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七日 (詩篇一百四十篇)

黃徐慧華傳道

求神護庇,脫離邪惡殘暴人的手

      這是詩人大衞面對惡人攻擊向神呼求的禱告,內容包括三個祈求和一個應許。
      第一個祈求是拯救他脫離邪惡的人(1-5節)
      第二個祈求是在戰爭的日子保護他(6-7節)
      第三個祈求是報應那些殘暴人的惡行(8-11節)
      最後詩人相信神的應許:上帝必為困苦人伸冤,為貧窮人辯護,義人必蒙眷顧(12-13節)。
      詩人重複呼求神救他脫離邪惡人和殘暴人,向神申訴敵人謀害他,懇切祈求神報應他們的惡行。雖然被圍困,詩人仍是充滿盼望,因為相信耶和華是他的上帝(6節),是信實和公義的神(12節)。 
      承認和宣告「耶和華是我的神」(6節)是詩人信仰的基礎,也是詩人在困苦中仍能讚美神的轉捩點。因為「耶和華是我的神」反映神與詩人兩者的契約關係:無論在任何情況,我都要相信祂、讚美祂;神也必保護和拯救屬祂的人(12節)。

思想:

  1. 面對被人攻擊的困苦日子,我們如何從大衞的經驗中學習向神呼求?
  2. 「耶和華是我的上帝」(6節)對你有甚麼意義?這個宣認如何影響你今天的生活方式?

你的禱告:

十一月十六日 (詩篇一百三十九篇)

鄧樂生傳道

無可隱藏

      這詩篇可說是舊約詩歌體裁裏的高峰,是一首極有深意,並且非常優美,也十分受人喜愛的詩歌。其神學思想深入淺出,卻意境深遠。其文學結構很簡單,共分成四個段落,每個段落有六小節。
      全詩可分為四大段[1]:1.讚頌神的全知(1-6節)    2.讚頌神的全在(7-12節)

3.讚頌神的全能(13-18節)  4.讚頌神的至聖(19-24節)

      首先,詩人描述耶和華的無所不知,祂知道人心最深的意念。「耶和華啊,祢已經鑒察我,認識我。」(1節)鑒察一詞表達出「搜索」、「尋找」、「查究」或「研究」等意思,而「認識」一詞,其字根為「知道」,表達一種深切的明白和了解的意思。這兩個詞語扣連起來,是表達一種深入,感進入極深生命之處的探索。「我坐下,我起來,祢都曉得;祢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臥,祢都細察;祢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2-3節)「我坐下」、「我起來」、「我躺臥之處」等動作都是表明了日常的生活、起居、作息。「我的意念」和「我的路徑」是同義詞,表示思想,或隱藏在內心深歲的感受,情緒和思想等。詩人指出神是無所不知,就連深藏在內心深處的,神也鑒察。第四節謂「話還沒有在我舌頭上,看阿,耶和華,祢知道全部」(原文直譯)。[2]
      接著,在第二段,詩人認識耶和華是無所不在,無論人如何藏躲,也無法逃避祂,因為沒有一個空間是神到不了的,沒有一個地方是神看不見的。
      在第三段,詩人讚揚神對人奇妙的創造,並且對人一生的日子都能掌握。「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處被塑造;那時,我的形體並不向祢隱藏。我未成形的體質,祢的眼早已看見了;祢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都在祢的冊子寫上了。」(15-16節)。詩人的重點並非描繪人體結構的奇妙,而是述說神的大能和智慧,祂不但是無所不知,也是無微不至。詩人說,當我在隱密處被造,在地的深處被構造時,神早已知道,無論在甚麼隱密或深處,也逃不過神的眼目的。 
      在最後一段,詩人認定神必對惡人施行刑罰,詩人且與神一同恨惡惡人。最後,詩人表白自己的心,謙卑地在神面前求祂鑒察和試煉他,帶領他走永生的道路。

思想:

  1. 你是否曾經逃避神,到了疲倦乏力的地步呢?或者你是否曾經輕視了神的全知和全能,躲在暗處犯罪?詩人清楚地提醒我們,神對我們有徹底的認識。這可以給你更多的理由和信心,坦誠地向主禱告。只有當一個人懂得倚靠那全知的生命之主,才會帶來真正的平安。
  2. 在安靜的地方,默想這段聖經,並且禱告求神鑒察自己。試寫下你生命還有甚麼幽暗的地方,要神的亮光去光照,並且需要悔改更新?

你的禱告:


[1]張國定﹕《詩篇(卷上)》(香港﹕天道,2020),頁367。

[2]張國定﹕《詩篇(卷上)》(香港﹕天道,2020),頁369。

十一月十五日 (詩篇一百三十八篇)

鄧樂生傳道

經歷神

      這是一篇結構精湛,辭藻美麗的好詩。本首詩篇的內容充滿感恩,詩人處處表達出對神熱切的頌讚,他要向普世列國的君王述說傳揚神的恩慈,邀請他們向神獻上感恩和讚美。到最後,詩人因經驗神的拯救,神讓他脫離仇敵的手,因而,向神獻上至真誠的稱謝!
      從一百三十八至一百四十五這八篇詩歌都在標題語言是大衛的詩,這八篇首尾兩篇為感恩詩,中間的六篇則為祈禱詩。這可能是大衛詩篇中最後出現的作品。
      本篇大綱如下:[1]
      一、      稱謝真神(1-3節)
      二、      全地稱謝神(4-6節)
      三、      稱謝我的真神(7-8節)
      首先,詩人表達個人對神要一心稱謝,在聖殿下拜。事實上,大衛提出五個原因:1.為神的慈愛,2. 及誠實(信實)稱謝祂,3. 因為神的名,4.因神使祂的話為大(應許),5. 因為祢使……顯為大超過一切。這些都不是理論,而是經驗之談,正如大衛說:「我呼求的日子,祢應允我,使我壯膽,心裏有能力。」(3節)[2]
      接著,詩人求神使地上的君王都稱謝祂,歌頌神(4-6節)。在第六節中,我們看到那位慈愛而又行公義的神,雖然祂是高高在上,但仍看顧低微的人。但對驕傲的人來說,神是曉得他們的患難,他們也無從體會到神的慈愛與大能。 
      
      最終,詩人認定自己在患難中,必蒙神拯救。大衛經驗「雖然我身處患難之中,祢仍使我存活」的真實。他曾落在危急患難中,也曾經歷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險峻境地,但神仍是叫他存活,又伸手抵擋他的仇敵,叫他全然得救。

思想:

  1. 經歷神帶來讚美神。大衛把每一種經歷,都化為讚美稱頌的回應。真正經歷神,必定帶來生命向神讚美稱頌和敬拜,並且有豐富的讚美稱頌。您有沒有像大衛因經歷神而帶來向神的讚美?或者是否有經歷,但沒有留心,沒有看重,以致沒有讚美稱頌神呢?
  2. 經歷神讚美神,必定帶來信靠神。大衛因著經歷和讚美神,帶出信心的宣告。基督教信仰不是迷信,信徒必具體經歷神的帶領,生命就得以茁壯,勝過環境和遭遇,顯出對神的信心。你是否也有這樣的信心,作出堅強有力的宣告呢?

你的禱告:


[1]張國定﹕《詩篇(卷上)》(香港﹕天道,2020),頁353。

[2]張國定﹕《詩篇(卷上)》(香港﹕天道,2020),頁355。

十一月十四日 (詩篇一百三十七篇)

鄧樂生傳道

最大的喜樂

      本篇詩歌好像一首民謠,訴說一群流落異鄉的人,寄人籬下的悲愴和哀怨。不少學者也認同,這是一篇被擄於巴比倫歸回後的作品。這首詩以憂鬱悲愴開始,以咒詛忿怒結束,表達出被擄者的心境。他們曾在巴比倫因思念故土哀傷,被擄的日子充滿屈辱,但回到耶路撒冷,又看到故國的殘破荒涼而氣憤。
      本篇大綱如下:[1]
      一、哭訴(1-3節)   二、違命(4-6節)   三、咒詛(7-9節)
      「我們在巴比倫河邊,坐在那裏,追想錫安,就哭了。在一排柳樹中,我們掛上我們的豎琴。擄掠我們的在那裏要我們唱歌;搶奪我們的要我們為他們作樂:『給我們唱一首錫安的歌吧!』」(1-3節)詩人以回憶故土的哀傷痛哭開始,他們不願向擄掠他們的人唱故鄉的歌曲,他們深深的為耶路撒冷哀傷,發誓不忘此城,因最愛此城。
      當我們看到詩人說耶路撒冷是我最大的喜樂(6節)。這不單表達了詩人愛慕錫安和神殿的心。同時也是向神表示一種至真至誠的效忠。他憑著信心,以堅毅的勇氣斷然拒絕敵人的要求,不在他們面前頌唱「錫安歌」(4節)。

「耶路撒冷攻破的日子,以東人說:『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耶和華啊,求祢記得!將要被滅的巴比倫哪,用你待我們的惡行報復你的,那人有福了。抓起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有福了。」(7-9節)接著,詩人咒詛破壞耶路撒冷的以東人和巴比倫人,求神使這些仇敵的嬰孩被殺。[2]

思想:

  1. 當我們遭遇欺壓時,會否像詩人發出咒詛?甚至仍然活在記憶中,只想著報仇雪恨呢?當我們留意詩人是訴諸神的公義,詩人是在律法層面訴諸「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公平原則。而且新約聖經教導我們,應要以善勝惡,不要為自己伸冤,寧可等候主的忿怒。你願意實踐以善勝惡的真理,並耐心等候神的作為嗎?
  2. 詩人最大的喜樂,就是高舉神!你有沒有像詩人這樣勇敢為了信仰而不怕壓迫和嘲笑,仍然向神表示一種至真至誠的效忠?詩人最大的喜樂,就是高舉神!

你的禱告:


[1]張國定﹕《詩篇(卷上)》(香港﹕天道,2020),頁343。

[2]我們閱讀詩篇時,很容易把詩人表述的咒詛,理解為毫不公義的復仇,其實這兩者並不相同。復仇本身經常是不公義的,因為復仇是訴諸自己的憤怒和情緒,可以毫無限制。但這處詩人所表達的並不是無約束的報仇,乃是訴諸神的公義,詩人是在律法層面訴諸「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公平原則,此原則可以減少沒休止的報復。耶穌在新約中,教導我們「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耶穌把舊約中理所當然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之平等刑罰原則,運用在以善勝惡的道理上。甚至把仇敵應受的「平等刑罰」放於受害者身上,除了達到止息無休止的報復,也駁斥當時猶太人的錯誤,清楚表明神並不是鼓勵報復,更是要寬恕別人。

十一月十三日 (詩篇一百三十六篇)

鄧樂生傳道

大哈利路亞

      本篇詩歌是一首對唱的頌歌,全篇共二十六節。每一節皆有兩行音節,均以「因祂的慈愛永遠長存」結束,這句副歌是由會眾唱頌,以回應領唱者所唱的詩句。按猶太人傳統詩篇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八篇稱為哈利路亞詩,而一百三十六篇則稱為「大哈利路亞」詩;每年的三大節期,即逾越節、五旬節及住棚節,百姓皆同唱這些哈利路亞詩。[1]
      首先,詩人稱謝耶和華是萬神之神(2-3節),祂是創造且獨行奇事的神(4-9節)。再者,詩人仔細描述神在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的歷史中所展現的大能,並且祂又擊殺迦南的列王,把土地賜給祂的百姓、祂的僕人為業(10-22節)。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又為他們打敗了亞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18-22節);這六節經文對應了詩篇一百三十五篇十至十二節,並且逐個王來點算。「祂賞賜他們的地為業,因祂的慈愛永遠長存;作為祂僕人以色列的產業,因祂的慈愛永遠長存。」(21-22節)。 
       最後,詩人訴說神的顧念,並屢次把他們從敵人中救拔出來,更賜下足用的食物,他呼籲全地凡有氣息的人要稱謝這位在天上的上帝,因祂的慈愛永遠長存(23-26節)。詩人的目的十分明顯,就是要激勵世人歸向及敬拜創天造地的真神,凡有氣息的都要感謝和稱頌祂!

思想:

  1. 雖然看到整首詩篇不斷地數算恩典,但其實人很容易忘恩,如果不是神的恩典和慈愛,我們不可能得救,必定滅亡。你願意用時間數算神在你生命中所行的奇事和恩典嗎?
  2. 雖然我們不可愛,但神仍愛我們。神的愛是永不改變,永遠長存的。所以我們數算的不只是過去的事;當曉得神現在仍施慈愛,祂將來也必施慈愛。詩人在此向全地凡有氣息的人,發出真誠的邀請,請萬族萬民都要稱謝讚揚神的慈愛!你願意學習及回應詩人,全心全意地讚美和感謝這位慈愛不變的主宰嗎?

你的禱告:


[1]張國定﹕《詩篇(卷上)》(香港﹕天道,2020),頁333-334。

十一月十二日 (詩篇一百三十五篇)

鄧樂生傳道

哈利路亞

      詩篇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八篇稱為哈利路亞詩篇。這詩同樣以「哈利路亞」開始和結束,翻出來就是讚美神的意思。本篇詩歌是由許多其他詩歌節錄編成的:第一節由一百一十三篇第一節調整而來。第三節有接近五十二篇第九節、一百三十五篇第三節、一百四十七篇第一節的思想。第五節接近出埃及記十八章十一節。第六節接近一百一十五第三節。第七節和耶利米書十章十三節大部分相同。第八至十二節大部分再度出現於下一篇的第十節和十八至二十二節。第十三、十四節借用出埃及記三章十五節和申命記三十二章三十六節。第十五至十八節幾乎與一百一十五篇四至六節完全重覆。
      這詩可分為四大段:[1]
      宣召:讚美神(1-3節)
      讚美的因由(4-6節)
      解說讚美的因由(7-18節)
      重新宣召:讚美神(19-21節)
      首先,詩人呼籲人讚美耶和華,因祂本是好的,又揀選了以色列民歸於自己。為甚麼我們要讚美神?第三節告訴我們:「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也是美好的。」這節可說是以後一段經文的總結。祂是美好,又是美善:因為祂揀選了以色列(4節),祂又是偉大無可比擬的神(5節),祂更是滿有主權,隨己意而行的神(6節)。
      然後,詩人諷剌外邦偶像只是人手所造,毫無用處和能力,造它及靠它的都必如此(15-18節)。最後,詩人仍回到耶和華該受稱頌的主題,並再呼籲人讚美耶和華結束(19-21節)。

思想:

  1. 親愛的弟兄姊妹,無論你的境遇如何,你願意停下來,為了神的良善、恩典、掌權和偉大來讚美祂嗎?有甚麼東西阻隔你與神的關係,使你不能全心讚美祂?
  2. 試用你的文字寫一首讚美詩獻給神。

你的禱告:


[1]張國定﹕《詩篇(卷上)》(香港﹕天道,2020),頁324。

十一月十一日 (詩篇一百三十四篇)

鄧樂生傳道

夜間的敬拜

      這篇是上行之詩系列的最後一篇,當中的特色有二,第一是短而重覆。這詩只有三節經文,但是每一節都有重複的字詞,如耶和華和祝福。耶和華一字出現三次。而每一節都有祝福一字,「稱頌」(1及2節)和「賜福」(3節)是同一個字,意思是祝福。因此,「耶和華」和「祝福」正是這詩的主題。[1]
      「(上行之詩。)來,稱頌耶和華!夜間侍立在耶和華殿中,耶和華的僕人,當向聖所舉手,稱頌耶和華!願造天地的耶和華從錫安賜福給你們!」(1-3節)
      「耶和華的僕人」是一個通稱,不確定指的是哪些人。也有人認為應該包括了以色列民眾、亞倫支派、祭司以及所有敬畏耶和華的朝聖者。當我們稱頌祂的時候,我們會重新思想神的偉大,並敬拜祂。當朝聖者最終抵達朝聖的目的地,雙腳不僅站在耶路撒冷,更是站在主的聖所(在聖和華殿中),那將會是何等的喜樂!
      另一個值得我們留意的片語,是「夜間」的意思。按字面來看,應該是指晚上。但是這處含有兩重的喻意:第一重是警醒、等候;第二重是困苦艱難的時刻。詩人表明在任何的時刻,就算身在困難之中,仍要歌頌讚美神。[2]

思想:

  1. 您的敬拜生活如何?除了和信徒一起謳歌頌讚三一真神外。其實要更新我們的敬拜,過敬拜的生活,我們要在禱告中順服聖靈的引導、在靈修和讀經中明白真理,遵行祂的吩咐,在團契中經歷在主裏的相交。你願意被神親自更新嗎?
  2. 當你遭遇困難,或走進生命的陰暗幽谷時,你願意「夜間」仍在神面前忠心服事、信靠祂、向祂祈禱和真誠敬拜嗎?事實上,敬拜神是一份無比的恩典和福氣,因為神永遠不睡覺,祂隨時聽見我們的禱告和讚美,並且賜福給我們!

你的禱告:


[1]張國定﹕《詩篇(卷上)》(香港﹕天道,2020),頁315-316。

[2]張國定﹕《詩篇(卷上)》(香港﹕天道,2020),頁318。

十一月十日 (詩篇一百三十三篇)

鄧樂生傳道

和睦同居

      這是一篇關於朝聖者彼此扶助,和睦相處的詩歌。通常認為這裏所說的同居(或譯共處)是指每年在節期時,在朝聖路上結伴同行的百姓。另外,本詩是一連串朝聖之歌最未的第二首詩歌,也被認為是鼓勵被擄歸回的人在耶路撒冷安居和敬拜神而作,這些回到故鄉居住或參與朝聖之旅者必須相助和相愛。
      詩人展現和睦同居是何等美好且令人愉悅,就如同貴重的聖膏油澆在大祭司身上,是很罕有的福分,又好像黑門山的甘露降於錫安,是極為珍貴的水資源。
      詩人以兩幅圖畫作比喻及形容和睦同居的重要性: 「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2-3節)請留意兩節經文中,有一個希伯來文重覆了三次,分別譯作「流到」及「降在」。詩人描繪一條不斷地湧流,傾流而下的膏油和甘霖。這兩幅的圖畫勾畫出神的祝福從上而下,湧流不息地賜下。而這些祝福有如貴重的膏油(2節),又如高山的甘露(3節),臨到那些和睦相處的弟兄當中。[1]

思想:

  1. 人際間的關係充滿很多複雜的問題,要相愛相親並非易事。我們可會羨慕詩篇一百三十三篇中所形容的美善與和睦?您認同「弟兄和睦同住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是值得追求和渴慕的事嗎?您與弟兄姊妹的關係如何?有沒有需要在主裏復和及修補呢?「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約十五12-14)。請安靜默想自己如何實踐這份愛。
  2. 對神的子民來說,和諧和睦並不是這詩篇的終結,而是所有被神揀選的子民一起讚美、稱頌和事奉神的重要條件。邀請您一起禱告:「慈愛的天父!鑒察人心的主宰!求祢憐憫和保守,讓我明白祢的心意,並願意學效主耶穌,謙卑在祢的面前放下自己。求聖靈幫助我實踐「彼此相愛」的真理,一心追求和睦,求主憐憫我的軟弱和過犯。阿們」

你的禱告:


[1]張國定﹕《詩篇(卷上)》(香港﹕天道,2020),頁310。

十一月九日 (詩篇一百三十二篇)

鄧樂生傳道

信實的神

      本篇詩篇為朝聖之歌中最長的一首詩,其寫作背景為撒母耳記六至七章,描述大衛為神建殿的心意,詩人並憶述大衛尋回約櫃,把它帶回耶路撒冷時的盛大歡樂,呼籲神記念祂與大衛所立的約,並確信神應許大衛王朝的永遠堅立。
      首先詩人求神記念大衛所受的苦難和他愛神的心志(1-5節),在第三至五節中,描述大衛怎樣決定未為上帝找到居所之前,不容自己休息,突顯大衛堅毅的決心。這大概是指大衛迫切為神建造聖殿的願望(撒下七章)。大衛這個願望證明他因著耶和華與他立約,而作出了全然的委身。
      接著,描述那前去迎接約櫃的隊伍的歡樂,並求神保守約櫃進入安息之所,也求主不厭棄祂選立的受膏者。「我們聽說約櫃在以法他,我們在雅珥的田野尋見它。『我們要進祂的居所,在祂腳凳前下拜。』」(6-7節)大衛和他的臣僕打聽約櫃所在之地,結果在雅珥尋見了。他們向約櫃下拜,然後把約櫃抬回去。「願祢的祭司披上公義!願祢的聖民歡呼!求祢因祢僕人大衛的緣故,不要厭棄祢的受膏者!」(9-10節) 大衛願眾人一起來服事神,求神不要厭棄祂的受膏者,求神繼續向他們施恩。
      最後,詩人重申耶和華應許大衛的後代必作王,但這個應許必須在大衛子孫守神的約的前提下方可實現。耶和華揀選了錫安作祂的居所,此城必蒙豐富的供應和看顧,並為祂的受膏者預備,錫安的仇敵必受羞辱,而錫安必戴金冠冕。 
      整篇詩篇有四次直接提到「大衛」的名字(1、10、11、17節)。表明神過往一直為錫安和大衛家所行的一切事,都是出於祂的揀選和起誓(11節),強調神對其應許的信實不變。祂在誓言中明確表明揀選錫安(13節;來十二22);神願意住在祂的城中(14節;結四十八35;啟二十一2-3);祂賜福氣──包括物質上(15節)和屬靈上(16節);以及最終的目標就是彌賽亞的來臨和祂的得勝(17-18節)。

思想:

  1. 從歷史來看,大衛王朝以及聖殿的光輝都全然滅沒,但從新約中我們可以確認,神的應許並沒有落空,因為一切都應驗在耶穌基督身上(林前一20、路一59)。當我們確信神的應許必然實現,這理應影響我們的生活決定和行事為人!無論處於任何的環境,您是否確信神的應許必然實現?求主開我們的眼睛,好使我們看見主再來的盼望,耶穌基督已經得勝,讓神的愛燃亮我們的生命。
  2. 從詩篇中,讓我們看到大衛愛神的心志,並常常渴慕神的同在。你是否也渴慕與主常常結連?

你的禱告:

十一月八日 (詩篇一百三十一篇)

鄧樂生傳道

學像斷了奶的孩子

      詩篇一百三十一篇是一首短而美的詩歌,其涵義十分深長,且刻劃出詩人對神全然信靠的心,安然地歇息在神的恩慈裏,把一切交託神。首先,詩人坦言自己的心態絲毫不敢狂傲自負,也不敢任意而行,他更論到自己像斷了奶的小孩子般倚靠和仰望耶和華,他乃是安然躺在母親懷中。最後,詩人呼籲以色列民要專心一意仰望耶和華,恆久而不斷地信靠祂,一直到永遠。
      第一節詩人用了三個「不」去刻劃出他跟隨神的態度,他謙卑地接受神的安排和賜給他的一切,表現出全然信靠神的心。
      「我使我心安穩平靜,好像母親懷中斷奶的孩子;我的心在我裏面如同斷過奶的孩子。」(2節)詩人決心學像斷過奶的孩子,不再為憂慮、掙扎而呼喊,求神使他像孩子在母親懷中那麼平靜安穩。這是一種恆久及經常不斷的學習。[1] 最後詩人發出「當仰望耶和華」的呼籲,這樣就與一百三十篇相連起來,引領以色列民眾一同謙卑學習,以斷奶的小孩為學效的對象,專心一意仰望神,恆久而不斷地信靠神,一直到永遠(詩一三O 7)

思想:

  1. 屬靈生命的阻礙,往往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或不重視檢視自己的內在生命。其實這正是一種「自傲」的態度。請在神面前安靜自省,將隱藏在心靈深處的罪惡過犯,向神全然敞開,並馬上回轉悔改。
  2. 從詩人描繪斷了奶的孩子的圖畫中,你願意決心學像一個斷了奶的孩子,不再為自己求甚麼,專心一意仰望神,恆久而不斷地信靠神嗎?

你的禱告:


[1]張國定﹕《詩篇(卷上)》(香港﹕天道,2020),頁290。