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二十一章
15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對他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小羊。」16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對他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17耶穌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無所不知,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18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輕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19耶穌說這話,是指彼得會怎樣死來榮耀上帝。說了這話,耶穌對他說:「你跟從我吧!」
彼得一連三次否認主,這一個經驗象徵著他生命中的一個污點。污點這說法,可以從兩個角度來體會。一個是從信仰意涵上認知的罪,另一個是具有社會和群體意義的罪。對於前者,我們的信仰實踐向主認罪,也相信祂在十字架已經為我們贖罪,並成就了義。但在社會和群體的意義上,按照律法書(如利未記所記)裡的教導,人已經獻上了贖罪祭便等於已解決了罪,再獻上平安祭,代表與上帝和好,獻完以後祭肉可以和人分享,故也代表與人和好,同時是一個感恩祭。按這含義,這人理應被接納於群體。這對於生命的重建,關係的重建,群體的重建,都是重要的。不過,在現實裡,我們可能在擁抱有罪之人的實踐上,仍有許多的進步空間。於是,這樣的人似乎永遠成了代罪的阿撒瀉勒,永遠流放於曠野(利十六6-10)。
在這一段著名的敘事裡,耶穌兩次問彼得,你愛(agapa̧s)我嗎?第三次再問的時候,用的是另一個字phileis。彼得三次都回答「你知道我愛(philō)你。」自教父奧利根(Origen)以來,便有一種詮釋,指出兩種愛的不同,並且以此表示彼得只能以友情的、熱情深切的愛來愛耶穌,但是卻無法以崇敬尊貴的,甚至犧牲的愛來愛他。不過,更可取的是考慮到作為猶太人的耶穌和門徒,他們對愛的用法,可能更加反映希伯來文的語境。意思是說,雖說此處用的是希臘文,但思考方式卻是希伯文來ʾāhēḇ的語境。這一個詞在舊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中有時候譯為agapan,有時候譯為philein。[1]因此,我們若明白希伯來文ʾāhēḇ,本來就可以用來表達上帝對人、人對上帝、夫妻之間、朋友之間、奴僕對主人等等人與人之間的愛,可以表達出思念和渴慕,也可以是純淨神聖的愛。這樣,或許我們可以不過份為這兩個希臘文的詞作出區分。
再者,段落中除了「愛」用了兩個詞,「知道」和「餵養」也分別用了兩個詞,而「羊」更是以三個詞來表達,目的可能不是為了區分,而是藉著和「愛」這一個詞同樣有字詞變化的效果,[2]好叫讀者不把agapan和philein的差別誇大了。這樣一來,倒不是判別希臘文單字使我們更明白經文的含義,而是明白或綜合字的整體語境才能叫我們明白這個對話中的「愛」的含義。
是的,你是否感受到主對你的愛是恆久的,是信實可靠的,是惦念牽掛的呢?沒錯,主的愛叫祂心甘情願為你捨命,但也是日常那牽腸掛肚的愛。你對祂的愛也一樣可以是帶著愛慕、渴望和想念的。正如彼得,更如耶穌所愛的那門徒,以及抹大拉的馬利亞、伯大尼的馬利亞一樣。
正如耶穌如何為門徒捨命,跟隨祂的門徒的愛,也是捨命的愛。耶穌對彼得說:「你年輕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按教會早期傳統,彼得或於羅馬尼祿皇帝的時代殉道而死。作者寫這段話的時候,彼得早已殉道。所以他補充說:「耶穌說這話,是指彼得會怎樣死來榮耀上帝。」死,再度與榮耀扯上關係。把生命捨了,就像一粒麥子一樣,看似失去了生命,卻結出許多子粒來。即是說,像是死了,卻是上帝的榮耀彰顯了;上帝就是生命。在至聖所裡,祭牲是死的,但上帝的榮耀在至聖所中彰顯。
「說了這話,耶穌對他說:『你跟從我吧!』」這呼召也是對我們說的嗎?藉著作者的透露,我們已經知道彼得的結局是殉道,跟隨主至死。這樣,我們還願跟從主嗎?你願意嗎?
[1] Raymond Edward 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XIII-XXI (Anchor Bible, 1970), 1103.
[2] 布郎恩認為我們對於這些用詞變化有何目仍是感到困惑Brown,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