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七日 (第4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八34-40

34太監回答腓利說:「請問,先知說這話是指誰,是指自己,還是指別人呢?」35腓利就開口,從這段經文開始,對他傳講耶穌的福音。36二人正沿路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監說:「看哪!這裏有水,有甚麼能阻止我受浸呢?」38於是他吩咐把車停下來,腓利和太監二人一同下到水裏,腓利就給他施浸。39他們從水裏上來,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太監再也看不見他了,就歡歡喜喜地上路。40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揚福音,一直到凱撒利亞。

      太監問:「請問,先知說這話是指誰,是指自己,還是指別人呢?」其實,問的正是合情合理。我們早已習以正典詮釋的方式從新約的眼光讀進「僕人之詩」,可以完全不經思索便把這些經文鎖定於耶穌—經文中的「僕人」當然非祂莫屬,也可能覺得自己太幸福了,比這太監更懂得聖經(廣義而言)的真正含義。
      不過,退一步而言,太監所問的,即有沒有可能以賽亞所說「他像羊被牽去宰殺,⁄又像羔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他卑微的時候,得不到公義的審判,⁄誰能述說他的身世?⁄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被奪去」(徒八32下-33;賽五十三7-8)—指的是先知自己?這也並非不可能,因所有先知都是主的僕人。歷代以來,先知也被逼迫和殺害。
      再仔細的閱讀這段經文。經文中所描述的「羊」,就如所有無權無勢無力反抗的人,無力也不敢開口,是被沉默或是只能沉默。這種卑微的地位、身分和處境,完全得不到公正(mišpāṭ)的審訊,竟是上帝的僕人,是先知的下場?誰能想得到呢?誰還願意作先知呢?誰還願意被差遣作上帝的僕人呢?
      腓利,和第一代的門徒,當然在耶穌身上完完全全看見這位「僕人」,明白耶穌真是上主差來的。初代門徒當然還從舊約其他章節也讀到那一位將來要作王的(受膏者即作王的,也即是彌賽亞的意思,新約稱之為基督—是希臘文)。所以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僕人正是這樣的含義。耶穌—本意是耶和華是拯救;既是如此,太監既明白了,豈有不打從心裡相信呢?於是主動的要求腓利給他施浸。誠如上引以賽亞書之前段說到:「在山上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息,傳揚救恩,⁄那人的腳蹤何等佳美啊!⁄他對錫安說:『你的上帝作王了!』」(賽五十二7)。
      腓利被主的靈提去的這一個描述(八39),叫我們想起舊約的以諾、以利亞。在以色列民的集體回憶,或許信仰傳統中:以諾代表與上帝同行,以利亞代表先知,按申派歷史(從申命記到列王紀下)的神學觀念來說,從摩西開始,先知亦被稱為神人。從新約經文我們又窺見,摩西和以利亞分別代表著律法和先知。所以我們可以說,以諾代表與上帝同行,以利亞代表先知,這兩個形像承載著非凡的信仰想像。我們已經說,行傳的作者似乎有意延伸申派歷史中的先知傳統。這段腓利之突然被主的靈提去的記載,符合這樣的想像,但卻有其獨特的變格和修訂。因為腓利沒有完全的被提而消失於人世,而是被調往別處。故此說,「有人在亞鎖都遇見」他。再者,「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揚福音,一直到凱撒利亞。」這更符合作者所說:「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的願景。這段敘事在此也告一個段落。
      認識聖靈的工作,也需要從聖經的敘事裡認識一個更融貫的信仰傳承。雖然,我們可能更渴望那即時的聖靈充滿(五旬節)或能力和權柄(西門),但從認識聖經的話語逐漸沉積而來的靈感,雖不是激昂澎湃的,卻是細水長流的。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