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三十日 (第2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四章

13耶穌又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14撒種的人所撒的就是道。15那撒在路旁的種子,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們心裏的道奪了去。16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17因心裏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一旦為道遭受患難或迫害,立刻就跌倒。18還有那撒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19後來有世上的憂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結不出果實。20那撒在好土裏的,就是人聽了道,領受了,並且結了果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33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34若不用比喻,他就不對他們講,但私下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一切的道講給門徒聽。

      我們在先前已說明了比喻的意思,也說明,事實上比喻的內容不難明白。在此,容我們再停駐一會兒,看看四種不同的反應。
      第一種是聽了道,撒但立刻把撒在人心裡的道奪去。我們本來想,為何種子要撒在路旁。這故然可以用新約時代在巴勒斯坦的農夫撒種的型態解釋,即隨手往田裡撒,當然有些種子會落在田外的路旁,也有落在田間的田梗上;但最直接的理解,是耶穌自己的闡釋,說這是比喻道被撒但立刻奪去的情境。
      道既立刻被奪去,我們想何等可惜,即是說這人的心根本沒有機會領會。是撒但奪去得太快嗎?因經文說「立刻」。還是說,那本來就不是道種可長的心田,而是堅硬路旁?心裡剛硬的人,沒給主的道有甚麼機會在他心裡發芽。
      第二種是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但沒有根,一有患難或迫害便立刻跌倒。這裡也和上一種一樣,有個「立刻」。這種的立刻回應,也讓撒種的人空歡喜一場。有人會自願、自認為是這種土淺者嗎?還是心裡自忖:還有別的可能嗎?我並不想作個信得淺的人,不想一下便移情別戀。
      聽到比喻裡的第三種,聽者或有歎息的。反問自己說:我豈就是這聽了道,因世上憂慮、錢財的迷惑和各樣的私慾,把道擠住了而結不出果子來的人嗎!或許,這樣的反問是比喻所隱含的目的,是比喻所預設的理想的反應。即是說,那醒覺自己身陷這些人生困境的,心裡不正發出歎息嗎?結不出果子者,聽見比喻中這一點,豈不心有戚戚焉嗎?這分觸動,便是醒覺,便是福音,便是與主的靈的再相遇。
      至於第四種,結好果子的土壤。不過,結多少倍卻不是聽了道的人的計算。那是道種自然該有的效應,是人對道該有的回應。若聽者願意,就欣然接受。若心中依稀感覺自己像是前面三種,可以說:主啊,我願作那好土,求主憐憫。
      是的,馬可說:「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是的,誰決定誰能聽或不能?只有那硬著心的人不願聽、不能聽。我們是主心目中的門徒,是願意聆聽而回應的好學生。真有願意的心卻聽不懂的時候,便主動的問:主啊!這是甚麼意思(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