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六日 (詩篇一百二十九篇)

陳郭施惠傳道

願敵人蒙羞退後!

這是一首咒詛詩[1],如其他同類型的詩篇一樣,內容都是比較直接、凶狠、甚至暴力。

      一至三節以幼年開始,這個用字在舊約其他經文都有出現(何二15、十一1;耶二2),容易令人聯想起一半以色列人由出埃及開始,一直經歷到今天,這麼多年來,他們經歷受苦、被拯救、不同族群的爭戰、內戰、被擄、歸回,在這沒有盡頭的幽暗歲月裏,至終以色列人都沒有被打倒。回顧歷史,詩人深知道這是因為耶和華彰顯公義,耶和華施行拯救(繩索可能是以前用來向以色列人施行懲罰的工具[2])!五至八節的「願」,充滿著濃烈的咒詛意味,詩人要咒詛這些兇惡、不敬畏神、不愛神話語的人,希望對方「蒙羞退後」遠離他們,又咒詛他們得不到耕種的祝福。 
      我們有時很難接受咒詛詩的言詞,「以善勝惡」、「愛仇敵」全部都是我們的道德指引,咒詛的話應該一句也不可出口。但當面對不公義甚至乎邪惡的人與事,咒詛詩彷彿是最人性化的詩篇。在個人層面上,我們當然不能做出暴力行為,但把一切真誠的咒詛說話放在神面前也是一種出口,我們可以向祂傾心吐意,我們知道行使懲罰的主權仍然在上主手中,相信祂為我們伸冤;在社會層面上,我們不難想像,歷世歷代中,要發出咒詛的人群大多數都是社會被欺壓的群體,他們在既有的社會制度下未被公義對待;如問題要被正視、制度要作出改變,他們發出這些聲音便很重要,因這些都是推動社會進步和變得更公義的一大動力[3]。故此,詩人無懼發出咒詛聲,咒詛詩也成為了詩篇不可或缺的輯錄。

思想:

  1. 你誦讀咒詛詩時有何感受?為甚麼會有這些感受?
  2. 你現正經歷漫長的幽暗歲月嗎?盼望我們能如詩人一樣宣告「耶和華是公義的」!

你的禱告:


[1] Ibid, 923.

[2] Ibid, 925.

[3] Walter Brueggemann, The Message of the Psalm: A Theological Commentary, 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