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二日 (詩篇十二篇)

江山偉牧師

耶和華說我要起來,
把他安置在他所切慕的穩妥之地

      本篇是大衛的詩,是一首團體哀歌,是信仰群體在彎曲勃謬的世代中受苦而向神哀號的禱告。[1]
      這是大衛的真實的處境,周遭的人似乎都不再尋求神,自己所面對的都是謊言與欺騙,以及表裏不一的人。「我們的嘴唇是我們自己的,誰能作我們的主呢?」(4節)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與大衛的境況極端的相似,人不知罪,也不認罪,亦不改過,我行我素。但在這樣的困境中,大衛卻是轉向神,「耶和華啊,求祢幫助」(1節)。大衛的祈求是為了有一個敬虔的生活,必蒙神的應許。他不願意與世俗為伍。同時,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恩典,需要神的幫助,而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來勝過環境。
      正如前所說,一旦社會虛假的事增多,受創最深的往往是社會的底層,他們無權無勢,任人欺哄壓迫,因此他們發出了很深的歎息,卻沒有人顧念。但是大衛呼求上帝起來顧念他們「耶和華啊,祢必保護他們;祢必保佑他們永遠脫離這世代的人。」(7節)他深深相信上帝是顧念搭救貧寒人的「耶和華說:因為困苦人的冤屈和貧窮人的歎息,我現在要起來,把他安置在他所切慕的穩妥之地」(5節),上帝必為他們存留產業。[2] 

      神的話語是值得我們信任的,「耶和華的言語是純淨的言語,如同銀子在泥爐中煉過七次」(6節),在神沒有謊言,因為神是信實的,祂不會背乎自己。是的,神的兒女在這彎曲悖謬的時代裏,要過一個敬虔愛神的生活,一定會面對困境、難處,但我們的神不背乎自己,是信實的,是我們在困境中最大的安慰。神的話安定在天,祂要成為受屈、困苦人的依靠,祂的應許必然會成就。神對我們的呼求與祈禱的回應是,我「必保護你們;必保佑你們永遠脫離這世代的人」(7節)

思想:

  1. 我的言語是否華而不實?我是否以油滑的言語來搏取利益?
  2. 我是否以誇大的言語來標榜自己?我是否因自己不準確的言語來中傷他人?

你的禱告:


[1] 陳興蘭:《詩篇默式生命讀經(上冊)》(香港:天道書樓,2012),頁88。

[2]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307。

七月十一日 (詩篇十一篇)

江山偉牧師

我是投靠耶和華!

本篇是個人信靠詩。詩人面對敵人迫害仍信靠神,並寫下禱文表達信念,深信神必拯救。[1]

經文一開始就看到在患難中,旁人勸大衛:「你們怎麼對我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去。看哪,惡人彎弓,把箭搭在弦上,要在暗中射那心裏正直的人。」(1-2節)。走義路的困難,不只因為世界的邪惡,有時身邊的人所講的有心或無意的話,也會使人動搖。旁人可能要你遠離,逃避這世界。因為在罪惡的世界,惡人當道,義人的努力看似徒然。

大衛認識耶和華,他相信他所知道的這位神,不會撇棄他們,並且有公義隨著他們!無論世上寶座上坐的是誰,上帝仍高高的坐在天上的寶座之上「耶和華在祂的聖殿裏,耶和華的寶座在天上」(4節),大衛知道神在察看。我們也不要忘記我們還有一位在天上的神,祂正在察看世人。[2]

但是,上帝為甚麼容忍惡人當道呢?那麼神為何看著不理呢?答案在第五節,因為神在試驗-「耶和華試驗義人」,神不是不理,神乃是要看人在敗壞的世界裏,是不是仍肯分別為聖,是不是仍願意走義路?神不是殘忍,乃是要我們經歷試煉,好叫我們成為精金。

最後,神的公義必會彰顯。「祂要向惡人密布網羅、有烈火、硫磺、熱風,作他們杯中的分。因為耶和華是公義的,祂喜愛公義;正直人必得見祂的面」(6-7節),當我們忍耐,行完世上的路程時,必得見祂的面。我們至暫至輕的苦楚,將來要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看不見的比看得見的更重要,讓我們一起奔走這條路。

思想:

  1. 我是否在逆境中堅心倚靠主,持守純正,不自暴自棄,直等到主所預備的機會臨到,可以以主的公義影響所處的環境?
  2. 我們屬靈生命的根基又如何呢?要知道「根基」是平常看不見的部份,也較為容易被忽略,卻是非常重要的部份。

你的禱告:


[1]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276。

[2]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282。

七月十日 (詩篇十篇)

江山偉牧師

神啊,在患難之時,祢要隱藏多久!

詩篇第九篇與第十篇,被視為一篇詩的兩部份:第九篇是詩人蒙耶和華拯救的感恩,而第十篇是詩人個人的哀訴。[1]

詩人向神陳情︰「耶和華啊,祢為甚麼站在遠處?在患難的時候為甚麼隱藏?」(1節)。有沒有認同詩人的感覺?就是處於患難之中,覺得神站得很遙遠,甚至是隱藏,不知道祂在哪裏。若有這種感覺,也不用奇怪,連詩人也有這種感覺。但這只是詩人的主觀感受,並非神學上的客觀事實。就是說,神並非站著不動,冷眼旁觀,或者失蹤不理我們。很多時候,當我們失去了神同在的感覺,不要灰心喪志,而是將問題帶到主面前。[2]

詩人從觀看惡人對神輕慢的態度,來理解神的作為,惡人不僅做盡一切壞事,並且欺壓那無倚無靠的人,便說:「耶和華必不追究」,惡人一切所想的,都以為沒有神。惡人,做壞事時,以為沒有神;義人,在患難中,以為神隱藏,這樣,不論惡人或義人,兩者都認為「神不在場」,意思是:神不在做壞事的現場,神也不在患難中的現場。

神真的是這樣嗎?在這默想的進路中,從14節就說到:「其實你已經觀看」,到17節,他更肯定的說:「耶和華啊,謙卑人的心願,祢早已知道」。這關鍵在於當人願意謙卑下來,承認上帝永遠為王,祂不受限於遠處、近處,甚至是人心裏的難處,當我們以為祂延遲時,但在祂時刻裏卻是「早已」看見,也「早已」聽見,也預備將恩典給那謙卑尋求祂的人。

你是否正以為神在遠處?隱藏呢?「神不在場」的感受如同走在信仰迷霧中,這正是我們思考神是誰的時候,聖靈必幫助我們穿越迷霧,經歷祂真實的同在,那時我們必如詩人一樣發出讚嘆之聲說:「耶和華啊,謙卑人的心願,祢早已知道(原文是聽見)。祢必預備他們的心,也必側耳聽他們的祈求」(17節),神正預備我們的心,也正在側耳聽我們的祈求。

思想:

  1. 你目中有神嗎?每作一個決定時,有祂的同在和參與嗎?
  2. 我們應該把「以為沒有神」改變為「以為都有神」,我們的生命便不一樣了!

你的禱告:


[1]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234。

[2]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241。

七月九日 (詩篇九篇)

江山偉牧師

稱頌公義之神

詩篇第九篇與第十篇,被視為一篇詩的兩部份:第九篇是詩人蒙耶和華拯救的感恩,而第十篇是詩人個人的哀訴。[1]

整首詩篇讓我們看到人生在世,實在有很多的問題,受欺壓、冤屈、困苦、窮乏……在這世上有一群不把神看在眼裏的外邦人,他們會自己做決定,因著自己的想法和利益,想做就去做,欺壓屬神的百姓。

詩人經歷了神的恩典,看到神為他伸寃、神的作為和仇敵滅亡。詩人落在另一個痛苦當中,「耶和華啊,祢是從死門把我提拔起來的;求祢憐恤我,看那恨我的人所加給我的苦難。」(13節)我們和神的關係往往也是這樣,有困難會找神,問題解決了,又快快樂樂地過日子。當困難再出現,又趕緊抓住神。我們遇到的困難還算小,但詩人大衛遇上的卻是關乎生死,因為很多人想要殺害他,但他仍然選擇讚美,這是對的態度。

當人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時候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人價值觀被扭曲,認為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裏,沒有公義的存在,若不想被欺壓就要變成欺壓人的,有人無力抗爭,卻咽不下這口氣而選擇自殺抗議。基督徒卻可以因信靠神的救恩而勝過欺壓的苦境。受到欺凌的大衛把自己比作受屈的、困苦的、窮乏的,然而他並沒有絕望,雖然外邦人的迫害使他陷入低谷甚至落入死亡的險境,但神救他脫離死亡之門,憐恤、記念他受的苦難。[2]因為神不會忘記無辜受欺壓的人困苦,神的公義帶給大衛的盼望,使他重獲喜樂而稱頌神的名。

大衛所寫的詩,很多講到他遭受逼害而走投無路,他只有倚靠神。而這些逼害又令大衛的靈性走上高峰,寫出優美的詩篇。如果人生沒風浪,人不會覺得需要神,亦不會怎樣經歷神。所以我們遇上苦難,正是經歷神的好機會。

思想:

  1. 我是否相信主永遠作王,早已觀看,早已聽聞,必以公義為困苦人伸冤?
  2. 我是否在經歷主的搭救時,讓眾人都認識祂的公義與信實?

你的禱告:


[1]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234。

[2] 陳興蘭:《詩篇默式生命讀經(上冊)》(香港:天道書樓,2012),頁65-66。

七月八日 (詩篇八篇)

江山偉牧師

人算甚麼?祢竟顧念他?

詩篇第八篇是大衛的讚美詩,也是詩篇第一篇讚美詩。[1]

詩人看見宇宙的浩瀚,看見人類的渺小,如果天際之大無法測度,這位創造宇宙,陳設星體的神,豈不是比宇宙更大嗎?相對之下,人極其渺小,算得甚麼呢?詩人發出感嘆「耶和華我們的主啊,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1節),這樣的感歎也出現在最後一節「耶和華我們的主啊,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9節)。前後各一句的驚歎,把整篇詩包夾在極大的讚美之中。詩人宣稱上帝是「全地」的主,表明他知悉上帝創造大地,因此「全地」都該驚歎祂的作為,稱讚祂的名。不但全地「你將你的榮耀彰顯於天」,整個宇宙都將祂的榮美發表出來。

接著詩人提到「敵人」與「嬰孩」,這兩個平常不會放在一起的概念。似乎無助的「嬰孩」勝過了兇惡的「敵人」,這是怎麼作到的呢?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2節)。甚麼是「口中的能力」呢?就是當一個吃奶的嬰孩說出這世界是上帝創造的真理時,仇敵就必在這真理面前站立不住「閉口無言」。原來宣告上帝創造萬有的真理,具有這麼強大的能力![2]

現在詩人把焦點轉到人類的身上,對照他對宇宙浩瀚的驚歎「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他反觀有限而渺小的人類「人算甚麼,祢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祢竟眷顧他!」(4節),而且這個眷顧不僅是為我們預備大地作為居所,同時還將治理大地的主權賜給我們「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派他管理祢手所造的……都服在他的腳下」(5-8節)。人類軟弱有限,卻被賦權,掌管「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裏的魚,凡經行海道的」(8節),這真是一個奧秘。我們在浩瀚無涯的宇宙中、在歷世歷代千千萬萬的人中,只是非常渺小的一份子。為何上帝如此看重我們,甚至將祂的兒子賜給我們,容許祂為我們而死?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因為祂深深地愛我們。

思想:

  1. 我是否讚歎上帝創造的奇妙與威嚴?
  2. 我是否以讚美建立能力,戰勝仇敵?我是否知道自己被賦權,治理大地?

你的禱告:


[1]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206。

[2]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213。

七月七日 (詩篇七篇)

江山偉牧師

神會按我的純正判斷我

這篇詩篇屬個人的哀求詩,詩人不斷地提到神是公義的神。[1]

大衛被發動政變的亂黨追趕,已經十分痛苦,還被人誣告說他為了代掃羅作王不擇手段,是出於不義的行為。這種罪名對大衛而言實在是晴天霹靂,難以接受。

大衛宣告上帝是公義的,必會作出公義的判斷「公義的神察驗人的心腸肺腑」(9節),因此上帝必會「向眾民施行審判」,也會「按我的公義和我心中的純正判斷我」(8節),無論他人如何污衊大衛,他深信上帝會還他一個清白。

最後大衛宣告惡人的結局,既然上帝是公義的,惡人必然遭報「神是公義的審判者,又是天天向惡人發怒的神」,惡人既不肯「回頭」,並且為他人「掘了坑」,最後他一定會「掉在自己所挖的阱裏」。[2]在撒母耳記下的經文中,最後大衛復歸王位,押沙龍慘死,而示每最後雖然又來討好大衛,但最終因破了承諾,而被所羅門治死(參王上二章)。大衛深信上帝是以公義審判萬民,雖然眼前還未看到惡人的結局,但他憑信心,提前「要照著耶和華的公義稱謝祂,歌頌耶和華至高者的名。」[3]

思想:

  1. 我是否在他人以言語來污衊我時,仍然深信主的公義,在仇敵遭害時,並不幸災樂禍?
  2. 我是否在他人顛倒是非時,仍然持守自己的純正?

你的禱告:


[1]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180。

[2]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192-193。

[3] 陳興蘭:《詩篇默式生命讀經(上冊)》(香港:天道書樓,2012),頁52-53。

七月六日 (詩篇六篇)

江山偉牧師

耶和華必聽我的禱告

本篇是個人哀求詩,詩人因患病瀕臨死亡邊緣向神懇求。[1]

從第1-3節可見,詩人飽受身、心、靈的痛苦,晝夜以眼淚當飲食,忍受極大的苦楚,幾乎崩潰;他可以怎樣?在沒完沒了的痛苦中覺得,神阿!為甚麼祢好像離我那麼的遠?

詩人知道自己需要神的寬恕和可憐,在靈性低潮的情況下,仇敵趁機起來,攻擊他、誘惑他、羞辱他,要令他的境況更悲慘,灰心絕望!但詩人轉向神,確信主已經聽了他的禱告:「人的盡頭, 神的開始」,盼望等候神終必救他脫離這苦境。

在這種真實的感覺下,大衛仍不放棄向神哀求(4-7節),求祂施行拯救。這是人在長久痛苦中最正確和最好的出路。「你們一切作孽的人,離開我吧!因為耶和華聽了我哀哭的聲音」(8節)。這句話反映大衛並沒有被打倒,他有信心相信神聽了祈禱。「耶和華聽了我的懇求;耶和華必收納我的禱告」(9節)。到這時,大衛已從軟弱變為剛強,他充滿信心,反而敵人要驚惶並羞愧。[2]「我的一切仇敵都必羞愧,大大驚惶;他們必要退後,忽然羞愧」(10節)。他相信敵擋他的人必受到報應,因為他們行惡。更重要的是他認識他所信的神。

我們知道「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但是祂「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然而一旦人悔罪,祂就「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因此我們說大衛深諳悔罪之道,他懂得摸著上帝的性情,抓住上帝的憐憫,絕不硬拗,快快認罪,快快經歷赦罪之恩。

思想:

  1. 我是否在患難中自我查驗,是否得罪了主?
  2. 當我知道自己的虧欠時,是否快快承認,不再隱藏爭辯,而來支取主的恩典與憐憫?

你的禱告:


[1]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162。

[2]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168。

七月五日 (詩篇五篇)

江山偉牧師

以祈禱開始每一天

本篇是大衛的詩,是清晨醒起的詩,都是個人哀歌,大衛的危機並未解除,但他仍專心倚靠上帝。[1]

在清晨的時候,大衛的心境如何?第1節「心思」一字,其實不只心思,而是指心中之悲嘆。起初只是低聲唸,到了第2節時已經是放聲大哭求救;之後便是一個感人的禱告,這反映出大衛當時是相當低沉,無助和憂慮。然而,在此無助之際,他向與他立約的神呼求禱告,他稱神為「我的王,我的神啊!」。在此時刻他發現自己是何等無助和軟弱,真正的王是神自己,只有祂才擁有真正的王權。最重要是神垂聽禱告,傾聽呼求,靜心等候神的回音。

在他祈求上帝的事情上,上帝的聖潔就成為他求上帝行動的基礎。「因為祢不是喜悅惡事的神,惡人不能與祢同居」(4節);一個公正的神是不會與惡人同住的:不在神面前謙卑的人,他們永不能在神面前站立得穩,因為神恨惡他們。面對這些惡人、這些紛擾的聲音,詩人說︰「至於我,我必憑祢豐盛的慈愛進入祢的居所;我必存敬畏祢的心向祢的聖殿下拜。」(7節)。大衛來到神的面前如像進入神的居所中,憑著神豐盛的慈愛進入,不需要迴避神。這也是我們到神面前應有的態度,要存敬畏神的心。[2]

投靠神的人,必在主的護庇下可以歡呼快樂,因有神的恩惠如盾牌四面護衛他,所有敵人的攻擊必是枉然!

思想:

  1. 甚麼事情讓我們失去了喜樂和歡呼?我們是否遭遇四面八方的攻擊?
  2. 當我們投靠主的時候,主的恩惠要如盾牌四面護衛,因主自己是我們的避難所。靠主而得的平安和喜樂,將成為我們的力量。

你的禱告:


[1]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144。

[2]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156。

七月四日 (詩篇四篇)

江山偉牧師

耶和華啊,求你仰起臉來,光照我們

      這是一首個人哀求詩,也正時在大衛人生中至黑暗的一段日子。[1]
      在這困苦之際,大衛懇切、誠心和逼切的祈求─「顯我為義的神,我呼籲,求祢應允我,我在困苦中,祢曾使我寬廣,求祢憐恤我,聽我的禱告。」(1節),「呼籲」上帝,他曾經經歷上帝的恩典。困苦與寬廣是兩極的,一個是沒有出路,一個是開啟出路。上帝是在困局中為人開道路的主。同時大衛在上帝面前蒙恩「顯我為義的神啊」,祂被上帝算為義,因此當他為現在的困局禱告上帝時,過去他與神獨特的經歷成為他如今禱告的動力。[2]
      當大衛成為逃躲之人時,這些過去與他同居高位的「上流人」,他們開始說不利於大衛的話「你們將我的尊榮變為羞辱要到幾時呢?」(2節)。大衛要他們不要落井下石,因為「你們要知道,耶和華已經分別虔誠人歸祂自己;我求告耶和華,祂必聽我。」(3節)神分別「虔誠人」出來,不是為了虛浮的榮耀、權力,而是「歸祂自己」。於是大衛就向他們發出呼籲和挑戰:「你們當畏懼,不可犯罪。在床上的時候,要心裏思想,並要肅靜。」(4節)。面對這樣公義的神,你們要存敬畏的心,遠離罪惡,並要在安靜中(床上時)默想省察,悔改認罪,歸向神。
      大衛呼籲這些人要「獻上公義的祭,倚靠耶和華。」(5節)。這裏所謂「公義的祭」是指「正確」之祭[3],並求神「仰起臉來,光照我們」,是指神賜給我們內心的寧靜與喜樂。
      當我們揀選神,順服神,「祢使我心裏快樂;勝過那豐收五穀新酒的人」(7節),真正的平安、喜樂,並不在乎物質的享受和擁有,而是在乎神所賜內在的平安,所以大衛說,神使我心裏快樂,勝過那豐收五穀新酒的人。這種平安與寧靜,就正如第八節所描繪「我必安然躺下睡覺,因為獨有祢耶和華使我安然居住。」

思想:

  1. 我是否在成敗中,都能安息在主的大能之中?
  2. 你曾否像大衛所說,就是在黑暗的日子中,享有心中的寧靜和平安?

你的禱告:


[1]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126。

[2]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128。

[3]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129。

七月三日 (詩篇三篇)

江山偉牧師

我躺下睡覺.我醒著.耶和華都保佑我!

      詩篇第三篇是一首個人哀歌,標題說「大衛逃避他兒子押沙龍的時候作的詩。」詩人求神救他脫離迫害他的眾多敵人。[1]
      大衛一開口就呼求神說:「耶和華啊,我的敵人何其加增;有許多人起來攻擊我。有許多人議論我說:他得不著神的幫助。」(1-2節),從字裏行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大衛的沮喪。被自己的兒子追逼而逃亡,一定是一種可怕和傷心的經驗。攻擊他的敵人「何其加增」,令他四面受敵,帶來沉重的壓力。他們不單叫大衛的肉體受苦,更想擊倒大衛對神的倚靠,逼他陷於絕境。
      大衛身處在黑暗的日子中,更催逼他禱告和仰望神。然而大衛仍然堅定的倚靠上帝,他說「耶和華是我四圍的盾牌,是我的榮耀,又是叫我抬起頭來的。」(3節),這是他過往的經驗,也是他現在要支取的恩典「我用我的聲音求告耶和華,他就從他的聖山上應允我。」(4節)。
      然而在這危難中,甚至是心情的煎熬中,大衛仍然得到上帝的安慰「我躺下睡覺,我醒著,耶和華都保佑我」(5節),能夠安穩睡覺,是上帝仍然眷顧他的記號。然而,大衛所顧念的,主要並不是自己,而是神和神的子民,他為神的百姓祝禱「願祢賜福給祢的百姓」(8節),這兒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詩已經從「我」、「我」、「我」轉移為「祢的救恩」、「祢的百姓」、「祢的福氣」[2]。大衛看到「救恩屬乎耶和華」,只有在耶和華那兒才得著真正的勝利和拯救。

思想:

  1. 你是否學像大衛,不是逃避,不是埋怨,而是面對和轉念,把眼光放在永生神那兒?
  2. 回望疫情至今,數算神在你和你家庭的恩典,叫我們可以從新得力。

你的禱告:


[1]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108。

[2] 張國定:《詩與思-默想詩篇365》(香港:香港讀經會,2005),頁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