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二日 (詩篇二十二篇)

梁沛生傳道

上帝會離棄我們嗎?

      詩人以一句重複的呼喊為開場白:「我的神﹗我的神﹗」(1節),這說話表示了詩人與神有親密的關係。不過,詩人從心靈深處感到神的遠離,因此他說「為甚麼離棄我?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1節)。詩人於第2節形容自己於「白日」和「夜間」都在呼求,表示他無時無刻都在祈求,但上帝仍然是不應允。敵人不但沒有憐憫與同情,甚至要把這條可憐蟲踐踏至死,要從他身上奪去對神的信心與盼望(6-8、12-13、16-18節)。[1]
      「祢已經應允了我」(21節下),這句是全篇的分水嶺。因為神應允詩人前面的祈求,並暗喻了神的拯救。之後的經文,都是一些讚美及感謝的說話,稱謝神的救贖和恩典。詩人不單邀請以色列全民向神歌頌讚美,還盼望地的四極,萬國萬民都參與讚美神的行列(27節)。從富足的到貧窮的,從至高的高天到最深的陰間,都要向神屈膝敬拜(29節)。
      彌賽亞在十字架上,身心受盡蹂躪痛苦;在新約裏,至少有11次把本篇詩篇的內文引證到主耶穌基督身上,亦經常引用本詩為彌賽亞的說話,例如「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今天我們面對很多困難和挑戰,但主耶穌在地上也曾經歷苦難,祂曾被凌辱、鞭打、被釘在十字架上接受最殘酷的刑罰,因此,祂也明白我們的困苦和眼淚,並體恤我們的軟弱。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就能得著從主而來的憐恤和幫助。在這動盪不安的世代裏,讓我們同心仰望這位滿有豐盛慈愛和恩典的神!

思想:

  1. 你曾否覺得神離棄了你?當時你正在經歷甚麼事?
  2. 耶穌基督因著愛我們的緣故受盡苦痛、釘身十架、流出寶血,耶穌的犧牲對我們有甚麼意義?

你的禱告:


[1] 張國定:《詩篇(卷上)》(香港:天道書樓,2020),頁125-126。

七月二十一日 (詩篇二十一篇)

梁沛生傳道

施行拯救的神

      本篇與二十篇有著密切的關係。二十篇是詩人於出征前向神獻祭、為旗開得勝而祈禱,而本篇則在戰爭中獲勝後向神獻上讚美和感恩。這兩篇都是皇室讚美詩。
      詩人向神獻上稱謝和感恩,是因為神的大能,保守王能出征後平安而大獲全勝。於2-6節,更仔細的描述了神的恩典,包括從心所願、戴上冠冕、加添長壽、救恩之樂、永遠福分等。8-12節亦描寫了神如何對付及懲罰仇敵;於最後一節(13節),詩人再一次讚美神的大能。[1]
      今天,我們正面對很多困難和挑戰,世紀疫症、經濟不景、移民潮、世界戰爭等,這些都為我們帶來了憂慮和不安。但神是大能的主、行神蹟奇事的神,當我們倚靠祂、仰望祂,我們就能夠好像詩人一樣旗開得勝,為主打美好的仗。上帝為詩人除滅仇敵,使他從戰爭中凱旋而歸,今天上帝同樣會以大能的手拯救我們,帶領我們跨過一切挑戰。讓我們於困難中經歷神,靠主迎向挑戰,於紛亂的世代中仍高聲頌讚神的大能和榮耀﹗

思想:

  1. 神是滿有能力的主,是施行拯救的神,這對你帶來甚麼安慰?
  2. 你在生活中經歷了神怎樣的拯救?

你的禱告:


[1] 張國定:《詩篇(卷上)》(香港:天道書樓,2020),頁119。

七月二十日 (詩篇二十篇)

江山偉牧師

靠主得勝

      第二十篇是第二首「君王詩」,是一篇出戰的詩歌,當王準備迎戰敵人,會眾聚集同心的禱告。[1]
      從第1到第4節,詩人用了神應允你、高舉你、救助你、堅固你、記念你、悅納你、賜給你、成就你……這些字句,同心懇求神在危難中施行拯救,並求神悅納君王所獻上的祭。第5節的「我們」是指以色列的百姓,當祭司在唱詩為王代禱時,眾人和大軍都在那裏和應、在歌唱,他們依靠神的力量和救恩為他們的王祝福祈求王爭戰得勝。「豎立旌旗」是勝利的意思,百姓同心合意的禱告來呼求神,高舉神的名,因著神的救恩王要誇勝,願耶和華成就王一切所求的。今天我們有聖所,神就在我們中間,無論在教會、在職場中,神也是我們手中的兵器,禱告是我們的武器。[2]
      願我們站在生命的關口時都懂得依靠神,因主祢是我們的力量、我們的王、我們的盤石,乃依靠神的名,拿起我們禱告的武器,求主應允我們的禱告,用信心的眼光,仍然極力歡唱敬拜我們的神。因為祂已經把得勝的旌旗,賜給敬畏祂的人。

思想:

  1. 我是否明白屬靈的爭戰並不是以人為對象,而是其背後的屬靈權勢?我是否清楚主的心意,才進入屬靈爭戰?
  2. 我是否單單倚靠主的大能大力得勝,而非自己的才能勢力?我是否與領袖一同起來爭戰,而非讓他獨自爭戰?

你的禱告:


[1]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465-466。

[2] 張國定:《詩與思-默想詩篇365》(香港:香港讀經會,2005),頁123。

七月十九日 (詩篇十九篇)

江山偉牧師

神一直向我們說話

      詩篇十九篇是一首智慧詩,大衛以自然現象來歌頌律法。[1]
      神藉著大自然說話。「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1-2節)。神藉著祂所造的大自然對我們說話,介紹祂自己,祂的榮耀,祂的能力,而且日日夜夜不停地在傳揚。神藉著大自然在說話。雖然我們用肉耳好像聽不見,但正如詩篇所說的,「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但是,它的量帶通遍天下,它的言語傳到地極」(3-4節)。神用聽不見的言語在傳遞祂的信息。所以,大自然是神對人的普遍啓示,當我們抬頭觀看大自然,觀看日月星宿,就可以讓我們來認識神,認識神創造的偉大和奇妙。
      神藉著聖經說話。第七至十節說,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耶和華的道理潔淨、耶和華的典章真實,這些都在聖經裏面,是神賜給我們的話,是神全備的、確定的、正直的、清潔的、潔淨的、真實的話。是神主動藉著人寫下的話,是神特別向人要說的話。聖經是神的特殊啓示,為要叫我們認識神、知道祂愛我們、認識我們自己、知道我們是罪人、認識祂的恩典,回轉歸向祂。[2]
      第十一至十三節說,神的話會在我們生命中作見證。能甦醒人心、能使愚人有智慧、能快活人的心、能明亮人的眼目、能存到永遠,是全然公義。叫人渴慕神的話,比金子可羨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並且神的話還警戒祂的僕人,讓人知道自己的錯失,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為的罪,不容罪轄制,使人完全,免犯大罪。所以,人在生命中可以體會神說話的功效,神的話是靈,是生命! 
      惟有不斷的讓上帝的話語像太陽光照一樣的時時光照我們,我們的言語與意念才會被上帝的話語修正,成為蒙祂悅納的話語與意念。

思想:

  1. 我願意讓上帝的話語不斷光照我、查驗我嗎?
  2. 我願意口中的言語、心裏的意念都在上帝面前蒙悅納嗎?

你的禱告:


[1] 陳興蘭:《詩篇默式生命讀經(上冊)》(香港:天道書樓,2012),頁140。

[2]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453。

七月十八日 (詩篇十八篇)

江山偉牧師

神是我的神

      本篇是大衛的感恩詩,當神救他脫離敵人之手,他在勝利之餘就寫了本詩。[1]
      大衛稱頌上帝是「我的力量啊……我的巖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我的盾牌,拯救我的角,我的高臺。」(1-2節)從大衛所提到他對神的稱呼中,可以了解到他所經歷到神的那一方面的恩典,似乎大部份是關係到神的保護和解救,好像告訴我們,他經歷神最多和最深的時候,是他遇困難和需要救助的時候,神便成了他及時的幫助和依靠,為甚麼?因為神已經是他的神,更親切的說法可以說是「神是他的」!神就是他的最大擁有,同時,也可以說「他也是神的」![2]
      在整個大衛逃躲掃羅的過程中,他數次可以下手殺害掃羅卻未出手,因此他說「耶和華按著我的公義報答我,按著我手中的清潔賞賜我」(20節),他深知敬畏上帝不行惡事,是他蒙保守,甚至蒙回報的因素。因此他也提醒「慈愛的人,祢以慈愛待他;完全的人,祢以完全待他。清潔的人,祢以清潔待他;乖僻的人,祢以彎曲待他」(25-26節),上帝是回報人的主。
      在這段曠野的經歷中,大衛打了不少仗,許多也是與以色列仇敵非利士人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他經歷上帝「以力量束我的腰」,他經歷超自然的能力覆庇他「祂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在高處安穩。祂教導我的手能以爭戰,甚至我的膀臂能開銅弓」(33-34節)。
      至終他得以掌權「耶和華賜極大的救恩給他所立的王」,同時上帝與他立下大衛之約,讓祂的子孫世世代代坐在寶座上「耶和華賜極大的救恩給祂所立的王,施慈愛給祂的受膏者,就是給大衛和他的後裔,直到永遠」(50節)。
      這首詩同時也預言了大衛子孫彌賽亞,是真正的「受膏者」,永遠的掌權。今天我們在彌賽亞基督的恩膏中,同樣能夠經歷上帝的保守,以及能力加添在我們身上的真實。

思想:

  1. 我是否在患難中仍然持守清潔與純正?我是否經歷主是我的山寨與高台,保護我?
  2. 我是否經歷主的能力在我身上覆庇我,讓我能以爭戰得勝?

你的禱告:


[1]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414。

[2]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418。

七月十七日 (詩篇十七篇)

江山偉牧師

合神心意的禱告者

      本詩是大衛的祈禱詩,是一首個人的哀歌。[1]這又是一篇大衛求神保護他,並且擊敗仇敵的經文。
      詩人在面對仇敵環繞之際,求主「聽我這不出於詭詐嘴唇的祈禱!」(1節),他呼求上帝來「試驗我……鑒察我……熬煉我」(3節),但是因為祂保守自己的口舌「立志叫我口中沒有過失」,也保守自己的行為「我藉著你嘴唇的言語自己謹守,不行強暴人的道路。我的腳踏定了祢的路徑;我的兩腳未曾滑跌。」(4-5節),因此他深信上帝必然「找不著甚麼」。
      接著詩人把他遭災的處境向上帝陳明,特別是他的仇敵追殺他「他們的心被脂油包裹;他們用口說驕傲的話。他們圍困了我們的腳步;他們瞪著眼,要把我們推倒在地。他像獅子急要抓食,又像少壯獅子蹲伏在暗處。」(10-12節)仇敵像饑餓的獅子一般蹲伏要撲殺他。因此他呼籲「神啊,我曾求告祢,因為祢必應允我;求祢向我側耳,聽我的言語。」(6節)他也求上帝「求祢保護我,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將我隱藏在祢翅膀的蔭下」(8節),「眼中的瞳人」是不容許別人碰觸的,「隱藏在祢翅膀的蔭下」則像小雞被母雞所覆翼一樣安全。[2] 
      最後,他將自己與世人作一個對照,世人是「只在今生有福分的世人!」(14節),他們只滿足於世事「祢把祢的財寶充滿他們的肚腹;他們因有兒女就心滿意足,將其餘的財物留給他們的嬰孩。」。而詩人則尋求更高的滿足「至於我,我必在義中見祢的面;我醒了的時候,得見祢的形像就心滿意足了」(15節),每天清晨,當他來到永恆之主的面前,便得著飽足,雖然人生有高低起伏,但他的快樂不在看得見的好處,而在於坦然於那位看不見的主宰。甚麼事情能夠讓我們心滿意足呢?大衛的願望,是在這世上睡了,再在天上醒來的時候,能夠見主的面。因為在這世上擁有的一切,都只能停留在今生,這豈不是我們最大的盼望嗎?

思想:

  1. 我是否在患難中仍保守自己的口舌,立志口中沒有過失;保守自己的行為,踏定主的道路?
  2. 我是否相信自己是主眼中的瞳人,得以被護庇?我是否單單滿足於見主的面,超過任何世界的好處?

你的禱告:


[1] 陳興蘭:《詩篇默式生命讀經(上冊)》(香港:天道書樓,2012),頁119。

[2]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402。

七月十六日 (詩篇十六篇)

江山偉牧師

我的好處不在祢以外!

      詩篇十六篇也是信靠詩,大衛在被掃羅追殺,逃離自己的地業,浪跡外邦時,仍堅守自己的信仰,不與異教妥協。[1]
      每個人都需要安全感,大衛的祈禱就是以神為他的保障,他的安全感是來自神。「神啊,求祢保佑我,因為我投靠祢」(1節),我們都想神保佑我們,但我們有沒有投靠神呢?當我們肯投靠神,才會明白神怎樣保佑自己,這份安全感才有根有據。大衛深深相信唯有上帝賜的地業,才是他蒙福之所「祢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祢以外。」(2節),我的好處是甚麼呢?
      其一,地業是上帝所賜「耶和華是我的產業」,不是自己有多厲害;其二,上帝所賜的地業必然美好「用繩量給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處;我的產業實在美好」(6節),不必羨慕別人的地業;其三,上帝必為我們保存我們的地業,不被他人霸佔「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祢為我持守。」(5節)因此大衛雖被掃羅趕逐到外邦,看似無法承受地業,但他仍堅信上帝會為他保存地業,事實上,大衛最後得耶路撒冷為其地業[2]
      因此,大衛日夜稱頌上帝「我必稱頌那指教我的耶和華;我的心腸在夜間也警戒我」(7節),他相信在任何情況中,他都可以活在上帝的面前「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祂在我右邊,我便不致搖動」(8節)。也因此他可以「心歡喜……靈快樂……肉身安然居住」,這是何等大的安息。最後他相信不僅在今生,上帝為他存留地業,同時上帝也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讓他的靈魂不致「撇在陰間」。他在今世永恆,都能享有「在祢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祢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11節)。

思想:

  1. 我是否相信主必賜美好的產業給我?我是否相信主必親自為我保守地業?
  2. 我是否單以主賜的為好處,不再用錯誤的手段獲取好處,或投靠異教的神明?

你的禱告:


[1]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368。

[2] 陳興蘭:《詩篇默式生命讀經(上冊)》(香港:天道書樓,2012),頁373。

七月十五日 (詩篇十五篇)

江山偉牧師

祢是救恩的源頭,祢是我們的避難所

      本篇是「進殿詩」,朝聖者在聖殿門口聽見人誦讀本詩,便會記得神對他們的要求。[1]
      甚麼人可以寄居在神的帳幕?「耶和華啊,誰能寄居祢的帳幕?誰能住在祢的聖山?」(1節)所謂寄居,就是以賓客的身分居住,條件是聖潔。
      聖潔就是行為正直,作事公義(2節)。行為是生活方式;正直是完全及完整的意思;公義是神看為正的事。大衛知道朝見神的人,只在表面上獻祭是不夠的,討神喜悅不在於外面的宗教行為,而在於整個人的聖潔。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每天如何生活和怎樣處事,都在於正直和公義。
      在言語上,心裏要說誠實話,不以舌頭讒謗人(3節)。很多人為了維護自己,就會說謊,歪曲事實,委過於人,顛倒黑白是非。我們最容易犯罪的地方是舌頭。在人際關係,不單只不要讒謗人,亦不要惡待朋友,不要隨夥毀謗鄰舍(3節)。人喜歡跟人互相比較,若別人優於自己,就產生嫉妒,好想壓倒別人,就會毀謗對方,把一切不好的都推在對方身上,使自己好看。若我們對別人不好,也會得罪神。在價值觀,就是眼中藐視匪類(4節),要疾惡如仇,千萬勿見到別人敗壞,還當對方是英雄。在個人的品格,要尊重那些敬畏耶和華的人,如果發誓了,自己吃虧也不要更改。神不喜歡人口是心非,出言之後又反口(4節)。在財富上知足,不要放債取利,借錢給人不要乘機收高利息,趁別人急需要錢,就乘人之危收高息。不要收受賄賂以害無辜(5節),不要因為錢而放棄公義,令人受苦。知足的人不以金錢作為行事為人的動機,要拒絕不義的錢財。[2]
      當人有以上的實踐,可承受一個應許:「行這些事的人必永不動搖」(5節),就是住在神的帳幕中,得到神的保護和照顧,不會被逐出主的帳幕,在上帝面前的堅定地位,必蒙上帝堅立他手中所做的事。

思想:

  1. 我渴望進入主的聖所,瞻仰祂的榮美嗎?我每天以此來自省今天一整天的生活嗎?
  2. 我確定我在主面前有一個堅定的地位嗎?我領受了主堅立我手所做的工嗎?

你的禱告:


[1]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348。

[2]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350-351。

七月十四日 (詩篇十四篇)

江山偉牧師

祢是救恩的源頭,祢是我們的避難所

      詩篇十四篇也是大衛的個人哀歌,與詩篇五十三篇幾乎一模一樣,因此放在一起讀。本詩的重點是「愚頑人心裏說:沒有神」。[1]
      有一種人,他們是「愚頑人」(1節),因為他們心裏說:「沒有神。」他們都是邪惡,沒有一個人行善。他們不知道,他們所做的、內心所想的,都被神看見了!當上帝俯瞰著這個世界時「從天上垂看世人」,祂渴望找到行義之人,或者是尋求上帝的人,但是「他們都偏離正路,一同變為污穢;並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2](3節)。這也是保羅的感歎,因此保羅才說,沒有一個人可以因自己的義稱義,惟獨要靠基督稱義。
      這些人不明白神、不認識神、不求告神,並且對神的百姓不友善「他們吞吃我的百姓」(4節),但是上帝仍在,不會因為人的不承認就消失。因此上帝會讓他們「在無可懼怕之處就大大害怕」(詩五三5),就在他們覺得萬無一失時,上帝的管教就臨到「使他們蒙羞……棄絕他們」(詩五三5)。敬虔人不能以牙還牙,而最佳的反擊武器是操練神的同在。「他們在那裏大大的害怕,因為神在義人的族類中」(5節)。 
      在最後的審判來到之前,欺壓人的似乎很得意很囂張,但是神說,這些作惡的人,欺壓人的人,有一天會落入懼怕驚恐當中,因為神與義人站在一起,要為他們申冤。詩篇14篇的最後兩節,說:「你們叫困苦人的謀算變為羞辱;然而耶和華是他的避難所。但願以色列的救恩從錫安而出。耶和華救回祂被擄的子民那時,雅各要快樂,以色列要歡喜。」(6-7節),如果你是一個信靠神的人,即使在受苦當中,我們也能有一顆坦蕩的心,因為知道神與我們站在一起。

思想:

  1. 我是否存敬畏的心在主面前生活行事?當惡人當道時,我是否以主為我的避難所?
  2. 當我經歷解救時,我是否真心感謝讚美祂?

你的禱告:


[1] 陳興蘭:《詩篇默式生命讀經(上冊)》(香港:天道書樓,2012),頁101。

[2]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335。

七月十三日 (詩篇十三篇)

江山偉牧師

化危機為轉機

      詩篇十三篇也是大衛的個人哀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不斷問上帝「要到幾時  呢?」[1]
      詩人在禱告長期得不到回應時,感受到與上帝隔絕的痛苦(1-2節)。這個「要到幾時呢?」是大衛在被掃羅王追殺,走頭無路之時向神發出的呼喊。問:「耶和華啊!祢忘記我要到幾時呢?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終日愁苦要到幾時呢?仇敵升高壓制我要到幾時呢?神啊,祢難道忘記我了嗎?甚麼時候祢的幫助才能臨到呢?」
      大衛知道是自己沒辦法看清楚神的心意,所以求神開他的眼,讓他能看見,免得自己「沉睡至死」,免得仇敵譏笑他。詩人懇求上帝「看顧我,應允我!」,好讓他心中的盼望重新點燃「使我眼目光明」,不致於自暴自棄,繼續沉淪。也不要讓他的仇敵落井下石,有機可趁「在我搖動的時候喜樂」。加上上面的「要到幾時呢?」,加深了詩人禱告的迫切。[2]
      最後詩人承諾他要「倚靠你的慈愛」(5節),不論事情是否好轉,他都要「因祢的救恩快樂」,並且「向耶和華歌唱」。這是一種「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哈三17-18)的喜樂與信心。我們奔走在天路上,常常會像大衛一樣,遇到痛苦難擔的事就發出掙扎的呼喊,但我們有沒有學習像大衛一樣,真誠的表白我們的心,從呼求到不管在任何環境都發出讚美的歌聲呢?

思想:

  1. 我是否可以在黑夜歌唱?
  2.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但我仍全心倚靠,並且歌頌祂的慈愛與信實?

你的禱告:


[1] 鄺炳釗:《明道研經叢書:詩篇(一~二十篇)-稱頌顧念人的神》(香港:明道社,2008),頁316。

[2] 陳興蘭:《詩篇默式生命讀經(上冊)》(香港:天道書樓,2012),頁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