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十六日 (第1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四章

1耶穌又在海邊教導人。有一大群人到他那裏聚集,他只好上船坐下。船在海裏,眾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2耶穌就用許多比喻教導他們。在教導的時候,他對他們說:3「你們聽啊,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4他撒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吃掉了。5有的落在土淺的石頭地上,因為土不深,很快就長出苗來,6太陽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7有的落在荊棘裏,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就結不出果實。8又有的落在好土裏,就發芽長大,結出果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9耶穌又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話說馬可福音第一個比喻乃是上文提到的布和衣服,酒和皮袋的比喻,雖然馬可沒有明說耶穌在用比喻,直到三章二十節才提到耶穌對他們(文士)說一國自相紛爭和把壯士綁起的比喻(三23-27)。在氣氛上,我們可以從那裡讀到第四章三十三和三十四節說:「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若不用比喻,他就不對他們講,但私下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一切的道講給門徒聽。」
      話說耶穌在海邊用比喻教導人,試想像你今天就像當天的門徒一樣,或是群眾中其中一人,聽著耶穌說著撒種的比喻。
      經文中明顯呈現一個三文治結構,一至九節對應於十三至三十四節,其中第九節又可以說直接對應於三十三和三十四節,重點在聽或不聽。這又等於是夾心層(十至十二節)的重心。
      這比喻的道理很簡單,就是種子撒在好土就結三十倍、六十倍或一百倍的果子;反之,有些種子卻根本撒在不可能長甚麼的路旁,有的是沒有生長潛力的淺土,有的就是環境不理想。其實大概不會有人真的不明白吧!
      或許我們往下讀之前,且停一停聽耶穌所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任何一位猶太人都知道。申命記六章四至九節說:「以色列啊,你要聽(šᵉmaʿ)!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我今日吩咐你的這些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導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走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吟誦。要繫在手上作記號,戴在額上作經匣;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和你的城門上。」這「示瑪」(shāmaʿ),即你們當聽,乃是世世代代的經訓,也是律法書(妥拉)的中心思想。 

      人為甚麼會不聽呢?或許以賽亞會有一點洞見。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