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廿四日

被擄經驗下的離散

讀經:申廿八47-51

47「因為你富有的時候,不歡心樂意地事奉耶和華-你的神,48所以你必在飢餓、乾渴、赤露、缺乏之中事奉耶和華所打發來攻擊你的仇敵。他必把鐵軛加在你的頸項上,直到將你滅絕。49「耶和華要從遠方、地極帶一國的民,如鷹飛來攻擊你。這民的言語,你不懂得。50這民的面貌凶惡,不顧恤年老的,也不恩待年少的。51他們必吃你牲畜所下的和你地土所產的,直到你滅亡。你的五穀、新酒,和油,以及牛犢、羊羔,都不給你留下,直到將你滅絕。

香港也曾富裕,作為這一代的香港人,對於飢餓、乾渴、赤身和缺乏,我們可能是透過進入露宿者、劏房以及其他基層生活才可想像。上一代的貧窮,已然淡忘。

申命記這話,像是以色列民尚未進入迦南應許之地之前說的,反映的申命記神學的警語,就是要以色列民勿離開耶和華去事奉別神,否則……。然而,從回顧的角度看,攻擊已經發生,殺戮已臨到。在被擄而往他國的路上,鐵軛也加在他們頸項上。他們罪有應得嗎?個別的以色列民死有餘辜嗎?若和先知書對照閱讀的話,你覺得耶和華因哪些罪而藉他國來管教以色列呢?

思考或默想問題:

  1. 你能想像上帝把你放在這樣的處境嗎?真有一國如今來攻擊香港嗎?
  2. 在生活安逸的日子裡,你雖沒有所謂不事奉上帝,但你的心是否更愛慕其他事物以致彷彿事奉別神和偶像一樣?

你的禱告:

六月廿三日

被擄經驗下的離散

讀經:申廿八36-46

36「耶和華必將你和你所立的王領到你和你列祖素不認識的國去;在那裏你必事奉木頭石頭的神。37你在耶和華領你到的各國中,要令人驚駭、笑談、譏誚。38你帶到田間的種子雖多,收進來的卻少,因為被蝗蟲吃了。39你栽種、修理葡萄園,卻不得收葡萄,也不得喝葡萄酒,因為被蟲子吃了。40你全境有橄欖樹,卻不得其油抹身,因為樹上的橄欖不熟自落了。41你生兒養女,卻不算是你的,因為必被擄去。42你所有的樹木和你地裏的出產必被蝗蟲所吃。43在你中間寄居的,必漸漸上升,比你高而又高;你必漸漸下降,低而又低。44他必借給你,你卻不能借給他;他必作首,你必作尾。45這一切咒詛必追隨你,趕上你,直到你滅亡;因為你不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不遵守他所吩咐的誡命律例。46這些咒詛必在你和你後裔的身上成為異蹟奇事,直到永遠!

那些被擄者有何遭遇呢?被迫事奉別神。十誡第一誡說:不可有別的神;也不可拜偶像。記得在當年出埃及之後的金牛犢事件中,上帝在震怒之中要擊殺以色列民,摩西曾向耶和華求情說:「耶和華啊,你為甚麼向你的百姓發烈怒呢?這百姓是你用大能大力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為甚麼讓埃及人說:『他領他們出去,是要降災禍給他們,在山中把他們殺了,將他們從地上除滅』呢?求你回心轉意,不發你的烈怒,不降災禍給你的百姓」(出卅二11-12)。

除此之外,他們的種植也是凶多吉少,橄欖全掉光,田地出產被蝗蟲吃盡,這是耶和華向他們發出的警告,就是當他們離開上帝時,這一切禍患必要臨到他們。

思考或默想問題:

  1. 看來這巴比倫必成為以色列的刑罰。上帝是否可以用一個邦國嚴懲另一個邦國呢?
  2. 相信上帝在刑罰的背後,是否等於我們就知道上帝當下的作為呢?災禍臨到時,上帝的子民可以怎樣呢?

你的禱告:

六月廿二日

讀經:歷下卅六17-21

17所以,耶和華使迦勒底人的王來攻擊他們,在他們聖殿裏用刀殺了他們的壯丁,不憐恤他們的少男處女、老人白叟。耶和華將他們都交在迦勒底王手裏。18迦勒底王將神殿裏的大小器皿與耶和華殿裏的財寶,並王和眾首領的財寶,都帶到巴比倫去了。19迦勒底人焚燒神的殿,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用火燒了城裏的宮殿,毀壞了城裏寶貴的器皿。20凡脫離刀劍的,迦勒底王都擄到巴比倫去,作他和他子孫的僕婢,直到波斯國興起來。21這就應驗耶和華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地享受安息;因為地土荒涼便守安息,直滿了七十年。

這經文寫於回歸之後,在回顧中刻劃了巴比倫大軍進攻耶路撒冷的情景。街上少男少女,來不及躲避,已被馬上的騎兵一槍刺死。一名婦女懷抱著襁褓中的嬰孩,雙雙躺在大街上。城牆四處倒塌,聖殿已著火,敵軍完全無視那用以向耶和華獻祭、向祂常點香和燈的聖所被破壞,至聖所的幔子也被扯下。一陣陣的哭號聲令人不堪入耳。這一場亡國之役,以色列民聖殿被毀,主權盡失,許多人民被擄,雖有留守者,觸目卻是滿目瘡痍。

然而,先知耶利米卻宣告耶和華的應許,要叫以色列在時候滿足的時候,就是在波斯帝國年間得以再回歸耶路撒冷。

思考或默想問題:

  1. 戰爭和亡國,是非常殘酷的事;流亡也是慘痛的經歷。那種流離失所恐怕不是我們今天生活安逸者可以想像。試比較你生命中遭遇最落魄的處境,寫下這慘痛的日子中,你如何倚靠主?
  2. 猶大亡國被擄對你有何提醒?回歸對你有何寓意?

你的禱告:

六月廿一日

被擄經驗下的離散

以色列民入迦南歷經約書亞後進入士師的時代,至撒母耳的時代在人民的要求叫首度立王掃羅,後有大衛王。上帝與大衛立約,叫他的後裔永坐寶座上,這就成為後來的敘事的張力。如果永享寶座,則不會亡國。如有永約,便不要被擄。這約既是繼亞伯拉罕、摩西之後的一個常續的約——而上帝更顯明祂為守約施慈愛的——便成為以色列敘史中不斷浮現的主題。

從大衛王到所羅門王,然後王國分裂,至公元前727年北國滅,被亞述統治,再至公元前587年南國亡,被巴比倫統治,不少人被擄至巴比倫。此為簡單歷史框架。

讀經:利廿六33-39

33我要把你們散在列邦中;我也要拔刀追趕你們。你們的地要成為荒場;你們的城邑要變為荒涼。34「你們在仇敵之地居住的時候,你們的地荒涼,要享受眾安息;正在那時候,地要歇息,享受安息。35地多時為荒場,就要多時歇息;地這樣歇息,是你們住在其上的安息年所不能得的。36至於你們剩下的人,我要使他們在仇敵之地心驚膽怯。葉子被風吹的響聲,要追趕他們;他們要逃避,像人逃避刀劍,無人追趕,卻要跌倒。37無人追趕,他們要彼此撞跌,像在刀劍之前。你們在仇敵面前也必站立不住。38你們要在列邦中滅亡;仇敵之地要吞吃你們。39你們剩下的人必因自己的罪孽和祖宗的罪孽在仇敵之地消滅。

摩西五經的神學敘事,有助於重建被擄子民的身分,以及反省離散經驗的由來。從列祖的故事(創世記)看見他們個別的經歷。不但亞伯拉罕本就是一個被召離開家鄉吾珥的先例,他的後裔中的故事,尤其雅各更是其中典型。上帝改雅各的名字為以色列,所以在他裡面等於涵蓋著以色列民的故事。同樣的,以色列民後來的身分確立和危機,說明著他的名字的含義:與上帝摔跤。

與上帝立約的以色列民,本進入應許地,本應享安息。可是,在猶大國也滅之時,耶路撒冷的聖殿被毀,以色列民被擄。誠如以上經文所說,他們被「驅散」,被刀劍追趕,他們的地也「成為荒涼」,城鎮成「廢墟」,這種情況令人想起地的「空虛混沌」。因為戰爭,地沒有安息。諷刺的是,他們被擄之後,自己的地方倒得安息。反之,以色列民在被擄之地卻依然活在不安之中。

思考或默想問題:

  1. 這樣的景況,實在令人悲哀。以色列民為甚麼失去以上所描述的安息呢?那些倖存者,也不得安息。你若是他們,你最渴求的是甚麼?或許,你無法想像他們的情況。試想像兵荒馬亂的日子,你有年幼的小孩,你的苦惱會有哪些?
  2. 換著是現代的生活,有哪些狀況是最像「兵荒馬亂」的?你能想像一直逃一直逃的生活嗎?

你的禱告:

六月十九/二十日

流離與飄泊經驗之產生

本週默想

每一週的週末沒有提供任何內容。你可以在那兩天安排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作靜修,以該週的主題作為指引,默想該週所思所想。如果你的時間相對忙錄,平日無暇貼緊進度,可以在週末的時候隨意的選取該週其中一段經文和內容,以該週的主題為方向,寫下你的感想、心得與禱告,回想那一週裡,生活裡所遇見的大小事情。該週的主題就像一個濾鏡,也像一個特別的鏡頭。你也可以把它當作你要作答的試題。希望透過這些的記錄和書寫,使工作、生活、社會裡的人事物,一一穿過你的眼簾進入你的心靈,成為你的禱告,你的靈命的養分。

六月十八日(摩西)

流離與飄泊經驗之產生

讀經:出二11-15

11後來,摩西長大,他出去到他弟兄那裏,看他們的重擔,見一個埃及人打希伯來人的一個弟兄。12他左右觀看,見沒有人,就把埃及人打死了,藏在沙土裏。13第二天他出去,見有兩個希伯來人爭鬥,就對那欺負人的說:「你為甚麼打你同族的人呢?」14那人說:「誰立你作我們的首領和審判官呢?難道你要殺我,像殺那埃及人嗎?」摩西便懼怕,說:「這事必是被人知道了。」15法老聽見這事,就想殺摩西,但摩西躲避法老,逃往米甸地居住。

摩西的出走,起因是為他的民族同胞強出頭。雖被法老之女領養,但乳養他的一直是他的親生母親。或許他內心一直有身分認同的問題。可是長時間居住在官邸的他,長年看著和自己身上流著同一種血液卻賤為奴隸的同胞,更增加了一分矛盾的心情。

他為同胞起了義憤是正確的,可是身分之懸殊,以及沒有評估一時衝動之舉帶來的後果,結果事情敗露,還傳到法老耳中。這法老彷彿不念摩西是女兒養子的那分情,竟想乘機把他殺了。摩西慌張之際,匆忙逃走,直到米甸。

摩西這一出走,如先祖一樣,離開了安舒區,進入異地。但後來卻在異地成家立業,直至在那曠野與列祖的上帝相遇。

思考或默想問題:

  1. 你認為摩西的義憤有錯嗎?你覺得他太衝動嗎?話雖如此,你看見族群所遭遇的苦嗎?身分認同是你面對的問題嗎?
  2. 「躲避法老,到了米甸地,坐在井旁」,其坐在井旁一幕,令人想起創世記裡夏甲,也是一樣的出走之情景。如果你有類似的遭遇,你覺得那是一個讓你離開安舒區,以致可以遇見上帝,更經歷上帝的機會嗎?

你的禱告:

六月十七日(約瑟)

流離與飄泊經驗之產生

讀經:創四一53-57

53埃及地的七個豐年一完,54七個荒年就來了。正如約瑟所說的,各地都有饑荒;惟獨埃及全地有糧食。55及至埃及全地有了饑荒,眾民向法老哀求糧食,法老對他們說:「你們往約瑟那裏去,凡他所說的,你們都要做。」56當時饑荒遍滿天下,約瑟開了各處的倉,糶糧給埃及人;在埃及地饑荒甚大。57各地的人都往埃及去,到約瑟那裏糴糧,因為天下的饑荒甚大。

我們曾記得約瑟被賣的故事,中間曲折,那一批人才是真正經手者,在此略過。重要的是,他被切斷親族關係,隻身來到埃及,三番四次被下到監裡。他那離鄉別井的故事,預先鋪排了他父親兄長們將來之路。

一個外在的原因,形成了人無可抗逆的局勢。那可以是政治,也可以是天災使然。雅各一家遇上的是後者——饑荒。當時那一帶,各地的人都必須把家園撇下,連根拔起奔往埃及。這個饑荒,連續七年。

一國經濟體系的崩潰,以及複雜的貿易戰,如這兩年的中美貿易戰,以及COVID-19疫症的出現,使商店一一停業,失業人數一波接波。政治因素反送中以至逆權運動,加劇了香港的資金外流等等,這一切都造成新的無根一族,或移民或失業。

思考或默想問題:

1.你看見一個群體生活失據的浪潮出現嗎?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還是你另有盤算呢?

2.上帝如果在七個荒年之時掌權,我們如今看不清祂在當前局勢的作為。請寫下你的感想。

你的禱告:

六月十六日(雅各)

流離與飄泊經驗之產生

讀經:創廿七41-45

41以掃因他父親給雅各祝的福,就怨恨雅各,心裏說:「為我父親居喪的日子近了,到那時候,我要殺我的兄弟雅各。」42有人把利百加大兒子以掃的話告訴利百加,她就打發人去,叫了她小兒子雅各來,對他說:「你哥哥以掃想要殺你,報仇雪恨。43現在,我兒,你要聽我的話:起來,逃往哈蘭、我哥哥拉班那裏去,44同他住些日子,直等你哥哥的怒氣消了。45你哥哥向你消了怒氣,忘了你向他所做的事,我便打發人去把你從那裏帶回來。為甚麼一日喪你們二人呢?」

雅各騙取了長子的身分,卻沒有因此獲得祝福。反之,他的生命展開了一段長達二十年的飄流勞碌,甚至到他年邁都未得安頓的心。

他逃離哥哥,害怕哥哥要殺他洩忿。這一走,這一段破裂的關係,要等到二十年後才得以修補。事實上,這事藏在雅各的心裡,二十年以來都未曾放下。後來,他終於返鄉與哥哥見面,想說我當年奪去的祝福,我如今把祝福帶回來向你補償。見他哥哥的面,依然是內心的隱憂,要是哥哥還記恨,一見面就向他下毒手,自己將如何防衛?在毗努依勒雅博渡口與上帝的使者摔跤(創卅二),彷彿是見了上帝的面仍得活命,但見到哥哥的面時,是否仍得活命呢?

思考或默想問題:

  1. 你有沒有一件心事、一段關係,歷經二十年,或長或短,至今仍縈繞心裡,未得釋放?
  2. 一個人要如何面對這樣的「心魔」呢?你是否也有與上帝(的使者)摔跤的經驗?你求的是甚麼?

你的禱告:

六月十五日(該隱)

流離與飄泊經驗之產生

讀經:創四11-16

11地開了口,從你手裏接受你兄弟的血。現在你必從這地受咒詛。12你種地,地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蕩在地上。」13該隱對耶和華說:「我的刑罰太重,過於我所能當的。14你如今趕逐我離開這地,以致不見你面;我必流離飄蕩在地上,凡遇見我的必殺我。」15耶和華對他說:「凡殺該隱的,必遭報七倍。」耶和華就給該隱立一個記號,免得人遇見他就殺他。16於是該隱離開耶和華的面,去住在伊甸東邊挪得之地。

該隱殺亞伯的故事,可以是出於嫉妒,可以是因為期望被注意。我們誰沒有這或那方面,期待獲得這人或那人注意的渴望呢?這可以是事業上、成就上,想萬人矚目的渴望;也可以是更根本的對親人或愛人的渴望,希望對方重視你多一點,留意你多一些。

如何表達?如何疏導?當那潛伏著的、不安的心態正蘊量成罪的時候,甚至是那錯誤的渴望佔據整個心的時候,如果知道就算是罪,也無法勝過愛。耶穌不是曾對法利賽人論到那有罪的女人,說:「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愛的多」(路七47a)。

正因他內心的這些掙扎,他才動了殺機。背負著殺人之罪的他,何時才能不再流離飄蕩,何時再能看見,在負罪之時,是否終於看見這位上帝,本不在意他獻上的是甚麼。其實,他只要帶著體貼和親近上帝的心到祂面前,那便是上帝所要的。

思考或默想問題:

1.你生命或個性裡最糾纏的是甚麼?你渴望別人的注意或愛,以致妒火中燒嗎?或是自我糾結痛苦,心靈沒有出路?

2.你曾因此做錯事,以致如今背負這罪的後果嗎?你看見主其實要以恩典臨到你嗎?

你的禱告:

六月十四日(亞當)

五個標記

教會在不同時代必然面對不同的挑戰。從七十年代開始,香港在經濟發展上從拾級而上到有如搭乘雲霄飛車的路上,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直到九十年代。搭上這二十年間的事業航班的,大多都事業有成、飛黃騰達。在這一代成長的第二代,也佔據了各大行業的管理階層。這時期的教會主流也以中產為主,可以說苦難決不是信仰的主調。

九七前後的信仰衝擊,事過境遷後,回流也蔚為平常。市場一再向好,沒有太大的憂慮。信仰的私有化依然,信仰的敘事或見證,依然非常個人化。作主門徒,至多是教會增長、推動傳福音的一部分,未至觸及逼迫或生命安危。

本會立會於1901年,事隔武昌起義之1911有十年,至今120個春秋。歷經數代,有哪些歷史性的年代,留下哪一些精神是我們今天必須重拾的?有甚麼基因是我們在七十年代至今疏於發展的?

我們透過傳道書透視世界的荒謬,藉著彼得的神學創作,讀到他如何善用舊約的信息,針對他的收信人的處境,為他們重建信仰,確立他們的身分。

以下我們將效法彼得,借用彼得前書展現出的五個主題:客旅、上帝的子民、祭司、活石和作上帝的僕人。客旅捕捉了目前香港當前出現的離散情境,和舊約的被擄流放的氛圍相互應,其中當然有資優者如但以理等人,也有資源缺乏者。但重點是,國土、聖殿和民族身分之失落,正是被擄時期的舊約經文的焦點。藉重溫這些處境和感受,我們也觸摸目前整體所可能的不確定性。

然而,以色列民本來就是無身分者,身在埃及為奴,一個出埃及的經歷同時賦予他們一個塑造身分的契機,叫他們有機會去追溯列祖的信仰,認識這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這位上帝聽見他們的呼聲而回應,拯救他們並與他們立約,叫他們成為祂的子民。然而,身分危機在後來亡國被擄之時再度出現,重新認識這位立約的上帝的需要,應然而生。對我們而言,今天亦然。

彼得前書宣告,我們是君尊的祭司(royal priesthood)。基於馬丁路德的傳統,我們體認「信徒皆祭司」的理念。可是,在這世代,我們如何拾起這祭司的身分我們必須再看清舊約所示祭司的職分和所獻的各祭和我們的關係。

和祭司息息相關的是聖殿。被擄和離散同樣是一種聖殿失落的經驗,而今天在面對移民潮和新冠肺炎衝擊的當下,堂會為中心的敬拜模式,也需要重新檢視和詮釋,目的是教會的更新。聖靈在基督裡住在我們中間的信息,成為活石和靈宮的信息,是我們需要內化的,好叫我們不必拘泥於部分已僵化的結構,好叫教會預備好面對更嚴峻的挑戰。

教會當上上下下思考好這一點,到底上帝要我們如何回應祂?無論是個人,是個別群組的,或是教會整體,且待上帝的創造力在我們當中發酵,我們且謙卑的等候和期待,等候祂的差遣。這差遣的基礎建於基督,就是這位受苦的彌賽亞。按以賽亞書的願景,這彌賽亞是祂的僕人,一位受苦的僕人。今天,我們這些效法基督的人,在這面對苦難的新常態中,我們擔起的使命,會不會正是與民同苦,同背十字架,作祂的僕人。

第一個標記:客旅與離散

說客旅、飄離、流離失所等是舊約的神學母題(theological motif)一點也不為過。以色列憶述自己的先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不是純為憶述之故;敘事中的離散,是為了確立得應許之地。那應許不但在於得,也在於回歸,是失去後的回歸。

當然,一個歷史和社會脈絡下的民族記憶,是在異邦中害怕被同化對身分之再確立不可或缺了。可是,那裡才是我們永遠的家鄉呢?離散飄流不是以色列人所獨有,不但其他民族各有各的飄流史,更徹底的說,是每一個人的共同經驗。創世記最初的章節,正是把這種普世經驗敘述了下來。我們以下就從亞當寫起。亞當的意思就是人。

流離與飄泊經驗之產生

六月十四日(亞當)

讀經:創三8-10, 23-24

8天起了涼風,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裏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9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裏?」10他說:「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

23耶和華神便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24於是把他趕出去了;又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

人類的共同經驗,是與上帝之疏離(alienation),離開了那代表生命的伊甸園,這就開啟了整個生命的史詩。他的離去,叫我們長盼他的回歸。為甚麼會出現這起初的悲劇呢?在於人對上帝的話心生懷疑,那分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那分「未試過又點知係唔係真」的心態,勝過了對上帝的信任。為了滿足內心之蠢蠢欲動,便把生命視為理所當然,也不以為意上帝的交託。

人違背了上帝的吩咐之後,便躲了起來, 心中甚為害怕。

思考或默想問題:

  1. 亞當被逐,遠離伊甸園,如果以寓言來看,你是否也曾體會他所經歷的呢?
  2. 你認為亞當的經歷是一種創傷經驗(trauma experience)嗎?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