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一日 (第4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九章

9下山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人中復活,你們不要把所看到的告訴人。」10門徒將這話存記在心,彼此議論「從死人中復活」是甚麼意思。11他們就問耶穌:「文士為甚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12耶穌說:「以利亞的確先來復興萬事。經上不是指著人子說,他要受許多的苦和被人輕慢嗎?13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他們任意待他,正如經上指著他說的。」。

      從八章三十一節耶穌預言自己必先被殺,然後第三天復活,間隔著對門徒的呼召以及山上變像。然後他們從山上下來,是否山上的景像仍縈繞在三位核心門徒心裏?「耶穌囑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人中復活,你們不要把所看到的告訴人。』」事實上,他們並不明白耶穌所說的是甚麼意思,尤其提到「復活」,就更加超越他們的想像了。事實上,當我們肯直面文本所言,常常也必須放下自己的先入為主,自己過早設定的、自以為的已經知道──誰不知道耶穌基督「復活」是甚麼意思,於是便錯過了文本要對我們說的話。
      至那時代為止,對復活這概念,猶太傳統裏仍然模糊。福音書雖是耶穌復活後的幾十年才寫成的,初代門徒傳揚耶穌基督復活,這也是主再來的盼望依據的重要環節。聖經學者稱為基督事件──包括主的降臨、受死、復活和升天,但事實上也可以包括主的再來。主的降臨,即是主的臨在(parousia),和主的再來(parousia,本來「再」在原文是沒有的,是為了清晰加上的),[1]是一個「再來」硬撐開成了前後兩下。本來,主的臨在在舊約而言,說主的日子來臨、主的審判來臨、主拯救以色列的日子來臨等等,說的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達方式。可是初代教會經歷了主的降生至復活等等,日子依然難過,羅馬政權的壓迫依然存在,上帝的子民仍在受苦。因此,那盼望主再來(parousia)的心情是與日俱增,可是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信徒一個接一個離世,主依然沒有復臨(parousia),仍在世的門徒心裏所存的盼望便動搖了。
      馬可寫作的時候,有可能剛聖殿被毀,主復活的信息既是與祂的復臨是一體的兩面,是一個臨在(parousia)撐開了兩個(時間)點來闡釋的話,對復活再認信,也就是對祂復臨的再認信。經文裏提到門徒思考復活是甚麼意思,且存記在心裏,這不但是當時主的三個貼身門徒的思考,也是馬可那時代的受眾所思考,也同樣是我們這時代的門徒一再想起的。
      彼得他們一夥三人不明白復活的含義,反問耶穌說:「文士為甚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意思彷彿在說人子何時來臨(parousia)。在一些猶太經書裏,如文士便西拉所寫的《便西拉的智慧書》(The Wisdom of Ben Sira)、《西比拉神諭》(The Sibylline Oracles )[2]和《以斯拉四書》,出現的是以利亞騎著天上的馬車帶著火的審判而來,拯救雅各的眾支派。[3]因此,門徒如此問:「文士為甚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是再自然不過。改革宗(Protestant)的舊約正典中的瑪拉基書也提到:「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要差遣以利亞先知到你們那裏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詛咒這地。」(瑪四5-6)。
      耶穌如此回答他們說:「以利亞的確先來復興萬事。經上不是指著人子說,他要受許多的苦和被人輕慢嗎?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他們任意待他,正如經上指著他說的。」對於耶穌而言,人子已經來了。但卻加上了人子必先苦的說法,那可能指的是以賽亞書裏的僕人之歌(賽五十三)裏面的形象和含義。這人子便是上帝所要差派的僕人,而這僕人不是他們心中所想像的駕著馬車帶著火的審判而來的以利亞,門徒所想像的以利亞般的人物,耶穌說已經來了,他指的是施浸約翰(可一2-8;六14-29)。 
      簡單而言,耶穌在指正他們。他們雖也熟聖經,卻演繹錯了。或許,我們也同樣熟讀聖經,但卻誤讀了。懇求聖靈憐憫,光照我們。以免今日有如以利亞的先知來了的時候,我們也「任意待他」。

[1] 這個詞在馬可福音裏沒有出現,卻是馬太福音所使用(廿四3, 27, 37, 39)

[2] 包含在東正教和天主教的正典裏。

[3] Culpepper, Mark, 301.

四月二十日 (第4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九章

1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經歷死亡以前,必定看見上帝的國帶著能力臨到。」

2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領他們悄悄地上了高山。他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3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人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4有以利亞和摩西向他們顯現,並且與耶穌說話。5彼得對耶穌說:「拉比,我們在這裏真好!我們來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6彼得不知道說甚麼才好,因為他們很害怕。7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又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8門徒連忙向周圍觀看,不再看見任何人,只見耶穌同他們在一起。

      向門徒提出十架呼召之後,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經歷死亡以前,必定看見上帝的國帶著能力臨到。」乍聽,這是個好消息啊!至少對於那剛剛聽見十架呼召的門徒而言。畢竟他們對於所謂人子先要受害被殺沒有概念,先前已看見連彼得也同樣完全不明白,心中只有自己的一廂情願的想像。這一批門徒,對於背起十架,若把它聯想為起義的暗號,我們也不必感到驚訝。此時,耶穌既說「在沒經歷死亡以前,必定看見上帝的國帶著能力臨到」,這日子必快到。
      可想而知,門徒應是感到興奮。那種興奮,和我們普遍對於成功的著迷相去不遠。上帝的國臨到,正是先前所想像的人子降臨的時刻,代表著「權柄、榮耀、國度」(但七14上),那也是「那獸被殺,身體被毀,扔在火中焚燒」(但七11下)的時候。對於門徒而言,所聯想的非常有可能是羅馬帝國、凱撒皇帝的滅沒。
      可是,耶穌卻沒有任何動靜,「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領他們悄悄地上了高山。」馬可少有的以明確的時間切入。他說「過了六天」,從那一天算起呢?這六天對門徒而言,會是一種緊張而難耐的等候嗎?或是興奮和雀躍呢?畢竟,人之常情,我們總是把過多的感受放在對未來的憧憬中;結果自己的生命既不紮根於召命和委身中,也便缺乏活在當下、做好活好的使命感。
      隨耶穌上山的三個門徒,大概也彷彿活在夢中,在美幻的憧憬中。因此彼得才會對耶穌說:「拉比,我們在這裏真好!我們來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摩西當年在山上怎麼與上帝相會(出卅四5),對彼得而言,是如夢如幻的境界,似懂非懂;以利亞被提乘風升天而去(王下二11),對他而言,更是神奇。人子也要「駕著天上的雲而來」(但七13下)。摩西曾在營外搭起一座帳棚,進到裏面與上帝相會,彼得也依樣畫葫蘆,作出「搭三座棚」的建議(出卅三7-11)。「我們在這裏真好。」他說。
      想像歸想像,彼得其實是不知所措,他們幾個都甚為害怕。「我們在這裏真好」嗎?若是如此,何以害怕。上帝降臨於山上與摩西會面的時候,以色列民也是充滿害怕的(出十九16-18;二十18-21)。我們又如何呢?主登山變像、威嚴並恩典的榮光顯現,叫人聯想上帝在西乃山上的榮光(比較出卅三18-22)。和山上一樣的是:「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像上帝「手掌遮掩」(出卅三22)一樣。這時候,「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比較可一11)。本來,上帝也稱以色列為祂的兒子,何西何說:「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我的兒子出來」(何十一1,另參出四22, 23;詩二7)。
      可惜的是,聽見這聲音的三個門徒,依然懵懵懂懂,彷彿不知身在何處。或許,最重要的是:「只見耶穌同他們在一起。」人生當中,不少時候,我們也和這三個門徒一樣,領悟力差,對主的啟示毫不體察,但主仍與我們同在。

四月十九日 (第4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八章

34於是他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35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失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失生命的,必救自己的生命。36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37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38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裏與聖天使一同來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眾所皆知,十字架是羅馬時代的酷刑,尤其愛用來釘死政治犯或嘗試推翻羅馬政府者,有斬首示眾、殺雞儆猴的目的。被判釘十字架的死囚,必須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一步一步的走向城外的各各他山上。既是死囚,沿途相信也不乏路人的嘲笑和羞辱。
      所以當耶穌對門徒說:「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之時,等於是自己主動的背起,自視為死囚。那是一個怎樣的呼召?在當時,背起十字架的人,不就是起義失敗,或被羅馬當局識破相關意圖,被捕以致被判死刑的結果嗎?如今,「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即是非因被捕,而是主動的背起十字架,為要跟從主。
      「捨己」,這裏隱藏一個生命的奧秘。向來在華人教會對「己」有不少否定,在語境上不少中國文化中不突出自己、慎槍打出頭鳥、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以至虛懷若谷的道家哲學相融合,進一步又聖經中文譯本的語境相融合,諸如「反倒虛己」(腓二7上)、「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二20)。到底耶穌是否要我們模糊了自己的個性,毫無看法、見地,對自己缺乏認識呢?為了對當代文化中的自我主義(諸如me-ism, egoism)加以否定,而把一己(self)完全抹殺,更像是因噎廢食。我們在此無法詳盡闡述。我們耶穌指出的是一個悖論(paradox),可是卻真的是人活出一己的最珍貴且合乎創造主心意的方向。
      耶穌說:「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失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失生命的,必救自己的生命。」生命是這裏所強調的重點,主旨是如何得著生命,或說救得到自己的生命。救,原文意思也可以指保存。這裏蘊含一個生命哲學,一個倫理學的重要思想。從倫理學來看,聖經中愛人如己的道理涵蓋了倫理不可或缺的思想。愛人如己的實踐在於看見他人,視對方的需要,視恢復上帝所造的人的尊嚴為呼召,在他人的臉孔和生命的虧缺中看見自己被呼召去回應。越是健康的自己、越能付出自己、走出自我,邁向他人。但同樣的,一個破碎的自己,若開始不看自己的傷口和裂痕,反而去關心他人的需要;在如此回應之時,便救回了自己、成全了自己。
      耶穌說「凡為我和福音喪失生命的」,甚麼是為主,甚麼是為福音呢?福音就是上帝的臨在,耶穌基督就是福音、福音的具體臨在。我們所做的,若是叫人遇見耶穌基督,便是遇見福音了。我們從第一章讀到這裏,已見證了一個又一個與耶穌相遇的事蹟,看見不同的生命重獲生機,復得視力,能再聽見,回歸群體,這些就是福音的起頭。反之,我們也看見許多看而不見、聽而不聞的人物。他們或許緊握著這世界的權勢、社會網絡、資源所給予,但卻喪失了自己的生命,被這些所捆綁。經文中「淫亂」和「罪惡」是互補的詞語,「淫亂」(moichalis)一詞也有惡或邪惡的意思(比較太十二39),反映一種不信實的生命,對人對上帝亦然,也就是與上帝為敵,與世界為友(雅四4),也就是以世界的遊戲規則、面子、權位、人脈等指引自己的行事為人。這是屬靈的淫亂。 
      「主的道」若是主動的背起十字架,你會覺得羞辱嗎?人可以把羞辱加給你,但你若能主動的把羞辱背起如同背負十字架,就真自由了。

四月十八日 (第4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八章

31從此,他教導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32耶穌明白地說了這話,彼得就拉著他,責備他。33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斥責彼得說:「撒但,退到我後邊去!因為你不體會上帝的心意,而是體會人的意思。」

      彼得興高采烈,可能還有一點沾沾自喜之時,耶穌的話馬上就如冷水般潑了下來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人子,延續著上兩個世紀的天啟文學中的想像,和君王的意象相結合。最具代表性如但以理書有一段話所提到:「看哪,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上的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他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度必不敗壞」(但七13-14)。耶穌說的話,完全和這相反。
      彌賽亞,受膏君王──彼得方才宣認的耶穌是基督,完全和但以理書中的人子形象吻合。換句話說,他沒錯。那更叫耶穌說自己將被殺顯得更為突兀、反高潮、不可理喻。我們或許想到以賽亞書中的僕人之詩,其中第五十三章所描繪的上帝的僕人卻是充滿憂患的受苦僕人──「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把耶穌的話放在經文傳統來說,他和彼得並那時候的同代人,大家都從共同的信仰資源汲取願景──即是上帝國的來臨,人子的來臨該以甚麼形態出現。
      在與當時的宗教領袖一次又一次的互動中,耶穌體悟到自己必「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這三組人在此,讀起像是「三一」集團,這一個預言也是個伏筆,在耶穌被捕受審的時候,正是這三批人的集體所為(比較十四43,53,十五1)。是的,人子要被殺,誠如何西阿書有這麼一句說:「過兩天他必使我們甦醒,第三天他必使我們興起,我們就在他面前得以存活」(何六2)。他第三天必復活。
      耶穌所體悟的是上帝的心意,所以當彼得「責備(epitiman)他」之時,反對他這麼說,意思是說不准耶穌說這洩氣的話,不同意耶穌受苦被殺,耶穌反過來「斥責」(epetimēsen)他說:「撒但,退到我後邊去!因為你不體會上帝的心意,而是體會人的意思。」 
      「撒但」一詞,本來就是敵對和反對的意思。在此,就是指反對上帝的心意。先前我們曾引述馬太福音說:「這不是屬血肉的啟示你的,而是我在天上的父啟示的」(十六17b)。馬可沒有這一句,自有其考慮。因為彼得之反對耶穌受苦被殺,正是體貼人天然的、感情的意思,但耶穌的心意是要擁抱那受苦僕人必走之路。先受苦,後復活顯明他的義。

四月十七日 (第4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八章

27耶穌和門徒出去,往凱撒利亞‧腓立比附近的村莊去。在路上,他問門徒:「人們說我是誰?」28他們對他說:「是施浸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中的一位。」29他又問他們:「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他:「你是基督。」30於是耶穌切切地囑咐他們不可對任何人說起他。

      凱撒利亞‧腓立比位於加利利海以北約四十公里。經文沒有說耶穌和門徒從哪裏出發。按敘事而言,我們可以假設是從加利利東北偏北的岸邊的伯賽大發行。
      上文反覆出現一個問題:「你們還不明白嗎?看不見嗎?聽不懂嗎?心裏還愚頑嗎?」來到這一段,彼得說:「你是基督。」這真是中了頭獎的答案。
      作為讀者,我們可能覺得沒有甚麼大不了。我們早就知道耶穌是基督了。反之,我們感到門徒實在不濟,怎麼會天天跟在耶穌身邊卻完全不知道他是誰呢?可是,行在路上的我們,豈不也常常是當局者迷。我們的知識模糊,好比門徒不知道傳統中的以利亞為何要來,也可能怕把施浸約翰視為以利亞的應驗。以利亞代表復活嗎?代表能力嗎?代表不經死亡而升天嗎?門徒並那世代的猶太人也只能猜測。耶穌是先知裏的一位嗎?他是先知沒錯,按先知傳統來看他針砭宗教領袖的作法來說,他確實有先知之風範。那時候的猶太人,上至宗教領袖,下至平民,惦記著「耶和華──你的上帝要從你弟兄中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他」(申十八15)──這話裏所說的那一位先知何時出現、是否已出現。
      我們不知道彼得何以有此看見。馬可沒有說明,後來路加也沒有,只是馬太的記載裏,耶穌對彼得說:「這不是屬血肉的啟示你的,而是我在天上的父啟示的」(太十六17下)。或許馬可的留白卻是好的;本來彼得的聯想就是曇花一現,也無法支撐他到最後不否認主。這在下一幕的對話中,我們便可看出原因。
      彼得所想到的基督,是一個甚麼形象的耶穌呢?他老早就跟從耶穌,或許也對這彌賽亞滿懷希望。只是我們至少仍沒有讀到他有哪方面有別於其他門徒的表現。只有一次,他和雅各並約翰,有幸目睹過耶穌叫葉魯的女兒從死裏復活。接下來就是這一次了。事實是,按他知的,他甚麼都不知。
      所以「耶穌切切地囑咐他們不可對任何人說起他。」他們或許對此是不斷的嘀咕和納悶,心裏說:「為甚麼呢?為甚麼呢?」若真是彌賽亞(即受膏者,豈不是要來作王嗎?),為甚麼到現在還不可向人提起呢?

四月十四日 (第4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八章

22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盲人來,求耶穌摸他。23耶穌拉著盲人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為他按手,問他:「你看見甚麼?」24他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25隨後耶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復原了,樣樣都看得清楚了。26耶穌打發他回家,說:「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

      話說耶穌和門徒先前去到大瑪努他境內。大瑪努他或許指抹大拉(比較太十五39),位於加利利海西岸。[1]從那裏去到加利利海東北岸邊的伯賽大不算太遠,是數個小時步行的時間。此處沒有如先前提到乘船。
      耶穌的話「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到嗎?」猶在門徒耳際,這時「有人帶一個盲人來,求耶穌摸他」。是的,除了耳聾舌結,人的生命也有目盲的時候。耶穌如先前醫治舌結啞巴之病一樣,也吐唾沫探上這瞎子的眼睛。對於唾液有何功用,中醫或有看法。我們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無礙我們體會耶穌對這人的觸摸。
      這人眼睛痊癒分成兩個步驟:先是模模糊糊的看見,待耶穌再按手一次,才完全得痊癒,看得清清楚楚了。第一和第二次之間,要麼便得痊癒,要麼打回原狀。人想要再看得清楚一些嗎?還是保持模糊就好。人對生命的真相、自己的本相,也有不願看得清楚的時候。看得清楚之後,不能再站在原處,不能再以看不見為藉口,不能再說不清楚真實情況是甚麼。我們或許奇怪,有人會選擇停在半得醫治、只模糊看見的階段嗎?肉眼得看見,這當然求之不得;但看不見有時候也夾雜著一些不知不覺培養出的心理。不願面對、不敢面對;不得再假扮不知道,無法再隱瞞下去,不可再自欺。這一些心理關卡,或許更是我們不容易勝過的挑戰。
      話說,起初耶穌為了醫治他,便「領他出村子」。在他復原後,吩咐他「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這有甚麼含義呢?村子似乎和他瞎眼有種內在的關係。當然,經文給我們唯一的線索是文學的、是敘事的。走出村子,並不要再回去,沒有說明,沒有解釋。不過,用在一個敘事的一前一後,依然是明顯的提示。我們這樣推論,若這人再回到村裏,村裏的氛圍若是充滿以上所說的氛圍,村子裏的人或許都是懷著那種寧願看不見的心理,或許再回去,看見亦如看不見。

[1] Culpepper, Mark,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