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六(第5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1-8

1在凱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2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上帝。他多多賙濟百姓,常常向上帝禱告。3有一天,約在下午三點鐘,他在異象中清楚看見上帝的一個使者進來,到他那裏,對他說:「哥尼流。」4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惶地說:「主啊,甚麼事?」天使對他說:「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已達到上帝面前,蒙記念了。5現在你要派人往約帕去,請一位稱為彼得的西門來。6他住在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裏,房子就在海邊。」7向他說話的天使離開後,哥尼流叫了兩個僕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的兵來,8把一切的事都講給他們聽,然後就派他們往約帕去。

      原來從約帕北上就是位於撒瑪利亞的凱撒利亞。上主看見那裡有一位虔誠人。他名叫哥尼流。作者指出他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我們猜想他率領的那一百人應該都是從意大利召募來的,奉派駐紮於凱撒利亞,卻無疑是如假保換的羅馬人。
      身位軍官,卻樂善好施,哥尼流也「常常向上帝禱告」。我們估計他的為人在軍中也是為下屬所欣賞。聖靈的工作不分膚色種族,地位的高低,不分猶太人或羅馬人。作者豈不曾引述約珥書的話說:「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血肉之軀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少年要見異象;⁄你們的老人要做異夢。」(徒二17)。所以,哥尼流「在異象中清楚看見上帝的一個使者」正是應驗了約珥書裡的話。那時是下午三點鐘,肯定不是作夢。
      上帝的使者只呼叫他一聲(不像先前像呼叫掃羅一樣的重覆叫著「掃羅,掃羅」)。哥尼流既常常向上帝禱告,知道那是誰對他說話,「驚惶」是自然的,因為禱告歸禱告,上帝說話則非同尋常。原來他平常的禱告和賙濟,上帝是記念的。願我們也禱告不要灰心,行善也不要喪志。既知道這是正確的事,便只要一心一意的去做。
      主給哥尼流的指示,實在具體得叫我們咋舌。不但說要派人去約帕找彼得,還清清楚楚指明彼得「住在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裏,房子就在海邊。」這事非同小可。話說列王紀上記載在以色列王國分裂前夕,有一位神人向耶羅波安王發預言說伯特利的壇必裂。耶羅波安感到驚訝,遂邀請神人隨他回宮,想必是要款待對方。沒想到這神人答道:「你就是把你一半的王宮給我,我也不跟你進去,也不在這地方吃飯喝水,因為耶和華的話這樣吩咐我說:『不可吃飯喝水,也不可從你去的原路回來。』」於是神人從別的路回去,不從他到伯特利來的原路回去」(王上十三8-10)。這指示也可甚為仔細,確實是非同小可。
      有了清楚領受後,哥尼流派了「兩個僕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的兵」前往約帕去見彼得。即使是表面上按著社會地位而言不起眼的,作者也不忘記下他們也有分於整個過程中聖靈的工作是如何完成的。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四月二十五日 (第5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九36-43

36在約帕有一個女門徒,名叫大比大,翻出來的意思是多加;她廣行善事,多施賙濟。37當時,她患病死了,有人把她清洗後,停在樓上。38呂大原與約帕相近;門徒聽見彼得在那裏,就派兩個人去見他,央求他說:「請快到我們那裏去,不要耽延。」39彼得就起身和他們同去。他到了,就有人領他上樓。眾寡婦都站在彼得旁邊哭,拿多加與她們同在時所做的內衣外衣給他看。40彼得叫她們都出去,然後跪下禱告,轉身對著屍體說:「大比大,起來!」她就睜開眼睛,看見彼得,就坐了起來。41彼得伸手扶她起來,叫那些聖徒和寡婦都進來,把多加活活地交給他們。42這事傳遍了約帕,就有許多人信了主。43此後,彼得在約帕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裏住了好些日子。

      話說彼得在呂大醫治了以尼雅之後,仍在呂大。但那時候在約帕有個叫大比大的女門徒病死了。本沒有計劃往西北方向前往約帕的他,是有人聽聞他人就在約帕東南方約十七公里之處的呂大,才差人去向他求助。[1]約帕位於耶路撒冷西北約五十五公里,乃屬當時猶大省境內。[2]
      原來大比大(又叫多加)是個樂善好施的女門徒。我們不知道她歲數多大,但顯然好人死得太早吧!作者說:「她患病死了,有人把她清洗後,停在樓上。」人死了,這樣的事當然也會引發我們想起耶穌叫死人復活的經歷,來人特別叮嚀:「不要耽延。」更是叫我們想起相關的敘事:比如那管會堂的葉魯,他女兒病死了(可五21-24, 35-43;路八40-42, 49-56),另外還有拉撒路復活的事(約十一1-44)。彼得當然記得這一些。
      彼得到了之後,他們把他領到樓上安放多加屍體的房間。作者特別描述當時的情景說:「眾寡婦都站在彼得旁邊哭,拿多加與她們同在時所做的內衣外衣給他看。」回想當年耶穌也是耽誤了,來到葉魯家之時,他女兒早已死了。當時「眾人都在為這女孩哀哭捶胸」(路八52)。她們把多加有分做的內外衣給彼得看,更是表達出那一分思念之情。我們豈不也如此:關愛的人走了,她或他生前用過的杯、愛看的書,或某一年在倫敦、在曼谷、在吉隆坡、在首爾買回來的紀念品。
      彼得沒說甚麼,只「叫她們都出去」。話說當時耶穌聽說葉魯的女兒已死,到了他的家,「除了彼得、約翰、雅各,和女兒的父母,不許別人同他進去」(路八51)。其實,那些不帶有信心的人,不適合在場。無論是愛心、是信心,都有感染力,都需要心意心情的投注,彷彿都會滲溢於空氣中,影響著一個聚會的「氣場」。甚麼是信心呢?甚麼是不信的心呢?拒絕自己內心的聲音,以及拒絕對方的心,都是信心的虧缺;其實,就如一個銅幣的另一面,這樣的一種信心的虧缺,其實也是愛心的虧缺。
      教會也會猶如那死去的大比大或多加,前者是亞蘭文,後者是希臘文,即鹿的意思。以喻意來說,彼得對著一隻死鹿發話:「大比大,起來。」「她就睜開眼睛」,並且「坐了起來」。彼得這才「叫那些聖徒和寡婦都進來,把多加活活地交給他們」。聚會不一定人多就好;經歷了生命的,才能以「活活」的生命感染人。
      果然,「這事傳遍了約帕,就有許多人信了主。」或許為著這緣故,彼得便「在約帕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裏住了好些日子。」
      我們發現,彼得是四處周遊奔波,而來到呂大。又因在呂大,因靠近約帕被傳去叫因病去世的多加復活,接著又會因他在約帕住了下來一段日子而被聖靈帶領與哥尼流接觸。前面兩者看起來都是行程使然,是彼得隨傳隨遇上人的需要,又是出於人風聞他才傳呼他來幫忙。然後所出現的哥尼流,也是因為地緣成便。然而,這正是聖靈在人世工作的方式。這是後話,就且待下回分解。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參NET Bible行傳十章 sn79。

[2] 參聖光聖經地區資訊網,瀏覽於2023年月6日。

四月二十四日 (第5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九32-35

32彼得在眾信徒中到處奔波的時候,也到了住在呂大的聖徒那裏。33他在那裏遇見一個人,名叫以尼雅,得了癱瘓,在褥子上躺了八年。34彼得對他說:「以尼雅,耶穌基督醫好你了,起來!整理你的褥子吧。」他立刻就起來了。35凡住呂大和沙崙的人都看見了他,就歸向主。

      那邊廂掃羅的事在他回去大數之後告一個段落,這邊廂彼得正隨機在各處傳福音。剛好來到住在呂大那一帶的門徒那裡。[1]在那裡之時,遇到了一位瘸腿的人。話說彼得曾於美門「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醫好一位生來瘸腿的人(三1-10)。此時只乾脆說:「耶穌基督醫好你了,起來!整理你的褥子吧!」他和約翰都曾目睹耶穌行過的神蹟,聽過耶穌對癱子說:「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可二10下-11;太九6下;路五24下)。這信心是從經歷來的。這耶穌對他們而言是實實在在的,復活之後更向他們證明了祂是賜生命的主。這人癱瘓了八年,那一帶的人或許不少人都知道,至少經文說「凡住呂大和沙崙的人都看見了他」,因為見證了這神蹟,便都信了。
      今天,我們周遭更不少身患各種疾病絕症者,雖說今天醫學昌明,但誠如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在《風險社會》一書中指出,我們在面對許多抉擇時,不但沒有了上蒼的護佑的感覺,那提供專業看法的醫生和整個醫療團隊,代表只是團隊和組織(institution),並不為你我承擔任何決定的風險。醫生和醫德兩者也失去了必然的關係。今天,我們或許比往昔更需要信心這東西,但同時我們的經歷也更難整合。我們既不能完全信任當代的體制和專業,又無法撇除對這些的倚賴。但對於耶穌基督的醫治,我們的感覺是模糊的。願我們的信心再能與經歷結合,或說願信實的主,按祂的恩典常透過我們的經歷加添我們的信心,好叫我們可以經歷「被信心」,因為信心是從祂向我們常施信實而來的。
      因一人的經歷,其他人的信就得到堅固了。呂大和沙崙象徵著我們的生活圈以及周遭鄰近的群體。只要細心體察,必聽見當中有一好比以尼雅的人得醫治的見證。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這表達參考了原文和英文的翻譯。

四月二十三日 (第4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九26-31

26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大家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27只有巴拿巴接待他,領他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士革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28於是掃羅在耶路撒冷同門徒出入來往,奉主的名放膽傳道,29並和說希臘話的猶太人講論辯駁,他們卻想法子要殺他。30弟兄們知道了,就帶他下凱撒利亞,送他往大數去。31那時,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都得平安,建立起來,凡事敬畏主,蒙聖靈的安慰,人數逐漸增多。

      位於大馬士革的門徒雖然接納了他,但回到耶穌運動(Jesus movement)—耶穌基督被釘復活後,祂的門徒在五旬節後如雨後春筍到處宣揚這位耶穌—的大本營耶路撒冷,經歷過彼得和約翰不止一次被捉,司提反當眾被打死的一眾門徒。大家談虎色變,對於這位頭號逼迫者,不怕才是假的。
      如果你是掃羅,又會如何自處呢?經文裡沒有描述他的心情,但給我們一個側面的描述:眾人的懼怕對比於巴拿巴的接待。顯然巴拿巴聽過掃羅的經歷,也能娓娓道來把個中過程向使徒們交代。這定然叫耶路撒冷眾門徒都感釋然,除去他們的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們也可以在別人生命的某些時期成為對方的巴拿巴嗎?
      於是,掃羅有一段不算長的時間和耶路撒冷的門徒來往。他有機會放膽講道,展示他的口才和學識,與那些希臘化的猶太人(hellēnistas)辯論(所謂希臘化指的可以包括語言和文化上)。或許沒料到的是,此時想殺他的好像不是耶路撒冷本土,或許習慣以亞蘭語溝通的猶太人。這些希臘化的猶太人可能是散居地中海沿岸各省的人。正如許多散居東南亞一帶的華人,可能出於文化認同,對於傳統中國文化更有一種的民族和文化想像,雖然這想像和現實有時候有不小的落差。或許在異地經歷其他族群的歧視和排斥,所以對於母文化可能更有一種想像中的認同。
      話說掃羅既然又面對危險,耶路撒冷的弟兄便把他帶到凱撒利亞。掃羅便從那裡取程回到自己的家鄉大數。有意思的是,與此情景相比,這些位於巴勒斯坦(作者說「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卻是沒有受到甚麼的衝激和逼迫。我們還記得前此不久,彼得和約翰也被補。但此時教會卻享有平安,而且增長。時勢如何,實在非人能計算得來。作者特別提到他們「凡事敬畏主,蒙聖靈的安慰」,或許也反映著先前確實不安,如今卻經歷著上帝的安慰。讓我們不論得時不得時,都專心仰望祂、敬畏祂。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四月二十二日 (第48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九19下-25

掃羅和大馬士革的門徒一起住了些日子, 20立刻在各會堂裏傳揚耶穌,說他是上帝的兒子。21凡聽見的人都很驚奇,說:「在耶路撒冷殘害求告這名的不就是這個人嗎?他不是到這裏來要捆綁他們,帶到祭司長那裏去嗎?」22但掃羅越發有能力,駁倒住在大馬士革的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23過了好些日子,猶太人商議要殺掃羅,24但他們的計謀被掃羅知道了。他們晝夜在城門守候著要殺他。25他的門徒就在夜間用筐子把他從城牆上縋了下去。

      保羅書信算是新約中最早寫成的作品,筆者認同的看法是帖撒羅尼迦乃他最早寫成的,那要算是第一世紀四十年代末。而保羅稱耶穌為上帝的兒子,最早是在加拉太書(二20),而按一些看法認為是五十年代初寫成。 不過,我們今天的經文出自路加之手,寫於八十年代。 在作者的敘述下,掃羅(即保羅)才剛剛與主相遇不久,去到大馬士革,便在那裡的會堂裡傳揚耶穌,甚至說他是上帝的兒子。他越講越起勁,也力證耶穌是基督。
      其實掃羅在會堂裡傳揚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這必然面對猶太人的阻力。所以,過了些日子以後,他們便「商議」要殺他。這和當年耶穌的遭遇相似(參可三6)。雖然掃羅以前有著壞名聲,相信大馬士革的門徒在亞拿尼亞的引介下,也接納了他。但未信主的主流猶太人卻不然。他們一者視他為那些宣揚耶穌基督復活的人一樣,如耶路撒冷的彼得、約翰、雅各、司提反等人一樣;再者他的「變節」—他本是捉拿基督徒的主力。他們不能置他不理。
      面對著這個可能被殺的危機,那裡的門徒幫助了掃羅;那些人埋伏著伺機殺他,但門徒們卻在夜間把他從城牆縋去下,讓他逃命。面對生命的危險,若無特別的原因,當然逃命是人之常情。掃羅不是沒有傳主福音的異象,也不是怕要殉道。他先前見證過司提反如何殉道,後來晚年聖靈雖一再警告,若他前往耶路撒冷,將有人要害他,但他還是矢志前往。不同的時機和階段,便按領受作應變吧!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四月十九日 (第4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九10-19上

10那時,在大馬士革有一個門徒,名叫亞拿尼亞。主在異象中對他說:「亞拿尼亞!」他說:「主啊,我在這裏。」11主對他說:「起來!往那叫直街的路去,在猶大的家裏,去找一個大數人,名叫掃羅;他正在禱告,12在異象中看見了一個人,名叫亞拿尼亞,進來為他按手,讓他能再看得見。」13亞拿尼亞回答:「主啊,我聽見許多人講到這個人,說他怎樣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待你的聖徒,14並且他在這裏有從祭司長得來的權柄,要捆綁一切求告你名的人。」15主對他說:「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16我也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難。」17亞拿尼亞就去了,進入那家,把手按在掃羅身上,說:「掃羅弟兄,在你來的路上向你顯現的主,就是耶穌,打發我來,叫你能再看得見,又被聖靈充滿。」18掃羅的眼睛上立刻好像有鱗一般的東西掉下來,他就能再看得見,於是他起來,受了浸,19吃過飯體力就恢復了。

      榮光顯現照射下的掃羅,竟然看不見了。四周的人雖然看見這比太陽還亮的光(徒廿六13),卻是沒有像掃羅一像暫時瞎了,長達三天之久。亞伯拉罕走了三天的路程上摩利亞山,按上帝的吩咐要獻上獨生兒子以撒。摩西按上帝的吩咐,對法老說:「耶和華-希伯來人的上帝向我們顯現,現在求你讓我們往曠野去,走三天的路程,為要向耶和華我們的上帝獻祭」(出三18)。三天,聖經的敘事裡有這樣的成喻(trope),或說敘事模式。這樣,每次讀到三天,我們都停下來,思考其中的特殊意義。
      讀經的我們,當然是相信這經,這樣我們也經那向掃羅顯現要改變他的生命方向的主,也能同一個時間在另一個人身上作出另一個預備—那就是在那一邊廂向亞拿尼亞顯現。經文只說他是主的門徒。主向他揭示掃羅正見到的異象,就是他—亞拿尼亞—會去為後者禱告,叫後者恢復視覺。亞拿尼亞有一點猶豫,因為後者惡名遠播。而且亞拿尼亞也不知從何聽聞掃羅已從大馬士革的大祭司那裡取得權柄捕捉求告耶穌之名的人。相信這段時間不少門徒正都提心吊膽。
      亞拿尼亞的擔心不是杞人憂天,但上主卻堅固他說:「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難。」掃羅未來的生命方向在此向我們透露—雖然他本人或許仍未知道。他或許透過亞拿尼亞知道了主的心意(參徒廿二14-16保羅自己的轉述),後來當然親歷這一切,他甚至向亞基帕王敘述主向他顯現的時候對他們說的話:
      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穌。起來,站著,我向你顯現的目的是要派你作僕役,為你所看見我的事,和我將要指示你的事作見證人。我也要救你脫離百姓和外邦人的手。我差你到他們那裏去,要開他們的眼睛,使他們從黑暗中轉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上帝;使他們因信我而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廿六15下-18)。
      亞拿尼亞當下便去見掃羅,照主的照吩咐為他禱告。不但叫他得看見,還說要被聖靈充滿。掃羅的眼不但得看見,作者不忘提到他「吃過飯體力就恢復了」,正如當年以利亞一樣(王上十九5-10)。
      其實,以利亞也是人,和我們一樣的本質(雅五17);差遣他的和差遣掃羅的,是同一位主。祂有所預備,為我們預備一位像亞拿尼亞這樣的門徒,在眾人都未能接納掃羅的時候,願意聽主的指示,去接觸掃羅,為他禱告,也求聖靈充滿他。主是知道你的,也知道你不過是人,也知道你的過去。等你體力心力恢復,心靈更新,就去行主要你行的吧!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四月十八日 (第4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九1-9

1掃羅不斷用威嚇兇悍的口氣向主的門徒說話。他去見大祭司,2要求發信給大馬士革的各會堂,若是找著信奉這道的人,無論男女,都准他捆綁帶到耶路撒冷。3掃羅在途中,將到大馬士革的時候,忽然有一道光從天上下來,四面照射著他,4他就仆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迫害我?」5他說:「主啊!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穌。6起來!進城去,你應該做的事,必有人告訴你。」7同行的人站在那裏,說不出話來,因為他們聽見聲音,卻看不見人。8掃羅從地上起來,睜開眼睛,竟不能看見甚麼。有人拉他的手,領他進了大馬士革。9他三天甚麼都看不見,也不吃也不喝。

      腓利的行傳之後,故事轉入先前已登場的掃羅。掃羅在司提反殉道的那一幕登場,而那一幕也造成了門徒的四散,其中撒瑪利亞是這插曲的主線。但暫擱的掃羅還是要回到敘事的中心點。他捕捉和威嚇主的門徒的行動,是由當時的大祭司所加持的。此番行動,是要前往大馬士革的各會堂,看有哪些信奉基督的道的人出入於會堂,便可以交他查辦。
      掃羅大概也對自己的兇悍也毫無自覺。若非主向他顯現,他人生的路有可能是猶太公會中的中堅分子,而且是滿有功績,能誇口為律法大發熱心的人。對他而言,一切可能也是為了祖宗向來所事奉的主。萬萬沒有想到,主竟向他顯現—「忽然有一道光從天上下來,四面照射著他」。這叫我們聯想起出埃及裡主的榮光在會幕中的顯現。
      隨即仆倒於地的掃羅,「聽見有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迫害我?』」當摩西見到荊棘在火焰中的時候,也聽上主呼叫他說:「摩西!摩西!」之後一連串的對話中,主向他啟示說祂乃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上帝,又是自有永有的。身為法利賽人的掃羅,自然對這段記載再熟悉不過。他的反應幾乎是不經思索的反射動作。毫無反問,也不見得有甚麼思想上的疑惑,衝口而出的是:「主啊,你是誰?」這一個反問其實也是多餘的。既已稱呼:主啊,意思也是再清楚不過。再問:你是誰?其實標準答案便是向那曾向摩西啟示的名字。所以掃羅才會衝口而出說:主啊!不過,這位主如今乃是這位耶穌—主對他的回答是:「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穌。」
      傳統上慣有的解釋是,大馬士革的這個經歷,乃是掃羅歸主(conversion)的經歷。事實上,掃羅一直自認事奉的便是主。所以,這一次的經歷對他的改變是體認到耶穌是主。那才是真正的震憾。我們把他的經歷和摩西的經歷比對,給我們的亮光:與其說掃羅歸信,倒不如說他乃是蒙差遣,正如主向摩西顯現的目的,乃是差遣他去到以色列民當中帶領他們出埃及。此時主向掃羅顯現,目的也是差遣。所以經文記載道:「主說:起來!進城去,你應該做的事,必有人告訴你。」這樣的差遣,也彷似以利亞。
      話說以利亞在羅騰樹下求死之後,耶和華的使者向那又沮喪又疲憊的他顯現,在一番對話之後,有微小的聲音對他說話:
      聽啊,有聲音向他說:「以利亞,你在這裏做甚麼?」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人,他們還要追殺我。」耶和華對他說:「去吧,從原路回去,往大馬士革的曠野去。(王上十九13下-15)。
      這一個結尾,也是一個差遣。而且以利亞形容自己是為耶和華上帝大發熱心,這不就是掃羅的寫照。若是如此,上帝向掃羅顯現,即是呼召他作先知。我們習慣上視掃羅(或保羅)為外族人的使徒,但其實在此若能留意到作者隱隱約約暗示著舊約的先知傳統,就更能看見掃羅之如先知被差遣,這也為我們提供了多了一個角度來看後來的保羅並他的職事。
      之後,「有人拉他的手,領他進了大馬士革。」正如當年以利亞隨即也往大馬士革去一樣。至於後來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四月十七日 (第4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八34-40

34太監回答腓利說:「請問,先知說這話是指誰,是指自己,還是指別人呢?」35腓利就開口,從這段經文開始,對他傳講耶穌的福音。36二人正沿路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監說:「看哪!這裏有水,有甚麼能阻止我受浸呢?」38於是他吩咐把車停下來,腓利和太監二人一同下到水裏,腓利就給他施浸。39他們從水裏上來,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太監再也看不見他了,就歡歡喜喜地上路。40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揚福音,一直到凱撒利亞。

      太監問:「請問,先知說這話是指誰,是指自己,還是指別人呢?」其實,問的正是合情合理。我們早已習以正典詮釋的方式從新約的眼光讀進「僕人之詩」,可以完全不經思索便把這些經文鎖定於耶穌—經文中的「僕人」當然非祂莫屬,也可能覺得自己太幸福了,比這太監更懂得聖經(廣義而言)的真正含義。
      不過,退一步而言,太監所問的,即有沒有可能以賽亞所說「他像羊被牽去宰殺,⁄又像羔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他卑微的時候,得不到公義的審判,⁄誰能述說他的身世?⁄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被奪去」(徒八32下-33;賽五十三7-8)—指的是先知自己?這也並非不可能,因所有先知都是主的僕人。歷代以來,先知也被逼迫和殺害。
      再仔細的閱讀這段經文。經文中所描述的「羊」,就如所有無權無勢無力反抗的人,無力也不敢開口,是被沉默或是只能沉默。這種卑微的地位、身分和處境,完全得不到公正(mišpāṭ)的審訊,竟是上帝的僕人,是先知的下場?誰能想得到呢?誰還願意作先知呢?誰還願意被差遣作上帝的僕人呢?
      腓利,和第一代的門徒,當然在耶穌身上完完全全看見這位「僕人」,明白耶穌真是上主差來的。初代門徒當然還從舊約其他章節也讀到那一位將來要作王的(受膏者即作王的,也即是彌賽亞的意思,新約稱之為基督—是希臘文)。所以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僕人正是這樣的含義。耶穌—本意是耶和華是拯救;既是如此,太監既明白了,豈有不打從心裡相信呢?於是主動的要求腓利給他施浸。誠如上引以賽亞書之前段說到:「在山上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息,傳揚救恩,⁄那人的腳蹤何等佳美啊!⁄他對錫安說:『你的上帝作王了!』」(賽五十二7)。
      腓利被主的靈提去的這一個描述(八39),叫我們想起舊約的以諾、以利亞。在以色列民的集體回憶,或許信仰傳統中:以諾代表與上帝同行,以利亞代表先知,按申派歷史(從申命記到列王紀下)的神學觀念來說,從摩西開始,先知亦被稱為神人。從新約經文我們又窺見,摩西和以利亞分別代表著律法和先知。所以我們可以說,以諾代表與上帝同行,以利亞代表先知,這兩個形像承載著非凡的信仰想像。我們已經說,行傳的作者似乎有意延伸申派歷史中的先知傳統。這段腓利之突然被主的靈提去的記載,符合這樣的想像,但卻有其獨特的變格和修訂。因為腓利沒有完全的被提而消失於人世,而是被調往別處。故此說,「有人在亞鎖都遇見」他。再者,「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揚福音,一直到凱撒利亞。」這更符合作者所說:「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的願景。這段敘事在此也告一個段落。
      認識聖靈的工作,也需要從聖經的敘事裡認識一個更融貫的信仰傳承。雖然,我們可能更渴望那即時的聖靈充滿(五旬節)或能力和權柄(西門),但從認識聖經的話語逐漸沉積而來的靈感,雖不是激昂澎湃的,卻是細水長流的。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