十篇的核心句:

「我若是飢餓,不用告訴你,因為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是我的。

我豈吃公牛的肉呢?我豈喝公山羊的血呢?

你們要以感謝為祭獻給神,又要向至高者還你的願,

並要在患難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你也要榮耀我。」(12至15節)

      經文明明的表達,祂所要的不是牛和羊的血,祂所在乎的乃是我心存感謝,因看見神的賜予雙手奉上的獻呈。就如孩子把老師送上「你真棒」貼紙,自己珍而重之。回家後更貼到爸爸的手提電腦上,並告訴他有多好!你想到爸爸的心有多甜嗎?這禮物貴重嗎?不貴重。然而,禮物微小,深觸父心。
      第二份的禮物更不是有形的獻呈,竟是一個全力的呼喊!神希望子民全意的求告,就是一份確信神可在苦難中搭救的信心。原來人記數救恩,投靠父蔭是祂最在乎的「禮物」。祂不要沒有情感的習慣作獻奉,然而心已麻木忘記父神,更把神的吩咐丟在背後(17節)。               
      我們的神渴望得到你的心,渴望你與祂分享一份真切而真實的愛。要記得祂在乎你的愛,不是因為你有過人的魅力,而是在乎你明白祂記念自己的聖約,決心醫治及建立祂的子民。再者,人也不能無視這傾倒的愛,必須用行動去流露自我的回轉,就是這互動的愛,成為我們在世上的動力,推動更多人心向上仰賴,向世界散發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