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日(第3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九章

38這些事以後,亞利馬太的約瑟來求彼拉多,要把耶穌的身體領去。他是耶穌的門徒,只因怕猶太人,就暗地裏作門徒。彼拉多准許了,他就把耶穌的身體領走。39尼哥德慕也來了,就是先前夜裏去見耶穌的那位,他帶著約一百斤的沒藥和沉香。40他們照猶太人喪葬的規矩,用細麻布加上香料,把耶穌的身體裹好了。41在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有一個園子,園子裏有一座新墓穴,是從來沒有葬過人的。42因為那天是猶太人的預備日,而那墳墓又在附近,他們就把耶穌安放在那裏。

      「這些事以後」(Meta de tauta),原文裡有個「但」或「而」或直接從略便可,在含義上就是緊接著以上所說的這些事以後,最直接的可以指關乎為耶穌收屍前前後後的事以後,或更遠可指關乎耶穌被大祭司審訊又歷經彼拉多的審問和被釘上十字架等等過程之後,有尊貴議員身分的亞利馬太(可十五43),不避諱而挺身而出。所謂議員,指的應該是猶太公議會的議員。這議會由大祭司、祭司長、法利賽人、長老、文士等人組成。所以,他的挺身而出,或許會被議會的其他成員標籤,當然他的身分使他較容易趨前向彼拉多作出請求。
      尼哥德慕帶來細麻布,是上等的裹屍布,象徵著死者的尊貴,也是義人所當得的。他帶來的香料(沒藥和沉香)更是極為奢侈,分量相等於一個猶太人的王配得的,價值是先前馬利亞給耶穌所用的香膏的一百倍(比較十二5)。 先前他只敢在夜裡來見耶穌,先前他猜想耶穌是從上帝那裡來的;如今他在眾人面前膏抹他如同膏君王,如今他相信他是那義者。
      先前、如今,約伯記裡有一句名言:「從前我風聞有你,如今我親眼看見你。」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眼光,不論看的是自己的過去,或時代的瞬息萬變,不能失去據點。要不然,生命便無法整合,會迷惘,會憤恨,會失落。尼哥德慕看見耶穌,而約翰福音的作者看見他,也把他記在他的敘事裡。尼哥德慕走上前去為耶穌安葬,要面對的是同僚們背後耳語和壞話,他們更可能會邊緣化他,孤立他。他在公議會裡的地位會消退,他發的言會被有意無意忽略。然後,他可能便消失了。但約翰福音的作者記得他,就好像過去以色列群體記得一些先知,雖然這些先知在其同時代時是富爭議性的,是被輕看和遺忘的。
      如果亞利馬太的約瑟和尼哥德慕所行的是對的,那麼我們也該問,自己今天有沒有為正確的事獨排眾議?有沒有為正確的事勇敢走出來?到底我們只在乎do things right(把事做好)還是do the right things(做正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