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六日 (第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一章

16耶穌沿著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弟弟安得烈在海上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17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18他們立刻捨了網,跟從他。19耶穌稍往前走,又見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弟弟約翰在船上補網。20耶穌隨即呼召他們,他們就把父親西庇太和雇工留在船上,跟從了耶穌。

      Kairos,即當下呀!回應上帝的國在當下呀!如何回應呢?上帝的國的含義是甚麼呢?近了,中文說近在眉睫了。
      對於耶穌時代的猶太人而言,他們或許會誤以為上帝國等於上帝行公義審判的日子之來臨,尤其是審判那些佔領他們地土的外邦人。耶穌所呼召的門徒也不例外吧!他們必然也期待以色列的復興。我們在這樣的背景下來了解這一段經文。
      彼得和安得烈捨了網,雅各和約翰撇下父親,似乎毫不猶疑便跟從了耶穌。我們可能一者納悶,對於他們近乎不理性又無情的作法無法理解,甚至有微言;一者自歎不如,非常欣賞門徒跟隨主的心志,認為自己時候還沒到,要等自己更成熟,更委身,更有感動,信仰更加認真,然後便能或有這樣的決心跟隨主。
      不是這樣的。耶穌時代那些一呼即應的門徒,他們本來就有可能蠢蠢欲動,是那種光復國土、匹夫有責的心態。這也是他們的企圖心,欲想要在一個他們所以為的神的國裡有一席之地當然也埋下了後來在耶穌被捉前夕猶大出賣他,在被捉後其他門徒作樹倒猢猻散的局面的伏筆。 

      我們自己又如何呢?你有甚麼企圖心呢?反之,仔細想一想,你對上帝國似乎不真的認識,也沒有甚麼熱誠。原因何在呢?人之動機有明顯有隱藏,有時甚至要歷經多年,自己才願意直視與面對,才有勇氣承認一些隱藏著的私心、野心、因焦慮而非真委身、不安與需要陪伴而非真的愛主愛人。錯誤的出發點可以是與上主接觸的起點,祂可以在過程中訓練你、教導你,使你成為一個更貼祂心意的人。

一月五日 (第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一章

9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旦河裏受了約翰的浸。10他從水裏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他身上。11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愛你。」

12聖靈立刻把耶穌催促到曠野裏去。13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並與野獸同在一起,且有天使來伺候他。

14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講上帝的福音,15說:「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

      馬可的「起頭」,對創世記一章一節的改寫,只有那出埃及的想像,被擄回歸子民的想像。是的,主為祂的子民「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後來出現的馬太福音,從亞伯拉罕追述起,追溯應許之源至以馬內利的耶穌;又路加福音這樣敘述,即耶穌是約瑟的兒子,直到說亞當是上帝的兒子,另一個起頭之說。至於有可能是最晚寫成的約翰福音,同樣開首第一句便道明來歷: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神就是神。
      馬可的敘事,沒有說明耶穌的來源,沒有童年,也沒有家譜,而是直指耶穌,切中要害。
      我們說過,馬可不多直接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自學者韋樂得(William Wrede )於1901年提出「彌賽亞的秘密」(the Messianic Secret)這一個說法後,[1] 一直影響著後世對於馬可的閱讀,共鳴地提問著一個問題:為甚麼耶穌一直隱藏著祂的真正身分。馬可若讓耶穌的身分在幾年的服事中一直隱藏著,直到上十字架之時,才在一個百夫長口中道出,對我們有甚麼啟示呢?為何不早一點揭示?為甚麼不叫更多人知道?這會不會是我們出於人性的期待呢?就是有更好的宣傳效果,服事有更大的果效。美其名是為了福音,但到底宣揚了誰?宣揚了甚麼?說不定還把福音扭曲了呢!
      在這裡,我們聽見天上有聲音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愛你。」這裡說的不單是身分,而是關係。經文沒有說這發聲的是誰,但既稱呼耶穌為「愛子」,那便自然是父了。父和愛子的關係,最重要的連繫點是「愛」。聖父與聖子的愛,要成為我們的典範。你是否也聽見上主親自對你說:你是我的愛子,我愛你。
      
      馬可說耶穌受浸從水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他身上」。這「看見」是耶穌的「看見」。這靈配合著那聲音,自然是父的靈,也就是上帝的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特別的一刻之後,「(聖)靈立刻把耶穌催到曠野去」。這是一個怎樣的邏輯呢?馬可雖沒有說把耶穌從埃及裡召出來。然而,這隨即到曠野受魔鬼試探四十天,豈不呼應著以色列從埃及被召出來,而去到曠野的典故(比較詩篇二7:「你是我的兒子,我今天生你」)。

      馬可沒有說撒但的試探是甚麼、有哪些。這又有甚麼要緊呢!

      筆觸節奏甚快的馬可,這邊廂交待完耶穌已完成了四十天被試探,那邊廂已提示耶穌真正宣講上帝國的福音的時侯到了:約翰下監。約翰的服事是預備者,有別的福音書說:「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30)。「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這「日期」指的是kairos,就是時機、契機,上帝的工作闖入的那一刻,上帝的國彰顯的那一霎,人心打開,人心悔改的那瞬間,福音乍現,在人生命中起了頭的那一刻。

                

[1] R. Alan Culpepper, Mark (Smyth & Helwys Publishing, Incorporated, 2007), 8.

一月四日 (第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一章

4照這話,施浸約翰來到曠野,宣講悔改的浸禮,使罪得赦。5猶太全地和全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裏,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裏受他的浸。6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和野蜜。7他宣講,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不配。8我用水給你們施浸,他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浸。

      以色列群體本來就是上帝的子民。他們等候甚麼?他們去到約翰那裡盼望甚麼?盼望罪孽得赦嗎?從經文看來,似乎是的。那時候的他們,悔改的浸就是受了浸之後,起來重新做人,以往犯的罪,不要再犯了;也等於是說,以往向東行的,知道錯了,起身以後就往西行。
      試想像,如果你是當時的以色列民,看見約翰的時候,會想起誰呢?舊約有一位先知被形容為「這人身穿毛衣(或譯「全身長毛」),腰束皮帶」(王下一8),那便是以利亞。事實上,門徒就和當時的以色列人一樣,心中有各樣的期待,故此才跟隨耶穌,以為祂就是要來拯救他們脫離外族人統治的那一位。以致後來當耶穌對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人中復活,你們不要把所看到的告訴人。」(九9)
      門徒將這話存記在心,彼此議論「從死人中復活」是甚麼意思。他們就問耶穌:「文士為甚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耶穌說:「以利亞的確先來復興萬事。經上不是指著人子說,他要受許多的苦和被人輕慢嗎?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他們任意待他,正如經上指著他說的。」(九10-13)
      期待歸期待,落差歸落差。先知來了(此處指約翰),可是以色列人卻把他拒絕了。他們心中渴望得釋放,像古時以色列民離開埃及一樣,來到約旦河受浸那一幕,就像走過紅海那一幕一樣。 
      我們心想:將來那位用聖靈給他們施浸的,他們是否也同樣拒絕並任意待他,像他們歷來對待先知一樣。

一月三日 (第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一章

2正如以賽亞先知書上記著:

「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1]

他要為你預備道路。

3在曠野有聲音呼喊著:

預備主的道,

修直他的路。」[2]

      福音是怎麼起頭的呢?以賽亞的聲音在羅馬時代的猶太族群中成為一個集體的心聲。馬可引述的這一句話,正是被擄回歸子民的體驗:那位創始成終的上主,是守約的主,是救贖的主,祂記念祂的百姓,把他們領回故土,重建那毀壞的聖殿,修築那已破的城牆。上主,是創造的主,從無造有的主;失去的,得以尋回。
      福音的起頭,在於上主。馬可在第二聖殿危在旦夕或已然被毀的日子,對他的受眾重述耶穌基督的故事,要他們回顧、再次聆聽,重新想像:第一代信徒傳頌的這位死而復活的主,他在哪裡(馬十六6)?是的,在故事的結束時(十六8),馬可記載一班婦女找不到復活的主的反應,說:「於是她們出來,從墳墓那裏逃走,又發抖又驚訝,甚麼也沒有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ephobounto gar)。」令人困惑不解的是迴響著「發抖」和「驚訝」的最後那半句,原文本來是動詞「害怕」在前,「因為」在後。不少當代學者認為,可靠的古抄本顯示,這可能是原初馬可福音的結語。
      因為甚麼呢?反過來卻是「為甚麼」。為甚麼主不見了?為甚麼我需要祂的時候,祂不在?在初信的蜜月期中,禱告中常經歷主的回應。但為甚麼後來卻感覺到主的沉默,包括許多的屬靈偉人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孤單、絕望、受困沒有出路?
      馬可的讀者,或許會聯想到「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的下一句說:「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陡峭的要變為平坦,崎嶇的必成為平原」(賽四十4)。試想像你走在人生低谷山窪,以及崎嶇不平的道路中,主要親自臨到。

[1] 我們知道,這裡雖說引自「以賽亞書」,其實上半句來自瑪拉基書三章一節。

[2] 以賽亞書四十章三節。

一月二日 (第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一章

1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起頭,好一個「起頭」,四卷福音書都說「起頭」,彷彿都有意的呼應著「起初上帝創造天地」。耶穌基督的來臨,就是起頭。
      耶穌,馬太福音告訴了我們這名字的含義,就是把祂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耶穌(Iēsou),和約書亞(yᵉhôšuaʿ)這名字相呼應,意思就是耶和華是拯救。
      基督,是希臘文,用耶穌時代猶太人通用的語言亞蘭文稱為mešîḥā',翻譯自希伯來文的māšîaḥ(亞蘭文希伯來文同為閃族語系),即彌賽亞,意思是受膏者,也意涵著君王的意思。
      彌賽亞,對於猶太人而言,代表著許多的民族憧憬。我們都知道,猶太人聖殿於公元七十年被毀,也就是一個民族希望的集體幻滅,之後雖仍有微弱的火光,但如以一個不逃避現實的心態面對,不得不接受:國族復興無望了。彌賽亞,代表著他們的等候,是上帝所差遣的受苦僕人。
      馬可,是寫給一班可能散居在外,心裡緬懷著家鄉的國族文化,但也共同面對著異族統治之苦的散居者。再者,作為第二代的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整個信仰的考驗和沉澱方才開始。一個以實體以色列族群的盼望為依繫的彌賽亞信仰,面對著一個重新開始的關鍵時刻,是為一個歷史的契機──一個弔詭的概念:歷史,像是說著時間和帝國之興衰;契機,卻是一個劃入時間,不受限於時間的那一瞬、那一瞥、那一個光照、那一個相遇、那一個頓悟醒悟、那一個回轉、那一個醫治。這一個個,便是那福音的乍現。每一個乍現,皆為起頭。每一個乍現,皆為福音的實然,就是那位受苦僕人的臨在。
      祂,就是上帝的兒子。這一個一直隱藏著的身分。是的,在馬可福音裡,除了在第一句裡出現(有些抄本此處不包括這一稱呼),後來就出現了兩次(三11,十五39),並三次(五7,九7,十四61)相似的稱呼。你想,馬可若有意把耶穌這身分隱藏,在他的敘事下,耶穌似乎也一再把這身分隱藏,到底有甚麼含義呢?暫且放下理性的思考,且去體會我們的人生,有多少日子,我們不也感覺祂是隱藏的?可是,是我們心靈的眼睛看不見嗎?還是我們認不出祂那像是平常的出現。 
      祂,你生命中的祂,是我們生命中的契機,是絕望處的起頭。是的,總有起頭處,處處皆生機。

十二月三十一日

陳李諾雯傳道

信心之「若」:以聖潔分別為聖

詩篇九十六篇

      「普世歡騰,救主來臨」不是一個口號,它是一個重中之重的呼喚,是喚醒一個又一個沉睡的人:「彌賽亞已經來到世上!」要是我們真知道耶穌來臨是一件真實和重要的事;要是我們知道耶穌來臨並施行對世界的救贖時,我們是否仍只專注於自己的物質與愁煩之中?要是神在你面前問你:「有甚麼事比得上配合耶穌的計劃?」你會如何回答?你會否反問神:「祢究竟何時才成就我的計劃?」
      求主幫助我們,使我們知道我們要放眼世界,並刻意思想自己的使命,只是要讚美、崇敬我們的主。我們要用生命去表達我們對上帝的忠心,以及對祂的信心。信心從來不是口號,信心一直是要從我們的言、行、思、態中流露出來。要是我們的心有所動搖,就再次提醒自己今天成為何等的人,只是因大祭司耶穌的邀請下,我們也可同為祭司。如此,我們也要「敬拜神聖榮耀的耶和華」(9節)。在舊約中細意描寫祭司的衣妝,每一個細節也是從心而發的敬拜,其中有金冠冕一項,上面刻著「歸耶和華為聖」(出三十九30)。聖潔就是分別出來的意思,就是在思想並一切也全完合乎神的心意,生命的目標只是成為主的僕人,為主而活。
      過去要不斷成為歷史,未來的一頁在等待你繼續編寫,但未來新的篇章,你渴望「以聖潔為妝飾敬拜耶和華」嗎?盼望你和我一起用謙恭的心跪在主前,等待主使用你我去編寫屬於祂計劃的一章。在2023年神歷史的篇章中,求願有我們的善踪。
      「這門徒就是為這些事作見證,並且記載這些事的,我們知道他的見證是真的。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都寫出來,我想,就是全世界也容不下所要寫的書。」                                              

(約翰福音二十一24-25)

十二月三十日

陳李諾雯傳道

信心之「若」:一切也在祢以下

詩篇十六篇

      有哪一個基督徒得祝福時不會說「感謝主」、「全是恩典」!相信我們也是蒙福並知道主恩的人,我們也常彼此分享感恩事項。但神除了在乎我們有沒有知恩,更要看看我們今天把我們的心投放哪兒。
      詩篇十六篇2節提到:「我曾對耶和華說:『祢是我的主,我的福氣惟獨從祢而來。』」這中譯似乎是詩人知恩的陳述,可是在原文的意思是指詩人決不把一切的好處放在神以上!即是這不只是知恩的陳述,更是一份得福後的宣告:就是「沒有甚麼比上帝更重要」!上帝要比一切重要,包括神賜給我們的祝福,也要在「愛上帝」以下。
      我們若要知道自己是否把上帝放在最高,只要檢視今天自己的思緒放在哪兒。要是我們的咀唇時常提及,就自然顯出它的重要程度。要是有甚麼事情錯放在「愛上帝」以上,我們便會慢慢失控,就如詩人所說「追逐別神的,他們的愁苦必增加;」(4節)。
      我們今天得著多大的福氣,相信明天神會繼續保守賜福,可是若我們把祝福抓得緊過主自己,我們便會隨之迷失,又因怕失去而四處張羅。如果我們相信福氣不是自己賺回來,而是從神的憐憫而來,我們便會更謙卑地欣賞所得的一切。我們會更專注在與主的關係中,祂是最高,比我手中所珍重的東西享有更高的位置。又知道命途的高低也是神給我們並我們的後代的「伏筆」,我們就靜觀祂如何為我們帶來生機。 
      求願主在新一年中,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們,使我們注目於最寶貴的主,用喜樂的心活在祂賜予的福樂中。

十二月二十九日

陳李諾雯傳道

信心之「若」:我心裏倚靠祢就得幫助

詩篇二十八篇

      誰說明天會更好?也許明天可如常與家人同路,也可以是一個未必如願的渴望。大衛今天遇上至死的困境,未來確實未能掌控,視野猶如在深坑中,只能看見那小小的一片天。眼淚使視線迷糊,聲音也因叫喊沙啞了。在茫然的那天,他舉目望天,只能向看不見卻實在的至聖所禱告(2節)。
      他雖在低處,但他的心仍倚靠神,也用生命去持守神的道。他不甘於與作惡的一同除滅,雖然無助仍不願向罪惡低頭,仍堅信神每天主持公義。大衛知道神顧念,神察看;人呼求,人持守。從第六節開始,大衛由憂轉喜,他是否在禱告後立即除去了苦難的經歷?只有大衛和當時的人知道,但他的轉變是因他在轉臉中,發現上主一直保守,他就在此告訴每一個人:
      一、神「是」應當稱頌的,因祂顧念我們的哀求;
      二、神「是」賜人有力量去對抗困境的神;
      三、神「是」保障我們身心靈免受攻擊的盾牌
      而上主對大衛的保護,更延伸至整個群體,神不只是人個別而巧合的經歷,

更:

      四、「是」眾百姓的力量
      以上的四個「是」,就是幫助大衛重新站立的力量。他可重新站立,因為神是真實的,神的大能必可幫助每一個決心依靠的百姓得到穩妥的保障。 是的,我們無法知道明天的路,但主知道,祂必會成為你和我得救的力量和堅固的盾牌。

十二月二十八日

陳李諾雯傳道

信心之「若」:我的神在這裏

詩篇四十二篇

      生活如果是快樂滿足,便會覺得「快樂不知時日過」。要是相反,就只會是「度日如年」。使自己難過的,更是曾經擁有,卻已轉眼成空,只餘下追憶和遺憾的事物,讓人痛苦難堪。
      回想家中、教會往時風光,昨天共同為主事奉的良朋好友也各散東西,過去此起彼落的笑聲也消失了。詩人也有類同的經歷,他在流亡中更說到:「我追想這些事,我的心極其悲傷」(4節)。歲末理應歡度,但要是沒有可慶的事,為何要為此加上分責任?
      詩人在流亡中,在失落中,眼淚成為他的密友、他的飲食(3節),他的心、他的靈極其悲傷(4節)。甚至這思想帶來的痛苦是痛入骨髓(10節)!而其他人看見自己的遭遇,更問:「你的神在哪裏?」
      歷史中美好的追憶成為泡影,喜樂與詩人的距離似乎遙不可及,但詩人卻不住渴慕,將心帶到神的永恆中。「白晝,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黑夜,我要歌頌禱告賜我生命的神」(8節)。他知道歷史中的歡樂,就如白晝一樣,是上帝施恩的明證。要是今天生命正處於漆黑之中,即使暫未能放下傷痛,仍可為着神賜下生命,使他能判辨黑夜而歌頌天上的神。
      他確信上主從未忘記仍站在此處的微塵。
      詩人是否在描述你的處境?或者你其實和詩人一樣活在不安和懼怕之中?但願這句也成為你心靈的呼喚,喚醒你的靈魂向上仰望。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躁? 應當仰望神,我還要稱謝祂,我當面的拯救,我的神。」(11節)

十二月二十七日

陳李諾雯傳道

信心之「若」:永恆之君王來臨

詩篇二十四篇

      在世界起初以先,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祂用話語創造並成為就一切,在一年將盡,一年又快來臨的歲末,我們要一起宣告,2023年的一切也是屬耶和華的,世界的秩序也是從祂的權柄而來。
      神是高天之上的主,要是我們要與神同路,就要被主所充滿。神對我們不是沒有要求的,祂希望祝福那些:一、手潔心清;二;不虛妄;三、起誓不懷詭詐的人。神要求接福者在惡事上愚拙,在善事上有份。
      可能你想新年只是又一個新的一天而已,是的,其實新年的日出真的沒有因我們加上的名字更顯光芒。但新年這記號在幫助我們的心,得到一個重新立志的賞賜。我們要一起好好的回想過去可以改變的地方,又用讚美去迎接這既平凡但又特別的一天,感激主用大能的手充滿眾心並世間的一切,每天敬虔的與主渡日,以祂的信實為糧。

「眾城門哪,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啊,你們要高舉!榮耀的王將要進來! 這榮耀的王是誰呢?萬軍之耶和華是榮耀的王!」(9-10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