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廿七日

第四個標記:活石和靈宮

離散、流放、失落、荒謬、混亂,我們已思考默想過這一些。人基本上渴望平靜安穩、安居樂業。太平盛世為人提供了這一切。正因如此,在面對那潛 伏於太平盛世的粉飾外表下,人不知防備便與這世界融為一體,毫無招架之力,即毫無批判意識下便接受了它的全盤價值。但聖經神學對於人的罪,無論是個人或集體的,家庭或社會的,人內心的或政治體系的,都不是一種單純的樂觀主義。

猶如以色列民一樣,我們心裡渴望那雄偉的聖殿,可能那不只象徵著上帝的同在,更是一種政治力量的表現。從所羅門到後來的耶羅波安二世,所羅門建殿也啟動了一個祭祀中央化的過程。耶路撒冷是權力的中央,聖殿亦是所羅門王權正當性的象徵。所羅門不是開國之君,作為寶座的繼承者,這一切都是重要的步驟。這當然也是以色列國勢的一種無聲的宣告。或許,歷代以來,教會多多少少也受這輝煌感所誘,崇尚一種君士坦丁堡主義的教會,以成功、能力、實力,甚至財勢為榮。

在耶穌的時代,雖然猶太人活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並無實權,但那座被希律王擴建得更為雄偉的第二聖殿,應該也仍有一種虛幻的虛榮感。圍繞於聖殿祭祀的祭司集團,和以詮釋律法、維護律法傳承的法利賽人和文士,更擔任一種復興我宗我族的使命感。這一切使從施浸約翰至耶穌許多一針見血,直入問題核心的作風和言論,更令這些宗教權貴忍無可忍。

公元七十年在猶太戰爭,即猶太人反叛羅馬的戰爭的革命期間,聖殿被毀,給猶太人非常沉重的打擊,包括信耶穌的猶太人。早在公元四十九年,羅馬的猶太人便經歷被逐出羅馬的惡運,但在這戰爭之後,可以想像猶太人所感受的不安和失落。當年淪陷巴比倫之手、聖殿被毀的歷史又在重演。作為小群的基督徒,在當時日子也不好過,還要受到被猶太教的排斥。那股離散、失落、斷了根的情緒瀰漫於整個群體中,絕望之情可以想像。

彼得前書的背景,如前所述,也是反映著一批無根一族,在社會的邊緣求存。作者能使用聖殿被毀的意象,為他的群體建立信仰,重整舊約的信息,向他們宣講一個植根於聖經,貼合他們處境的神學。耶穌基督和聖靈當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這裡我們要聚焦的正是靈宮和活石的神學意象。這兩個基本意象來自聖殿。可是,經歷過聖殿被毀的以色列民(無論是第一或第二聖殿),都能夠想像完整的聖殿之化為碎石。這種被棄的房角石的意象,來自以色列民的集體經驗,那本被揀選的,成為被棄的。在舊約被擄時期的文本裡,無論是被擄的一群(其中有不少是社會的資優分子),還是留守被棄的亡國子民,生活於破瓦碎礫的影像和戰馬利劍穿梭於死傷叫喊中的記憶裡,盼望到底該寄望何處?

在彼得的神學整合中,被棄(和受苦)的基督結合了以色列被棄的經驗。十字架的苦難在被擄文學中的受苦僕人形象中找到了根。無根和寄居的子民在受苦的基督裡找到忍受冤屈的力量。在逼迫之中在體驗聖靈實實在在的同在,聖殿不復存在不等於上帝不同在,對實體聖殿的虛假寄望轉化為在聖靈盼望基督所為他們預備的永恆基業的盼望。 我們沒有活在一股念舊守業精神的奢侈,無論是直接衝激著的失業大軍,或是對今時今日的香港地感到陌生感所形成的境內離散感和被擄感,還是紛紛考慮自我流放、移民,這一切都是那為教會守望和牧養教會者所必須思考的。將來歷史會問我們,就好比以色列群體回顧耶利米等先知的言說一樣,到底我們有沒有為這一代的子民作出信仰的反省,為他們按時分糧?我們耳中聽見的是甚麼信息?離教之風已刮起多年,如今風力似乎更強勁了。活石和靈宮的信息,如何活畫於教會群體中,好叫每一顆石礫都是上帝的靈所充滿所居住的聖所。


聖殿之立

讀經:撒下七1-11,廿三5;詩八九3-4

1王住在自己宮中,耶和華使他安靖,不被四圍的仇敵擾亂。2那時,王對先知拿單說:「看哪,我住在香柏木的宮中,神的櫃反在幔子裏。」3拿單對王說:「你可以照你的心意而行,因為耶和華與你同在。」4當夜,耶和華的話臨到拿單說:5「你去告訴我僕人大衛,說耶和華如此說:『你豈可建造殿宇給我居住呢?6自從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直到今日,我未曾住過殿宇,常在會幕和帳幕中行走。7凡我同以色列人所走的地方,我何曾向以色列一支派的士師,就是我吩咐牧養我民以色列的說:你們為何不給我建造香柏木的殿宇呢?』8「現在,你要告訴我僕人大衛,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從羊圈中將你召來,叫你不再跟從羊群,立你作我民以色列的君。9你無論往哪裏去,我常與你同在,剪除你的一切仇敵。我必使你得大名,好像世上大大有名的人一樣。10我必為我民以色列選定一個地方,栽培他們,使他們住自己的地方,不再遷移;凶惡之子也不像從前擾害他們,11並不像我命士師治理我民以色列的時候一樣。我必使你安靖,不被一切仇敵擾亂,並且我-耶和華應許你,必為你建立家室。

撒下廿三5

5我家在神面前並非如此;神卻與我立永遠的約。這約凡事堅穩,關乎我的一切救恩和我一切所想望的,他豈不為我成就嗎?

詩八九3-4

3我與我所揀選的人立了約,向我的僕人大衛起了誓:4我要建立你的後裔,直到永遠;要建立你的寶座,直到萬代。(細拉)

以色列民本沒有聖殿,直至後來所羅門建殿;他們本來沒有王,直至掃羅為首任被膏為王。掃羅之後,大衛受膏為王。以色列渴望有王,如四周列國一樣。當然,無論是立王,是建殿,我們看見自撒母耳至後來的先知,一再看見耶和華是王,耶和華才是他們真正的掌權者,「祂是主」的神學觀一再被強調。

話雖如此,大衛被膏之餘,聖經的敘事者不忘勾勒出上帝喜悅他的心。於是,我們看見上帝不但揀選大衛,也和大衛立約。大衛之約成為亞伯拉罕之約、摩西之約之後的第三個約。在這約裡頭,上帝應許大衛必與他同在,並且說:「我要堅立你的後裔,直到永遠,要建立你的寶座,直到萬代。」

思考或默想問題:

  1. 你熟悉以色列立王的故事嗎?大衛想為上帝建殿,上帝為甚麼婉拒了?
  2. 從上帝給大衛的應許來看,多年後被擄以及聖殿被毀是否完全不可想像?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