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八日 (詩篇八十篇)

黃厚基傳道

求祢使我們回轉,我們便得拯救

      如果在七十八篇我們看到的是約瑟(或以法蓮)之被棄,這裏我們卻讀到「領約瑟如領羊群的以色列牧者啊,求祢側耳而聽!在基路伯之上坐寶座的啊,求祢發出光來!在以法蓮、便雅憫、瑪拿西面前求祢施展祢的大能,拯救我們」(1-2節)。這裏所看見的正是約瑟的兩個兒子以及他的弟弟便雅憫。這一首詩反映的正是北國亡國在即的背景。
      所以詩人禱告說:「上帝啊,求祢使我們回轉,使祢的臉發光,我們就會得救!」同一句話在最後一節(19節)再重覆一次。
      從宏大的歷史敘事如列王紀下,北國之亡是罪有應得,但這一首詩若可以作為一窺其他心聲的話,我們聽見了一個真誠的哀慟和呼求:「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啊,祢因祢百姓的禱告發怒,要到幾時呢?祢以眼淚當食物給他們吃,量出滿碗的眼淚給他們喝。祢使鄰邦因我們紛爭,我們的仇敵彼此戲笑」(4-6節)。我們看見一個全民哀哭不已,生命窘迫成為仇敵笑柄的情形,鄰邦彷彿在那裏一面譏笑一面猜想,看誰可以拿下以色列的畫面。而整段居首的一句:「祢因祢百姓的禱告發怒,要到幾時呢?」後半句,我們感受那典型的還要等候多久上帝才施恩拯救的氣氛。但下半則是讓我們有點納悶。有學者認為這裏的語句作者蓄意以眾人所熟悉的禮儀的舊詞新調,那裊裊上升的煙本來代表呈上到上帝面前蒙垂聽的禱告,但此處這禱告卻不但不蒙垂聽,反而是惹來上帝的怒氣。本來上帝若垂聽,那怒氣是傾倒在敵人身上的,但此時卻倒向以色列民。
      詩人感到悲傷的是,本來他們是上主從埃及帶出來的葡萄樹,栽在迦南美地;為何如今把這葡萄園的「籬笆,任憑路人摘取?林中的野豬踐踏它,田裏的走獸吞吃它」(12-13節),也就是任敵人踐踏。
      即或如此,詩人仍求那為他們爭戰的萬軍之上帝轉回,求祂從天上垂顧。他特別指出一個盼望,就是「保護祢右手所栽的根,祢為自己所堅固的幼苗」。幼苗總是預示著盼望,雖然眼前所是被火焚燒、被刀砍伐的樹,被毀的國,但求主再施拯救(14-16節)。

思想:

  1. 是的,有時候我們所遭遇的災難,是因上帝的管教臨到我們身上,為要煉淨我們。從這首詩篇,你覺得最觸動你的是哪一句?
  2. 你感受過一切遭遇是上帝容許臨到你身上的嗎?請你追想和形容你的體驗。

你的禱告:

九月十七日 (詩篇七十九篇)

黃厚基傳道

上帝子民被侵犯和羞辱之時向上帝求告而發出感謝

      「耶路撒冷的周圍流出他們的血如水,無人埋葬。我們成為鄰國羞辱的對象,被四圍的人嗤笑譏刺」(3-4節),這是明明白白赤裸裸的亡國經歷,被巴比倫大軍殺入京城的群體記憶。背後就是對上帝的應許的質疑,詩人說:「上帝啊,外邦人侵犯祢的產業,玷污祢的聖殿,使耶路撒冷變成廢墟」(1節)。我們或許較難想像一個族群集體被看扁和嘲笑的感覺。或許,如果我們個人在別人眼中被看為羞辱,被一再嗤笑和譏刺,會有怎麼的感受呢?試想想這裏指的是上帝的子民,同樣也可指我們。
      對於以色列民而言,作上帝的子民是基於聖約。他們所遭遇的,也可以看成是他們背後的神是一個怎麼的神。上帝的子民落難之時,世人(經文用「列國」)豈不會問:「他們的上帝在哪裏呢?」(10節上)。這裏讓我們想起摩西和上帝的一段對話。

話說以色列民在摩西於山上與上帝會面之時,竟在山下拜起金牛犢。經文提到:

      耶和華對摩西說:「我看這百姓,看哪,他們真是硬著頸項的百姓。現在,你且由著我,我要向他們發烈怒,滅絕他們,但我要使你成為大國。」摩西就懇求耶和華-他的上帝,說:「耶和華啊,祢為甚麼向祢的百姓發烈怒呢?這百姓是祢用大能大力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為甚麼讓埃及人說:『祂領他們出去,是要降災禍給他們,在山中把他們殺了,將他們從地上除滅』呢?求祢回心轉意,不發祢的烈怒,不降災禍給祢的百姓。求祢記念祢的僕人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祢曾向他們指著自己起誓說:『我必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並且我要將所應許的這全地賜給你們的後裔,讓他們永遠承受為業。』」於是耶和華改變心意,不把所說的災禍降給祂的百姓。(出卅二9-14)
      摩西彷彿是說,上帝啊,如果祢讓祢的百姓死了,別人(列國)必笑死。於是,他從上帝的慈愛切入,求上帝記念祂的慈愛而改變心意。
      在此,詩人的求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他求告說:「求祢讓列國知道,祢在我們眼前伸祢僕人流血的冤。願被囚之人的嘆息達到祢面前,求祢以強大的膀臂存留那些將死的人」(10-11節)。背後的想法和摩西相近之處在於,主祢不可能棄我們不顧;但進一步,基於聖約之故,詩人求上帝出手為他伸冤。或許,冤屈落難的他,更能體會那些無故被囚、甚至是為義受逼迫者。站在這樣的位置上,他大膽的呼求施展祂「強大的膀臂」,即祂出手拯救。 
      詩人甚至求:「主啊,求祢將我們鄰邦所加給祢的羞辱七倍歸到他們身上」(12節)。詩的起首提到上帝的子民遭人羞辱,詩人所求的彷彿詩篇中的咒詛詩,是求上帝的報應臨到這些羞辱祂子民的人,特別值得留意的是:這裏所提的遭羞辱者,不是子民,而是上帝自己。這樣上帝的子民成了祂,祂也代表祂的子民。這更進一步反映一種彷似我們華人文化裏最容易切入的歃血為盟的觀念。上帝與祂子民正是這樣的盟約關係。

思想:

  1. 你感受過很深的羞辱嗎?你覺得你能把這羞辱帶到主耶穌面前嗎?你認為祂會與你一起承擔嗎?
  2. 主耶穌若為你受鞭傷、受刑罰,這既是出於祂的愛,也是基於祂的約。請默想這對你的意義是甚麼。

你的禱告:

九月十六日 (詩篇七十八篇)

黃厚基傳道

傳承信仰,以上帝的心腸牧養祂子民

      這是一首訓誨詩,藉古時的經歷,訓誨下一代。從第四到第六節,我們讀到「述說給後代聽」、「傳給子孫」和「告訴他們的子孫」,就是一者把上帝的美德和能力,祂為以色列所行的奇事告訴新的一代;再者把祂的法度和律例告訴他們,代代相傳。目的是教導他們以祖宗的錯誤、頑梗、不忠不信為鑑戒,並謹記上帝的作為(4-8節)。
      上帝在古時有甚麼作為呢?詩人主要敘述以色列民出了埃及在曠野的日子,供糧賜水,有嗎哪、有肉食,並以雲柱火柱引導他們;然後再提到出埃及時他們經歷了上帝降災懲罰埃及,以及得地為業,且後來立了王,但卻離棄祂轉拜其他的神。 
      詩人或許從南國的角度回顧先祖的經歷,或許想要確立大衛王的地位。經文中最後一部分特別強調約瑟和以法蓮(代表北國)被棄,猶大被揀選(南國),並以錫安稱呼(即代表耶路撒冷)。上帝既揀選大衛,乃是要他牧養祂的子民以色列。這正是上帝對大衛,以及列王的心意,就是以祂的心腸來牧養祂的子民。

思想:

  1. 今天,不少人都說信二代對教會對信仰都有許多質疑,應該如何一代又一代把信仰傳承呢?
  2. 今天,教會中的領袖是否有上帝的心腸呢?你對上帝有多少了解呢?

你的禱告:

九月十五日 (詩篇七十七篇)

黃厚基傳道

我心不肯安慰之時,我要默想主的作為

      (這詩一開首提到耶杜頓的體栽。有關耶杜頓,可以回頭閱讀靈修札記單元二之詩篇六十二篇。)
      全詩讀到一半,或許你也和我一樣,留意到「默想」這一個詞一再出現(3,6,12節)。
      原因來自他遭遇患難,比如他說:「我在患難之日尋求主,在夜間不住地舉手禱告,我的心不肯受安慰」(2節)。多少時候,我們的心也是如此,遇見困難,便煩燥不安,靜不下來。所謂「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思」,也有相同提點。不過,詩人在此不只是靜思,而是默想上帝。是的,他說:「我想念上帝,就煩躁不安;我沉思默想,心靈發昏」(3節)。不過,心裏依然煩亂,然後他遙想歷史,而這些歷史中承載上帝的作為;這麼地默想,這麼地思想,便開始靈裏省察,也觸摸到內心──詩人以「我想起我的歌曲」作為象徵(4-6節)。於是,他既想起古時上帝所作的,所默想的焦點開始從自己的苦轉化,思想上帝的能力和引領。 
      你是否也如詩人一樣問:「上帝祢難道忘了我嗎?忘記向我施恩了嗎?」詩人記念過去上帝的作為。於是從十三節開始一直到第二十節全詩結束,詩人記念上帝如何救贖雅各和約瑟,他記念到上帝藉摩西和亞倫引導以色列百姓過紅海,更引導他們如引導羊群一般。原來,人被上帝記念,即是說祂把你繫在心上,在乎你,是那麼的可貴的,不只窩心,而是心裏感到何等實在。

思想:

  1. 你是否仍經歷著不可言喻的苦難呢?你向上帝傾訴你的愁苦嗎?還是你覺得祂遺忘了你呢?
  2. 嘗試回想昔日上帝是否曾在你身上施行奇妙作為,也默想上帝的話,思想祂曾否不向以色列一再施恩。

你的禱告:

九月十四日 (詩篇七十六篇)

黃厚基傳道

你的上帝好打得

      四至九節的描述很有趣。此處的「你」指的是上帝。詩人形容祂「好打得」,把對手打得措手不及。更為重要的是,祂判斷是非、施行審判(mišpāṭ),正因如此,困苦人才有盼望,有出路。
      第十節這一句「人的憤怒終必稱謝祢,祢要以人的餘怒束腰」讀起來有點叫人吶悶。有註釋指出,此句中「人」應作受格理解,這樣就等於說,在上帝的審判烈怒中,人因看見上帝的公義和公正而抖擻不敢輕慢,並且那些受壓迫的人也因著上帝明察秋毫而獲得伸冤,而能因此稱謝祂。
      這樣,接下來的詩句也就更自然了。凡向祂許願以後得嘗祂的公義的,必自然向祂還願。世上的君王貴冑必不能再持強而為所欲為,因為上主已挫折他們的傲氣。 原來,這就是上帝的子民、倚靠祂的人的保障。第一、二節平行句裏的猶大、以色列、撒冷和錫安,皆用以代表上帝之城、上帝的子民。所有向祂子民所發的攻擊,都被祂所滅。這正是我們的保障。當我們面對撒但藉人藉一些邪靈而來的攻擊,只要靠著祂便能得勝。

思想:

  1. 你認識的這位上帝是一位「好打得」上帝嗎?
  2. 這一首詩篇教導你如何倚靠上帝呢?

你的禱告:

九月十三日 (詩篇七十五篇)

黃厚基傳道

不要自以為有勢力,上帝是評斷者

      俗語說:仗勢欺人。勢,力大也。詩人尤以「舉角」、「把……角高舉」(4,5節)來表達。這大概便是狂傲之人的特質。
      我們常勸人謙卑,但有時候如此做的時候,卻忘了聖經中的謙卑,常指卑微,指的尤其是社會地位,是身份卑微、毫無勢力之意。
      在一個弱肉強食,高舉能力的時代。我們不只要留意表面的惡勢力,還要留心的是,許多時候惡勢力不一定長得像黑社會大佬,而是光鮮、西裝筆挺的人士,握有話語權的高層,甚至宗教和教會人士。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從詩人學習到,原來「高舉非從東,非從西,也非從南而來。惟有上帝斷定,祂使這人降卑,使那人升高」(6-7節)。原來「惡人一切的角,我要砍斷;惟有義人的角必被高舉」(10節)。
      我們若定睛在祂身上,必不喪膽失望。

思想:

  1. 你的眼目常留意有勢力的人,還是卑微的人?你覺得上帝的教導是甚麼?
  2. 你曾一味教導自己和別人要謙卑嗎?如果說,這裏的謙卑指的是卑微之意;如果說驕傲指的是有勢力者的自恃和不經意間便不把他人看在眼裏,你會如何重新檢視所謂「謙卑」的提醒呢?

你的禱告:

九月十二日 (詩篇七十四篇)

黃厚基傳道

求上帝記念祂的百姓

      這一首是詩人呼求上主解救國家的詩,也就是求祂記念祂的子民的詩。以色列民的仇敵,也是上帝的仇敵。這是基於聖約的神學觀。這些仇敵的惡事,包括摧毀聖所(3-8節)。詩人的嗟歎是,為何上帝把上帝的子民丟棄了,他們彷彿失去了先知,看不見標幟;彷彿被遺忘了。
      於是詩人向上帝發出質疑說:「祢為甚麼縮回祢的右手?」他期望上帝不再把手縮回,而是要「從懷中伸出手來,毀滅他們」,好顯明祂真正是「自古以來」以色列的「王」,要為他們施行拯救。事實是,地上的權勢常以自己為大,不把創造主放在眼裏,全地無論是人是受造界,都受到蝕虐和破棄,所以詩人求上主「在這地上施行拯救」(9-12節)。
      從十三至十五節,詩人連續三次訴說上帝的作為:將海分開的能力和使江河枯乾,使人想起過紅海。打破「大魚的頭」呼應著下一節的壓碎「力威亞探」(Leviathan)這象徵邪惡勢力的巨獸的頭。祂是創造的主,日夜星宿、春夏秋冬(16-17節)都是祂掌管的。詩人求上帝顧念困苦貧窮受欺壓的人(20-21節)。 回到一開始的時候,詩人說:「上帝啊,祢為何永遠丟棄我們呢?為何向祢草場的羊發怒,如煙冒出呢?求祢記念祢古時得來的會眾,就是祢所贖、作祢產業支派的,並記念祢向來居住的錫安山」(1-2節)。原來,當世道荒涼、世人被欺壓、上帝的子民被壓迫的時候,上帝的兒子們該像詩人一樣發出第一個問題:「上帝啊,祢為何永遠丟棄我們呢?」然後求祂記念,因為我們是祂的產業,是屬祂的。

思想:

  1. 你有經歷被遺棄的感覺嗎?你若相信自己是屬主的,這一點如何堅固你的心呢?
  2. 你認為詩裏的「力威亞探」這邪惡勢力的象徵,在今世社會上如何跺躪傷害世上的人和屬祂的子民呢?

你的禱告:

九月十一日 (詩篇七十三篇)

黃厚基傳道

雖忿忿不平,至終經歷上主的同在和作為

      詩篇第三卷(七十三至八十九篇)裏,其中前十一首是亞薩的詩。亞薩到底是誰呢?歷代志裏記載:「希幔的弟兄亞薩在希幔的右邊供職」(代上六39)。仔細閱讀同一章33-48節,留意到希幔其實是利未的兒子哥轄的後裔,亞蕯則是哥轄的親兄弟革順的後裔。「他們在會幕前負責歌唱的事奉,及至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造了耶和華的殿,他們就按著班次供職」(代上六32)。留心看,還會看到可拉 原來是哥轄的孫子(這是按聖經記載所說誰是誰的兒子的計算,但有時候「兒子」一詞可稱隔代的後裔)。重點是,他們都是利未的子孫。
      詩一開首說:「上帝實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至於我,我的腳幾乎失閃,我的步伐險些走偏」(1-2節)。詩人自覺不清心;反之,他因看見狂傲的惡人意氣風發,而心裏忿忿不平。他一再嘗試潔淨自己的心,可是努力而不果。直到他來到上帝的跟前,在祂的聖所裏(17節)。是的,在那裏他的眼光彷彿被矯正了:他看見惡人的結局;他們必要滑跌(對比第二節詩人形容自己幾乎「跣」倒)。
      因此,詩人體悟上帝同在才是他的出路。他說:「祢攙扶我的右手。祢要以祢的訓言引導我」(24節上),這是經歷了上帝的話說的真實。他更相信以後上帝必接他到榮耀裏。事實上,上帝的同在與榮耀、榮耀與同在,是同一回事。於是他說:「除祢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祢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但上帝是我心裏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25-26節)。
      是的,我們會為人生中不平的事忿恨失焦,但願我們在這時候親近上帝,與祂再次相遇;來到祂面前,因祂是我們的避難所,這樣我們便能夠述說上主一切的作為(28節)。

思想:

  1. 你若心裏為惡人得逞而忿忿不平,通常如何處理?
  2. 你通常在甚麼情況下經歷上帝的同在呢?對你的心境有甚麼改變?

你的禱告:

九月十日 (詩篇七十二篇)

黃厚基傳道

期盼真正公義之主、和平之君

      這一首標題為「所羅門之詩—為君王禱告」。詩的最後一句是「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祈禱完畢」。即是說這一首是大衛為他的兒子所羅門登基作王的祈願。
      大衛的祈禱內容沒有像一般只為君王求那「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千秋萬世的王權和尊榮,也不是為鞏固王權而禱告。雖然我們讀到「太陽還存,月亮猶在,人要敬畏祢,直到萬代!」(5-6節),又說:「願他的名存到永遠,他的名如太陽之長久;願人因他蒙福,萬國稱他為有福」(17節)。但這是皇家詩篇(royalpsalms)為君王寶座堅立的必有祝願。
      雖然裏頭也有國度擴展至萬邦、萬國來朝進貢的氣勢(8-11節),但那不是真正的重點。事實上,這一點也將發展為第三以賽亞(56-66章)的願景,即萬族萬邦萬民都要來到錫安,在上帝的聖城敬拜耶和華;到了新約,類似的語言更貫穿於啟示錄中。
      不過,以上這一種萬國鴻圖願景的基礎,在於公義(ṣeḏeq)和公平(mišpāṭ)的彰顯(1-2節);「在他的日子,公義要興旺,大有平安(šālôm),除非月亮不在」(7節)。這樣的一個願景也是舊約先知的呼聲,就在當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有一種生命契約的關係、有憂戚與共的心,視他者為自己有責任守望的鄰舍之時,那便是真正的義,而求公正公平的心,首要不只是為己,更是為他人,即為社會上有人被不公平公正對待而發聲,求還他所當有所當得的。當便是真正的平安。這樣的平安,不是只求內心平靜,忽視不公,而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腸。 最後,這首詩所呈現的願景,更成為彌賽亞的願景。我們知道無論是大衛王、是所羅門王,都沒有、也無法實現這樣的願景。但在彌賽亞的國中,上帝要實現其內涵。

思想:

  1. 把我們所處的社會、世界的景況作為你所默想的焦點,你覺得作為基督徒(彌賽亞國度的一分子)的你,如何有分於這詩篇裏所描繪的公正、公義和平安的願景?
  2. 我們對於社會的貧窮,無論是個別的貧窮人,或集體貧窮,有甚麼樣的責任?

你的禱告:

九月九日 (詩篇七十一篇)

黃厚基傳道

從我年幼到髮白,祢都幫助我

      這是一首滿載人生經歷的詩。詩人以「母腹」(6節)、「母胎」(6節)、「自我年幼」(5,17節)與「我年老的時候」(9節)、「我體力衰弱時」(9節)、「我年老髮白」(18節)的時候串起全詩的時間感。不過,詩人叫我們感受到不只是人生歲月如梭、人近黃昏、日暮西沉的唏噓,而是一者回顧人生的遭遇,尤其那些遭惡人謀算加害的日子、那些遭棄孤獨無依的日子,另一者經歷了上帝的拯救、作他「棲身的磐石」他的「巖石」和「山寨」的日子(3節)。他不是無依無靠的(5節),因有上帝成為他的避難所。是的,他經歷了公義的上帝,祂叫他「活過來」、「安慰」他,「從地的深處救(他)上來」、再度「使(他)昌大」(20,21節)。
      詩人訴說自己遭棄,這可以是客觀的經歷,主觀的感受。在這樣的日子裏,現實還有一種加鹽添醋的情形會出現,彷彿所遭遇的還不夠苦似的。通常正是這樣的日子裏,便有如下的經歷:「我的仇敵議論我,那些窺探要害我命的一同商議,說:「上帝已經離棄他;你們去追趕他,捉拿他吧!因為沒有人搭救」(10-11節)。所以詩人才呼求說:「上帝啊,求祢不要遠離我!我的上帝啊,求祢速速幫助我!」(12節)。不只如此,他必須靠著堅信這位他自幼已認識,並且認識他、呼召他的上主,大有信心的宣告說:「願那與我為敵的,羞愧滅亡;願那謀害我的,受辱蒙羞」(13節)。是的,在感覺無依無靠的日子裏,在被人視為「異類」之時(7節),即被孤立之時,上帝正是我們的倚靠。所以詩人投靠祂,尋求從祂而來的拯救。
      凡如此經歷者,都必如詩人一樣認識上帝的公義信實、能行拯救大事,並因此讚美祂、見證祂的信實(8,22-24節)。

思想:

  1. 你的一生,猶如此詩篇所形容的嗎?從年幼至年老,回顧中你看見的、想起的是甚麼?或許你中年晚年才信主,或許你如今還年輕,詩人也邀請你進入他的人生經歷,向你見證上帝的好。此刻,將你的一生交託給祂,安靜默想,按你心中的感受和意念,向祂表達。
  2. 你曾經歷過詩人所形容的孤單無援的情境嗎?如果有的話,你的經歷是怎樣的呢?上帝在哪裏呢?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