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九日(第5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9-16

9第二天,他們走路將近那城,約在正午,彼得上房頂去禱告。10他覺得餓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預備飯的時候,彼得魂遊象外,11看見天開了,有一塊好像大布的東西降下,四角吊著縋在地上,12裏面有地上各樣四腳的走獸、爬蟲和天上的飛鳥。13又有聲音對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14彼得卻說:「主啊,絕對不可!凡污俗和不潔淨的東西,我從來沒有吃過。」15第二次有聲音再對他說:「上帝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俗的。」16這樣一連三次,那東西隨即收回天上去了。

本來上帝也可以同步,在祂向哥尼流顯異象的時候,也叫彼得看見異象。不過,彼得之魂遊象外的震憾,其果效要和那兩位僕人並那虔誠士兵到來的時間配合。那時「他們走路將近那城」,彼得正在那時禱告,「他覺得餓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預備飯的時候」。這個描述顯示彼得在禱告的時候,也正面對午餐時間食慾大動的挑戰。故此,當他看見那從上面垂下來各樣四腳的走獸、爬蟲和天上的飛鳥,耳隨又傳來聲音對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這才更為震憾。

但彼得是清醒的,也是道德正確的。這些在他眼前展示出來的,沒有一樣是潔淨的。所以,他自小沒有吃過,此時此刻也不會逾越這界限。然後那聲音說:「上帝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俗的。」這違反聖經(摩西五經)的教導的,按平常而言,彼得拒絕是應該的。我們或許也會如此教導信徒,有人若說自己從上帝那裡有甚麼新的領受,也要加以查驗是否合乎聖經的教導。

如何查驗?個別的事,經驗也因人而異。不過,神人互動的模式,經驗累積下來反映出的一種典範(pattern),是值得留意的。聖經也有一種的典範供參考,至少在讓讀經人可以辨識出那是敘事中上帝對人說話的模式。在此,對彼得說話的聲音是一連三次。不是句句一樣的重覆三次,而是內容之所指是同一件事。如果說路加—行傳的作者喜愛引用舊約的,尤其是申派歷史中(由申命記到列王紀下)的先知傳統,那麼我們可以在撒母耳記裡便讀到先知撒母耳兒時的經歷。話說耶和華呼叫撒母耳,沒有經驗的他去詢問以利是否在呼叫他。後者說沒有。前後兩次之後,有經歷的以利

省起,便教導撒母耳該有的應對。於是,「耶和華第三次再呼喚撒母耳。撒母耳起來,到以利那裏,說:『你叫我嗎?我在這裏。』以利才明白是耶和華呼喚這小孩」(撒上三8)。「三」次,正如先前掃羅經歷「三」天看不見,或更早如亞伯拉罕行三天的路程到摩利亞山(參札記第47天),都是聖經的一種敘事手法,也可稱之為成喻(trope)。因為一再出現,一遇到,我們便會稍作停頓,留意其中事件的特殊含義。

或許,我們生命中也有些重覆再三出現的事,若有,確實值得稍作停頓,留意其中是否有甚麼特殊的提醒。當然,不一定會有。只是,每隔一段日子能稍作停留思考,不也是一個好的生命習慣嗎!當然,我們不是把信仰變成民間對數字的迷信,而是明白聖經的記載借數字的文學手法作出的提示。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