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日 (第38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七章

24耶穌從那裏起身,往推羅境內去,進了一家,他不願意人知道,卻隱藏不住。25立刻有一個婦人,她的小女兒被污靈附著,一聽見耶穌的事,就來俯伏在他腳前。26這婦人是希臘人,屬敘利亞的腓尼基族。她求耶穌從她女兒身上趕出那鬼。27耶穌對她說:「讓孩子們先吃飽,拿孩子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妥的。」28婦人回答:「主啊,桌子底下的小狗也吃小孩子的碎屑呀!」29耶穌對她說:「憑著這句話,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30她就回家去,見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經出去了。

      上回(二月廿一日札記)我們提到:耶穌既借用以賽亞書指明法利賽人和文士被「沉睡的靈」所灌滿,說他們「嘴唇尊敬」上主,「心卻遠離」祂,諷刺他們拜上帝「也是枉然」的,又因他們質疑耶穌和門徒沒有行洗手潔淨之禮,耶穌才向門徒說明甚麼才是真正的不潔淨。背後大有詰問這批宗教領袖之意。
      「耶穌從那裏起身,往推羅境內去」,這透露出他轉離以色列民的心境。古推羅,在舊約裏是非利士人的地方。在希臘時期,推羅則是外島,不過卻在亞歷山大大帝攻擊下淪陷,而城市的廢墟被用作建造通往本土的大道。在新約時代,推羅或許比較富裕,從巴勒斯坦購去糧食,在饑荒之年更是如此,而巴勒斯坦本土的猶太人也算是受害者,本已缺糧變為更缺糧了。[1]
      在這地方,他一如既往不想人知道他的行蹤,但同樣無法隱藏。
      地理位置不一樣,一如既往的是「污靈」(pneuma akatharton)的問題;作者也和先前一樣,把「污靈」和鬼(daimonion)並列,互相詮釋。呈現出一個超越物質、屬「靈界」的層面。活於現代社會的我們,經驗上不一定如經文所述,直接與一個邪靈接觸。但這裏頭的含義是值得我們留意的:古代的世界觀雖比我們更明顯的把肉眼所見、肉身的問題訴諸於看不見的層面──簡稱為靈界的層面,我們不妨開放心胸得其啟發,多一些從那看不見的層面明白人的表現。換句話說,那彷彿從外而入的污靈,其實指引我們去了解一個人心靈深處到底怎麼了。
      我們來看看這位來求耶穌趕走她女兒身上之污靈的婦人。這女人是一個希臘人,屬敘利亞的腓尼基族(Syrophoenician),背景應該頗有錢。若她住在推羅,不論是否從事航海相關的航業,對於住在加利利本土的猶太人而言,在社會地位上、經濟資源上,依然有明顯的差距。
      正是這樣的懸殊地位的背景下,作為猶太人眼中的外邦人的她,本就屬不潔淨之輩,本來惹人厭不在話下,卻還厚著臉皮來求耶穌幫助。她的姿態是值得我們留意的──「俯伏」在耶穌腳前,就如先前患經血不止之病的婦人一樣(可五33)。可是那竟沒有馬上贏得耶穌的正面回應,更顯出耶穌那句「讓孩子們先吃飽,拿孩子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妥的」──令人感到突兀,甚至懷疑如此冒犯有必要嗎?
      這裏頭的權力不對等的角力,常被人忽略了。首見,如前指出,這婦女是來自當時社會階級、經濟水平較高的背景,耶穌只是一名來自窮人區的加利利人。不過,作為猶太人的耶穌,卻也可以視這外邦女子為不潔的,所以在自我感覺的宗教優越感上,可以理直氣壯的看低這女人。再者,從敘事的角度而言,作為讀者的我們一早便視耶穌為先知,為神的兒子,這種先入為主的主觀感覺,讀起這一段經文,或許忘了自己已經以另一種的高姿態來看待這婦女──她是不潔的外邦求助者。撇開這一切,耶穌所說的,其實是非常自然的。我們所以為的耶穌必然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都兼愛的想法,恐怕不是那時代的氛圍。作為猶太人的耶穌,心中所想的也是上帝的子民,即以色列民。好處當然是先想到自家人,即耶穌口中所說的「孩子們」,更何況外邦人──即「狗」,在物質上所享有的資源早已綽綽有餘。
      回頭來說,這女人被暗喻為「狗」。狗在那文化中常帶有負面的含義,比如說:「狗轉過來吃自己所吐的」(彼後二22),稱人為「犬類」。[2]中文也有字眼如「豬朋狗友」。這婦女的心胸真大,也有機智,她的回應「主啊,桌子底下的小狗也吃小孩子的碎屑呀!」不但把耶穌話裏貶低她的暗喻承接上了,還把它的意思逆轉了。自認為狗,而自己的女兒便是小狗,都不要緊,那給自家的孩子的糧,剩下的、掉在地上的,也足夠了。這一分的寬廣大度的心,是我們看見的那一種面貌、另一種模式的信心。那分只要你肯給,一點也就足夠的信心,把耶穌的心敲開了。就在那一瞬間,這邊廂還在一來一回的說話,那邊廂她的女兒已得治癒。空間的距離,處理那看不見的領域的污靈和鬼,毫不是問題。

[1] R. Alan Culpepper, Mark (Smyth & Helwys Publishing, Incorporated, 2007), 238–239.

[2] Ibid., 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