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四日 (第4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八章

22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盲人來,求耶穌摸他。23耶穌拉著盲人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為他按手,問他:「你看見甚麼?」24他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25隨後耶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復原了,樣樣都看得清楚了。26耶穌打發他回家,說:「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

      話說耶穌和門徒先前去到大瑪努他境內。大瑪努他或許指抹大拉(比較太十五39),位於加利利海西岸。[1]從那裏去到加利利海東北岸邊的伯賽大不算太遠,是數個小時步行的時間。此處沒有如先前提到乘船。
      耶穌的話「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到嗎?」猶在門徒耳際,這時「有人帶一個盲人來,求耶穌摸他」。是的,除了耳聾舌結,人的生命也有目盲的時候。耶穌如先前醫治舌結啞巴之病一樣,也吐唾沫探上這瞎子的眼睛。對於唾液有何功用,中醫或有看法。我們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無礙我們體會耶穌對這人的觸摸。
      這人眼睛痊癒分成兩個步驟:先是模模糊糊的看見,待耶穌再按手一次,才完全得痊癒,看得清清楚楚了。第一和第二次之間,要麼便得痊癒,要麼打回原狀。人想要再看得清楚一些嗎?還是保持模糊就好。人對生命的真相、自己的本相,也有不願看得清楚的時候。看得清楚之後,不能再站在原處,不能再以看不見為藉口,不能再說不清楚真實情況是甚麼。我們或許奇怪,有人會選擇停在半得醫治、只模糊看見的階段嗎?肉眼得看見,這當然求之不得;但看不見有時候也夾雜著一些不知不覺培養出的心理。不願面對、不敢面對;不得再假扮不知道,無法再隱瞞下去,不可再自欺。這一些心理關卡,或許更是我們不容易勝過的挑戰。
      話說,起初耶穌為了醫治他,便「領他出村子」。在他復原後,吩咐他「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這有甚麼含義呢?村子似乎和他瞎眼有種內在的關係。當然,經文給我們唯一的線索是文學的、是敘事的。走出村子,並不要再回去,沒有說明,沒有解釋。不過,用在一個敘事的一前一後,依然是明顯的提示。我們這樣推論,若這人再回到村裏,村裏的氛圍若是充滿以上所說的氛圍,村子裏的人或許都是懷著那種寧願看不見的心理,或許再回去,看見亦如看不見。

[1] Culpepper, Mark, 257.

四月十三日 (第4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八章

11法利賽人出來盤問耶穌,要求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想要試探他。12耶穌心裏深深嘆息,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13他就離開他們,又上船往海的對岸去了。 14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15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16他們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17耶穌知道了,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領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18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到嗎?也不記得嗎?19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拾的碎屑裝滿了多少個籃子呢?」他們說:「十二個。」20「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你們收拾的碎屑裝滿了多少個筐子呢?」他們說:「七個。」21耶穌說:「你們還不明白嗎?」

      先前法利賽人為耶穌的門徒用不潔淨的手吃飯,刻意刁難。事隔若干日子,再次見面,又是不懷好意,要來「盤問耶穌」,故意「試探他」。這樣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刁難,看似敘事、看似對法利賽人的描寫,卻是啟示,能光照我們的人生,讓我們看見,一個喻意上的「法利賽人」也會出現在我們人生中。
      記得上回耶穌醫治那聾啞的人之時,曾舉目望天而嘆息(可七34),當時也是想到這班心硬的人吧!此時又景,又是如此,豈能不「心裏深深嘆息」呢!感受到耶穌的嘆息,我們除了心有戚戚焉之餘,或也依稀感到安慰,如果在職場中你也同樣遭遇一再的無理刁難。安慰,因看見了,看見如此法利賽人的心眼和手法。看見生命的真相,便為所遭遇的不再不平,而是心得安慰;況且主也如此。
      事因法利賽人向他求神蹟。他回答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熟悉其他福音書的(太十六1-4),知道耶穌提到只有約拿的神蹟,那是提示他人子(即他自己)將受害並復活。此處,這一句「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語氣顯為更強烈;加上前面說到他深深嘆息,我們感受到他的沮喪和失望。在挪亞的時代,「耶和華就因造人在地上感到遺憾(yinnāḥem),心中憂傷」(創六6),遺憾這詞,以及含此字根的字有憂傷後悔(何十三14),[1]也有安慰(賽四十1;五七18;詩廿三4)的意思。所謂後悔,其實也帶有悔改、改變心意的意思。所以在七十士譯本中,被譯為 metanoeō 和 metamelomai,即新約中文聖經中的「悔改」。而在舊約中,最常出現是指上帝後悔或改變心意(創六6-7;出卅二14;士二18;撒上十五11;代上廿一15;耶十八8;廿六3, 19;摩七3, 6;拿三10等)。何西阿書裏有一段話,說到上帝對以色列難離難捨的愛,其中說:「我回心轉意,我的憐憫(niḥûmāy)燃了起來」(何十一8)。這字根原本似乎反映深深呼吸的意思。」[2]
      這一個沮喪的心情延續到緊接的敘事。馬可說:「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有了之前兩次關於餅的經歷,他們心中也七上八下,不知是否又會舊事重演。人不少時候心裏所記下的,是感覺,而且讓那感覺過濾認知。兩次的分餅經歷應該是培養出他們對耶穌的認識,使他們明白眼前的這一位老師,是「祂」。耶穌曾在海上對他們說:「是我,不要怕!」可是,他們所記憶下來的,卻是怕耶穌又催他們去預備餅,怕耶穌又強他們所難,難為無米之炊。
      耶穌責備他們說:「你們要謹慎,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耶穌指的是甚麼?酵,能使麵團發酵,這是新約一再出現的隱喻,表達影響的意思。從三章七節開始,馬可已提到法利賽人和希律黨的人夥同要除滅耶穌。我們先前已看見法利賽人一再表現出的態度,那分看了耶穌所行的醫治和趕走污靈的作為,卻一點領悟也沒有的樣子;聽了他講論上帝的國以及回應他們的提問時所引述的律法和先知的話,卻一點也沒聽進去的意願。只是一味要找耶穌的把柄。希律或希律黨的人,只一味顧著維護權位和面子,寧可犧牲義人義行,妥協讓步。難怪耶穌猜到門徒在議論甚麼之時,便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領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到嗎?也不記得嗎?」這心靈的盲目與閉塞,正是法利賽人和希律這兩類人的心思,直至如今,經歷了那麼多的門徒,依然愚頑,依然不明白,難道是中了這兩類人的酵嗎?
      「你們還不明白嗎?」耶穌同樣的問著你我。

[1] 應該何十三14,並譯為「憐憫」。

[2] 黃厚基:《信實與護佑:創世記的神學詮釋》,聖經詮釋叢書 (台灣: 台灣基督教文藝,2022),202。原參Marvin R.,Wilson, TWOT Entry#1344 :נַָחם (nāḥam),引自Accordance Bible Software。

四月十二日 (第4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八章

1那時,又有一大群人聚集,沒有甚麼吃的。耶穌叫門徒來,說:2「我憐憫這群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裏已經三天,沒有吃的東西了。3我若叫他們餓著回家,他們會在路上餓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4門徒回答:「在這野地,從哪裏能得餅使這些人吃飽呢?」5耶穌問他們:「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七個。」6他吩咐眾人坐在地上,就拿著這七個餅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開,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7他們還有幾條小魚;耶穌祝謝了,就吩咐也擺在眾人面前。8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收拾剩下的碎屑,有七筐子。9人數約有四千。耶穌打發他們走了,10隨即同門徒上船,來到大瑪努他境內。

之前我們所讀到的是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象徵著上主供應以色列民,如同當年在曠野以嗎哪供應他們一樣。上兩個事蹟:分別發生在推羅和低加坡里,是外邦人之地。此處出現七餅餵飽四千人,和前面餵飽五千人的事蹟,不是同一事蹟重覆記載、不是誤置,而是一個簡單的夾心結構,是一個分水嶺。

同樣是一大群人,耶穌一樣憐憫他們。如同上一次,他向門徒發出問題說:「我憐憫這群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裏已經三天,沒有吃的東西了。我若叫他們餓著回家,他們會在路上餓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像是試驗他們是否會有新的回應,新的領悟。門徒答個是個安全的答案,彷彿只求不過不失。

結果還是耶穌直接問他們有多少餅,他們說有七個。七個,不必多不必少。七,代表完全;但為何還有特別提到幾條小魚呢?有關魚是早期基督徒的暗語,即「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從魚的希臘文來看,音譯ichthys或 ikhthū́s每一個字母分別代表以下各字的字首:Iēsoûs Khrīstós, Theoû Huiós, Sōtḗr,直譯為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救主。所以,餅代表上帝是供應者,有舊約的傳統,魚或許反映初期教會傳統,在馬可寫作時已普遍流傳。吃魚,用隱喻來解釋,和耶穌說吃他的肉並喝他的血的意思相通(約六47-58)。

話說回頭,七餅餵飽四千人,剩下七筐子,是否太巧合?當然不是,這是文字符號,前一個七代表完全的供應,後一個七代表完全足夠,四千人即四乘十乘十再乘十。四又代表四方,可以比喻四面八方,或各方各族各民的意思。這樣一來,與五餅二魚之表示供應給以色列民對比,這七餅幾條小魚則是指向普世了。

四月十一日 (第3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七章

31耶穌又離開了推羅地區,經過西頓,就從低加坡里境內來到加利利海。32有人帶著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求他為他按手。33耶穌領他離開眾人,到一邊去,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34望天嘆息,對他說:「以法大!」就是說「開了吧!」35他的耳朵立刻開了,舌結也解了,他說話也清楚了。36耶穌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人;但他越囑咐,他們越發傳揚。37眾人分外驚奇,說:「他所做的事樣樣都好,他甚至使聾子聽見,啞巴說話。」

      「耶穌又離開了推羅地區,經過西頓,就從低加坡里境內來到加利利海。」這是個不停步行,也要花上幾天的行程。耶穌所走的方向應該是從推羅往北走到達沿岸的西頓,如果是再往東走或許到達敘利亞一帶,然後向南走到低加坡里境內,才從那裏西行靠近加利利海。馬可對於行程有多遠或多辛苦沒有興趣,而途中是否遇上甚麼,我們也無從得知。先前馬可曾提到那本被「群」所附,但重獲自由的,後來去到低加坡里傳揚耶穌(可五20)。
      或許,正因如此,那一帶的人對於耶穌早有聽聞。早在第三章一開始,緊接著經文提到法利賽人和希律黨商議如何除滅耶穌後,馬可便指出那時「還有許多人聽見他所做的事,就從猶太、耶路撒冷、以土買、約旦河的東邊,以及推羅和西頓的附近地方來到他那裏」(可三7-8)。不過,那裏卻沒有提到低加坡里。相信此處不但上承第五章的內容,合併起來填補了先前沒有包含這一個區塊的作用,更進一步說明了耶穌上帝國的福音,已覆蓋了整個巴勒斯坦一帶(有意思的是,至於撒瑪利亞,卻提都沒提)。
      耶穌基督的福音臨到,這一次是臨到一位「耳聾舌結」的人身上,這一次又是馬可巧妙的暗示了以賽亞書的福音:「那時,盲人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那時,瘸子必跳躍如鹿,/啞巴的舌頭必歡呼」(賽卅五5-6)。
      話說「有人帶著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求他為他按手」,就如當時有四個人抬著一個瘸子來見耶穌一樣。「耶穌領他離開眾人,到一邊去,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再次,我們看見耶穌展現他醫治之能時,不想眾人在場,就如上一回他叫葉魯的女兒復活一樣。那一次本來也沒甚麼,卻是那些圍觀的人先嘲笑耶穌在先,他才趕他們離場。人多熱鬧不一定好,沒有心的,不在倒好。心靈的事,是會互相感染的;小則心情,大則渴望聖靈的心,都會相互影響。記得耶穌在自己的家鄉,只不過醫了幾個人;他對他們不信的心都感到詫異。
      耶穌用指頭探那人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看來也不尋常,我們無法考證實際的作用。最明顯的是肢體的接觸、觸摸。福音──耶穌基督自己臨到,叫人耳朵聽見,嘴巴能說話。話說當時說完撒種的比喻後,曾說叫那些外人「聽了又聽,卻不明白」。以色列民的嘴巴也是有問題的:「因這百姓以口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賽廿九13下,比較可七6-7並當天札記)。於是耶穌「望天嘆息」。或許他想到正是以賽亞書這經文,想到法利賽人。我們的耳朵和舌頭是否也需要主耶穌的醫治?是的,「開了吧!」主說。 
      本來耶穌是囑咐這得醫治者不要告訴人,但他卻越發傳揚。是的,「啞巴的舌頭必歡呼」,正是應驗以賽亞所說的。事後,眾人說:「他所做的樣樣都好」,這豈不響應著創世記所說:「上帝看一切所造的,看哪,都非常好」(創一31上)。

四月十日 (第38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七章

24耶穌從那裏起身,往推羅境內去,進了一家,他不願意人知道,卻隱藏不住。25立刻有一個婦人,她的小女兒被污靈附著,一聽見耶穌的事,就來俯伏在他腳前。26這婦人是希臘人,屬敘利亞的腓尼基族。她求耶穌從她女兒身上趕出那鬼。27耶穌對她說:「讓孩子們先吃飽,拿孩子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妥的。」28婦人回答:「主啊,桌子底下的小狗也吃小孩子的碎屑呀!」29耶穌對她說:「憑著這句話,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30她就回家去,見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經出去了。

      上回(二月廿一日札記)我們提到:耶穌既借用以賽亞書指明法利賽人和文士被「沉睡的靈」所灌滿,說他們「嘴唇尊敬」上主,「心卻遠離」祂,諷刺他們拜上帝「也是枉然」的,又因他們質疑耶穌和門徒沒有行洗手潔淨之禮,耶穌才向門徒說明甚麼才是真正的不潔淨。背後大有詰問這批宗教領袖之意。
      「耶穌從那裏起身,往推羅境內去」,這透露出他轉離以色列民的心境。古推羅,在舊約裏是非利士人的地方。在希臘時期,推羅則是外島,不過卻在亞歷山大大帝攻擊下淪陷,而城市的廢墟被用作建造通往本土的大道。在新約時代,推羅或許比較富裕,從巴勒斯坦購去糧食,在饑荒之年更是如此,而巴勒斯坦本土的猶太人也算是受害者,本已缺糧變為更缺糧了。[1]
      在這地方,他一如既往不想人知道他的行蹤,但同樣無法隱藏。
      地理位置不一樣,一如既往的是「污靈」(pneuma akatharton)的問題;作者也和先前一樣,把「污靈」和鬼(daimonion)並列,互相詮釋。呈現出一個超越物質、屬「靈界」的層面。活於現代社會的我們,經驗上不一定如經文所述,直接與一個邪靈接觸。但這裏頭的含義是值得我們留意的:古代的世界觀雖比我們更明顯的把肉眼所見、肉身的問題訴諸於看不見的層面──簡稱為靈界的層面,我們不妨開放心胸得其啟發,多一些從那看不見的層面明白人的表現。換句話說,那彷彿從外而入的污靈,其實指引我們去了解一個人心靈深處到底怎麼了。
      我們來看看這位來求耶穌趕走她女兒身上之污靈的婦人。這女人是一個希臘人,屬敘利亞的腓尼基族(Syrophoenician),背景應該頗有錢。若她住在推羅,不論是否從事航海相關的航業,對於住在加利利本土的猶太人而言,在社會地位上、經濟資源上,依然有明顯的差距。
      正是這樣的懸殊地位的背景下,作為猶太人眼中的外邦人的她,本就屬不潔淨之輩,本來惹人厭不在話下,卻還厚著臉皮來求耶穌幫助。她的姿態是值得我們留意的──「俯伏」在耶穌腳前,就如先前患經血不止之病的婦人一樣(可五33)。可是那竟沒有馬上贏得耶穌的正面回應,更顯出耶穌那句「讓孩子們先吃飽,拿孩子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妥的」──令人感到突兀,甚至懷疑如此冒犯有必要嗎?
      這裏頭的權力不對等的角力,常被人忽略了。首見,如前指出,這婦女是來自當時社會階級、經濟水平較高的背景,耶穌只是一名來自窮人區的加利利人。不過,作為猶太人的耶穌,卻也可以視這外邦女子為不潔的,所以在自我感覺的宗教優越感上,可以理直氣壯的看低這女人。再者,從敘事的角度而言,作為讀者的我們一早便視耶穌為先知,為神的兒子,這種先入為主的主觀感覺,讀起這一段經文,或許忘了自己已經以另一種的高姿態來看待這婦女──她是不潔的外邦求助者。撇開這一切,耶穌所說的,其實是非常自然的。我們所以為的耶穌必然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都兼愛的想法,恐怕不是那時代的氛圍。作為猶太人的耶穌,心中所想的也是上帝的子民,即以色列民。好處當然是先想到自家人,即耶穌口中所說的「孩子們」,更何況外邦人──即「狗」,在物質上所享有的資源早已綽綽有餘。
      回頭來說,這女人被暗喻為「狗」。狗在那文化中常帶有負面的含義,比如說:「狗轉過來吃自己所吐的」(彼後二22),稱人為「犬類」。[2]中文也有字眼如「豬朋狗友」。這婦女的心胸真大,也有機智,她的回應「主啊,桌子底下的小狗也吃小孩子的碎屑呀!」不但把耶穌話裏貶低她的暗喻承接上了,還把它的意思逆轉了。自認為狗,而自己的女兒便是小狗,都不要緊,那給自家的孩子的糧,剩下的、掉在地上的,也足夠了。這一分的寬廣大度的心,是我們看見的那一種面貌、另一種模式的信心。那分只要你肯給,一點也就足夠的信心,把耶穌的心敲開了。就在那一瞬間,這邊廂還在一來一回的說話,那邊廂她的女兒已得治癒。空間的距離,處理那看不見的領域的污靈和鬼,毫不是問題。

[1] R. Alan Culpepper, Mark (Smyth & Helwys Publishing, Incorporated, 2007), 238–239.

[2] Ibid., 240–241.

二月二十一日 (第3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七章

14耶穌又叫眾人來,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聽我的話,也要明白。15從外面進去的不能玷污人,惟有從裏面出來的才玷污人。」17耶穌離開眾人,進了屋子,門徒就問他這比喻的意思。18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也是這樣不明白嗎?難道你們不了解,凡從外面進去的不能玷污人嗎?19因為不是進入他的心,而是進入他的肚子,又排入廁所。」(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20耶穌又說:「從人裏面出來的,那才玷污人;21因為從人心裏發出種種惡念,如淫亂、偷盜、兇殺、22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毀謗、驕傲、狂妄。23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裏面出來,且能玷污人。」

      先前提到那些宗教領袖來挑毛病,這引發耶穌進一步講論甚麼才是真毛病。那些領袖只一味執著於外在的潔淨和儀文,並以此來定義一個人。他們如此在意死守這些規條,好處是可以把上帝的忠信,變為一條條可依循、用以守行為的條規。每次只要一再的把內心的不安,轉向這些宗教的外在行為,便可以成功的否定那些不安的種種原由。
      人嘗試否定的內心之種種,包括各樣的「惡念,如淫亂、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毀謗、驕傲、狂妄。」人這些內在的心思,耶穌沒有掩飾的稱為惡念。基本上,這些心思的本質是邪惡的。看得仔細、留心其性質、直面它們,沒有一樣是願意安安份份地留在心裡。它們都會從心裡滲漏出來玷污人,不但影響己身,也影響他人。意思是說,任何一樣的發生,不但罪己,也罪人,侵犯他人、傷害他人、損壞他人。
      或許,把這些字眼改為被動詞,也即是被惡念所害,諸如:被淫亂之思想和行為所牽引和玷污;被偷盜如產業、創意、想法、工資、機會等;被兇殺如無故被恨、被針對、被奪去人身自由;被姦淫,如被淫念所辱;被邪惡,即壞心眼、搶奪和破壞所污衊傷害;被詭詐諸如被人欺詐、奸計所陷害,被搬龍門、被剝削;被淫蕩,或自己陷於淫蕩中或被人所陷以致沉溺於淫蕩中;被嫉妒,即被人嫉妒,或人被你的嫉妒所傷,因嫉妒而心有毒火;被毀謗,人因利益、地位、受威脅以毀謗自保;被驕傲或許有點抽象,人被自私的私慾、自卑自大所充滿以致驕傲,也有被捧而驕者;然後是被狂妄,如驕傲一般是被一種自戀情意結、自大(self-aggrandizement)情意結的病態所困,諸如歷史上和當今一些魔君所表現者。
      耶穌私底下才對門徒說這些,看似不讓眾人聽見,只有自己人才有這特權。話說先前被指控沒有洗手的是門徒。耶穌彷彿是要提醒他們,肉身的手洗不洗倒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你們的心。我們這讀福音書的,我們不是外人,自認不是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話,那麼我們可能也是經文中所說的門徒吧!我們的心又如何呢?是否被惡念所困?

二月二十日 (第3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七章

1有法利賽人和幾個從耶路撒冷來的文士聚集到耶穌那裏。2他們曾看見他的門徒中有人用不潔淨的手,就是沒有洗的手吃飯。3法利賽人和所有的猶太人都拘守古人的傳統,若不按規矩洗手就不吃飯;4從市場來,若不洗淨也不吃飯;他們還拘守好些別的規矩,如洗杯、罐、銅器、床鋪等。5法利賽人和文士問他說:「你的門徒為甚麼不照古人的傳統,竟然用不潔淨的手吃飯呢?」6耶穌對他們說:「以賽亞指著你們假冒為善的人所預言的說得好。如經上所記:

『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

他們的心卻遠離我。

7他們把人的規條當作教義教導人;

他們拜我也是枉然。』

8你們是離棄上帝的誡命,拘守人的傳統。」9耶穌又說:「你們誠然是廢棄上帝的誡命,為要守自己的傳統。10摩西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須處死。』11你們倒說:『人若對父母說:我所當供奉你的已經作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奉獻的意思),12你們就容許他不必再奉養父母。13這就是你們藉著繼承傳統,廢了上帝的話。你們還做許多這樣的事。」

耶穌得罪了這些宗教領袖——法利賽人和從耶路撒冷來的文士嗎?以致他們總是不放過任何機會要來捉耶穌的把柄。讀懂他們的心態,我們便也學習到如何辨識那出現於今天教會中的相似現象。我們甚至懷疑,那些從耶路撒冷來的文士,不是碰巧路經這裡,而是刻意下來如「查案」般加以「審查」的。

話說這些宗教領袖(有可能是法利賽人,因下文續提他們)曾看見耶穌的門徒吃飯之前沒有先潔淨手才吃。其實,本來,那是為祭司供職獻祭所設的例(出三十18-21;四十31-32),而非應用於全民。據悉是後來才實行的,故此說這些法利賽人和文士是「拘守人的傳統」。

耶穌對於他們的質疑所作的回應是引述以賽亞書廿九章十三節裡上主藉先知對以色列的責備所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他們把人的規條當作教義教導人;/他們拜我也是枉然。」我們若留意耶穌一般在引述舊約經文的時候,總是有種氛圍,即預設他的受眾不只熟悉所引述的那經文,而是那經文背後的上下文和背景。若是如此,我們不妨再追溯該段以賽亞書的經文的上文。比如說其中提到:

因為耶和華將沉睡的靈澆灌你們,/遮住你們的眼,/眼就是先知,/覆蓋你們的頭,/頭就是先見。/所有的默示,在你們看來都如封住的書卷,人將這書卷交給識字的人,說:「請念吧!」他說:「我不能念,因為它封住了。」又將這書卷交給不識字的人,說:「請念吧!」他說:「我不識字。」(賽廿九10-12)

這班法利賽人與文士是當時的聖經專家,在識字率甚低的古代,便是那識字的少數。然而,最為諷刺的是,他們卻是真正不明白所讀的律法書和誡命的人。耶穌以他們不孝敬父母,反而以宗教名義把用來照養父母的錢,拿來作奉獻,履行宗教任務,諷刺他們其實根本沒有謹守上帝的話,且在其他方面也如此,是虛有其表的偽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