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十六日 (第1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四章

1耶穌又在海邊教導人。有一大群人到他那裏聚集,他只好上船坐下。船在海裏,眾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2耶穌就用許多比喻教導他們。在教導的時候,他對他們說:3「你們聽啊,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4他撒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吃掉了。5有的落在土淺的石頭地上,因為土不深,很快就長出苗來,6太陽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7有的落在荊棘裏,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就結不出果實。8又有的落在好土裏,就發芽長大,結出果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9耶穌又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話說馬可福音第一個比喻乃是上文提到的布和衣服,酒和皮袋的比喻,雖然馬可沒有明說耶穌在用比喻,直到三章二十節才提到耶穌對他們(文士)說一國自相紛爭和把壯士綁起的比喻(三23-27)。在氣氛上,我們可以從那裡讀到第四章三十三和三十四節說:「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若不用比喻,他就不對他們講,但私下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一切的道講給門徒聽。」
      話說耶穌在海邊用比喻教導人,試想像你今天就像當天的門徒一樣,或是群眾中其中一人,聽著耶穌說著撒種的比喻。
      經文中明顯呈現一個三文治結構,一至九節對應於十三至三十四節,其中第九節又可以說直接對應於三十三和三十四節,重點在聽或不聽。這又等於是夾心層(十至十二節)的重心。
      這比喻的道理很簡單,就是種子撒在好土就結三十倍、六十倍或一百倍的果子;反之,有些種子卻根本撒在不可能長甚麼的路旁,有的是沒有生長潛力的淺土,有的就是環境不理想。其實大概不會有人真的不明白吧!
      或許我們往下讀之前,且停一停聽耶穌所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任何一位猶太人都知道。申命記六章四至九節說:「以色列啊,你要聽(šᵉmaʿ)!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我今日吩咐你的這些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導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走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吟誦。要繫在手上作記號,戴在額上作經匣;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和你的城門上。」這「示瑪」(shāmaʿ),即你們當聽,乃是世世代代的經訓,也是律法書(妥拉)的中心思想。 

      人為甚麼會不聽呢?或許以賽亞會有一點洞見。且待下回分解。

一月二十五日 (第18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三章

31那時,耶穌的母親和他兄弟來,站在外邊,打發人去叫他。32有許多人在耶穌周圍坐著,他們就告訴他說:「看哪!你母親、你兄弟和你姊妹在外邊找你。」33耶穌回答他們:「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34就環視那周圍坐著的人,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兄弟!35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

      承接上回說到耶穌的家人似乎擔心他的安危,說他「瘋了」好解除他面對的殺機。這裡,我們看到他的母親和兄弟,再次出動打發人去叫他,或許同樣是要為他降溫。
      門徒被質疑為甚麼沒有禁食的時候,耶穌以新郎為喻,說新郎在的時候,賓客又何需禁食,且新酒該用新皮袋;又曾提到人子是安息日的主,然後前面暗示得罪了他裡面的靈便是得罪聖靈,即上帝的靈。這些,以及其他言論,一再宣告新的秩序的闖入。
      這時候,他就地取材,當家人來找他之時,以家人為喻說明上帝國裡面的新秩序、新倫理。在這國裡,不是血緣來決定親屬關係,而是上帝的旨意。我們聯想到馬太裡的主禱文開首幾句裡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在意境上是相呼應的。
      耶穌今天也抬起頭來環視我們,看誰是他真正的家人,誰是真正遵行上帝旨意的人。

一月二十四日 (第1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三章

20耶穌進了屋子,眾人又聚集,甚至他連飯也顧不得吃。21耶穌的家人聽見,就出來要拉住他,因為他們說他癲狂了。22從耶路撒冷下來的文士說:「他是被別西卜附身的」,又說:「他是靠著鬼王趕鬼的。」23耶穌叫他們來,用比喻對他們說:「撒但怎能趕出撒但呢?24一國若自相紛爭,那國就立不住;25一家若自相紛爭,那家就立不住。26撒但若自相攻打紛爭,他就立不住,必定滅亡。27沒有人能進壯士家裏,搶奪他的東西;除非先綁住那壯士,否則無法搶奪他的家。28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褻瀆的話都可以得到赦免;29凡褻瀆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而要擔當永遠的罪。」30因為他們說:「他是被污靈附身的。」

      這一段和下一段(遵父旨意的人都是親屬),算是相輔相成,都可以用上帝國作為聚焦的,也藉由耶穌的家人的出現銜接起來。
      話說耶穌又進了屋子。是否又是位於迦百農的西門彼得和安得烈的家,馬可沒有向我們透露。從表面的行為看,耶穌只是忙得忘食,還沒說他廢寢。對一樣事如此全心全意投入不好嗎?他的家人為甚麼要拉住他呢?或許是出於擔心吧,知道有人不懷好意(參三6),因此借故說他癲狂了。
      事實上,緊接著的下一句便提到有文士從耶路撒冷下來。他們的出現,也是為了指控,說:「他是被別西卜附身的」,又說:「他是靠著鬼王趕鬼的。」(三22)。經文裡讀不出耶穌的語氣,也看不見他的表情。只是招呼他們過來,跟他們說了個比喻,意思是若真是鬼打鬼,那麼撒但就自己拆自己台。
      反之,耶穌要說明的是,他的來臨是拆撒但的台。因為他便是那「綁住壯士」者,然後能從這壯士家裡把生命奪取回來。然後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褻瀆的話都可以得到赦免;凡褻瀆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而要擔當永遠的罪」(三28-29)。言下之意是,這些文士蓄意說他是鬼王,說他是被污靈附身;如果他裡面的是明明是聖靈,卻被污衊為污靈,那不是褻瀆是甚麼!這些文士得罪的不只是他,而是上主。

一月二十三日 (第1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三章

13耶穌上了山,把自己所要的人召來,他們就來到他那裏。14於是他設立十二個人,又稱他們為使徒,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15並給他們權柄趕鬼。16他設立的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17還有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弟弟約翰——耶穌又給他們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的兒子—— 18又有安得烈、腓力、巴多羅買、馬太、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達太和激進黨的西門,19還有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先是法利賽人和希律一黨的已開始密謀如何加害耶穌,耶穌的名聲也傳遍各處,耶穌於是上山,並召集自己所要的人,設立十二使徒,讓他們常在他身邊並差遣他們去傳道。排在前頭的是彼得、雅各和約翰,另被特別提及的是加略人猶大。為甚麼馬可要事先透露這一點呢?
      不少人愛問:耶穌難道不知道,或反過來說,豈不一早便知道猶大會出賣他。按經文的敘事,透露這事的是敘事者馬可。當然,按寫作的時間而言,這事早已發生,所以不能算是預言。話說回頭,就算是預知,耶穌難道不知道在他被賣的那一夜,所有門徒都作鳥獸散。
      對比這一夜,這一刻耶穌設立十二使徒,還讓他們常享和他同在的權利。初代信徒回想起來,是甚麼滋味呢?在耶穌復活升天後口頭傳統流傳的這幾十年間,難保沒有一些質疑的聲音。這些和耶穌走得如此緊密的門徒,竟然在最後關頭棄他不顧。有人可能會問:他們配稱為使徒嗎?馬可的這一敘事,既是加以正本清源,也給讀者一個歷史進程的張力和弔詭;更好的、更神學的說法是,馬可給我們看見主的同在(三14),是他主動的選擇和作為。門徒或許將來會出賣他,遺棄他,他依然揀選他們,還差遣他們,並賜他們權柄趕鬼。 
      想想我們,不也相差無幾。主一樣想與你我同在,一樣揀選呼召、差遣和賜權柄給我們,好叫我們可以傳揚祂的國,傳祂的道。

一月二十日 (第1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三章

7-8耶穌和門徒退到海邊去,有許多人從加利利跟隨他。還有許多人聽見他所做的事,就從猶太、耶路撒冷、以土買、約旦河的東邊,以及推羅和西頓的附近地方來到他那裏。9因為人多,他吩咐門徒為他預備一隻小船,免得眾人擁擠他。10他治好了許多人,所以凡有疾病的,都擠著要摸他。11每當污靈看見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著說:「你是上帝的兒子。」12耶穌再三囑咐他們不要把他宣揚出去。

      如果不計一章一節開首第一句,這一段經文中「上帝的兒子」這稱呼是全書第一次出現之後,但卻出自污靈口中。他們認得祂是一回事,至於為甚麼在此煞有介事的宣揚則是另一回事。
      在那邊廂我們知道法利賽人已和希律一黨的人密謀要除掉耶穌,這邊廂污靈卻來給祂大肆宣傳,那顯然不是耶穌的心意,故此「囑咐他們不要把他宣揚出去」。低調,可能一者不想這麼快招來殺身之禍,因祂的時候還沒有到,仍要把上帝國的福音傳到各城各鄉;再者上帝的國不在於人氣大升。
      如果要累積人氣,耶穌早前便有機會,而不必在眾人要擁擠他的時候,反而遠離眾人去禱告,然後決定到別的城裡去傳講神國的道(一35-39)。在此,同樣的模式又再出現。這次,似乎前來的人更多,而且來自各地,包括「就從猶太、耶路撒冷、以土買、約旦河的東邊,以及推羅和西頓的附近地方」。人潮蜂湧可想而知,源流分佈之廣也有象徵意義。 

      一整段經文,是一個概括式的寫法:「治好了許多人」、「凡有疾病的」、「都」、「每當」這些用詞可見一斑。回過頭來說「上帝的兒子」,先前已提過「彌賽亞的秘密」(the Messianic secret)這說法,乃是馬可福音一再著意隱藏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的身分的手法,這不單是就此稱呼出現數次極有限而言,或是耶穌自己也一再囑咐不要把他宣揚出去這一點而言,都是一貫的。在此,「每當污靈看見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著說:『你是上帝的兒子。』」這表明不只一次,但有趣的是,是污靈;認真說起來,那實在有點格格不入。因此,我們也當分辨,並非所有的宣傳都是好的,或是合主的時機和心意的。

一月十九日 (第1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三章

1耶穌又進了會堂,在那裏有一個人,他的一隻手萎縮了。2眾人為了要控告耶穌,就窺探他會不會在安息日醫治那人。3耶穌對那手萎縮了的人說:「起來站在當中!」4他又問眾人:「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哪樣是合法的呢?」他們都不作聲。5耶穌怒目環視他們,因他們的心剛硬而憂傷,就對那人說:「伸出手來!」他把手一伸,手就復原了。6法利賽人出去,立刻同希律一黨的人商議怎樣除掉耶穌。

      繼上一個耶穌在會堂的一幕,即趕走污靈(一21-28)之後,這是馬可所記另一發生於會堂中的事。這一次也和上一次一樣,是在安息日。原來法利賽人已有意要控告耶穌(經文中「眾人」,原文是他們;故應該追溯上文,那就自然是法利賽人了)。
      話說會堂裡正好有個患了手臂萎縮症的人。耶穌既提出了安息日的新主張,法利賽人便有意捉他把柄,看他會不會在安息日醫治。結果他們沒有出聲,包括那手有事的人之外,也沒有任任何人出聲要耶穌治病。結果耶穌卻主動叫那手萎縮的人站起來,要他站在眾人當中。轉過身就對他們說:「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哪樣是合法的呢?」耶穌顯然知道這班人的不懷好意,所以才有意打破沉寂,主動發難。沒想到他們卻一聲不發。若非不懷好意在先,這問題也未必答不上來。
      人的心正是如此,俗語道:「心裡有鬼」,所以啞然,一時答不上話來。其實當時沒有人開口指控耶穌在安息日治病,是他挑起這話題的,彷彿故意把那些法利賽人內心的壞心眼揭露。若我們當中有人如此,我們或許會反過來指責他說:「你不說話,沒有人會說你是啞的。」事實上,我們若當時在場,要知道那時人看他也像是普通聖經老師一個,沒有甚麼宗教地位,說不出也會這麼說他。
      被耶穌這麼當面追問,這些法利賽人選擇閉口不答,難怪乎「耶穌怒目環視他們」。為甚麼這麼難呢?行善、救命,這兩樣豈不是最自然的答案嗎?耶穌的忿怒是再合理不過了,馬可甚至進一步說他「因他們的心剛硬而憂傷」。換著是你,是否也會心寒心傷呢?為甚麼寧願那人不得醫治呢?這問題需要思考嗎?很難回答呢?一句話也沒有聽見他們的回答,耶穌隨即醫了那人
      悲哀的是,但也毫不意外的事,「法利賽人出去,立刻同希律一黨的人商議怎樣除掉耶穌。」或許怕自己勢力仍嫌單薄,他們竟去找希律一黨的人合作,好一起除滅耶穌,真是狼狽為奸。兩派人馬本來立場也有分歧,前者比較溫和,一味強調靠嚴守律法光復以色列,後者則在政治上較為激進、靠攏政權。但這時卻願意放下歧見,聯盟除掉耶穌。這一點放在任何時代,都給人似曾相識的熟悉感。

一月十八日 (第1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二章

23有一個安息日,耶穌從麥田經過。他的門徒走路的時候,摘起麥穗來。24法利賽人對耶穌說:「看哪!他們為甚麼做安息日不合法的事呢?」25耶穌對他們說:「大衛和跟從他的人飢餓需要食物時所做的事,你們沒有念過嗎?26他在亞比亞他作大祭司的時候,怎麼進了上帝的居所,吃了供餅,又給跟從他的人吃呢?這餅除了祭司以外,人都不可以吃。」27他又對他們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28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新酒注入,新的詮釋注入,彌賽亞的國如酒如新布的出現,表徵著上主的臨在。在第十節,「人子」是伏筆,此處「人子」成為一個有待繼續發展的母題(motif),製造出小說中一個懸疑(suspense)的效果。因此,我們仍須稍候,心裡可以和第一代的讀者一般揣摩:耶穌啊,你的弦外之音到底是甚麼?這「人子」指的不是純粹是人之子的意思。
      話說那是安息日,之前也出現過安息日在會堂講道的一幕,但那是正常之舉,當時他沒有在安息日作工,不過卻吩咐污靈離開人身。摘麥穗乃是卅九項禁止在安息日做的事(出卅四21)。[1] 不過,本來耶穌和他的門徒在麥田經過,摘田裡的麥穗。結果這就當時而言就違法了,即違背當時的按摩西五經演繹出的條例。違背律法就是罪。
      今天,我們視罪為犯了一些道德上的錯,因此未必能馬上體認法利賽人的質問。況且作為一種「泛因信稱義論」,以及「取代論」(supersessionism)的延續者,我們自然而然先入為主的視法利賽人為「靠行為」而「不靠信心」的典型代表,又視耶穌為基督信仰取代了猶太教信仰。於是,我們體會不到法利賽人的那分被冒犯感,更不屑於他們那分吹毛求疵,故意找碴的作法。
      同樣的,我們也因此無法像耶穌享有那分自由自主,似乎沒有把守安息日的細節常記在心裡;而是對律法像是「日日勤拂拭,以免惹塵埃」般加以維護。耶穌的日常,無不以律法的真正含義為念。律法和先知書(按希伯來聖經的傳統,先知書包括著我們所說的歷史書但不包括歷代志),都是他可以隨手拈來加以引述的。這裡,他便引述了根據撒母耳記的記載,大衛在位於挪伯的殿,向祭司亞比亞他要了陳設餅給跟隨他的人吃。但只有祭司可以吃陳設餅。[2] 
      話說回頭,耶穌為甚麼要自喻大衛呢?大衛當日尚未登基,卻已被膏。但吃祭司吃的餅,卻仍然不是君王的權利。可是,正如他後來引約櫃進城時跳舞一樣,君王和祭司在大衛身上融合了。耶穌在此所行,這樣的暗示也是呼之欲出。再加上最後一句:「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意義就更加非凡了。這也是很快便引來了法利賽人殺機的重要關鍵。

[1] Ibid., 90.

[2] 按撒母耳記的記載,當時任大祭司的是亞比米勒,而亞比亞他是他的兒子,也比較出名。此處(可二26)可能反映經學家作出的改正ibid., 90-91。.

一月十七日 (第1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二章

18那時,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都禁食。他們來問耶穌說:「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的門徒禁食,你的門徒卻不禁食,這是為甚麼呢?」19耶穌對他們說:「新郎和賓客在一起的時候,賓客怎麼能禁食呢?只要新郎和他們在一起,他們不能禁食。20但日子將到,新郎要被帶走,那日他們就要禁食了。 21「沒有人把新布縫在舊衣服上,若是這樣,所補上的新布會撕破舊衣服,裂口就更大了。22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酒會脹破皮袋,酒和皮袋都糟蹋了。相反地,新酒要裝在新皮袋裏。」

      時機是福音書作者常著墨的一點,馬可也不例外,而和施浸約翰相關的,則是福音書敘事中重中之重的時機。這段經文無端端出現了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並列,雖然重點是用以比較這兩個群體對禁食的態度。
      藉著禁食的議題,帶進的是「日子將到」。所以禁食與否之辯是場景,真正引進馬可的敘事的是新郎。這也是豐富著先前在第十節出現過但仍未成為爭論焦點的「人子」的含義。耶穌這一番話用了兩個比喻:新郎的比喻和新布及新酒的比喻。
      耶穌的新郎比喻裡沒有提到新娘(比較約三29;啟十八23;十九7;廿一2, 9, 17)。新郎的比喻要帶出的是「新」,是新的時代,並且又被分為新郎同在之時,以及新郎被帶走之時。這對當時在場的人,可能真的像謎語,沒有聽得懂。比喻是要引起思考的,要置換平日思考方式的工具,要把舊有的、鑲死了的鏍絲撬開,把舊有的思考習慣撬開。
      馬可提示我們,提問問題的是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耶穌以這兩個比喻回答他們,那祂想說的是甚麼?他們有甚麼反應,馬可沒有告訴我們;該有甚麼反應,馬可也沒有向我們透露。
      耶穌自己給的答案是:「新酒要裝在新皮袋裡。」作為經書閱讀者的猶太群體,對於五穀新酒是上帝賜福的應許,有一定程度的想像。約翰福音甚至以酒來暗喻將來那「喝新」(可十四25)的筵席,保羅則以酒的作用(如醉酒)間接暗喻聖靈的充滿,使徒行傳裡則以群眾暗諷來側寫被聖靈充滿的門徒是「灌滿了新酒」。馬可裡的場景是,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怎麼想?
      他們明不明白,馬可既不說明,重要的反而是他的讀者,包括我們明不明白?公元七十年聖殿被毀的年代,第一代的讀者可能體會的是:新郎不在的日子(二20)。
      對於舊衣服、舊皮袋不必再有甚麼期待和幻想,猶太群體對於上帝的國的舊想像也無法、無須再延續。彌賽亞的國度已經展開了,是舊有的以色列族群的實體復興想像這個「皮袋」所無法裝載的。
      我們對主和祂的國度如何展現,是否被限制在舊的想像中呢?唯願祂的新酒倒入你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